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 -隋唐遗梦

   说到日本印象,我脑海中大概有两个极端的画面,一种是霓灯闪烁、人头攒动的繁闹都市,像东京、大阪;另一种是古色古香、静谧悠久的老城,比如京都、奈良。直到1868年东京奠都前的1100多年里,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这里长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京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迹和宝藏,所以这次的日本之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去过京都的人都知道它还有一个别名——洛阳。自平安时代始建,京都的设计建造就完全仿照唐制,街道、建筑、布局、选址、风水几乎都一模一样。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洛阳”早已“灰飞烟灭”,却万万没想到在日本有一个保存得如此完整的“洛阳”。于是旅者口中就传着这么一句话“看隋唐建筑,去日本京都”。我在京都暴走了5天,基本逛完了市里面20多个有名无名的寺院、庙宇:京都御所、金银阁寺、修学院离宫、龙安寺,西本愿寺等等,有的让人惊愕,有的让人平和,有的是沁入心脾的禅气,有的就是简单巨型的木建筑让人折服。

说到唐朝,最快想到的是太平盛世,而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然而我们对它的认知似乎只停留在历史课本的文字描述上。“把这些残破遗迹的碎片组合起来,让人眼前浮现出当年盛世的场景”的写作辞藻是多么的可悲,因为没有了真实的古迹,借助想象力和电脑科技的3D复原效果图是我们唯一能够直观了解这座都城的途径。用父亲的话说,中国境内保存下来的大型隋唐建筑所剩无几,而大规模的早已不复存在,这是中国建筑师们的无奈和痛心。

在京都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仁和寺的正门:二王门。原因就一个字:大!在国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隋唐建筑,抬头看着那些精致的巨型斗拱和剥落的漆画,真有O嘴的感觉。这些营造技艺都是源于中国,却最终在日本得以发展、延续、传承,只可惜如今的我们再想感受当年宏伟的建筑时,还要专门跑到日本。

中国为什么到头来什么都没保存下来?我们把目光暂且从建国后转到更早远的封建时代。每次改朝换代,中国的皇帝都觉得自己授予天意,自命不凡,为了摒除晦气,一定要把前朝的宫殿烧掉重新来过。这一把火烧了庆阳宫,那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多少工匠艺人的心血、智慧随着付之一炬。反观欧洲文明,要塞城堡、宫殿城池多为改造、加建,少有推平重来的,因为他们知道“文明”的两层含义。我曾经一度觉得石材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但看到了日本的木制建筑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才意识到这不简简单单是建材的问题;我们的圆明园,在八国联军抢掠之后,殊不知是老百姓把皇家园林洗劫成了废墟,连一砖一瓦都不放过,所以才有了“英法联军是有组织江洋大盗,海淀百姓是散乱刁民细贼”的说法。二战中,美国空军采纳了梁思成保护京都和奈良的计划,使得两座盛唐遗风的木构城市在轰炸中毫发无伤。但是建国之后,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城市,无论梁思成和林徽因如何奔走相告,却都没能阻止“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狂想曲。本以为我们从这段历史中学到了些什么,但这样的故事到今天还在上演:看看如今北京老城区的拆迁改造,东城区多少四合院和胡同全都消失不见?在金融街CBD楼宇中,孤立出来的一个价值过亿四合院是什么?是老北京?还是中华文化?

这么多年,城墙没了,牌楼倒了,古迹烧了,胡同小巷消失了,记忆和根基淡忘了。中国,真的什么都要推翻重来么?

北京,家

   一说回北京,在我的字眼儿里就打着回家的意思,从小生活的城市,自然而然的就把两者划上了等号。并不是因为不想家,但过去的56年里只回了一次国,但就在今天已经是我一个月内第二次回国了;托大风寒流的福,空气质量比上新年的时候好了许多,终于可以出去走走,会会朋友了。

   ​和曾经在美国一起共事的朋友喝咖啡,她开门见山就问我这次回来有什么感受:有没有觉得北京哪儿都不好,会不会也成为很讨厌这里的那种人。我知道她说的那类人,国外待久了,回来看不惯的东西太多,所以就总是这儿也不好哪儿也不好的。她这么问其实让我很难回答,因为我06年离开这座城市去读大学,变化大的是越盖越密的商厦写字楼,是拨不开PM2.5的海市蜃楼,是算不出要400一顿的海底捞和蹭蹭飙涨的物价,是不但街边停上两排车居然人行道也要停车的马路,有让我看不懂的代步车和各类山寨汽车,还有形同虚设而只给人带来反感的地铁安检。

