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生

   人真的是个感性的动物,不知何时,就在不经意间唤醒了情绪的触角;清晨推开房门的刹那,片片光斑打在脸颊的瞬间,或者是每个暖暖的黄昏,慵懒的我,目送着红日终而复始,都吐露着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换上跑鞋,披上战衣,迎着朝阳,沐浴黄辉,加入到健身锻炼的人潮。

美国是个崇尚运动的国度,无论男女老少,破晓黄昏,大街上公园里,总能看到人们运动的身影。如果说孩童时代的我们静不下来,喜欢动喜欢玩,待到有了工作繁忙的托辞,或者苍白两鬓的掩护,仍然把运动融入生活的话,这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住在San Carlos的幽静山林中,这么形容这个城市应该巧到好处,因为它被山丘和森林所包裹。正是因为和大城市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吸引着人们到街边慢跑或者骑车,靠近它,感受它。每到周末,更是全家出动,在车顶装载上橡皮艇、自行车,甚至摩托艇,开进山林,驶向湖边,用这种方式享受周末的自由。

要举身边的例子,就先从美国同事Peter说起,虽然不知道他的年龄,但从稀疏的白发看怎么也比自己的父母大不少。他是公司健身房的常客,多少年来都一直坚持每天中午做力量训练,我曾经和他一起做卧推,他可以推到150磅,而当时的我还在为平衡铁杆而努力。做卧推的时候需要互相保护,看到他用力用到青筋暴起的时候还真会为他担心,毕竟这把年纪了,为什么要这么用力,这么迫使自己处在极限的边缘;但光说比较一下力量的话,我只能甘拜下风。

喜欢运动是一种社会的风气和趋势,所以多数美国人都会从娃娃抓起。我在美国滑雪有四个年头了,从一开始的摸爬滚打到慢慢走向蓝道,站到黑道,只有自己知道这期间摔过多少个跟头。去年冬天开始接触单板,等于又是回到了起点,摔在雪里的时候,深深体会到如今学新东西并不再像小时候那么手到擒来,也正是因为这点我现在一直特别感激爸妈“督促”我小的时候学了很多东西。比黑色雪道再难的就是两个黑钻的,远远看去基本是垂直的峭壁,途中还时有裸露的岩石、灌木,看了都不禁一颤。谁想美国的小朋友,就可以轻松地在这样的雪道上控制速度,完成转向、急停,和朋友坐在缆车上俯瞰这些精彩的动作,用尽了我们所有的感叹词:小朋友们太厉害了。其实不光是滑雪,Foster City的高尔夫球场,Redwood Shores的网球场处处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最近公司组里兴起了健康生活的风潮,以Claus和Saurabh为首,大家相互督促对方的健身宏图。我也开始关注起食物的卡路里和搭配,之前拿起来就喝的甜美橙汁,结果发现居然有170卡,比可乐还高30,果断不喝了。晚饭也从油腻的大餐改为:法棍、沙拉、Salami、煎蛋、水果和牛奶。我想,很多事情,尤其是对身体好的生活细节,一旦养成习惯就会收益终身。

美国人玩起来很专业,各种装备一应俱全。在德国人的厨房,每样食材、工序都有对应的精致工具;而美国人运动起来,专业行头,goPro,水袋(camel bag)也一样都不少。尝试新鲜的,亲近自然的运动,一直是我崇尚的。下面的目标就是:冲浪、风帆、野营。也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保持这份积极正能量的心气。

写在开往波士顿的巴士上。

2014年08月22日

3年了

   2014年6月26日,3年前的今天是我在甲骨文的第一天,时间过的很快,转瞬间也从一个刚毕业的菜鸟变成了一名资深员工。最近实在是太忙,压在电脑桌面上的草稿还有两篇一直没时间梳理,但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所以流水记录一下。

大日子选择了骑车上班,早上8:50出发,一路以40公里的速度冲下山,穿梭在早上的阳光、蓝天、绿树之间,加上激扬的爵士小调,让一天的开始有个好心情。骑车的时候远离高速上密集的车流,感觉更贴近自然,这可能也是我为什么喜欢骑车的原因吧。按照预计的时间9:12到达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

