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自驾游

     两年前有了法自游的想法,因为假期要周密计划,还要照顾到全家人的档期,所以将时间锁定在了2015年的夏天。出行前的准工作早早就开始行,在伯克利了两个学期一方面希望能派上用,另一方面也算师傅领进门个人再修行此外,网上找很多料和片,定了每一站的驾车线时间。我在法国总共停留了3周,除了最后3天留了巴黎,其它时间几乎都在驰骋在法国南部的小村、古迹和城堡,只是差一周没能等到薰衣草盛开,差几天没待到法国戏剧节开幕,有些憾,不很多事情留一点憾也未尝不好,以后可以再来。 

    ​我不确定我们去过的每个地方都有对应的中文名,但按时间顺序和计划的路线我们访了这些地方:从法国的东北部开始,边境小镇于南盖Huningue,童话世界安纳西Annecy, 原汁原味的中世纪古城Yvoire;追随着日落的方向,曾经的世界纺织中心里昂Lyon,La Croix-Rousse ; 然后一路南下,教皇青睐的阿维尼翁Avignon, 电闪雷鸣下的白石城Gordes, 红土城Roussillon, 山顶的残败古迹LesBaux-de-provence, Fourque, 遍布罗马古迹的阿尔勒Arles, 海港城市马赛Marseill; 沿着蔚蓝海岸向东边到尼斯Nice, 戛纳Cannes,出海来到美丽的海岛L’îleSainte-Marguerite, 俯瞰海岸的山顶小镇埃兹Eze,鲜为人知的StPaul-de-Vence, 香水诞生地格拉斯Grasse,Peruis; 然后再向西折返,薰衣草盛开的地方瓦伦索Valensole, 古色古香的情调小镇Ménerbes;继续沿着海岸线是法国城堡的代表卡尔卡松Carcassonne, 大学城图卢兹Toulouse;然后一路向北,穿过葡萄酒的故乡波尔多Bordeaux, 世界文化遗产小镇St-Emilion, 海角城市LeVerdon-sur-Mer,Azay-le-Rideau, 文化之都图尔Tours, 因城堡闻名的Amboise,Chenonceaux, 宏大的香波城堡Chambord, 梦中的圣玛西尔山Mont-Saint-Michel, 莫奈小镇Giverny, 田园般的Collemiers, 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Maincy, 凡尔赛Versailles,Garches, 最后行程结束在大巴黎Paris

简略版路线图

    ​因为做了功课,所以一路旅行非常顺利。除了在里昂和阿维尼翁之间折返了冤枉路,我们按照原计划路线周游了多半个法国。开车的感受和瑞士相似,乡村心旷神怡,城市如同噩梦;狭窄的街道和车位都不堪回首,所以我们在巴黎市郊住了两晚,一切都搭乘公共交通。值得一提的是法语虽然不能流利对话,但识字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认个路牌,超市、商品的标签,地图什么的轻松很多。而且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发音的规律,基本上看到的单词或者句子都能读出来,尽管有些词汇不认识。当然,有些简单的必备词汇还是要会说的。比如在吃饭的地方就会被问到喝什么水,巴黎的服务生英文还说得过去,但其它地方的人竟然不知道tapwater是自来水,所以刚入法境吃饭说加笔画了半天还是给我们端来了3瓶3欧的蒸馏水。回到酒店果断地查了字典,unecarafed’eau(一壶水)指的就是自来水,后面的旅程就轻松应对;一路上说了这么多次,想必自己也不可能忘记了。要是在国内遇到一个能说几句中文的老外,可能多数人都会感觉很新鲜而且愿意多说几句;反过来也一样,我和他们撤几句不标准的法语,也能感觉对方格外的友好,而且顺便学上几个新词也是不错。

    ​法国的游记打算写的详细一些,把比较有意思的地方会分成小文章单独介绍;这样才能把当时的心情和详细的情形描述清楚。虽然过了有三个月的时间了,但这些回忆随着翻看之前的照片都在脑海中再次鲜活。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期限,在今年年底要把这个法国系列写完吧。

学法语(apprendre le français)

   走出教室,顿时又置身于鳞次栉比的楼宇间;这时的三藩已经入夜,还能嗅到空气中的雨水味道,打湿的街道闪映着城市的灯火,散发出一种迷人的气息。我沿着都会大道(MissionSt.)一直走,响起浑厚的教堂钟声,沁人心脾。这是城市的感觉,是历史的声音,也是让我沉浸其中的情愫。它让我回想起在巴黎的夜晚,漫步塞纳河畔的时光,是多么的美好。

