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的世界

   周末和朋友一起看了电影Frozen(冰雪奇缘),非常火爆的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人物刻画、动画渲染以及环境特效都无可挑剔,尤其是雪花和冰晶的效果非常逼真,让我这个半动画爱好者不得不感叹如今CG强大的表现力。一起看的朋友认为剧情一般,没有什么特别,尽管赞同,但我还是大爱电影的主题曲“Let itgo”,字里行间似乎有种无奈,却又蕴藏着无尽的勇气和魄力。的确,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和电视剧刚开一个开头恨不得就能把整个故事的剧情估计得八九不离十,虽然贴近现实却缺乏新意。我更情钟非大制作的电影,看过之后有所思考有所共鸣,有些留在脑子里的东西。

最近看了不少电影,乱世家人,放牛班的春天,忠犬八公的故事,天堂电影院,基本就是顺着电影排行榜往下捋,几乎每一部都能触动心灵,有所领悟。我想看电影的好处就是会拿电影里面的人物、情节和自己对比,试想自己在那种情形下如何选择,如何爱,如何生活。

榜单里还有几部日本的动漫电影,千与千寻排在第一,几年前就开车听里面的电影原声,所以这个周末就抽时间看了下,听到熟悉的配乐似乎之前脑海种的景象一下子就和唯美的画面联系了起来。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描绘的不单单是一个小女孩立志的故事,而是更有深度地镜像出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看完电影回想种种细节、伏笔、穿插,突然产生一种共鸣,才突然会有想把自己的感触拿出来分享的冲动。

说这部影片是现实社会的一个镜像,是因为每一个动画人物都很鲜明,有很强的代表性。片中的村落虽然与现实社会隔离开来,但却又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也正因如此才让我们清楚的认识自己。剧中青蛙,让我们看清人的贪婪;通过无脸男,看到环境如何彻底改变一个人;千寻爸妈,代表了社会中那些稀里糊涂,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人;其它在澡堂工作的小员工,是那些被财富所诱惑,纵使看到别人因此被活生生吞掉,却仍然不能摆脱欲望的枷锁的人。

对于主人公千寻来说,所有的成长最终都是一次旅行,就像我们所经历的一样。现在的子女都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虽然谈不上溺爱,但这把伞足够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衣食无忧。离开家,进入社会,我们看到很多,诱惑很多,比较很多,选择很多,有时春风得意,有时陷入泥潭,我们会受伤,但最后这些经历都让我们的羽毛更加丰盈,累积成人生的财富。

很喜欢一个网友(邝言)在豆瓣的比喻:一个人的恋爱历程也是如此。当一个人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的热恋,他的生命忽然涌入了许许多多新奇的内容,仿佛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他精力旺盛、情绪饱满,不写日记也开始写日记,不懂流行也变成了时尚达人,一起看戏逛街,一起游山玩水,仿佛有做不完的事情。忽然有一天,他失恋了。整个世界仿佛崩塌下来一般,他忽然发现自己的贫乏:当初他抱了满怀的珍宝瞬间变得一文不值,什么电影院的票根,什么精美的情书,全都成了废纸。而他掉过头来却发现,他早在某个时刻就遗失了自我,疏远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忽略了自己一贯的追求,甚至因为两人世界的支出而使得自己大加破费。更重要的是,原先在恋爱中他是快乐的,他认为全世界都在自己手中,即便那时候一文不名也不曾烦扰到他,可是,如今他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所有曾经的种种都毫无例外地离他而去了。

所以我们选择离开原地,开始一段旅行。自己的所为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决定,而是自己独立的意志作出的选择,不再听从他人的指令,而是听从内心呼唤的声音。也许,人生终究是一程没有归途的远航,也许航行所带给我们的终究是苦大于乐,聚不如散,但是,我们却绝不仅只是被动的接受者。面对每一个命运的打击,人都以其最高的精神娱乐着自己。从旧时少年的离家修行,到释迦牟尼的出走得道,所有成长到最后总是一次旅行。当那段饱含清冽和忧伤的旋律在耳边飘荡起来,当千寻静静地坐在长座位上,面对空空落落的车厢,站台的钟声敲响,沿途的风景映照于她的脸上,也许我说不出那许多的字,我惟有满含热泪,在心底用一种极度婉转的声音轻轻吟唱。

拥堵在加州的马路上(下篇)

   不在北京很多年,但看着四环、五环、六环,一环修完再接一环,交通状况似乎并没有怎么改变。曾有专家指出是城市的规划的问题,因为规划过度密集住宅区,而又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商业以及工作机会,使得每天都在上演清晨上班这个方向堵,晚上下班对面方向堵戏剧性一幕。仔细想想,北京的交通堵塞不简简单单的是规划的问题。