每天的工作都是从一杯浓香的咖啡开始,在早上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做自己手头的项目,今天收尾完成了一项415个文件的大修改,很有成就感,也算是对自己工作3年的一个肯定吧。和几个同事核实一下项目进度,回复大量的邮件,给测试我们产品和运营的同事提供技术支持和问题分析。中午再次回到太阳的环抱,享用了一份美味的panini配沙拉和一碗豌豆柠檬奶油汤,非常满足。

下午开项目的小组会,了解新项目的要求和技术细节。6点钟从公司出发回家,一路上山,花了两倍的时间终于到了家。音响放上音乐,煮上米饭,再炒上两道好菜,犒劳一下自己。最近没时间去上腹肌课,所以只能隔天饭后在家里做上4组。现在则坐在电脑前,快快地写完这篇流水账,然后就要去忙别的事情了。落下的文章之后会一齐补上。

滑雪的冲动

    播放着别人用GoPro记录滑雪、冲浪、山地自行车的视频,屏幕前,一颗渴望自由的心,仿佛沐浴着清晨的阳光,任凭丝丝暖意流过心间,汇聚到一起,等待无尽光芒的释放;构想着摆脱枷锁和说走就走的旅行,去攀登一座雪山,或奔向一抹落日海滩,或去寻觅一处隐秘的庙宇,用心灵感受大自然的体温。

我喜欢各种运动,尤其是户外的;就拿当前来说,最钟爱的莫过于滑雪。一来我喜欢雪本身,这种银装素裹的纯净朴素;再有就是享受从山巅疾驰而下,带来的驾驭感和征服感。第一次滑雪,要追溯到2002年前后的北京南山滑雪场。那个时候,滑雪在还没有在国内普及,属于“高大上”的消遣。听母亲回忆说,一个人至少要8、9百块。我对那时的记忆已经比较模糊,只是知道那时的我似乎并没有对滑雪提起多大兴趣。

直至2010年到了美国,我才开始热衷这项运动。住在伊萨卡,一个一年被冰雪覆盖4、5个月的小镇,严冬中,最棒的消遣就是叫上几个朋友,驱车20分钟,到附件的雪场呆上一整天。没有请过教练,都是朝着别人照葫芦画瓢,慢慢地我们征服了绿道(初级道),然后驾驭了蓝道(中级道)。不知不觉,之前我们都要仰望的恐怖黑道陡坡,如今已经踩在脚下;那些羡慕不已的高手,我们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回忆起那个时候滑雪的时光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三个朋友,大家起点都差不多,相互鼓励,相互进步,最后我们仍然能够一起站在黑道的起点,分享途中的欢声笑语。

在加州生活马上就到3年了,这里为人们称赞的气候使得滑雪变成一种奢侈的享受,也成为了3个半小时车程的代名词。LakeTahoe是离湾区最近的一片雪场,尽管路途遥远,仍然不能阻挡运动爱好者似火的热情。所有的雪场里面,我最喜欢Heavenly,因为站在山顶,不但有开阔的视野,更可以一览整个碧蓝的湖水,从这样的山顶滑下山是一种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我滑了几年的双板(Skiing),2014年答应自己学习全新的单板(Snowboarding),所以因此吃了不少苦头。摔了太多次,但总算找到了些门路。当然,仅仅正常的滑行对我肯定是不够的,第三次学单板就闯入了TerrainPark的小坡和技术障碍,大胆地尝试了新动作,比如飞跃起来用手摸板,虽然不能很好的完成动作,但至少再一次体会了“不作不会死”的人生真谛。

登山和滑雪虽然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但它们却是相辅相成,两者都需要体力、勇气和控制力,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双脚感受大地的温度和灵动。站在山巅,可以忘记自我,飞驰滑下,则是一种说不出的美妙感受。

用GoPro记录了2014年滑雪的片段,分享给所有向往雪山的朋友。

10年苹果

“唯有你愿意去相信,才能得到你想相信的”;刚刚过去的这个长周末旅行,没有遇到西雅图式的爱情,倒是在华盛顿大学外的星巴克里看到了11台电脑,而且全部都是Mac。

喜欢iMac的流畅,钟爱Air的轻薄,我却未曾果粉一刻。上周,好友来访看到我还在忍受慢得跺脚的iPhone4,好奇地问到为什么搞IT的居然都不换个新iPhone5s,我告诉她因为觉得没有必要,毕竟我不是果粉。

