法国自驾游

     两年前有了法自游的想法,因为假期要周密计划,还要照顾到全家人的档期,所以将时间锁定在了2015年的夏天。出行前的准工作早早就开始行,在伯克利了两个学期一方面希望能派上用,另一方面也算师傅领进门个人再修行此外,网上找很多料和片,定了每一站的驾车线时间。我在法国总共停留了3周,除了最后3天留了巴黎,其它时间几乎都在驰骋在法国南部的小村、古迹和城堡,只是差一周没能等到薰衣草盛开,差几天没待到法国戏剧节开幕,有些憾,不很多事情留一点憾也未尝不好,以后可以再来。 

    ​我不确定我们去过的每个地方都有对应的中文名,但按时间顺序和计划的路线我们访了这些地方:从法国的东北部开始,边境小镇于南盖Huningue,童话世界安纳西Annecy, 原汁原味的中世纪古城Yvoire;追随着日落的方向,曾经的世界纺织中心里昂Lyon,La Croix-Rousse ; 然后一路南下,教皇青睐的阿维尼翁Avignon, 电闪雷鸣下的白石城Gordes, 红土城Roussillon, 山顶的残败古迹LesBaux-de-provence, Fourque, 遍布罗马古迹的阿尔勒Arles, 海港城市马赛Marseill; 沿着蔚蓝海岸向东边到尼斯Nice, 戛纳Cannes,出海来到美丽的海岛L’îleSainte-Marguerite, 俯瞰海岸的山顶小镇埃兹Eze,鲜为人知的StPaul-de-Vence, 香水诞生地格拉斯Grasse,Peruis; 然后再向西折返,薰衣草盛开的地方瓦伦索Valensole, 古色古香的情调小镇Ménerbes;继续沿着海岸线是法国城堡的代表卡尔卡松Carcassonne, 大学城图卢兹Toulouse;然后一路向北,穿过葡萄酒的故乡波尔多Bordeaux, 世界文化遗产小镇St-Emilion, 海角城市LeVerdon-sur-Mer,Azay-le-Rideau, 文化之都图尔Tours, 因城堡闻名的Amboise,Chenonceaux, 宏大的香波城堡Chambord, 梦中的圣玛西尔山Mont-Saint-Michel, 莫奈小镇Giverny, 田园般的Collemiers, 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Maincy, 凡尔赛Versailles,Garches, 最后行程结束在大巴黎Paris

简略版路线图

    ​因为做了功课,所以一路旅行非常顺利。除了在里昂和阿维尼翁之间折返了冤枉路,我们按照原计划路线周游了多半个法国。开车的感受和瑞士相似,乡村心旷神怡,城市如同噩梦;狭窄的街道和车位都不堪回首,所以我们在巴黎市郊住了两晚,一切都搭乘公共交通。值得一提的是法语虽然不能流利对话,但识字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认个路牌,超市、商品的标签,地图什么的轻松很多。而且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发音的规律,基本上看到的单词或者句子都能读出来,尽管有些词汇不认识。当然,有些简单的必备词汇还是要会说的。比如在吃饭的地方就会被问到喝什么水,巴黎的服务生英文还说得过去,但其它地方的人竟然不知道tapwater是自来水,所以刚入法境吃饭说加笔画了半天还是给我们端来了3瓶3欧的蒸馏水。回到酒店果断地查了字典,unecarafed’eau(一壶水)指的就是自来水,后面的旅程就轻松应对;一路上说了这么多次,想必自己也不可能忘记了。要是在国内遇到一个能说几句中文的老外,可能多数人都会感觉很新鲜而且愿意多说几句;反过来也一样,我和他们撤几句不标准的法语,也能感觉对方格外的友好,而且顺便学上几个新词也是不错。

    ​法国的游记打算写的详细一些,把比较有意思的地方会分成小文章单独介绍;这样才能把当时的心情和详细的情形描述清楚。虽然过了有三个月的时间了,但这些回忆随着翻看之前的照片都在脑海中再次鲜活。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期限,在今年年底要把这个法国系列写完吧。

游瑞士(下)

少女峰

格林德瓦是私家车可以到达的最远地方,从这里开始,再向阿尔卑斯山迈进只能徒步或搭乘公共交通。查到的攻略确实有不少人选择步行到海拔更高的KleineScheidegg站坐车;我们本着把体能留给山顶的原则,选择在格林德瓦上车“修养”。一路上经过了很多漂亮的村庄和绿油油的大草垫,早上7点多还在晨雾中沉睡的村落显得格外宁静,真的就像诗里面写的一般 “屋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们手里的相机也一刻也没停下来,就算隔着窗户,还要捕捉这些难得一见的美景;并不只是我们,整个车厢的人都被美景调动得溜溜的,一个转弯的功夫,雪山换到了列车的另一侧,长枪短炮的人们就跟到对应的那侧噼里啪啦。上少女峰要坐两段火车,第一段是普通的机车,没有太多的爬坡;30分钟后在中转站转乘上少女峰的专列:这些鲜艳红色的车厢在蓝天白雪的映衬下尤其显眼,向远处望去,还能看到前一班列车在山腰间慢慢的爬动,直到消失在山边的转弯处。

阿尔卑斯山间小镇 

因为火车需要爬陡坡,所以和普通铁轨不同,这里的两条轨道之间还有一道锯齿状的钢轨,与火车的底部的齿轮刚好吻合,这样列车就能稳稳地上下陡坡。雪线以下,我们都在露天的铁路上缓慢前进,可以包揽沿途的风景,从高处俯瞰那些散落在山谷中的村庄;抬头仰望,层层叠叠的雪山好像触手可及,却又看不到终点。然而到了雪线,为了不破坏生态环境,整个火车就转为隧道之内。