   今天在伯克利上完了第三节法语课,开心之余也小有成就感。班里一共14名学生,虽然年龄跨度却很大,但大家到这里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而且班里的每个人都有或法国旅游或访友的打算。老师Marie-Claude个子不高,40岁上下,是典型的法国女人:从头到脚是标准的法国黑色;当然,风衣外少不了一条亮眼的松绿色围巾;手带一块夸张的时尚表,还有两只镶嵌大石头的指环。老师是法国人,授课也全程法文,几乎听不到半点英文解释。第一节课老师从简单的名词和句式讲起,不知道怎么就说到了香水;她给了我们一个“我最喜欢XX香水”的模板后,就逐个问我们每个人喜欢的香水牌子是什么。紧接着,我们就系统地学习了如何用地道的法文念各种大牌,Dior,YSL, Armani, Hermes等等,一个都不少。想到这些片段仍然让我忍俊不禁,法国人就是法国人,鲜明而有趣。
   这次的法语课并不是兴趣小组,老师希望我们每周至少用6小时自习。我知道学习新语言费时费力,而且对我来讲似乎6个小时并不够用。班里的美国人,多少都有一些基础;无论是词汇量还是听力,我都处于劣势。但至少两点是肯定的,勤能补拙,并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们应该是我在学法语道路上两个最好的伙伴了。
   其实初见法语是在高中,那时上音乐鉴赏课,“巴黎圣母院”让我听得如痴如醉,家里的音响也总是无限循环歌剧的唱段,百听不厌。那时只知道乐音是韦伯作曲,并不了解创作的来龙去脉;我曾经一直以为故事发生在法国,原著写于法语,为什么不听法文的呢?出于好奇,我在网上几经周折找到了法语版全集;乐曲仍然是熟悉的旋律,但听上去感觉却截然不同,因为语言的原因,歌声显得更加高昂有气魄。父亲也是音乐爱好者,我们一直认为法语版的要比英文版的好听很多。
   从高中开始,法语版本的“巴黎圣母院”就是我iPhone里的常备曲目,“大教堂时代”(Le temps descathedrals),“钻石般的眼眸”(Cesdiamants-la)也成为了陪伴我最久的钟爱唱段。大一的时候,我也曾选修法语,但因为用粤语教学使得学习起来难上加难,所以没能坚持下来。
   去年上映的“悲惨世界”,又唤起了我对歌剧的热忱。2013年8月的时候,也在巴黎小住了一个月,很多因素都让我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iPhone里的法语歌越来越多,却不知所“唱”,这也让我下决心认真学这门语言。说法语的国家和地方还是很多的,虽然在加州不像西班牙语那么实用,但谁知到以后呢。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熟练的掌握这门语言,也能让它派上用场吧。

巴黎⋅城市印象

    巴黎是一个可爱的城市,一个孕育着世界文明和历史的地方,传诵着“钟楼怪人”的凄美的故事,描绘着印象派的塞纳河美景,上演着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歌剧唱段。我住在第五区的一条古老街道(RueCharles V),幽静却又处城市的心脏,似乎是这个热闹中难得的一块静土。巴黎的城市不大,走路是最好的出行方式,虽然地铁也很方便,一张日票就可以坐上一整天,但却会错过沿途的景致。巴黎的美不仅仅是古典现代结合的卢浮宫,或者精致宏大的凯旋门,隐藏在街道里的生活调调和法国气息才是巴黎真正的宝藏。

走路探索,总能带来很多惊喜,我经常一走就是多半天,横穿小巴黎的市区。途中看到很多导游图和旅游网站上没有推荐过的当地特色。有专门卖红酒瓶塞的商店,千奇百怪各式各样;也能找到如同艺术品般的甜品和面包,让你买了都舍不得吃;还有数不胜数的画廊,工艺品作坊等等。别看这样的街边小店很多,但它们都独具匠心。店面、陈设、布置、灯光一样都不少,可以看出店家用心装点,艺术、精致、简洁。正因如此,商品的价格也通常不菲。

之前读过一篇随笔,讲述主人公在20年前去过的一家咖啡馆,20年之后重回巴黎,竟和记忆中的一模一样,咖啡的味道也没有丝毫改变,只不过之前那美丽的女服务员如今已经两鬓苍白。感叹世事的白驹过隙,却又是一个人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的渺小和无力。在巴黎的三周时间,我似乎也能隐约感受到法国人的价值观和哲理。工作只是法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在于稳定,和糊口的收入,认定了一件事情就会一直做下去,更多人不追求改变,但会踏踏实实,精彩“生活”。