其实,堵车问题哪里都有,作为人口密度全美第二的三藩市和湾区自然也不例外。湾区的工作机会主要集中在旧金山市区和硅谷的IT公司,所以每天车流的趋向也非常明显,住在北湾和东湾的很多人都要过跨海大桥上班,贯穿南北的高速公路也就这么两条。所以这些大桥、公司集中的高速出口自然成为了交通系统中的瓶颈,每天拥堵也不足为奇,但很多非常人性的设计和细节都能让人感觉到美国的有关部门对待拥堵、治理、引导的理念及方式值得参考。

金门大桥是旧金山的地标,1933年开始修建的六车道悬索桥,连接着旧金山市区和Marin郡,每天早上人们都会开车进入市区,而晚上则与之相反。细心的司机会发现,每天早上入城是四条车道,晚上出城的时候仍然是四条。正好有一次我开车经过大桥,发现一辆行驶缓慢的皮卡打着双蹦灯在最内侧车道,离近了看到上面站着两个人,一人把插在地上的塑料路墩拔出来,另外一个人则把它插在车的另外一边。这样一来,本来三来三往的车道,就变成了四来二往。他们根据每天不同时段的车流量,改变车道的数量来大大的增加的大桥的通行量。

在美国,这样的跨海大桥通常都要收费,然而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单项收费,只有向一个方向的车辆收钱,这样既减少了司机缴费的麻烦,又加快了另一个方向的车速,避免了不必要的排队。而从去年起,金门大桥有了新的改变,所有的收费站都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摄像头,经过的一切车辆都会在一周之内收到邮寄到家里的过桥费的账单,如果你在网站上注册的话,可以按月份一次付清,就像支付信用卡一样方便。

为了减少拥堵,湾区的主要高速都设有拼车道,周一到周五早上7点到9点,下午3点到7点这段时间,这条车道只能给车上有两个或者两个人以上的机动车使用(也有要求三个人的),以鼓励人们一起拼车上下班。很多地方缓慢行驶只有20迈的时候,拼车道仍然能开到40迈左右,不过你还不能眼红,因为铤而走险的代价是一张435美元的罚单。 在纽约州和新泽西州,拼车还有额外的“奖励“——免过桥费,“Carpool”这个英文单词就是我在纽约实习的时候和老板学到的。因为和老板住的很近,所以每天都可以搭他的车,每当看到收费站排着的长队,我们内心窃喜从最靠外面的一条通道直接过关,享有这样的特权,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拼车”的好处。在加州,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力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不仅仅减少污染,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为了鼓励人们绿色出行,政府也赋予了这些环保车走拼车道的特权。就算是一个人,也一样可以享受到拼车的好处。

交通、出行是人们生活的一件大事,做什么事情都少不了它。在美国,看到了先进的智能系统,体会到了人们的礼让意识,所有人都为了良好出行环境做出的努力。其实,美国的交通系统远远不止我提到的这些,我们和他们的差距也存在很多方面和细节。2013年5月回国前,我其实已经3年没有回北京了,回去发现变了东西很多,没变的也很多。呆的时间尽管不长,但是在对比下,对于很多社会问题、城市现状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每个北京人都愿意自己的城市越来越好,不单单是越来越高的楼,越来越奢华的服务设施,而是一个真正宜居的城市,一个能够让人们继续传唱“荡起双桨”,“数星星”歌谣的地方,一个能够想历史、文明传承下去的地方。

蹬车在加州的马路上(中篇)

    许多朋友都说在美国开车的时间久了,回国都不敢开了,因为适应不了争抢、加塞儿、频繁换线的种种情况。2013年回国体验了一把,感觉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平日在美国110公里/小时驾驭的轻松自如,换到北京二环45公里/小时的慢慢挪动,有什么路况是不能应对的呢?当然还有点人在美国的“爆棚”优越感。但说句实话,美国司机的确遵守法规,为人友善,所以在国外开车轻松简单很多;在美国的四年,让人深有体会的不仅仅是人们严谨的态度,更有在教育、观念和素质上的思考和自省。

早在2004年去德国的时候,我们旅行团一行人稀稀落落的大摇大摆过马路,看到远处来车,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快走,车来了!”奔驰车上的金发中年女司机友好地向我们摆摆手,示意让我们先过,她选择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停下耐心等待。司机给行人创造了足够的空间和安全距离,当时让我非常吃惊,国外的司机竟然如此友善,所以这个画面的每个细节至今记忆犹新。在美国亦是如此,人们对“路权”的诠释和国内完全不同——行人具有绝对路权,其次是自行车,最后才是机动车。美国的大街小巷,多数人行道是没有红绿灯的,只要行人踏上了马路,两个方向的车都会停下来,让行人优先通过。而更常见的情况是司机看到有行人要过马路而主动停下车来。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点滴和细节,却都反应了人们的教育质素和普世的人文观念——保护弱者。