在隧道里走了将近50分钟之后,我们到达了终点站少女峰,阿尔卑斯的欧洲最高峰。观光站就建在山脊之上,集旅游、气象、通讯站为一身;作为一名合格的游客,我们自然按照站内标好的路线顺序参观,它的历史、山脉、冰川、冰洞走马观花,最吸引我的是走出去,呼吸一下阿尔卑斯清新、冰冷的空气。少女峰海拔4158米可不是说着玩的,快走几步路之后就觉得自己已经开始在捣气,经验告诉我在这个时候只要躺下来歇息小许就能恢复,所以我想了一下并没有躺下而就继续向前走。雪地的尽头,整个山脉和山谷都尽收眼底,除了白雪和寒冷告诉我身处高原,眼前的景象更像是一马平川的白色大地,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静静的,只有蓝天、白雪和我。

上山之后,我们之前的一切顾虑都打消了,虽然上山火车坐得满满的,但因为时间早,所以站内没有太多勤劳早起的游人,旅游环境也很舒适。但当我们在1点多下山的时候,中国团和韩国团陆续进站,大厅开始变得拥挤嘈杂,而我们已经准备下山。总的来说一家人都认为来少女峰是正确的决定,下次有机会可以再去游其它山峰。

上少女峰我还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就是把我的phantom带上,在雪山之巅飞了一趟,捕捉到了几张非常满意的照片,当飞机落地拿到照片的一刻,感觉一切都值得了。

欧洲之巅-少女峰

 

施佩兹

下了少女峰,我们继续沿湖南侧游玩,看到漂亮的小镇就下高速,停在镇中心走一走。施佩兹是查好的预定目的地之一,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水边城堡;它在湖边的小镇中已经算是比较大比较繁华的了,但其实在瑞士的乡村,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景致,你会觉得那里都那么的独特,那么的美。你会看到当地人开着农机割草收麦;你会看到红色的列车从田间天边快速的开过;你会看到身穿比基尼的美女在湖边嬉水。

因为高速公路在湖的南侧,所以南边的城镇发展得更商业化一些,而在湖的另一侧,北的小镇则更加原生态。傍晚时分,马路上已经空无一人,想必人们正在家中吃着热腾腾的晚饭吧,我们有幸独享这份安静和存在。沿着石子小路向湖边走去,路过当地人的木屋,门廊挂满了鲜花,摆满了瓷器和装饰品,风铃随着微风作响,一看就知道是充满了幸福的小屋。门前的田地里种着叫不上名字的作物,红色的拖拉机停在一旁,好像活儿刚做到一半就被喊回去吃饭了。​

湖滨古堡

 

田间红色列车

 

贝恩

离开了风景如画的乡村,我们又回到了文化游的路线。下一站是贝恩,也叫伯尔尼,位于瑞士西北部,莱茵河支流阿勒河穿城而过,是仅次于苏黎世和日内瓦的第三大城,是瑞士的首都。它的旧城区今日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核定的世界遗产,被河水包围,可以从山上新区俯瞰整个老城区的半岛,尤为漂亮:老式的建筑和红色的尖顶在郁郁葱葱的绿树点缀下非常优雅。光是俯瞰肯定不够,我们开车进了老城,路面还是小块方石铺成的,经过这么多年已经有些凹凸不平,车开在上面咯咯噔噔的,不过正是这样的味道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老城区保护的如此完好,所有的建筑、城门洞、路中心的喷泉、雕像依然如故,仿佛历史的画面随时都浮现在眼前。我们所住的airbnb人家在贝恩的山上新城,虽说是新城,但应该也有一两百年的历史吧。世界上很多城市都采用了在老城旁建立新城的方式,这样老的遗迹和传统都不会破坏。每次想到这里,都不禁想到北京和西安,西安是如今城墙保护最好的唯一帝都,而北京的古城墙早已经不见,安定门的城楼还是后来复原出来的。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基于真实故事的电影叫“外交官”,讲述的是一名瑞士的外交官劝说德国司令违背希特勒摧毁巴黎的命令,让这座城市得以传承下来的故事;而现实中的这位德国司令在二战之后被授予了国际勋章。试想如果巴黎真的在那时候被移为平地,那就不再有那么多感人的爱情故事。建立一座城市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想要摧毁它却只需要一个命令。

 

巴塞尔

巴塞尔是瑞士的文化艺术之都,有着众多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我们绕路北上就是为了能够一睹芳容。我们先参观了世界著名雕刻家简?汤格利(JeanTinguely)的作品,它位于施瓦尔茨瓦尔德(Schwarzwald)桥畔的索利图德公园(Solitudepark)里面。在宽敞的美术馆内,展示着大量的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利用旧轮胎、旧齿轮等各种废材料创作的,与传统的博物馆不同,游客可以和这些艺术品互动,有些可以触动复杂的机械传导,有些则能让它们发出响声演奏音乐。很不巧的是它最有名的美术馆因为改建不开,所以我们抱憾离开。

 

洛桑 日内瓦

把两个城市放到一起写,真的是偷懒偷到家了,但是说实话没有在城市里住下体验,对于游客来说也很难感受到它们和苏黎世到底有什么不同。万国宫、花种、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联合国什么的,反正我们一个也没去,因为这些地方无非就是下车照相的景点。倒不如在日内瓦湖畔走走,感受了下热浪天气下,日内瓦市民下湖煮饺子的热闹场景。人们都聚集在湖边和喷泉边嬉水、游泳,一派周日休闲的好景象。