其实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苹果就已经是时尚的象征;托父母的福我在大三的时候就有了一部苹果电脑,也因此结识了不少苹果的忠实粉丝。周围很多朋友都向我征求买苹果电脑的建议,果粉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推销的大好机会,用炫酷的辞藻鼓吹它的种种优点;我则不然,了解这台电脑的用途,如果得知是为了买苹果而买,自然无话可说。但如果用途并非适宜,我还会推荐他们购买PC。

Jason Kelly和Peter Lynch告诉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身边的变化和趋势,这也是我第一次把咖啡店里看到的Mac联系到一家公司和未来。尽管现在还是PC的天下,但不难想象当这些学生成为社会的主流时,越来越多的新公司开始把苹果电脑作为标配时,Mac的市场占有率一定会迎头赶上。所以不得不说,苹果占据了大学生市场,也就掌握了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用户群体。

当然,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用的起Mac;但在这些更可能会对社会做出重大影响的人群和地方中,苹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举足轻重,足以保证公司未来的长期发展。而对我而言,在西雅图星巴克中看到的一幕,就像Alchemist中说到的omen一样,让我决定要长线持有苹果若干年。

当然,我觉得除了看到苹果股票的潜力外,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深思,比如当社会都在追捧个性化的今天,为什么苹果的简洁、单一设计可以赢得这么多人的追捧和青睐。

装在盒子里的世界

   “物流”,曾经只是美国军方的专用词汇,直至1956年McLean发明了集装箱,因而掀起了一轮运输业变革时,物流的意义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如今,物流学已经演变成了一门精深的学科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数据分析发展到复杂的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使得人们对优化效率、成本控制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经济学家MarcLevinson在“TheBox”这本书中讲述了McLean这个并非海运出身的伟大企业家,发明、制造、推广集装箱的曲折历程,揭示了这场重大变革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书中用了大量翔实的数据证明了“集装箱化”(Containerize)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小,却让世界经济变得更大,世界贸易和物流管理也才因此而诞生。该书被选为2013年最佳金融类书籍,爆红各大书店。记得几年前《世界是平的》让很多人耳目一新,对每天发生在身边的细微变化深有感触;“TheBox”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再次告诉人们世界不仅仅是平的,还是装在盒子里的。

在集装箱普及之前,海运主要采用竹筐和木箱作为容器,承载量小,人工搬运效率低,偷盗的情况屡见不鲜。那个时候,几乎不存在国际贸易,因为一件商品从欧洲运到美国,其中超过40%的成本都在运输上,更不用说所需的时间成本,所以进口商品无人问津。McLean从公路运输起家,后涉足海运,“作为外行人”独具慧眼地看到了海运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所以大胆地引入了集装箱的概念:即将很多货品集中放在一个大的容器内,并安装相配套的叉车、吊车等,使得货轮在港口的装卸时间大幅减少,从而极大的减少了成本。

这个看似简单的想法实施起来并非说的这么容易。和历史上很多改变世界的想法一样,集装箱化最大的屏障不是技术,而是人们禁锢的思想和安于现状的惰性;当时被认为不切实际的集装箱在普及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阻碍。除此之外,装箱运输需要很大的财力投入,港口需要重新拓宽加深,岸上要有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和库房;当时的政府和很多港口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巨变都持观望态度,因为没人可能确定如此大的投入之后,集装箱运输会完全取代传统的海上运输。其次,主要的码头还都依靠人工搬运,码头工会极力抵制自动化进程,一来担心工人失业,二来避免工会权利因此削弱。但这位幕后的英雄一直坚信集装箱化的趋势,低廉成本和高效装卸的优势逐渐显露,使得越来越多的生意人意识到它的竞争力;当几乎所有人都涌入集装箱运输这块待被发掘的宝藏之后,他又推动了具有开拓意义的集装箱标准化。