住在FosterCity的时候,海边有专为自行车铺的小径,所以经常骑车上班。后来从海边搬到了山上,尽管每次回家都要历经千辛万苦的“跋山”,但还是会时不时选择骑车出行。这一路并不是都有隔离开的专用自行车道,而是在美国更常见的是一种形式——“分享道路”。大马路上我会独自占用一整条机动车道,有些车会选择远远地换道绕开我,有些则会耐心地跟在我后面。有时,我上坡的时候骑的很慢,后面压了很多等待转弯的车,但没有人嫌你慢,更没有人会鸣笛,因为在这条马路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换我做司机的时候,我也会留意保持和非机动车、人行道的距离,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安全感。

此外,在美国大街小巷都能看到Stop Sign(停车牌),目的是在不设红绿灯的路口,仍然保证交通有序的通行。规则也很简单,所有车都要在路口完全停下,谁先到线谁先走。白天有车的话,每个司机都会遵守,不然肯定就和别人撞到一起。但晚上没人没车的时候,就不是每个司机都会停下来,至少我知道身边的一些朋友不会,他们会振振有词的说:“反正一辆车没有,为什么要停”,所以当中就有不少人为了这句话付出了230美金罚款的代价。其实,停与不停车只是一个表象,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交规,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是否能依然遵守才是关键。类似的还有残疾人专用停车位,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感恩节人挤为患的奥特莱斯,人们有时花上一个小时来找停车位,也很少有人占用残疾人车位。背后的原因有两个,高额的罚款和做人的良知。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美国城市都是如此“和谐”,纽约可能就是一个例外。但总体来说,在美国,司机的友善、守纪、谦让都是普遍现象,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城市大小、人口多少,教育程度,社会的普世价值都是影响人们做出不同决定的因素,但无论这样那样的原因,看到本质还是在人们心底对“路权”,“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每个人都知道家庭对子女成长的重要,人们也知道师资校风对学生成才的必要,同样,社会的风气和价值取向也在无时无刻影响、改变着里面每个成员的人生轨迹。家庭之间好做比较,学校不如意可以调换,但一个社会,当所有人都融入其中的时候,为自己认定的“理想生活”打拼的时候,环境的影响往往被人忽略。有多少人,曾经的理想和信念,慢慢的被社会的“成功标准”所同化,所取代?又有多少人能在这个大环境里,独立思考,跳出来看问题?

刚刚回到北京的时候,我看到行人都会礼让,甚至停车招手让他们先走,但后面的司机不停的嘀嘀我,估计嘴里还得叨叨骂我有病。时间不久,我发现自己也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地道北京司机。在感叹人类强大适应能力的同时,我也理解了很久以前的一个热议的社会话题:为什么一个在美国知书达理的海归,回到国内就完全变了一个人。

迈入社会,我们就拥有了自由,但也好似一头扎入了漩涡,或者可以说像是生活在北京的雾霾里,想躲也躲不开,因为社会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利益的驱使和观念的趋同下,社会的普遍价值会反复强化每个人的意识,要不变得越来越好,要不使得越来越糟。我父母从小的教导和在美国独立生活的时间,让我明白了做人的独立性,尽管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且很大程度需要社会的认可,但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和坚持自己的信念。

驰骋在加州的马路上(上篇)

   喜欢在晚上的加州开车,有时可能是在回家的路上,有时可能是在探索世界的途中,但无论生活上演什么样的剧情,总能一路绿灯畅通无阻。车开得顺畅,心情自然舒坦,这就是情钟晚上出行的缘故。但话说回来,这些都要归功于智能的加州的交通系统。

在国外生活,无外乎衣食住行,想写写国外与国内出行的不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缺乏动机是迟迟没有动笔的原因,毕竟已经融入每天生活的东西,慢慢都会觉得理所应当,不像刚来的时候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和激情。这两天正好在家休整身体,调整情绪,就把这篇在脑子里构想了很久的文章写出来。