在Facebook上看到朋友留言说特别喜欢日内瓦,我当时只有一种反应“啊”?!城市的确不错,环境优美,毗邻法国小镇安纳西,但除此之外我真的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俯瞰洛桑湖

本来构思博客的时候,发现可以写的东西太多,到底要写多细,究竟要说哪些;计划是写上下篇,结果一半发现还得至少再来一篇,于是乎诞生了中篇,觉得要是洛桑、日内瓦不赶紧收手,好家伙又得来一篇。但不管怎么说,旅游这样的事情是需要亲身去感受的,游记一方面记录下自己的心理历程,另一方面给其他朋友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鉴于这两点我都做到了,这怎么也都算是一篇好游记了吧!

 

游瑞士(中)

     途经老妈最爱的德国Stuttgart奥特莱斯,我们在瑞士歇脚的第一站是苏黎世。边境检查站简直形同虚设,只要减速通过就好,感叹一句真是比外地车进京还要容易啊。德国有世界最好的高速网,路面平整车道很多,很多地方更是没有限速,所以车开起来很爽;进了瑞士就变为两车道,车速也降了下来,反而有些不适应;这里的每个司机都遵守限速要求,我新来乍到自然也不敢造次。

一路上我们以大城市为据点,基本一天挪一个地方,有点像地道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感觉;没有提前预定酒店,想让行程尽量自由些,喜欢的地方多待,不爱的地方少转。尽管如此,我们出发前还是制定了详细的攻略计划,这样脑海中有个大概的构架和景点,当晚再根据天气、酒店位置、身体状况决定第二天的具体行程。当然旅途中也有不少当地人推荐,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这些计划外的变化安排进去。7天时间,我们的行程安排比较紧凑,走过的一些城市有:苏黎世(Zurich琉森(Lucerne,Stansstad, 因特拉肯(Interlaken施佩兹(Spiez格林德瓦(Grindelwald伯尔尼(Bern巴塞尔(Basel洛桑(Lausanne日内瓦(Genève)。苏黎世几乎位于瑞士的最东边,也是我们的起点,而日内瓦则是与法交界的最西侧,瑞士之行的终点;别看这一东一西,其实直接开车才3个小时,也就是北京到石家庄的距离吧。

 

苏黎世(Zurich)

​ 苏黎世是瑞士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城市的规划可以一直追述回罗马时代。它的布局紧凑规整,分布在长条状的苏黎世湖北端;因为都是老街古巷,遍地都是单行、单车道或者步行街,使得在这里开车变为一大难题。走错路,出错口都是常见状况,而且还要接受狭窄停车位的严峻考验。我们自认为开的是辆小车,但却被欧洲的朋友说成了一辆大车;每次进车位的时候,都得让爸妈下车帮忙盯着,停好后连副驾驶的门都打不开,必须把空间都留在司机一边才能下车。所以每次在城市里开车、停车的时候都有点提心吊胆;直到最后交了钥匙的一刻,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以前对苏黎世的了解只局限在电影中瑞士银行的情节。其实,除了世界的金融中心的称号外,它还是世界最宜居城市之一。大多漂亮的城市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水。无论江河湖海,水似乎总能赋予一个城市灵性,让生命繁衍,让它不再显得单调。瑞士境内遍布的大大小小湖泊是它的宝藏,因为每个湖畔都有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在这些湖边停靠着各式各样的船舶、游艇,可见住在这里大可不必买车,倒真不如买一艘小船,周末闲暇时间就能泛舟湖上。很多人都觉得这里是适合生活的地方,的确,环境优美,生活方便,整个城市透出一种人文的、闲适的气息。

    ​可能是周末的缘故,街上游人很多,但街边店铺开门的却很少,略显有些冷清,不过我早就适应了欧洲人要休假不要钱的精神,对此并不感到意外。 但说这话的时候我知道也有例外,就比如巴黎老佛爷似乎被中国人的执着所打动,营业时间居然与时俱进了。在苏黎世,我们趟了趟班霍夫大街,登顶了个双塔教堂,漫步了苏黎世湖畔,躺在湖边晒了晒太阳,坐了瑞士第一段上山小火车,就准备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琉森。

苏黎世,双塔教堂

 

琉森(Lucerne),Stansstad

琉森距离苏黎世40分钟车程,是一个非常有韵味的城市,同样是依水而建,站在古城墙的残迹上,就能远眺天际边清晰的雪山;你一下子就觉得这里更加瑞士,很难说清楚为什么,我想可能是少了几分大城市的规矩,多了些许淳朴的气息。琉森有著名的卡贝尔桥(Kapellbrücke),所以也是旅行团的热点线路之一。走在古桥上,一阵太阳雨突然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一条双层彩虹横跨天际,和百年古桥呼应起来。穿过古桥和商业区,避开旅行团,我们一路向山上走,在这里我们淘到了一家叫灵魂鸡(SoulChicken)的炸鸡店。但实话实说,水平味道没有什么特别,小店外的队却排得长长的,乍一看似乎都是美国游客,人手一个YELP(搜餐馆的App),怪不得大家又都跑到瑞士扎堆了,有文化太可怕。