早在60、70年代,整个货运业还是一盘散沙,每家运输公司都有自己的标准,所以Sea Land的吊车就不能装卸Matson的集装箱;同样,铁路和公路运输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相互不能匹配。在McLean的推动下,终于,在1965年9月国际标准委员(ISO)会在荷兰通过了基于他的公司提出的议案作为国际通用标准,这样海运、铁路、陆路都共享了同样的集装箱标准,为国际贸易的兴起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从身边的朋友邮寄美国代购商品回国的时候开始,我就开始关注思考海运的很多细节。我从EBAY上的香港商家买了网球拍手胶,只需要1美元,是美国当地价格的1/10,而且还免费送货。听说的人都认为这不可思议,似乎卖家交完手续费和运费,成本都收不回来。其实不然,正是集装箱运输带来的变革,大大的降低了运输的成本和时间,使得30年前每吨4000美元运费骤降到如今的40美元甚至更低。30年前人们不能想象的事情,如今都已经都变为现实,但却有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的漫长的历程和故事。现在从法国里昂的港口运出一箱红酒,可以无缝的运送到美国,短短的10天就能出现在大中城市的货架上。一部苹果iPhone手机,设计从美国加州发到各个厂家,屏幕、CPU、内存、外壳以及各个模块,分别在日本,韩国,台湾和东南亚国家生产,在中国组装后,最后再运回到美国市场销售。这条生态链是建立在廉价的运输成本上的,有了这样的保证,公司才能把每个部件的生产部署在最优化的产地,而最终使得消费者享受了实惠价格和质量保证。

我个人非常推崇这本书,因为它提供的视角和背景不是我们日常能接触到的;正如绝大数多人都在享用廉价高效的物流链带来的既成事实和硕果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思考它真正的成本和背后的缘由。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卡车如何到港口排队拉货,如何保证准时的送达,石油危机和海运价格战带来的危机和战略调整等等。每个实例都能拓展思考的空间和视野,理解事物背后的联系和因果。

最后,我不得不赞一句,在国外写作有个约定俗成的要求,对于引用的数据和资料,作者必须标明出处。这本书一共363页,最后的85页竟然全部都是引用的文献和资料,粗略估计一页列出了20篇左右,所以这本书参考的资料达1700篇之多。一方面,我对这个作者的钻研执着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另一方面,想到国内流行的快餐文化和速成书籍,不禁有点汗颜。

美国看牙记

   最近总能和朋友聊到看牙齿的话题,细想并不难解释,因为我们这代人好像并不太重视牙齿健康,都是出了问题才去求医抱佛脚的,更不用说定期检查和洗牙的意识了。所以在美国,一去看牙,口腔问题暴露无疑。你说:“我刚刚去拔智齿了”,马上就会有人呼应“是啊!我也最近也才拔了牙”。

在美国接触到的两类牙医,一是会去做定期检查、洗牙或者美白的,另外一种是专门做复杂“手术”的,比如拔牙、植牙。但无论哪种牙医,他们都有自己的“小”诊所,而且这些私人诊所通常只有1到2名医生,因为在美国似乎并不存在口腔医院这样的大型机构。如此的行医方式既造福了患者,又激励了医生。因为私人诊所主要依靠患者的口碑和回头客生意,技术不好的、服务不周的、价格不实的会被市场淘汰;再加上如今网络信息分享平台的普及,搜索查看牙医、诊所的评价更是触手可及,加速了整个生态圈的优胜劣汰。同样,对于医生而言,绕开了医院的体制,自己挣的钱不但多了,还能合理掌握工作量来确保行医的质量。这种私人诊所的形式在很多国家早已普及,也包括香港、澳门。我在美国一共洗了三次牙,拔过一次智齿,遇到了两个非常好的医生,不但没有受什么苦,而且还非常愉快。

我的牙医是个美籍台湾人,不但医术好,还非常有亲和力,所以预约看牙要提前很久。我刷牙时偶有出血症状,问她是不是和上火有关;她告诉我西医没有上火的说法,对她来说如果出血就是有炎症,而炎症通常就是牙齿上细菌造成的。我从来没有做过深度洗牙,所以按照她的建议分为两次,一次麻醉半边,这样可以用另外一半正常吃饭。洗牙后的效果非常显著,直到今天一年多的时间里,再也没有出过一点血。另外一点我很欣赏的就是美国的牙医都很有“人情味”,让你感觉如同自己的私人医生一般,他们不但会记住你的名字、牙齿状况,还会记得相互分享的故事和人生经历,从而彼此成为朋友。洗牙是个枯燥难受的过程,所以我们会从成长的故事,聊到旅游遇到的种种轶事,甚至讨论到巴黎贝甜是哪国的公司,整个过程也出奇的轻松。第一次找她看牙的时候,为了存档需要,给牙齿拍了它的处女照,当时真的是第一次听说牙齿还要拍X光的。不过看着自己的牙齿的裸照,心中略有小激动,一种“我的牙齿原来是这样子”的感慨油然而生。可就是这么一拍发现了潜在的问题,我有两颗智齿,而且都是横着长的,医生担心“会有碰到面部神经”的风险,就建议我去找专科医生咨询。

