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族

2020是我无车生活的第三年了,一切都好。归还了上一辆lease的车之后曾经还有些犹豫是否要买辆新的,但工作通勤都坐公司的班车,新车也只有周末开,利用实在率太低,所以当时一咬牙说试试看没车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没想到一转眼三年就过去了,没车的生活也挺惬意自在,并没有太影响自己的生活。

和身边的朋友聊到这个话题,起初对方都会非常惊讶。因为有这么一个说法:在美国没车就等同于没腿,哪儿也去不了。的确,我大多数朋友都生活在旧金山市区外的半岛地区,是传统的美国居民区,房子大,街道宽,公共设施疏散;大家开车出门一趟肯定愿意去商店集中的地方-plaza,因此来往都需要车。而住在城里不太一样,40分钟走到办公室,25分钟走到海边,楼下有超市,两条街外有饭馆、剪头、咖啡、银行、邮局,样样俱全。

旧金山不是一个公共交通发达的城市,电车和地铁的数量较少,而公交车大多数车站连站牌都没有,所以搞清楚不同线路以及时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这些交通的局限也算是孕育了UBER和Lyft的原因吧。

但如果真有其它的外出需求怎么办呢?打UBER呗。简单地算过一笔账,平日上班用不到自己的车,周末也通常只有一天出去“浪浪”,所以打车撑死了花个100刀,一个月下来就是400刀。可养一辆车就不一样了,贷款要300-500百不等,油钱一个月小100,保险、保养,停车都加到一起得有700百吧。再想打UBER还等于请专人给自己开车,也不会和堵车怄气,何乐而不为呢。当把打车出行算作生活的必须品时,心态就自在了很多。这个道理就和ZZY说的一样:上海冬天开空调的电费不就是北方的暖气费吗?所以冷了就开。

当然,没有车也有“不自由”。UBER到人多热闹的地方没有问题,但想要去半月湾的海滩看个日落,或者去一号公路拍个星空就不行了。不过初创公司层出不穷的湾区有它的对应方案:一项新app叫做GetAround。车主可以把自己闲置不用的车挂在网上,通过平台实现p2p的租赁服务,并且以小时计算。租车人可以在地图上找到距离自己近的、价格合适的、车型喜欢的私家车。这样,就解决了这些偶尔却特别的需求。

当然,如果是一家人一起生活的话,私家车目前还是一件必需品。但当这些新鲜的经济模式慢慢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一些固有的习惯时,我们的思想也会转变,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开放的思想,拥抱这些变化,积极尝试新的事物,这样才是真正的自由。

三番情

    搬到旧金山六个月有余,之前一直在半岛的小城市享受田园生活,清闲,宁静。当时一度隔周就进城一次,虽说对大城市印象不怎么好,但也结下了许多缘。美国的大城市都是一个德行,没有什么市容安定办公室,终究逃脱不了脏乱差的宿命。然而,一个城市真正散发魅力的地方并不是大同小异的高楼林立,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和点滴。如今,我眼中的旧金山也早已不是金门大桥、九曲花街,而是一种独有的生活情调和感觉。

很多朋友都问我为什么要住到三番,每天上下班很折腾,但能真正理解这种感受的人并不多。我心中的城市生活说简单点儿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喜欢拉开窗帘,居高远眺的美景;喜欢每天清晨踏出楼门,迎面而来的明媚阳光和城市气息;喜欢看着街上往来的忙碌人群,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种冲劲儿,对生活都有奔头。加快自己的步伐,融入这茫茫的人潮中,并不觉得渺小,而是一天的精神和活力。

三番有很多年轻人,有很多startup,有快节奏的生活,但它又不像香港,仿佛整天都被忙碌所吞没,好像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你向前走;三番的生活节奏似乎截然不同,虽然忙也过得充实。每个周日金门公园里的道路就会封闭,这片城市中的绿洲俨然成为了一块宝地;或是加入锻炼的人群中骑车、跑步,或者到北滩淌淌沙子吹吹海风,或者索性就懒洋洋地在树下看看书,怎样都可以非常惬意。

我钟情有历史和文化的城市,美国的固然不能和欧洲相比,但三番却是一个有特色的城市。只要走出金融区的这些高楼大厦,沿着Van Ness一路向北,就进入了城市的心脏,一栋栋整齐的彩色房子错落有致,上下的山坡也让这个城市富有摸不透的变化,显得不再平淡,维多利亚式的建筑风格,穹弧的落地窗,夕阳斜照的红霞,叮叮咚咚的老式有轨电车,想必一定成就了无数美好的爱情故事。

最重要的它还是一个富有创新的城市,变化的城市。深处硅谷,城市里每天都有新鲜的创意在这里诞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更容易接受不同文化,使得旧金山成为了最好的试验田,很多流行的、革命性的东西从这里起源、发展,传播。无论是特斯拉电车,还是星巴克的无线充电,早已经在这里不足为奇,才被其它地方的人们所熟识。而这一两年的时间,足已让这里的人们生活在科技的前沿。

坐在从三番开往公司的火车上,看着列车又驶出城市,一栋栋高楼逐渐被绿树湖泊所代替,拿上一本书,感受短暂的慢时间,何尝又不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