琉森,雨后天晴的日落

我们在琉森只停留了一个白天,晚上住在了20分钟车程外,与琉森湖隔岸相望的Stansstad,避开了热闹的城市,住进了幽静的湖边小镇。镇子不太,宾馆邻水而建,晚饭后,我们在夕阳下湖边散步,结果碰到一个住在这里的中国人:他一年前从伦敦举家定居到Stansstad,是这个镇子60多户人家里唯一的中国人;他热情的给我们介绍了周围的景点,还解答了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去少女峰、铁达利、还是去雪郎峰。

双彩虹

    ​有了当地人推荐的湖滨美景,我们第二天一早就出发进山,这简直就是我开过最艰险的一段路,没有之一:路在湖边山崖上开凿出来,只有一个车宽,却不可思议的是双行线,挖空的通道岩体一半都在车顶之上。一开始我们停在路口看了半天德文的牌子,感觉怎么都不像走车的。倒车回去询问,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我们才敢往里开。整段路依着湖势延伸,其间只有3处稍宽的地方供人错车;对方比你离得远,结果我就要一直倒着回去,从头再来。这自然也是我倒着开过的最艰险的路了。还好我们只错了两次车,庆幸是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但“桃花源记”告诉我们,艰险道路后面的都是世外仙境,果然,这也是我们到瑞士之后看到的最漂亮的小镇之一。整个镇子铺在绿油油的山坡上,俨然就是一幅完美的油画;因为几乎没有游人,这里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态。我们停好车,转化成走路模式,看着路边一栋栋漂亮的木房子,心里数着一个个门牌号;二楼阳台晾衣服的奶奶和我们友好的打了招呼;经过的窗里传来悠扬的莫扎特协奏曲;在水边居然还有一家复古酒店,全都是木头的结构,窗口上是红色的小遮阳棚,酒店门外提供了这里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感觉特别像住到了与凡世隔绝的地方。如果下次再来这里,我一定会在这里呆上一段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做的时间。

琉森古桥

 

因特拉肯(Interlaken)

因特拉肯这个名字是音译而来,即为两湖之间:西边图恩湖(Thunersee)和东边布里恩茨湖Brienzersee);阿勒河穿城而过,四周绿茵环绕。对我来说它是瑞士的重头戏,因为湖两岸遍布着很多极美的小村庄,Brienz、施佩兹(Speiz)就是其中的几个最有特色的。我们到达小镇已经是午后,决定懒散的度过这个短暂的下午。在市中心挑了一家特色意大利餐馆,坐在在太阳伞下的藤椅上,大口大口的享受着美味的Pasta和羊扒,不时头顶上就飞过一片阴影,抬头一看原来满天都是玩无动力滑翔伞的高人。酒足饭饱,人就开始琢磨一些问题了,而我们所感慨的就是:一家人能在瑞士因特拉肯相聚,吃上一顿美餐,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放慢脚步,休息休息,其实也是为了第二天凌晨早起登峰——少女峰。少女峰是欧洲阿尔卑斯第一高峰,自然是第一次旅行的首选,但是出发前参考了不少攻略,看到人们对她的褒贬不一,听到的几个问题是:游人多,环境差,门票还贵很多;所以马蜂窝和穷游的帖子推荐另外两个不错的选择:铁达利和雪郎峰。好在遇到了Stansstad的朋友,他告诉我们两个地方都不错,但铁达利山不是很高,而雪郎峰现在也被旅行团开发出来了,他还是主张我们前往少女峰,毕竟少女峰最负盛名的,怎么都值得去看一次。

    ​这天晚上可能是我们整个旅行中睡得最早的一天,我们要在第二天早上5点多起来,开45分钟车去半山腰的格林德瓦,然后搭乘早上7点的少女号火车专列。

 

游瑞士(上)

   说到瑞士,一下就能联想到几个关键词:漂亮、干净、滑雪、贵。这些印象其实很早之前就形成了,毕竟看了那么多仙境般的照片,也听了不少关于她的故事,瑞士似乎一直是心中的一片净土,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到了瑞士,这些印象又加深了很多。如果说“贵”不算“词”的话,那“非常贵”放在这里应该恰到好处。总的来说,瑞士之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有机会要再去一次圆了自己的滑雪梦。

   这次欧洲之行的主要目的是环法,看到从慕尼黑到法国正好经过瑞士,所以母亲大人有了这个不错的提议,也就提上了正式日程。瑞士虽然不大,但其实可以玩的、可以看的还是蛮多的,有些游记说34天足够、有些人则自驾游玩了14天,这个其实因人而异。我喜欢深度游,更确切的说是“深度住”,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并不能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走的地方多了,似乎看到的东西也都大同小异,只有当地风土人情讲述着不同的故事。20137月有机会在巴黎住了短暂的一个月,这也是一直让我记忆犹新的体验。早上我会和当地人一样,坐在街角的咖啡店,点上一杯espresso和一个牛角面包,捧着一本喜欢的书,或者看看过往的匆匆行人。几乎趟遍了市中心的每条街道,探索各种橱窗和小店里新奇的事物。傍晚,买上一根法棍回家,准备一顿简单却营养的晚餐。体会“巴黎人”的生活,而不是一个过客。

   我觉得瑞士更是这样的一个国度,需要停下来,住下来,细心品味,才能遇到清晨迷雾中湖水倒影中的教堂和雪山,才能体会到与世无争的阔达心怀。所以归根结底,对我而言,旅行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看几百年的古桥,或者上车睡觉下车照相的套路,而是换一种方式生活,换一种视角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因为我们要“赶”一个月的行程,所以折中下来决定在瑞士停留8天,自驾游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跑不少地方:苏黎世、琉森、因特拉肯、贝恩、巴塞尔、洛桑、日内瓦,以及沿途的少女峰和诸多小镇一一探访。因为老爸的职业缘故,一家人旅行的主题都以人文、古迹为主。虽然瑞士全境还没有一个江苏省大,但“游瑞士”这个题目却着实不小,不如就以关键词为小章节,介绍一下瑞士的见闻和感受,最后再以游记的方式根据时间推荐下路线和目的地,当然还有得意的照片。

