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写作

一放下笔就又是3年,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不少变化;我内心很感激这些改变,因为一切都越来越好。好像唯独对写作没有太多信心,因为写的少反而感觉有些退步。如今工作中写英文邮件恨不得都要用大语言模型润色一下,发领英的帖子也得使用Multi-Agent来反复评价修改。提笔写这篇博客前,我就想是不是也可以用大模型来修改一下,哪怕检查错别字也好;但心里又总觉得怪怪的:一方面,我们说AI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而只会取代不会使用AI工具的人;这给了我们在工作里肆无忌惮地使用AI的理由。但现在切换到需要表达真正自我的时候,如果让AI把整片文章都重新润色一遍,就好似失去了每个人独有的那一份表达和承载的微妙情感。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让这里变成一小片远离AI的净土,哪怕自己的语言透露出笨拙。

最近老婆在整理多年前的博客,发现很多网站都打不开了, 这一点也不出乎意料。长内容,无论从作者还是读者的角度,都在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摄取信息更高效的方式被视频取代,而播客Podcast也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很难想象再过10年、20年后是什么样子,阅读和写作会不会变成一门艺术,一种奢侈,而不在再是生活学习的必需品。不过说来也有趣,大模型都是用人们写的文章训练出来的,如果未来越来越多的内容都出自大模型,或者短视频,那会不会有一天我们的模型都没有人们所写的数据训练,而全部来自机器。

之前一直能坚持写作都是我引以为豪的事情。一来我觉得静下心来把思绪梳理清楚,娓娓道来是我表达的一部分;二来是对自己生活和成长的记录,哪怕若干年后翻看到如今的自己是多么的稚嫩和过度焦虑。过去的三年没有动笔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正值2022年中我开始做谷歌的大语言模型项目(PaLM, Gemini)。没想到12月底ChatGPT的发布,把项目直接推到了风口浪尖,似乎总是在加班,要不就把不加班的时间分配给家人,写作的优先级也就大大降低了。不过在做大模型的初期,因为模型的质量不如竞品,花了不少精力和Deepmind的工程师一起写模型的训练数据,这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在这个大环境下特别的写作,尽管都是英文,尽管都是简单的问答。

Deepseek在两个月前大火了一波,我和老婆也没少用。谁要是不开心了,都能先找大模型安抚、疏导情绪,无疑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咨询师。和其它主流的模型相比,Deepseek的中文表达能力真的非常厉害。要是被问到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比如“如何和逝去亲人的悲伤和解”,模型都能显示出极大的同理心,引经据典,通过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自己被听见、被看见和被理解。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到可能是Deepseek的工程师找了很多文学系的大学生写了很多相关的训练数据,所以模型才能把话都说到心坎里。

有时我会想,如今写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一种单向的情感输出,还是一扇让人了解自己的窗户,还是留给后代的一部个人的“时间简史”?不管答案是什么样的,这些博客上的文字都成为了各家大模型的一部分,每当有人问模型一个问题的时候,可能就有0.000001%的权重来自我的感受,这似乎也是一种全新的解读和意义吧。

有时我会想,如今写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一种单向的情感输出,还是一扇让人了解自己的窗户,还是留给后代的一部“时间简史”?不管答案是什么样的,这些博客上的文字都成为了各个大模型的一部分,每当有人问模型一个问题的时候,可能就有0.000001%的权重来自于我的感受,这似乎也是一种全新的解读和意义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