有时我又何尝不羡慕这种简单的价值,一种淡薄的人生态度。至少在我认识的中国,我们似乎更绞尽脑汁去想如何赚钱,而不是花心思怎么把一杯咖啡磨得浓香。北京是我的出生成长的地方,是我的家,也是孕育着5000年文明史的城市,但离家的越来越久的时间和越来越远的空间,负面的新闻和朋友的反馈,慢慢的让我觉得把我和北京联系到一起的好像只剩下了“家”这个名词和“物价飞涨”的美食。到了巴黎,才突然懂得到让我觉得慢慢疏远的,是这个城市缺失的文化和沦落的价值。

巴黎分为大巴黎和小巴黎,小巴黎就是古老的城市的遗迹,所有的建筑都保存的非常完好。当你走在小巴黎的街头,就感觉自己在历史的长河里走上了一遭,典型的欧式的民居,两个街区就能看到的漂亮教堂,每到整点沁人心脾的钟声,都时时见证着你和城市的故事,告诉你城市的分分秒秒都和你息息相关。

北京,也有气派宏伟的故宫,也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但它们都在高高的围墙之后,它们不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胡同四合院,庙宇祭坛,废的废拆的拆,都变成了“地标”的标准化大楼。走在大街上,你真说不好自己是在上海还是香港(聪明的北京人应该能从天空的颜色辨别出北京吧),五彩闪耀的霓虹灯,一片片的反光玻璃,这些是城市的符号,但却不能区分。

归根到底,连接城市和居民的纽带就是文化、价值和历史,失去了这些,就像没有灵魂的人,一台机器,即使运转得再好再快,也一样没有感情,没有人情味,没有归属感。

北京一直会是我的家,但巴黎确是一个可爱的城市。

巴黎⋅城市印象

巴黎小巷

巴黎⋅城市印象

巴黎圣母院

巴黎⋅城市印象

心锁桥

巴黎⋅城市印象

凡尔赛宫里的皇家甜点

巴黎⋅城市印象

圣路易斯岛街头的面包店

巴黎-梦

巴黎⋅梦

一辆装着法棍的女士自行车,一个晴朗宁静的午后,骑车驮着美丽的她,裙摆舞动在古老的小巷;转角处,看到红花点缀的窗台,闻到淡淡的咖啡飘香;两个人讲述着在一起的故事,甜蜜的点滴弥漫整条街道。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巴黎梦,而这是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的那个场景。

夏日的巴黎,多了几分热度,少了几分宁静。这个旅游的黄金季节,多数法国人选择去南部避暑,但还少不了熙熙攘攘的街道,接踵而来的游客旅行团,堵的水泄不通的景点,都让我觉得自己的梦境无法触及;即使午夜十分,也很难找到那种独享城市的占有感。反而在我离开巴黎去机场的那个清晨,才体会到那种难得的静寂和平和。

我喜欢清晨,喜欢早起走上街道的感觉,喜欢天空微亮还在沉睡的城市,空无一人,却有清脆鸟啼的陪伴,看到平时看不到的风景,体会平时感受不到的宁静。回到美国,无意中打开了一段以巴黎冬日为主题的视频“安静的城市——巴黎”。镜头捕捉了和平鸽盘旋在无人的街心广场,透过薄薄晨雾,对焦在城市上空那些数不尽的洛可可屋顶和缕缕炊烟,让我不禁被那种安静、和谐深深吸引。

一个城市,每个季节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美,春有春的生机,夏有夏的繁荣,秋有秋的绚烂,冬有冬的寂静。可能我的这个梦境离冬天很近,离夏天很远吧。朋友说,其实只要你走出巴黎,你就真正来到了法国。我想我的那个梦可能是法国梦吧。

夏天的巴黎,本应该是个花枝招展的季节,但事实却是简单平淡。走在巴黎街头,无时无刻都在受到文化洗礼和思想的冲击,欣赏美景的同时,古老的教堂、住宅、公馆都静默地记载着无数历史和故事;感叹凡尔赛的金碧辉煌,共鸣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再想到法国这些奢侈品品牌,我好像突然感觉的这种“奢侈”是深入在法国人骨子里的,是厚重的文化和历史的遗产,是一种民族的优越感和归属感,而不是我所理解的那么浮浅。正如把奢侈品店挤得水泄不通的都是外国游客,因为法国人生活在这些遗产之中本身就是一种“奢侈”。

巴黎是个群居城市,出双入对的情侣,街头可见的法国热吻,只能让孤独行者感到少许的伤感。人们把巴黎誉为浪漫之都,在我眼中,浪漫不是夜晚的埃菲尔铁塔,不是米其林的烛光晚餐,更不是香榭丽舍的奢华,浪漫其实是漫步在城市的心脏,骑车穿梭在不同的小巷,坐在街角咖啡馆看着往来的行人,感受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赋予给它的独特属性。

巴黎是一个美丽的梦,三周幸福难忘的生活,一起走过的每条的街道,坐过的每趟地铁都编织着我们的梦,希望在这个梦境能够延续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