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陪朋友去三番的Fillmore街和CityLight书店采风拍照,她选上了斯坦福的摄影课,刚刚拿到相机就迫不及待地装上了胶卷要创作一番。铁质的机身,手动对焦的镜头,不可变的ISO,感觉如此的熟悉;一卷36张,每一次按动快门也都变得珍贵、特别。走在街上,拿着复古的相机,回忆的思绪又涌动起来。
说到照相感觉交情老深了, 好像从小就喜欢端着相机拍拍这儿拍那儿的 。家中有台爸爸的老相机,虽然母亲大人总是提到,我却一直都没把玩过;儿时的记忆似乎也没有太多它们的场景。到了2000年,索尼推出了一款家用数码相机DSC-S75,爸爸专门从香港买回来一台。听说不用装胶卷,所有的照片都存到8兆的记忆棒中,第一次感到可以肆无忌惮的拍摄快感,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初中。后来高中学校有了摄影课,还记得老师带我们在长安街外拍,回到学校暗房学着冲洗自己的胶片,然后得意地把这些黑白照片挂在家中的墙上;这是我对摄影的101入门了解。没过多久家中添置了一个大家伙,索尼F-828,是当时数码相机中的战斗机。拿着它去春游,比老师的F-505还牛,风光的很。
大学的时候家里有了佳能无敌兔,我又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有家里两位老师的培养,我似乎也能从半个建筑师或者新闻工作者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来了香港,离港前送我了一个特别的礼物,一台属于我自己的相机,也是一部无敌兔,配24-105的红圈头。那时妈妈说,她只会给我一个套头,以后的镜头和配件都要靠自己的本事去更新升级。
把相机带到了美国,在康奈尔的一年时间里拍了很多漂亮的照片,只要遇到晚霞、暴雪、大雾这些特殊天气,我便会抓起相机风雨无阻的外拍,累积了不少珍贵的素材。临毕业,我想买些明信片寄给好友,可到了学校商店却发现出售的这些不是照片太丑就是印刷太差,由此萌生了自己印明信片的念头。Vistaprint每一张照片最少要100张起印,所以我就挑选了最有特点的8张照片,加以简单的设计,印了800张有自己著作权的明信片。刨去自己用掉和保留的25张,其余的都被同学们一抢而空。这是摄影给我带来的第一份小收入,虽然微不足道,但自己照片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对于自己而言还可以创造价值,已经让我倍感满足。
几年过去了,工资拿了不少,我却并没有添置任何镜头,倒是带着我的24-105走了很多地方;我一直觉得照相的视角和想法最为重要,什么机身什么镜头并不重要,只有在特殊的场景下才有技术局限。拍照也一直停留在爱好阶段,因为毕竟不会用它来养家糊口,很多事情如果当成工作就会失去很多乐趣。两个月前我想:这些旅行中捕捉到的漂亮照片就静静地待在我的硬盘里,为何不拿出来创造点价值呢?于是乎注册了ShutterStock账户,把得意作品传到网上,加上关键字,供别人付费下载。到今天为止两个半月的时间,下载量有130多张了,虽然不多,但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了专业摄影和业余的诸多区别。ShutterStock有严格的照片筛选机制,每张照片都被眼球挑选,如果不符合标准就会被退回。我遇到的最常见问题是照片主题清楚,但周围模糊,因为光圈开的太大,也懒得在大白天用三脚架。之前拍照的时候讲究构图、色彩、光线等等,但当它作为一个商品的时候,除了好看之外,它又多了其它的属性:清晰度、商业价值、肖像权等等。有时看着很多漂亮的照片被无情地退回,倍感惋惜。
因为注意的点不同,看事物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专业和业余之间还是有明显的界限和区别,有的时候不亲身接触,这些隐藏的属性和区别就不会懂得。通过shutterstock我对自己的照片就又有了新的要求,考虑的变量也会更多。
最近和好朋友一起成立了工作室,以兴趣和艺术创作为主;上周四接到邀请去给鲁部长访问硅谷的晚宴拍照,受邀出席的是湾区初创公司和风投的CEO,包括了Airbnb,Uber, Netflix, Google,也有不少国内的企业家,Sina和奇虎的老总。这并不是我们的主营业务,我们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工作室的平台一起拍一些自己想要的照片,拍一些反应我们生活的微电影,也同样希望自己能在摄影上有所突破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