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日本印象,我脑海中大概有两个极端的画面,一种是霓灯闪烁、人头攒动的繁闹都市,像东京、大阪;另一种是古色古香、静谧悠久的老城,比如京都、奈良。直到1868年东京奠都前的1100多年里,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这里长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京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迹和宝藏,所以这次的日本之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去过京都的人都知道它还有一个别名——洛阳。自平安时代始建,京都的设计建造就完全仿照唐制,街道、建筑、布局、选址、风水几乎都一模一样。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洛阳”早已“灰飞烟灭”,却万万没想到在日本有一个保存得如此完整的“洛阳”。于是旅者口中就传着这么一句话“看隋唐建筑,去日本京都”。我在京都暴走了5天,基本逛完了市里面20多个有名无名的寺院、庙宇:京都御所、金银阁寺、修学院离宫、龙安寺,西本愿寺等等,有的让人惊愕,有的让人平和,有的是沁入心脾的禅气,有的就是简单巨型的木建筑让人折服。
说到唐朝,最快想到的是太平盛世,而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然而我们对它的认知似乎只停留在历史课本的文字描述上。“把这些残破遗迹的碎片组合起来,让人眼前浮现出当年盛世的场景”的写作辞藻是多么的可悲,因为没有了真实的古迹,借助想象力和电脑科技的3D复原效果图是我们唯一能够直观了解这座都城的途径。用父亲的话说,中国境内保存下来的大型隋唐建筑所剩无几,而大规模的早已不复存在,这是中国建筑师们的无奈和痛心。
在京都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仁和寺的正门:二王门。原因就一个字:大!在国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隋唐建筑,抬头看着那些精致的巨型斗拱和剥落的漆画,真有O嘴的感觉。这些营造技艺都是源于中国,却最终在日本得以发展、延续、传承,只可惜如今的我们再想感受当年宏伟的建筑时,还要专门跑到日本。
中国为什么到头来什么都没保存下来?我们把目光暂且从建国后转到更早远的封建时代。每次改朝换代,中国的皇帝都觉得自己授予天意,自命不凡,为了摒除晦气,一定要把前朝的宫殿烧掉重新来过。这一把火烧了庆阳宫,那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多少工匠艺人的心血、智慧随着付之一炬。反观欧洲文明,要塞城堡、宫殿城池多为改造、加建,少有推平重来的,因为他们知道“文明”的两层含义。我曾经一度觉得石材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但看到了日本的木制建筑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才意识到这不简简单单是建材的问题;我们的圆明园,在八国联军抢掠之后,殊不知是老百姓把皇家园林洗劫成了废墟,连一砖一瓦都不放过,所以才有了“英法联军是有组织江洋大盗,海淀百姓是散乱刁民细贼”的说法。二战中,美国空军采纳了梁思成保护京都和奈良的计划,使得两座盛唐遗风的木构城市在轰炸中毫发无伤。但是建国之后,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城市,无论梁思成和林徽因如何奔走相告,却都没能阻止“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狂想曲。本以为我们从这段历史中学到了些什么,但这样的故事到今天还在上演:看看如今北京老城区的拆迁改造,东城区多少四合院和胡同全都消失不见?在金融街CBD楼宇中,孤立出来的一个价值过亿四合院是什么?是老北京?还是中华文化?
这么多年,城墙没了,牌楼倒了,古迹烧了,胡同小巷消失了,记忆和根基淡忘了。中国,真的什么都要推翻重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