漂亮

   很多人说瑞士是人间天堂,因为这样的景色在我们生活中实在太少。我很钟情于法国,不过说实话,这么一圈玩下来,不得不承认法国很多地方和瑞士比起来真是“太土”了。抛开时尚与否不谈,在瑞士你会感觉哪里都一尘不染,蓝天是真的蔚蓝,湖水是真的碧绿,所有的色彩似乎都是配色表里最纯粹的颜料。我们一路开车向着日落的方向,经过了很多漂亮的小镇和田野,可以说是大饱眼福。平时妈妈发来的朋友圈中经常会有一些漂亮的风景照,其中不乏很多都是在瑞士拍摄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清晨雾蒙蒙的湖边,尖顶教堂,雪山和飞燕构成的诗意画面。我们通常出发的时候都是艳阳高照,晚上又披星戴月地去旅店,所以很难有机会待在一个地方住下来,等待绚烂的日落或者凌晨的日出。

   通常人们说到瑞士的美,多数都联想到她的自然风光,其实它的几座大城市也同样精致漂亮。就比如坐落在湖边的苏黎世,整个城市都充满了灵性,湖水穿过城市的中心,两侧有典型的欧式建筑,高高的尖顶教堂,青铜的雕像,拱形的石桥,古老的街道,让人感觉古色古香。登上教堂的钟楼,就能俯瞰整个城市,没有现代的高楼,放眼望去是错落有致的橙色屋顶,五花八门造型的小烟筒,复杂交错的小巷步道,是人们通常在瑞士忽略的另一种美。

干净

   瑞士没有什么工业,对汽车也有很高的环保和限行要求,超过一定海拔就不允许私家车进入,只能搭乘公共环保电瓶车;空气能见度很好,远在天边的雪山好像也拉近了距离,清澈见底的湖水,居然看到市民直接就跳到里面游泳,街上看不到垃圾废品,所以走在街上或者开车在路上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然而,瑞士的干净和香港的干净又不太相同,同样是见不到垃圾,香港更多是人们的一种意识和要求,经常能看到环保工人清洗街道擦拭栏杆;而瑞士却更好像是一种自然的、与生俱来的,让你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自然的、纯粹的。

 

滑雪

   瑞士是滑雪胜地,一年四季都能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乐趣。很小的时候和爸妈在南山滑雪场滑过两次,但现在他们肯定是滑不动了,所以我在瑞士还留下了一小点遗憾;不过这样也好,等自己水平再高一点的时候,一定会再来一次。我一直以为少女峰的观光站就是它的终点,电梯中居然看到了几个当地人背着雪板上来,出了电梯游客都争相恐后的在大玻璃前拍照,这几个人就开始穿装备、上雪板,看着他们一会就从观光站上俯冲到诺达的平原,消失在茫茫的白雪之中。

非常贵

   星期日的苏黎世很多店铺都关门歇业,走的口干舌燥了,好在找到了一家星巴克,点了我万年不变的香草拿铁,卡一刷,居然合9块多美元,是美国价格的两倍,简直是赤裸裸的抢劫,这估计是我喝过最贵的星巴克了。不光是日常吃喝,酒店住宿,瑞士的其它开销也都非常贵,我和妈妈开玩笑说美国的工资水平要到瑞士生活还是有些压力的。后来和酒店的前台闲扯才知道,她竟然是法国人,家住法瑞边境,但因为瑞士的工资水平要高出很多,所以她们都会跑到瑞士来工作,下班再回到法国。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生活在华盛顿州和大俄勒冈州交界的人们,华洲工资不上税,再到俄勒冈买东西不交消费税,真是瞬间给自己加薪20%的节奏。

先分享一部分照片。

琉森旁的小镇Stansstad,Phantom拍摄

游瑞士(上)

琉森湖畔的小镇
游瑞士(上)

因特拉肯湖畔的教堂
游瑞士(上)

教堂俯瞰苏黎世
游瑞士(上)

古色古香的巴塞尔
游瑞士(上)

100米

    有多久没有全力奔跑,就连自己也记不清了。我找了健身房外的一片阴凉,步测了个100米的距离,然后痛痛快快地跑了两趟。起步时的瞬间,每块肌肉都紧绷调动起来,头脑充血一片空白,径直飞冲出去;直到20米左右,开始恢复意识和控制,我开始调整动作和步伐频率,好让身体进入再次加速的阶段。高中体育课上,正是这个过程让我追回起跑劣势,超过第二快的郭同学。不知怎的,今天这么一跑,心里的烦心事不见了,反而有不少满足感,感觉像时光机一样又回到了过去。

小时候经常带着一帮小朋友在大院里跑来跑去,北京的仲夏天黑很晚;晚饭之后,得听母亲大人的话,静静地呆上半个小时,这样才不得阑尾炎;数着时间一到,我就奔到大院里疯到睡觉才回家。我想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原因,我的身体素质一直还算不错,尽管长跑会被薛同学侮辱性套圈,但始终稳坐100米和110栏的第一。1228是我在高二创造的100米最好成绩,这个数字神奇般的刻在了心里。可能是喜欢速度吧,我一直非常钟情于短跑,积攒查克拉然后一下子释放出来,使出全身力量和意志而去达成一种状态。