在美国走的地方多了,你也会发现不同州的三六九等。毕竟作为全球科技的核心地带,加州的交通系统的确走在世界前沿,先进、智能,并且尊重人性。

先从红绿灯聊一聊,加州的每个路口几乎都配有摄像头,但和国内不同的是,这些摄像头不用来拍摄违章,而是用来实时监控路口的车辆。相信所有司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路口遇到了红灯,可是绿灯方向却一辆车都没有,仍然需要等上很久才能变灯,这是因为路口的红绿灯是按照预定的程序和时间变换。这样的场景在加州却很少遇到,因为路口的的摄像头会检测到你的车,如果交叉方向的摄像头没有检测到任何车的话,在你的车到达停车线前,绿灯就会马上为你亮起。如果你是左转,或者你之前的方向不是主干道的话,当你通行过后,绿灯会随即变为红灯,恢复主干道的长绿状态。这是一个非常人性的设计,节约了时间,加大了通行能力,也是令我深有体会的一种人文关怀。

大概在7、8年前,北京流传这么一个笑话,问:“北京为什么有这么多拍违章的摄像头?”答:“这样才能多罚款,多收钱。”又问:“罚了那么多款干什么?”答:“装更多的摄像头。”这样的问答有点让人苦笑不得,因为北京治理拥堵和违章,直到今天还是以罚款、加价这些方式为主,引导、规划为辅。配备的新技术越来越多,但似乎没有用在刀刃上。拥堵是每个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限行、加税也不是北京特有的专利,但城市发展,解决问题,思考未来的角度不能站在原地,就事论事,有时可能更需要一点前瞻,一点人文的关怀。

有朋友问我,美国难道没有用来罚款的摄像头么?当然有,但是在我住的SanMateo郡(近2000平方公里),只有5个这样的摄像头,而且在距离这些路口很远的地方就开始有标示提醒司机下个路口有违章摄像头,而且这些摄像头又大又蠢,立在马路中间,想必没有人会错过。所以说句实话,这些摄像头的威慑作用远远大于它们的拍摄作用。

在美国开车的第二个感触就是,一切对人不对车。就像之前提到的违章摄像头,摄像头一定要拍下完整清晰的司机脸部照片,这样罚单才具有法律效应。在美国,只有司机违章,而没有“车”违章的概念。所以通常要警察当场抓住违章的司机,才能开出罚单,但在国内,反正不管你们谁开的车,如果这辆车的罚款不交清,就不给你过年检。对此,一直淡淡地怀疑我们仍没能摆脱“连坐”的劣根性。

人工智能和图像处理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国外已经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和方面。中国在技术方便并不落后,单从识别违章车牌一项就能看出。但是区别就是,识别违章车牌可以用于实实在在的罚款、创收,但在每个路口加装智能控制红灯的摄像头确是良心工程,花费不小却不能给有关部门带来直接效益。只是希望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能够早日为人们所接受,我相信,这样的转变一定会带来很多不错的创业机会和新的商业理念,因为这些领域在中国仍是一片片的空白。

一个人走完两个人的旅行

(今天再复读这篇博文,犹豫是不是要做些删减,可想了又想,觉得文字还是真实最重要, 所以保留原文如下。写于1月4日旅行结束。)

一个人,一辆车;一睹日出,一瞥日落;一千英里,一轮星空;一种领悟,一场梦。

We’ll do itall
Everything
On our own

We don’t need
Anything
Or anyone

If I lay here
If I just lay here
would you lie with me and just forget the world?

I don’t quite know
How to say
How I feel

Those three words
Are said too much
They’re not enough

-Snow Patrol的歌Chasing Car

是我很喜欢放给她的一首歌,85迈飞驰在孤寂的亚利桑那原野上,旋律的鼓点击打着心房,我字字句句嘶吼着歌词,泪水忍不住淌流下来。一场两个人的旅行,计算月盈星轨,想带她遥看那璀璨的夜空;提前4月排号,愿带她一睹那绚丽的波浪;拉斯维加斯度年,为与她重温过去的惊喜和温馨。而现在,却变成了一次独自的旅行,我仍然坚定地一个人把它走完,心中不留遗憾。

虽然无数次希望她能回来,哪怕半年、一年,甚至更久,但我也知道这是最后的牵挂,“她”会“到此为止”。独自旅行让我感受到很多,明白很多,用那句歌词:“这是多么痛的领悟”。我想既然旅行是自己的,那今后的文字也应该属于自己。

这是一次6天7夜的旅行,计划两进锡恩国家公园(ZionNational Park)的山谷,凌晨守候布莱斯国家公园(Bryce NationalPark)的日出,感受TheWave的波浪震撼,最后在热闹的拉斯维加斯倒数中迎接新的一年。波浪谷是这次行旅的重头戏,近7个小时的Hiking和“爬”山,孤面自然的浩瀚,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震撼心灵的美景总能和思绪发生澎湃的触碰,所以准备单独分享这段奇妙的经历。