对于拔牙这件事情,我一直心存阴影,因为父亲在大约10年前拔过一次牙,记忆中给他疼得“嗷嗷叫”,所以“拔牙”在我心里一直是恐怖的代名词。在我这个“非拖延症患者”拖了3个月之后,我终于鼓起勇气找专科医生做了咨询。他说坏消息是牙齿需要拔,好消息是只需要拔掉其中一颗。有两种麻醉方式,一种是局部,另外一种是全身。我问他有必要全身麻醉么?他回答到“我建议你全身麻醉,因为智齿长在最里面,所以要切开牙床,在嘴里把牙齿敲碎才能取出来”。我瞬间出了一身冷汗,想都没想却又故作镇静地说:“那就全麻吧”。

到了拔牙那天,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明智的。我躺倒在床上,就看到三个护士过来忙乎,一个帮我测血压,一个帮我输氧,一个帮我打吊瓶;这时,我问医生是不是可以闭上眼睛休息?他说是的。然后,我就闭上眼;瞬间,一切全然不知。直到20分钟之后被唤醒,说已经拔完了。我心里又惊又喜,怀疑地再次确定已经拔完了。医生笑着说,“是,结束了”。这种什么都没发生的感觉彻底颠覆了我对拔牙的印象。随后,护士详细地、不厌其烦地叮嘱了一到两周之内的所有注意事项,并提供了一张详尽食物清单,列出了哪些在一周之内不能吃,哪些可以吃,非常周到。在拔完牙的第二天,医生还亲自打来的电话询问有没有什么问题。在美国感受和经历的,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不是我们眼中传统的医患关系,它融合了更多人文的关怀,医生看的不简简单单是“病”,而且是“人”;同样,就像英文里面说的SeeDoctor, 病人去看的也不是“病”,而是“医生”。

美国看牙经历告诉我:小诊所里面卧虎藏龙,但要看在哪儿。我以后再也不怕拔牙了,也要看在哪儿。保护好自己的牙齿至关重要,无论在哪儿。

两耳听闻窗外事

——再来说说身边的经济“学”

虽然不指着炒股赚很多钱(尽管赚钱还是要的),但是作为一门精深的学问和理财方式,我还是花了点心思捉摸。陆陆续续读了点书,除了系统学习知识、技巧和套路以外,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识。无论是JasonKelly,还是巴菲特,或者是传奇基金经理人PeterLynch,他们都很关注发生在身边的趋势和新闻。比如,当年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喝星巴克咖啡的时候,他们想到了买星巴克的股票。我的同事Claus,在2005年试用了一家做数据存储的公司的硬盘,认为产品非常酷,于是就买了它家的股票,几年间股价就翻了1000%多,而这家公司就是硅谷人熟知的NetApp。

读了书,就要让自己睁大眼睛,竖起耳朵,采集周围的数据,洞察身边的变化。不能抬头望天走大路,不顾脚下金无数。对于牛刀的文章和毛大庆的发言速记,只能呵呵一笑,谁都说不好14年中国的楼市会不会崩盘,但就像人民币对美元回到2012年10月的6.26水平从今年三月到今天只用了短短2个月,一切可能说来就来。面对人民币对内的大幅贬值(通货膨胀),美元的实际购买力应该远远超过了6.26吧。

人不在国内,也没有在国内工作的经历,所以一切的一切都算道听途说,不加以过多评论;倒是亲身体会到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并没有减慢,反而它的触角确确实实延伸到了的美国各地,各个领域。正如今天的财经头条说所美国三月份的失业率又有所下降,而且预计4月份会继续下降10%,对于股市也算是个利好消息。

三周前去三藩看了趟房,奔波在密密麻麻的楼宇之间的OpenHouse,发现各处都在缝插针盖楼修房。一处景致非常好的14层公寓,窗外的工地热火朝天,卖房中介告诉我那个是新设计的交通枢纽,完工后看到的景色就会大不一样,听到这话不禁脸一黑。之前还关注了Folsom上新盖的一处出租的公寓楼,不过到现在还在内装修,迟迟没有交工。随后的一周出差去了丹佛,城市中看到了类似的情景,市政府正在把老火车站翻修成全新的现代化车站,各处都在大兴土木。可见美国的经济复苏很快,不仅老百姓有钱了,就连政府也宽裕了不少,所以房地产又火热了起来。

出差回来和理财顾问聊了聊天,果然不出所料,针对房地产领域的基金在2012年的回报率是23%,2013年则高达37%,超出了Russell-1000指数。又一轮的房产热已经到来,看着这么多楼都拔地而起,现在是不是投资房产配套服务和家具公司的好时机呢?