然而自从告别了高中体育课,就没有再像这样奔跑。大学没有严格的体育课,打打网球、滑滑雪;工作以后健身房、远足爬山都不可能达到短跑的运动强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好像习惯了给自己设置莫须有的枷锁,就像人生的跑道上竖起了很多跨栏;人生什每个阶段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哪些事情;我们做了很多认为应该做的,而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我们似乎愿意把“要听从内心声音”的心灵鸡汤挂在嘴边,但真的又会有多少人能抛弃现有,去追求未知的幸福呢?面对这些跨栏,更容易的选项似乎不再是跳跃,而是迂回。

小的时候我们全身心做一两件事,往往是进步最快效率最高的时候。而成长过程中我们受到了太多事情和因素的影响,有朋友有前辈,有成功有失败,顾虑多了,踌躇多了,分心也多了。最近组里来了新的实习生,交给他的任务做起来出奇的快,一个project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但交到自己人的手里就可能要不少时间。很多时候并不是不想做的更快,而是不能把精力100%的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钻研一个问题上。

100米要集中全身的力量和精神,才能跑的更快;做事情和人生也应该是一样的道理吧。

买房记

2015年07月18日星期六,三番的天气异常的好,临近中午,我到Polk Street的售楼处提交了买房的OFFER。沉寂了一年多,最终还是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决定贷款买房。说到买了房的感受一下子也不知道怎么把这些零散的片段联系到一起,我似乎只能把这些“只言片语”无序的罗列出来。

    买的新房要等一年半才会交房,但其实我对新房和旧房并无偏好,二手房在美国交易非常普遍,生活的时间久了,也就慢慢地接受了这边的价值和观念。很多时候我反而会觉得新房子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就如同一个钢筋水凝土的盒子;老房子则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还多了一点人情味,所以也不曾想特意买新建的楼盘。对我而言,住的舒服、自己喜欢是排在第一位的,位置好、有空调、合理的空间布局、有洗衣机和车位,让我很快就决定出手买下来。两年前曾经下过两次offer都没买到房子,因为湾区竞争过于激烈,不少人都是全款现金。这次从开发商手里直接买,都是先到先得,不管怎么说都省去了因为竞价而哄抬的那部分价格。

    住在湾区四年有余,一直都是租房,错过了不少很好的机会,也没赶上房价飙涨的末班车。一方面也曾想租房比较自由,不会被局限到一个地方;再有就是身边有不少美国朋友一租都是十几年,为什么我不打破传统观念呢。但是湾区的房租也随着房市一路增长,每次说算算账,得出来的结论都是买房更加划算。结果就是满怀热情的找一阵房子,就被居高不下的房价泼了一盆凉水。

    其实在我看来买房子和炒股票有些相似,买了人都希望资产增值,没买的人害怕追高一直观望。看看美国的房价,再看看美国的股市的一路走势,不禁让人发问这是不是最高点。从前年年底,市场上就开始有不少人唱衰,但到今天为止,大盘还是在稳步增长。经济是有周期的,但很少有人能够预测什么时候是下坡路的开始。如果不买房子,就和不买股票一样,永远都没进入这个游戏,永远都是个局外人;任凭房子涨跌,自己还是一直付着增长的房租。

    湾区的房价一直在涨,而且这个趋势似乎一点都没有减慢。美国每年发放65,000个工作签证,2011年我申请H1B的时候名额还都用不完,如今每年却有22万人挣抢这6万多的名额,而这6万人中几乎多一半人都是理工科毕业生,都来了加州硅谷,挤到这个狭窄的半岛之中;除此之外,中国在美的投资移民人数也大幅增加,之前半年能拿到临时绿卡,现在竟然已经要等一年半之久;假设这部分人在一年半之后拿到绿卡,说明至少在一年半之内,房价还会不断增长。 

    刚到湾区的时候,我和室友一起租了foster city的水景房,真有一种面朝大海,心暖花开的感觉。那时我们会坐在阳台上,偶尔讨论到房子的问题,他比较喜欢大城市,钟情于三番、纽约和芝加哥;我则喜欢远离城市的地方,窗外是水景,出门有草坪,这才更像美国。当时我俩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然而三年过去了,他的房子买在了foster city的水边,而我却住进了城市。有的时候,生活就是那么的奇怪,难以预测。

旅行,家

    两个多月没有更新博客,估计又快刷新记录了。不是因为懒惰,只是选择离开一段时间;请掉了一年的假期,抛开生活工作里的杂七杂八,好好陪爸妈来了一场长途旅行,直到6月底才飞回三番。回想一下,之前好像也没少一起旅行,但这次是第一次一家人长途开车旅行(road trip);30天、6200公里,走遍布了大部分瑞士和法国,就连深山老林的中世纪小镇也没错过。回来之后自然是整理那一百多G的照片、视频,结果谁知还没过两天,air的充电器又坏了,所以一直拖到了今天。

旅途中,老爸在吉尼维(Giverny,莫奈生活的小镇)跟我妈说“以后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儿子现在还没有成家,估计以后可能这么一起出来玩这么久的机会不多了”。虽然没有表现出什么,但我的心里并不好受。最近被朋友洗脑之后,又听上了周杰伦的歌,每到“听妈妈的话”这首的时候,我都会仔细琢磨下歌词,心中就特别有感触,现在终于长大了,却没有在北京“保护她”,然而带他们出来旅游一趟,心中或许有些宽慰减少一点负罪感,也可能只是给自己一个“孝顺”的理由。18岁离开家,似乎就锁定了“在外漂泊”的事实;再到美国读研工作,相处地球的两端,每年这点可怜的假期,却支付不起时间飞逝的代价;我一直相信有爱的人的地方就是家,但也或许现在的微信、SKYPE才淡薄了这物理距离的概念吧。