此次旅途的第一站是锡恩国家公园,距离拉斯维加斯两个半小时车程,是我去过最美的国家公园之一,幽深的山谷,巨形高耸的岩石峭壁,断崖瀑布,冰水冻湖,很似优胜美地的韵味。但我更喜欢这里,因为它有着火红的色彩,就连柏油路都泛着淡红的微光,让人感觉仿佛置身烈焰山谷。公园有两个出名的景点,AngelsLanding和TheNarrows。前者直译是指天使落脚的地方,可以从高处全览整个峡谷,景致极美;同时这个名字也暗示了路途的艰险:往返走完全程要5个小时,单向6英里一路上行,石头栈道开凿在直耸的山崖上,最后1英里需要手脚并用,而且必须借助铁链攀岩。因为准备不足,我穿的鞋防滑太差,最后一英里刚刚开了个头,发现岩石太滑,就只能掉头往回走了。虽然没能走到AngelsLanding,但山顶的景色已经足够精彩。

和壮美的山谷相比,TheNarrows则体现了公园柔情的一面。溪水蜿蜒穿流过整个公园,把车停到山谷的尽头(Temple ofSinawana),  宽阔的河谷在这里突然变成了一线天的峡谷。接下去16英里的峡谷都浸没在水中,这就是它得名的原因。冬天进入水可及腰的峡谷需要特殊的保护:保暖防水衣,防水袜和鞋子。到了租装备的地方,工作人员建议我不要再进去,担心时间不够。在峡谷里面走有几个风险,一是遇到洪水,基本就出不来了,虽然公园每天都会即时检测水流做出预测,但不论怎么预测都不可能保证意外不会发生。二是如果太阳落山之后,峡谷会非常冷,所以如果没有提前准备的话,很难忍受如此的低温。我当然不会走完这16英里,只是那些经典的美景都集中在一个叫WallStreet的区域,要逆流走2小时左右,而算上往返时间就不允许我有充足的时间停留拍照。无奈放弃这个项目,打听到摄影的最佳季节时10月到11日,可以为下次来做好充分准备。有了大把的时间,我又走了两条相对短一点的Trial,Canyon Overlook和Upper EmeraldPool,收获也不错。

莱斯国家公园毗邻锡恩,只是地理位置更加靠北。为了赶上日出,需要凌晨5点从Kanab出发,车在漆黑原野上飞驰,车在茂密森林中穿梭,我奢侈地独享整个世界和全部时间;越开越北,温度慢慢降到了零下16度。呼出的哈气遇到挡风玻璃,瞬间就结成了冰晶,所以我总要在给自己取暖和车窗除雾两档之间不停切换。但无论怎样,道路艰不艰险,自然条件是不是恶劣,这些都是旅行的元素。有时爬山享受最终登顶的喜悦,也可欣赏一路上变化的风景;有时等待红日跃出地线的振奋,也可找到自己平静中的真实的自我。旅行一定不只是个结果,不仅仅是目的地的所见所闻;旅行的意义是在过程中,感受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心境。经历的每个点点滴滴,都让旅行变的与众不同,所以当看到呼出来的雾气马上结冰的时候,我的内心突然有一种喜悦。

有时我也在想,人一生才能有多少天,活到80岁也就不过3万天,而掐指一算1万天都已经度过。每个人的目标不一样,理想不一样,想过的生活不一样,如果只是看到最终的结果而未能实现,可能多半会悔恨遗憾。这就像爬山,就算准备再好,也可能遇到不预见的因素,比如鞋子、天气等等。什么地方才算是终点?是“加薪升值,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还是可以让生活的每一天都很充实,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哪怕最后没能到达“人生巅峰”,也不后悔,因为该努力的努力了,该享受的享受了。

在公园里摸黑找到了灵感点(InspirationPoint),拍照的最佳位置。没想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四个来自波士顿的摄影爱好者,全副武装从头到脚一看就是极有经验的,厚实的羽绒服,手套,头灯,三脚架,样样具备。我预想到了寒冷的天气,准备了保暖内衣和羽绒服,但双腿和手脚仍然感到难挡刺骨的凉意。在雪地里拍了几张照片,就被直接冻回了车里。6:30到达拍摄点,7:45日出,我在车里掐算着时间,天还黑着,但一辆一辆车接踵而来,都是为了一睹日出这美妙绝伦的几分钟,无论天气有多么寒冷。到了7:12我在车里实在坐不住了,生怕所有好机位被占,所以在车里把脚架和相机准备好,再次坚定地踏进了白雪。

没有带手套和把快门线落在车里可能是最愚蠢的两个错误,而且这两个错误竟然同时发生了。面对零下16度的低温,相机和三脚架已经结上了白霜,每当我把手拿出来拍一张照片,手都会冻的失去知觉,得揣回兜里几分钟才能慢慢感到血流。当然旁边的“摄影家”快门啪啪的响,因为他装了无线快门,手在兜里按下遥控器,一张美景就定格了。在美国越来越感到“专业”和科技的强大力量。