走走停停在丹佛

   前不久出差去了趟丹佛,顺便转了转城市的大街小巷和Boulder外的RockyMountain国家公园。这趟出行开心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出差本身,换个工作环境,认识些新同事,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总会带来很多收获。再有就是我的照片库中新添了一个以CO命名的文件夹,这样一算我去过的州就有13个了。丹佛是个滑雪圣地,有全球十大雪场之一的Veil,虽然馋的我直流口水,不过还是决定等到今年冬天再去一探究竟。

选择住在丹佛市中心,下楼就是市中心的步行16街,吃饭、逛街、买东西一应俱全,而且都在步行范围之内,再方便不过了。步行街本身设计的也很人性化,马路中间是非常宽的绿化带和座椅,供路人聊天歇息;两侧是专用的环保公交车道。公交车每隔几分钟就有一班,而且全程免费,是趟平城市的代步必备之选。

总的来说丹佛的Downtown并不大,很快我就把几个必游的景点看完,丹佛艺术馆,会展中心(ConventionCenter),州政府,市政厅,以及周围的教堂统统扫荡完毕。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丹佛艺术馆,我非常喜欢它的建筑设计风格,场馆由多个不规则的几何体连接而成,具有极强的立体感和现代感,而且内室的空间安排利用的非常合理,完全感受不到建筑外观对内部结构的影响。再有就是当季的临时布展的是“现代艺术”,其中就包括了Lichtenstein的作品,一扫在蓬皮杜坐管子扶梯经过三楼而错过展览的失落。不过最近发现,西方绘画看多了,也慢慢地摸到了一些门道,毕加索、塞尚、拉斐尔的画风多多少少能猜出来一些。看到非常抽象的几何型或者色块拼接的多半是毕加索;宁可失真也要表现比较几何关系和颜色对比的静物大概就是塞尚的;而秀美祥和的圣女估计就是拉斐尔了。其实很多绘画的背后都有一段有意思故事,比如荷兰画家扬·弗美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我当时就是在三藩de-young博物馆排大队看真迹的热衷者之一;原因就是看了它的同名电影,这幅画背后的一连串情感瓜葛和感人故事也公之于众,让我以新的视角审视这幅名作。

看的多了,自然也就容易把它们联系起来,在脑海中搭起一张大网,寻找绘画元素的共通和迥异,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旅行的远了,书看的多了,就算只能身处一个地方,但我们的思想却不会束缚,低头努力做着手头的工作,心中却一直怀揣梦想,抬头看看天空便有说走就走的旅行。我想人生也是如此吧,经历的多了,看的透了,就不再容易被凡事羁绊,好以更加热诚的心态迎接生活。

在丹佛期间还去了RockyMountain国家公园,因为天气渐暖所以错过了10多米高的雪墙的奇观,所以就像第一段说的一样,冬天的丹佛,我还会来的。

走走停停在丹佛

大赞丹佛的艺术博物馆,还有室外雕塑

走走停停在丹佛

现代艺术展,因为是临时展,所以里面不能拍照

走走停停在丹佛

常规陈列

走走停停在丹佛

RockyMountain National Park

走走停停在丹佛

走走停停在丹佛

看到雪就非常的兴奋

荏苒流光,活在当下 – 生日有感

   3月31日三藩的晨曦,在细雨朦胧中展开,层层叠叠的云海覆盖着每寸天际。然而,乌云终究阻挡不住太阳炽热的光芒,万缕金辉将天空劈成两半,普照大地;湛蓝中,万物披裹上金妆的剔透晶莹,格外优雅。真是大爱雨后如此灿烂的阳光,一边开车,一边随着L’Amour婉转的曲调哼唱,在这个闲适的黄昏时分,彻底放纵自己的心情,贪婪地享受生命赋予的一切。