   ​然而,没有变的是随处吐痰扔垃圾的行人,是周围人都捂上口鼻但还吸得自我陶醉的烟民,是电梯上不靠右站的乘客,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机动车;还是仍然还要靠人力三轮车来清理垃圾的工人,是坐不起高铁回家过年的打工者,是寒冬里仍然坐在街角修鞋修车的大爷;10年了,没有改变的也很多,比如国民素质和老百姓的民生。对比着这些好与坏,有时想想也心塞,还真不敢说北京哪里都好。

   ​但是我又告诉她,如果离家太久,就会有一种陌生和距离感,会突然觉得这仿佛是别人的家、别人的城市;然而,不是老话说“金窝,银窝,都比不上自己的狗窝,人又是适应极强的动物,两天下来就又如鱼得水活的自在起来。我骑上老凤凰车,穿梭在一街二巷三条子,占着大马路,不等红绿灯,好像这些事情让我再做回去一点也不难。

   ​所以我给她的答案是:我不讨厌这个城市,但有很多看不惯的东西。

拥堵在加州的马路上(下篇)

   不在北京很多年,但看着四环、五环、六环,一环修完再接一环,交通状况似乎并没有怎么改变。曾有专家指出是城市的规划的问题,因为规划过度密集住宅区,而又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商业以及工作机会,使得每天都在上演清晨上班这个方向堵,晚上下班对面方向堵戏剧性一幕。仔细想想,北京的交通堵塞不简简单单的是规划的问题。

其实,堵车问题哪里都有,作为人口密度全美第二的三藩市和湾区自然也不例外。湾区的工作机会主要集中在旧金山市区和硅谷的IT公司,所以每天车流的趋向也非常明显,住在北湾和东湾的很多人都要过跨海大桥上班,贯穿南北的高速公路也就这么两条。所以这些大桥、公司集中的高速出口自然成为了交通系统中的瓶颈,每天拥堵也不足为奇,但很多非常人性的设计和细节都能让人感觉到美国的有关部门对待拥堵、治理、引导的理念及方式值得参考。

金门大桥是旧金山的地标,1933年开始修建的六车道悬索桥,连接着旧金山市区和Marin郡,每天早上人们都会开车进入市区,而晚上则与之相反。细心的司机会发现,每天早上入城是四条车道,晚上出城的时候仍然是四条。正好有一次我开车经过大桥,发现一辆行驶缓慢的皮卡打着双蹦灯在最内侧车道,离近了看到上面站着两个人,一人把插在地上的塑料路墩拔出来,另外一个人则把它插在车的另外一边。这样一来,本来三来三往的车道,就变成了四来二往。他们根据每天不同时段的车流量,改变车道的数量来大大的增加的大桥的通行量。

在美国,这样的跨海大桥通常都要收费,然而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单项收费,只有向一个方向的车辆收钱,这样既减少了司机缴费的麻烦,又加快了另一个方向的车速,避免了不必要的排队。而从去年起,金门大桥有了新的改变,所有的收费站都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摄像头,经过的一切车辆都会在一周之内收到邮寄到家里的过桥费的账单,如果你在网站上注册的话,可以按月份一次付清,就像支付信用卡一样方便。

为了减少拥堵,湾区的主要高速都设有拼车道,周一到周五早上7点到9点,下午3点到7点这段时间,这条车道只能给车上有两个或者两个人以上的机动车使用(也有要求三个人的),以鼓励人们一起拼车上下班。很多地方缓慢行驶只有20迈的时候,拼车道仍然能开到40迈左右,不过你还不能眼红,因为铤而走险的代价是一张435美元的罚单。 在纽约州和新泽西州,拼车还有额外的“奖励“——免过桥费,“Carpool”这个英文单词就是我在纽约实习的时候和老板学到的。因为和老板住的很近,所以每天都可以搭他的车,每当看到收费站排着的长队,我们内心窃喜从最靠外面的一条通道直接过关,享有这样的特权,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拼车”的好处。在加州,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力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不仅仅减少污染,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为了鼓励人们绿色出行,政府也赋予了这些环保车走拼车道的特权。就算是一个人,也一样可以享受到拼车的好处。