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我回到了拉斯维加斯,加入了庆祝新年的人潮之中。好好吃了顿大餐,去了人生中第一次夜店,喝了点从来没喝过的小酒,站在巴黎酒店前等待着烟火和倒数,晕晕乎乎的回酒店大睡一觉。 2013是精彩的一年,难忘的一年,做了不少有意思的事,也有一个不错的结尾。2014年第一天给自己买新衣服,换上新鞋,让自己踏上新的旅程。

Zion National Park 从还差1英里到Angels Landing的地方俯瞰峡谷
一个人走完两个人的旅行

 

Zion National Park 日落美景

一个人走完两个人的旅行

 

去The Narrow上路的河谷

一个人走完两个人的旅行

 

Bryce National Park, 灵感点的日出

一个人走完两个人的旅行

 

Bryce National Park的广寂原野

一个人走完两个人的旅行

拉斯维加斯2014年的到了

一个人走完两个人的旅行

浅尝经济学

——从中美贸易扯到社会资源重组

最近在微信和推特上看了不少关于中美经济走向的评论和预测,这也是美国新闻里经济学家和评论员关注的焦点。对于我来说,人在美国,有更好的机会接收、参考不同方面的看法,把握大趋势的变化,能让自己对经济前景有理性的理解和评判。

   随着关注的“事实”越来越多,自然希望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理论支持,于是乎最近翻了翻经济学相关的书籍。其中一本是EdwardConard的《意想不到的后果》(UnintendedConsequences);书的附标题很有意思,叫做“为什么别人告诉你关于经济学的东西都是错的”。人们对这书的褒贬不一,有人说它过于极端,太理想主义;有人则说它不是主流观点,但看法略有新意。当然就自己的这两把刷子还是不要议论他的对与错,倒是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却深有感触,而且出自“美帝”之手。
   2013年是美国经济强力复苏的一年,失业率降到最低,股市大盘飙升,制造业回笼。13下半年开始削减QE,美元对内升值,大量高科技制造业回到本土,越来越多的新产品贴上了美国制造的标签。发生在身边的两大例子就是苹果新发布的圆柱MacPro电脑和纯电动Tesla轿车,两者都在设计理念和生产工艺上有很大飞跃,但从头到尾都在美国本土生产、组装,不但创造当地就业还保护了核心技术,尽管价格高,美国消费者仍然非常买账。书中用大量的篇幅重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大经济和小投资一样,需要不断寻找出口和新的突破点,高风险带来高回报,而投资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必须选择。美国把大量简单生产输出中国,书中称之为“75美分一小时”的免费劳动力,这样就可以对国内现有的劳动力重新分配,部署到“高技术”、“创新”和“有风险”的行业。在不以消耗环境资源的前提下,推动整个经济快速发展。
   当前中国俨然成为了世界工厂,引以为豪的出口大国,每年和美国间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因为美资企业占据出口量的31%,顺差利润很多自然还是进入了美国人的腰包。所以从中国决定接纳美国的企业并且为美国生产商品的一刻起,中国就要决定如何使用贸易顺差带来的大量的美元储备。坐拥大量美元再加外汇管制,中国一方面希望稳定汇率,另一方面不希望美元大幅度贬值,所以最好的“投资”方式就是用美元购买贸易伙伴的资产——美国国债。流出美国的美元转而以借贷的方式又回到美国,投入到新一轮的“创新”投资中,而回报率和真正带来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国债的汇率。这些回流的美元激活了美国创新产业,使得绝大多数美国家庭在不同方式增加了自己的资产,而不用担心出售这些资产会对资产的价格相对于生产价格有所影响。事实上,中国购买大量的美国国债反而降低了利率,变相增加了美国人的资产价值。在这场美国设定的棋局中,美国永远扮演投资家和赢家的角色,而中国再怎么“聪明”应对,似乎仍然逃脱不了被消耗的命运。
   为了稳定汇率,每年政府都要在国内发行等量的人民币,使得人民币对内大幅度贬值。2013年与2005年相比,人民币对内购买力已经缩减了57.6%。虽然官方公布的2013年通货率为3.3%,但其实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仅食品一项就有6.5%之多。我是在2013年年中开始炒美股,虽然小打小闹,但半年赚得还算是让自己满意。纵看国内A股,大盘自2007年牛市之后一路向下,到今天已经跌倒了2006年年末的水平。当然,很多东西我们可能改变不了,也避免不了,正如这是强者的一盘棋,虽然中国从中获利快速发展,但毕竟就像棋盘上的“卒子”。最近,似乎越来越多负面的信息出来,关于中国楼市泡沫和汇率变动,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
   作为中国人,自然希望中国好,但就像世界上其它经历过这个过程的经济体一样,是不可能逃避的,泡沫总有一天会破的,社会怎么都需要经过一次洗牌,才能重新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重组再分配。对于个人来说,未雨绸缪怎么都不是一件坏事。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多有不准,欢迎斧正。