   尽管我从不迷信,但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新的一岁有个好兆头:风停雨过,云散天晴 。
    今年生日很特别,母亲专程从北京飞来,掐指一算也有6个年头没一起庆祝了。我挑选了一家三藩的法餐Jardinière,译为“花瓶”,地处三藩音乐厅和芭蕾舞剧院之间,仰望便是市政厅的圆形穹顶。雨后的三藩,虽然略有寒意,却别有一番情调;以“春天”为主题的晚餐更有新意,富有寓意。
   荏苒流光,又成长了一岁;新的一年,意味着很多,等待着的很多,2014年将是不平凡的一年;脚踏实地,放眼未来,活在当下。

荏苒流光,活在当下 - 生日有感

荏苒流光,活在当下 - 生日有感

荏苒流光,活在当下 - 生日有感

聊聊天总是好的

   喜欢和人聊天,尤其是和新朋友与陌生人,无论想法见识契合相投,还是价值观念冲击博弈,摩擦出的火花总能点亮一片崭新的未来。说来说去,人怎样都是群居动物,需要家人的支持、朋友的共鸣和社会的认可。周围的人形色匆匆,不是每一个都能成为朋友,也不是每个人都看到同样的天地,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在这个环境下再合适不过了。

和朋友无话不聊,收获当下,从人民币贬值说到14年楼市危机,从美国生活的感受见闻侃到民族的视界和长短,捕捉谈吐中的智慧和灵动。和年长的人聊天,收获将来,因为他们阅历更广,想法更深邃,即便不认同所有观点,但是看到的不仅仅是观点本身,而是促使他们这么想的深层原因。

不久前送朋友去机场,结果因为起飞推迟一天,在机场遇到了一个在加州生活了30多年的中国人,大家就一起吃了个便饭。聊聊美国,聊聊中国,聊聊对这个社会、世界的看法。我们从最热门的话题——国内的雾霾展开讨论,聊到国内社会拜金的风潮和功利的价值观等等。她问我们有没有回国的打算,我的朋友说“有打算”,而我的答案是“近期不会回国”。她给我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为什么一直没有回国的原因,很多看法都与我不谋而合。回家的路上,想到身边不少朋友都“想”回国,很多感慨涌上心头,就写下这篇博客。

昨天和我的台湾牙医聊天,她一直在讲述自己8岁女儿学滑雪的经历多么激动人心,而自己到了30岁才学会游泳,开始学习滑雪,并且还是不会骑车。因为她的母亲从小就很怕她受伤,所以不让她做任何运动。再看看我身边的朋友,生活总是如此惊人般的雷同,不会滑冰,不会骑车,“不敢”滑雪的人大有人在。但在美国,6、7岁的小女孩就能轻松搞定蓝色、黑色的专业雪道,让我都有些惭愧。小孩子其实在这个年龄学什么都会很快,所以应该尽可能多接触学习运动,技能,还有语言,这些东西一旦掌握可以受益一生,所以我非常感激父母在我的小时候为我创造的一片广阔天地。后来她又说,正是看到自己母亲教育方式的失败和过分的保护,所以她才认同美国人的教育方式:告诉自己的孩子只要有信心和耐心,没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即使摔倒了,也要自己独立爬起来继续前进。

可能是中国的独生子女的政策,家长过分的保护和娇惯,也可能是中国的父母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或者是现在这个乌烟瘴气的社会,在很多方面中国的孩子还没起跑就已经输了,无论是在体格上还是人格上。写到这里真是写不下去,也不想再多想,有时,跳出了圈子,看清了,看透了,不堪回首,这个“最亲”的圈子是那么可笑、可怕、可悲。此处省去10万字­。

开车来回滑雪的路上,我一直在车里公放法语版的“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面对很多朋友对电影“无聊”,“都睡着了”的苦诉,我不得不承认我在看电影的时候真是嗷嗷痛哭;车上的另外一个香港读书的朋友和我一拍即合,换上他的iPhone,3张不同版本的“悲惨世界”专辑让我一惊,瞬间就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

聊天、交流很重要,一方面我们需要相同的声音牢固我们前行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要聆听接受不同的声音,修正我们成长的轨迹。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环境也能造就一个人,我想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所以我会选择一个“相对”纯粹的地方生活,最少是现在和不久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