曾经和几个很好的朋友都聊起过家,慢慢的发现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其实都不一样,期待也大相径庭。在我看来,每天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晚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些人看来却没有必要。这些事情并没有对错,只是成长过程中从父母所传递下来的,从家庭里所感受到的。一直希望未来的那一半也会有和我相似的理解,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一颗同样的孝心,能一同多陪爸妈出去走走。

当仪表盘定格在6200公里的时候,突然有些许释然,悬着的一颗心也算落了地,旅行按照计划顺利完成,很多见闻很多感受,待我慢慢道来。

三番情

    搬到旧金山六个月有余,之前一直在半岛的小城市享受田园生活,清闲,宁静。当时一度隔周就进城一次,虽说对大城市印象不怎么好,但也结下了许多缘。美国的大城市都是一个德行,没有什么市容安定办公室,终究逃脱不了脏乱差的宿命。然而,一个城市真正散发魅力的地方并不是大同小异的高楼林立,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和点滴。如今,我眼中的旧金山也早已不是金门大桥、九曲花街,而是一种独有的生活情调和感觉。

很多朋友都问我为什么要住到三番,每天上下班很折腾,但能真正理解这种感受的人并不多。我心中的城市生活说简单点儿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喜欢拉开窗帘,居高远眺的美景;喜欢每天清晨踏出楼门,迎面而来的明媚阳光和城市气息;喜欢看着街上往来的忙碌人群,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种冲劲儿,对生活都有奔头。加快自己的步伐,融入这茫茫的人潮中,并不觉得渺小,而是一天的精神和活力。

三番有很多年轻人,有很多startup,有快节奏的生活,但它又不像香港,仿佛整天都被忙碌所吞没,好像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你向前走;三番的生活节奏似乎截然不同,虽然忙也过得充实。每个周日金门公园里的道路就会封闭,这片城市中的绿洲俨然成为了一块宝地;或是加入锻炼的人群中骑车、跑步,或者到北滩淌淌沙子吹吹海风,或者索性就懒洋洋地在树下看看书,怎样都可以非常惬意。

我钟情有历史和文化的城市,美国的固然不能和欧洲相比,但三番却是一个有特色的城市。只要走出金融区的这些高楼大厦,沿着Van Ness一路向北,就进入了城市的心脏,一栋栋整齐的彩色房子错落有致,上下的山坡也让这个城市富有摸不透的变化,显得不再平淡,维多利亚式的建筑风格,穹弧的落地窗,夕阳斜照的红霞,叮叮咚咚的老式有轨电车,想必一定成就了无数美好的爱情故事。

最重要的它还是一个富有创新的城市,变化的城市。深处硅谷,城市里每天都有新鲜的创意在这里诞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更容易接受不同文化,使得旧金山成为了最好的试验田,很多流行的、革命性的东西从这里起源、发展,传播。无论是特斯拉电车,还是星巴克的无线充电,早已经在这里不足为奇,才被其它地方的人们所熟识。而这一两年的时间,足已让这里的人们生活在科技的前沿。

坐在从三番开往公司的火车上,看着列车又驶出城市,一栋栋高楼逐渐被绿树湖泊所代替,拿上一本书,感受短暂的慢时间,何尝又不是一种享受!

冬日花园

“Je voudrais du soleil vert      (我喜欢绿色的太阳)

Des dentelles et des théières (花边和绿茶)

Des photos de bord de mer   (海边的照片)

Dans mon jardin d’hiver”      (在我冬日的花园)

耳边伴随着Jardind’hiver(冬日花园)的调调儿,我又骑行在了三番的夜色中,两侧的流光嗖嗖的甩在身后,这学期最后一节法语课在这美好的夜晚落幕。伯克利校区从第三街搬到了SpearStreet,步行太远,却非常适合骑车,况且课后我还可以在静静的大街上过足车瘾。班里的每个人都很喜欢madamLe Galls, 所以课后又相约下个学期第三级的课程,而我也在想是不是要报个法盟的课程。

后半节法语课简直变成了我们的小聚会,Gwynne的音箱放着蓝调法语歌,Richard、Marie、Robert带来了苏打水、红酒、白葡萄酒还有粉红酒,madamLe Gills买了cracker和她最喜欢的几种cheese,然后看着一桌子的酒说”c’esttrop vins”(太多酒了)。MadamLe Gills来自法国北部的Perros-Guirec,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海滨小城,法国人的度假胜地。她知道有同学要去法国玩,所以向我们推荐了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比如LeCroix-Rousse和那里的制丝厂。

这个学期学了两个新的时态,过去式(Imparfait)和过去完成时(Passécomposé),但用起来却和英文平不一样,老师也一直强调法语和英文之间不能直译,所以现在有时还会搞混。不过在美国上了两学期“外语课”,感觉中国人学语言还是挺有优势的,没有太大发音问题,尤其是法语中的R和H。相比之下,班里学了两年法语的同学,还是带着非常蹩脚的发音,有时我真为他们着急。