明天一定比今天更美好

   每到回顾一年的时候,好在有所参考比对,一年前写到2012最大的变化是爱上了她,那2013年底最大的改变应该就是失去了她。她决定在国内生活,而我选择了在美国发展。虽然,曾经,许下种种承诺,畅想未来步步蓝图,想很坚定的牵手走下去,但最终每个人还是要做出无悔的决定,无论结果如何,希望如各自所愿。跌入感情的低谷,放不下的漩涡,努力上游不被悲伤吞没,拭干眼泪,重新上路,明天一定比今天更美好,因为付出的努力让过去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所收获。

2012年年底换到了云计算组,参与开发甲骨文共有云最核心的技术ServiceDeployment Infrastructure(SDI)。现有和即将登陆的云服务都会通过我们的产品部署到云端。加入新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努力学习汲养,挑战未知的领域,很开心看到自己不断的成长,努力和成果得到老板的认可。今年甲骨文的云服务增长速度非常快,我们的组也在不断吸纳越来越多的精英而快速增长,相信2014年将会是精彩的一年。

2013年底她走出了我的世界,生活好像一团糟,留在家里的东西还一模一样,我需要打包她的行李,连同我们一起的记忆,封存在行李箱里。

这一年很多事情发展的很快,也经历了很多,但不变的只有一个——家,我也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汇能够准确的表达对爸妈的感情,他们在我情感和成长路上给予的全部理解、无条件支持和及时宽慰。你们写给我的信我读了很多遍,每当读完我的内心都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感激,无论身在何处,我们永远是最幸福的一家人。看看自己博客居然已经有8年多的时间了,8年时间仿佛一晃而过,尽管有时很久才更新一篇,但从未间断过。写博客的人越来越少,坚持做一件事的人越来越少。是你们的鼓励让我一直坚定的写下去,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度量成长的分分秒秒。我想说,我会一直坚持,为了自己,也为了你们。

所以我引用了你们写给我的信作为题目:明天一定比今天更美好!

2013新年的10个Resolution,完成的还算让自己满意,不用再为自己的偷懒找借口。2014年的10个New Year Resolution:

  1. 走出低谷,找回自我
  2.  努力工作,做出成果
  3.  去斯坦福学法语
  4. 读完买给自己的12本书
  5. 开始做车的Project
  6. 学帆船航海,考认证
  7. 学单板
  8. 练琴,一定要练会那首曲子
  9.  整理博客
  10. 多交朋友

 

2014年又是新的一年,只能携自己祝福大家新年快乐了!

 

关于爱

   2012年曾在GoogleReader上读到过来人对“爱”的理解和智慧。和他们相比我对感情的理解实是浮浅,但我还是想把它们写出来,不知道20年、30年之后的我是否还会一样认同。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做起来却不易、发生在自己身上却看不清。

2013关于爱

2013 关于爱

1.相濡以沫的勇气,不是说给别人的口头禅,也不是晒给别人的朋友圈,而是思想的坚定和内心的踏实。

2013 关于爱

2.如果曾经承诺的、坚持的都烟消云散,只是因为不够爱你。

2013 关于爱

3.想到爱人,不应仅是困境时可靠的臂膀,还应是幸福时惦记的分享。

2013 关于爱

4.爱有时需要空间呼吸,有时需要紧紧相依。

2013 关于爱

5.追寻的爱,不光是漆黑雨夜的及时伞,更是人生迷途中的指航灯。

2013 关于爱

6.不要想着改变一个人,改变的只能是自己。如果改变了不再是自己,那能改变的只有关系。

2013 关于爱

7.安全感和幸福感,只能自己给。

2013 关于爱

8.一个人有多爱你,不看能够满足你什么,而是看给你的对他是否珍贵。

2013 关于爱

9.分手很难,但有时如果不分开生活会更难。

2013 关于爱

10.如果两个人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那么放手也是一种爱一种解脱,各自追求想要的生活,过想过的日子。