交通、出行是人们生活的一件大事,做什么事情都少不了它。在美国,看到了先进的智能系统,体会到了人们的礼让意识,所有人都为了良好出行环境做出的努力。其实,美国的交通系统远远不止我提到的这些,我们和他们的差距也存在很多方面和细节。2013年5月回国前,我其实已经3年没有回北京了,回去发现变了东西很多,没变的也很多。呆的时间尽管不长,但是在对比下,对于很多社会问题、城市现状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每个北京人都愿意自己的城市越来越好,不单单是越来越高的楼,越来越奢华的服务设施,而是一个真正宜居的城市,一个能够让人们继续传唱“荡起双桨”,“数星星”歌谣的地方,一个能够想历史、文明传承下去的地方。

巴黎⋅城市印象

    巴黎是一个可爱的城市,一个孕育着世界文明和历史的地方,传诵着“钟楼怪人”的凄美的故事,描绘着印象派的塞纳河美景,上演着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歌剧唱段。我住在第五区的一条古老街道(RueCharles V),幽静却又处城市的心脏,似乎是这个热闹中难得的一块静土。巴黎的城市不大,走路是最好的出行方式,虽然地铁也很方便,一张日票就可以坐上一整天,但却会错过沿途的景致。巴黎的美不仅仅是古典现代结合的卢浮宫,或者精致宏大的凯旋门,隐藏在街道里的生活调调和法国气息才是巴黎真正的宝藏。

走路探索,总能带来很多惊喜,我经常一走就是多半天,横穿小巴黎的市区。途中看到很多导游图和旅游网站上没有推荐过的当地特色。有专门卖红酒瓶塞的商店,千奇百怪各式各样;也能找到如同艺术品般的甜品和面包,让你买了都舍不得吃;还有数不胜数的画廊,工艺品作坊等等。别看这样的街边小店很多,但它们都独具匠心。店面、陈设、布置、灯光一样都不少,可以看出店家用心装点,艺术、精致、简洁。正因如此,商品的价格也通常不菲。

之前读过一篇随笔,讲述主人公在20年前去过的一家咖啡馆,20年之后重回巴黎,竟和记忆中的一模一样,咖啡的味道也没有丝毫改变,只不过之前那美丽的女服务员如今已经两鬓苍白。感叹世事的白驹过隙,却又是一个人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的渺小和无力。在巴黎的三周时间,我似乎也能隐约感受到法国人的价值观和哲理。工作只是法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在于稳定,和糊口的收入,认定了一件事情就会一直做下去,更多人不追求改变,但会踏踏实实,精彩“生活”。

有时我又何尝不羡慕这种简单的价值,一种淡薄的人生态度。至少在我认识的中国,我们似乎更绞尽脑汁去想如何赚钱,而不是花心思怎么把一杯咖啡磨得浓香。北京是我的出生成长的地方,是我的家,也是孕育着5000年文明史的城市,但离家的越来越久的时间和越来越远的空间,负面的新闻和朋友的反馈,慢慢的让我觉得把我和北京联系到一起的好像只剩下了“家”这个名词和“物价飞涨”的美食。到了巴黎,才突然懂得到让我觉得慢慢疏远的,是这个城市缺失的文化和沦落的价值。

巴黎分为大巴黎和小巴黎,小巴黎就是古老的城市的遗迹,所有的建筑都保存的非常完好。当你走在小巴黎的街头,就感觉自己在历史的长河里走上了一遭,典型的欧式的民居,两个街区就能看到的漂亮教堂,每到整点沁人心脾的钟声,都时时见证着你和城市的故事,告诉你城市的分分秒秒都和你息息相关。

北京,也有气派宏伟的故宫,也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但它们都在高高的围墙之后,它们不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胡同四合院,庙宇祭坛,废的废拆的拆,都变成了“地标”的标准化大楼。走在大街上,你真说不好自己是在上海还是香港(聪明的北京人应该能从天空的颜色辨别出北京吧),五彩闪耀的霓虹灯,一片片的反光玻璃,这些是城市的符号,但却不能区分。

归根到底,连接城市和居民的纽带就是文化、价值和历史,失去了这些,就像没有灵魂的人,一台机器,即使运转得再好再快,也一样没有感情,没有人情味,没有归属感。

北京一直会是我的家,但巴黎确是一个可爱的城市。

巴黎⋅城市印象

巴黎小巷

巴黎⋅城市印象

巴黎圣母院

巴黎⋅城市印象

心锁桥

巴黎⋅城市印象

凡尔赛宫里的皇家甜点

巴黎⋅城市印象

圣路易斯岛街头的面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