结课的时候,老师送了一本小说“Maigret et le corpssans tete”,也算是我的第一本法语闲书,只不过当前它还是静静的躺在我的书架上。这学期小小的进步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很多人都在课下告诉我说进步显著,我自然高兴的不得了,发现其实只要自己多做准备,还是可以连贯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学期的课没有涉及餐厅的场景,可是我想在法国玩的时候最需要交流的时候无外乎就是吃饭了,所以我就向老师要了些资料,结果老师一下子发来了5、6封邮件,有些是情景对话,有些是小段片,非常有帮助。不过总之对我而言,学外语已经过了最难的卡,只要肯张开嘴说,反正难受的是听得人,不是么?希望即将来到的南法之旅可以顺利。顺便说一句,瑞士也是说法语,感觉很开心。

冬日花园

 

流淌的时间

这篇文章拖了好久才拿出来,已登载国家地理中文网”流淌的时间,永恒的印迹”,照片做成了最近比较流行的电影效果,不是我的风格,文字也有一定的删减,所以我还是把原文和原图放在自己博客里。
国家地理版如下:
原文:
 波浪谷,地处美国犹他州,得名于她美轮美奂的波浪形砂岩,被人们称为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地球奇观。这里的沙丘和岩石经过上亿年的沉积和风雨的雕琢洗礼,形成了今天的层状纳瓦霍沙岩地貌。日月的轮回,季节的更替,波浪谷里每一缕纤细的彩色波纹都记载着时间的流淌,以及大自然赋予她神工鬼斧般的绝美。几年前我开始关注她,并被她举世无双的美深深吸引,一直心驰神往。
 2013年12月底的严冬时节我来到了波浪谷,之所以选择这个季节到波浪谷有三个原因,一是避免了夏天炎炎烈日的烘烤曝晒,减轻辎重;二是隆冬的少许积雪或许会给波浪谷带来别样的景致;再有就是提前半年在网上抽签,竞争每天全球仅有的10个进谷名额,能抽中这张上帝的眷顾的“彩票”,已经算是幸运儿了。
 越野车停在几公里外的停车场,一个人上路,徒步走进荒滩戈壁。没有路牌,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喧哗的游人,伴随的只有艳阳下茕茕而行的影子,一颗充满好奇、寻觅的心。我喜欢到这样的地方拍摄,心灵能得到洗涤净化,能摆脱城市的浮尘冗繁,抛开人世间的凡心俗念,全身心地聆听大自然与内心的和鸣,端起手中的相机,把自己眼中最纯粹的世界定格下来。
 徒步进入无人的戈壁要背上一天的饮用水、食品、衣服以及摄影装备,经过3个小时跋涉,环顾周围,看到的仍然是无尽的荒原,零落的风化岩石,和脚下枯萎的灌木残枝。美国的荒漠没少游走,但深入到如此大面积火红的岩石、土壤和沙丘腹地还是第一次,无意间看到脚下踩着的巨型岩石,竟然是布满了各式各样花纹的植物化石,试着去辨别这些美丽的白色图案,不由感叹这些上亿年前曾经存在过的植物,还不忘为后人留下步入远古植物王国的密匙。怀着敬畏之心,小心翼翼拾起一块地上的碎石,风化的只剩下网状的镂空图案,空洞中仍留有沙粒,让人感觉是特意雕琢出来的工艺品。我把这些荒漠中的点滴用镜头拍摄了下来,因为它们是如此特别,如此的珍贵。
 难怪波浪谷不同一般的国家公园,而专门归属美国土地局管辖,严格限制每天的参观人数,虽没有围墙,但也绝不可擅自进入,否则若外国人将被驱逐出境,美国人则会有牢狱之灾。
 爬上一座山坡,进入了一条狭窄的岩石裂缝。瞬间,发现自己步入了一段时光隧道,火红的波浪将我推入大自然亿万年的造物,让人浑身热血奔涌,似乎所有的感官都被这里的奇异景象所触动,时空凝固了,思维也停滞了,等缓过神来,才蓦然发现自己沙粒般渺小的身体已经处于波浪谷谷底,被波涛翻滚的彩色巨浪所吞噬。
 近看每一片岩石,每一条波纹都舒展着优美的曲线和浓重的色彩,她们是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洗涤、浸渍和各种自然打磨的结果,我不忍用手触碰这些“时间”的轨迹,唯恐自己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惊扰了沉睡在这里的生灵。还是让我用镜头来忠实地记录,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杰作犒飨更多的没有机会亲临此地的游客。
 阳光打到砂岩的波纹上,更加凸显了波浪的立体感,整个画面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亮丽饱满。我尽可能从侧面捕捉这些曲线的延展,遐思也追索着每一条波浪伸向远方。
 荒漠里降水很少,再加上烈日的炽烤,即使冬天,波浪谷里遇到积雪的日子也不多。我的运气不错,不久前这里下过一场雪,有少量白雪点缀的波浪谷,如同波浪翻起了朵朵浪花,点缀得恰到好处。登上爬下,走遍了所有积雪的位置,只为寻找那个“惊涛骇浪”般的角度。
 我比较喜欢宏大、震撼的场面,所以我不会放过任何登高的机会。谷中结识了几位新朋友,在他们和登山工具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爬上了波浪谷后的石山,站在峭壁边缘,俯瞰整个平原,一览无余,不禁感叹是什么力量在这一望无际的荒野之中,塑造出了这样一处景象,不愧为绝世的地质奇观,也是摄影家们的梦中乐园。
流淌的时间

波浪谷的入口

流淌的时间

路中途径的双峰,是我们找回返程道路的标志

流淌的时间

波浪谷,冬天的阳光都是斜射,所以几乎无法避免阴影,夏天的正午应该是最好的拍摄时间。

流淌的时间

波浪特写

流淌的时间

登高俯瞰

流淌的时间

远眺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