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世界观

我不是一个喜欢读科幻小说的人,仅有的一些记忆还都停留在小时候读世界名著的时候。尽管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但我还依稀记得自己废寝忘食的感觉,爱不释手地捧着《神秘岛》,《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被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工作之后,读的书明显的越来越“功利”,以工具类、经济类为主,总觉得这些书更有“价值”,对自己工作生活有更直接的反馈。小说类和科幻类的书因此寥寥无几。

我周围有不少朋友看了《三体》,也听到了不少好评,只是一直没有放在心上。好朋友麦生一直向我强力推荐,并给我打好了预防针说第一部可能有点无聊,让我千万要继续读下去;我们还聊到了奥巴马看完全集后的反馈,竟然感叹自己每天担心的事情和《三体》比都不算事,可想书中探讨的命题是多么的深刻和宏大。21年12月底去西雅图旅行期间正好有大把的时间,所以就想不妨读上一读。9天一口气看完了3本,也应该是创下了我读书速度的新记录了。

三本书涉及的故事线非常多,很难总结成一篇读后感,但我不得不说作者刘慈欣强大的脑洞,以及贯穿于三部书的紧密逻辑让人折服;尽管一些超现实的想法在别的文学作品中也出现过,但能够自由的运用它们并且升华出更高一层的故事,是这部书高明之处。书中提炼出来的宇宙观(黑暗森林)和对价值观的剖析,恰巧是我非常认同的。作者洞察了人性的特点,才能把书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爱憎分明。这里面给我共鸣最大的是程心这个人物。她在外来文明入侵地球时没有果断地按下毁灭按钮,而且在地球短暂的安宁中阻止了光速飞船的研究,这两次“错误的决定”导致了人类和太阳系的灭亡;当然,就像书中提到的一样,这个选择其实不是程心的,而且人类这个文明的必然结局。即便不是程心,还会有其他的心罢了。而程心代表的其实就是大多数人。

程心这个人物让我思考为什么“大多数人”会做出非最优的选择。显然,另外一位主角逻辑是那个会按下毁灭按钮的人,他之所以能够拯救人类于危机关头,正是因为“时代造就了这个英雄”。他是个少数派,一个本不愿担负这份责任的人,却撑起了人类文明的大梁。而此刻的“大多数人”也对这种毁灭型的极端选择表现出了包容、认可、甚至崇拜。反倒是一切都短暂安逸下来之后,大多数人就又回到了舒适圈,淡忘了居安思危,为了规避风险而放弃突破。自然而然在挑选逻辑的接班人时,大多数人只是在找一个和自己相近的人。而人类历史的发展似乎从不来自大多数人,而是勇于探索极限和边界的少数人。

在我眼里这些现象其实都映射在工作和创业中。道理听上去很简单,但逆流而上而不随大流却很难坚持。我们常说初创公司中很多“英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些偏执,他们就像书中的韦德一样,一心坚持自己的信念:“前进、前进,前进”。他们愿意承担all-in的风险,哪怕违背常规。而越是处于安逸中的人,更倾向于选择稳健的道路,因此很容易错失长远的愿景。换到巨头公司,在一个领域做到一家独大,反而受到诸多限制,容易在一条路上走到黑,看看如今的英特尔和苹果的芯片大战就可想而知。每个时代都有定义它的技术和公司,无论你多么努力和高瞻远瞩,势必有一天会被一家迅速崛起的技术或者公司所超越和取代。这恐怕就是地球自然的规律吧。

《三体》肯定是我2021年读过最震撼的3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还真不是因看到人类的渺小而减少了生活的烦恼,反而是那些宏大的宇宙场面和命题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更多的期待,可能我永远也做不成那些在边界探索的人,但希望自己至少看得清。

《三体世界观》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