坎昆和神秘玛雅

   坎昆位于墨西哥的东南部,最靠近加勒比海的地方,有人说它是世界上前10的海滩,也有人说坎昆是美国的后院,因为在大街上看到的白人比当地人还要多。在我看来,坎昆是一个不错的度假目的地,一是因为大海、阳光、沙滩总会是放松心情的好选择,二是和迈阿密和夏威夷相比,这里可以找到独有的清净和悠闲。

很久没有和爸妈出来旅游,为了尽可能把景点看全我们的行程安排的非常紧凑,所以俗称“旅游”,而非度假。平时爸妈在家也都是闲不住的人,写文章、改稿件,整理照片,收拾屋子,而我似乎也继承了这点,总得让自己忙点什么,很少会放空自己,没有压力没有负担的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干。这次临时改变行程,我们就是决定在把周围的玛雅金字塔看完之后,好好的在沙滩享受享受一下这种度假般的翛遥生活。

坎昆市区和所住的酒店是两回事,深入大海的16公里细长海岛是人们通常谈论的度假海滩,而坎昆市区则在隔海相望的内陆。可能是因为去过的迈阿密和佛罗里达海滩的缘故,看到坎昆海的蓝,坎昆沙的白,并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特别。反而到是坎昆市会让你一下意识到,你是身处墨西哥。倒是爸妈非常喜欢坎昆的感觉,享受久违的好空气、这么漂亮的大海和沙滩,看到他们很开心,我觉得地方选得对!

坎昆周围值得一看的金字塔有三处:琴奇依察(ChenchiItza),最有名的玛雅金字塔,保护非常完整,除了金字塔之外还有千柱殿和天文台的残迹,距离坎昆大约2小时车程;因为出名且靠近坎昆,是游客的必经景点。景点质量肯定没得说,毕竟世界教科文组织说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但要说旅游环境,熙熙攘攘的旅行团和一个挨一个的小贩地摊诚实破坏了应有的景致。所以我会更喜欢乌斯马尔(Uxmal),同样是有名的玛雅遗迹,但因为距离坎昆有将近4小时车程,所以通常旅行团不会问津;喜欢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这里更能体会到玛雅的那种神秘、隐藏在丛林中的气息(我想可能是受到从小玩古墓丽影这个游戏的影响)。整个保护区非常大,游客却很少,你会很有心情和机会看清这里的每一个雕刻,仔细品味每一处细节。登上神殿的高地,环看四周是一望无际的丛林,这也和我脑海中对玛雅的印象完全契合。第三处就是图伦(Tulum),是唯一处位于海边的玛雅遗迹,规模虽然小,但湛蓝的加勒比海配合山崖上的玛雅残迹,不难想象有多少人会驻足沉浸在这美景之中。

没有什么结尾,也没有什么思考,因为那个时候我一定是在海滩上什么都没想。

 

坎昆和神秘玛雅

“优雅的美” -- 坎昆海滩的日落,虽然没等到火烧云的灿烂,但就淡淡的微红已经足够温暖我的心。

坎昆和神秘玛雅

“海滩,日落,女孩” -- 最得意的照片之一

坎昆和神秘玛雅

“微微日落红霞照坎昆”

坎昆和神秘玛雅

“俯瞰” --坎昆酒店

坎昆和神秘玛雅

“独享” -- 超级赞的酒店泳池

坎昆和神秘玛雅

“惬意的下午茶” -- 下午的坎昆海滩

坎昆和神秘玛雅

“无边泳池” -- 不重要的一个小愿望竟然在坎昆实现了

坎昆和神秘玛雅

“窒息的美” --还是坎昆的酒店泳池

坎昆和神秘玛雅

“琴奇依察”--著名的琴奇依察,别看这张照片没有游人,那是无尽的等待加上极佳的运气的结果;

坎昆和神秘玛雅

“遗留的文明” -- 千柱殿,更多的柱子在右面

坎昆和神秘玛雅

“做个玛雅人” --琴奇依察的地摊货

坎昆和神秘玛雅

“远眺金字塔” --乌斯马尔的神殿高地

坎昆和神秘玛雅

“丛林的环抱” --乌斯马尔的神殿高地

坎昆和神秘玛雅

“图伦” --加勒比海边的玛雅神殿

坎昆和神秘玛雅

“美丽的图伦”

 

如果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朋友转发的一个漫画故事,讲的是小狮子和小鸟恋爱了,海誓山盟一辈子;慢慢长大才发现,小鸟注定要翱翔天际,而狮子必将驰骋阔土。人虽无“天壤之别”,但道理犹存。选择、道路、人生,有的情钟自由的无拘无束,有的不忘暖巢的熟悉安逸。可能最无奈的事情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看到的世界却大不相同。

有时我们执着坚持,一直相信自己可以影响、改变另一个人。后来才发现,我们永远改变不了对方,改变的只能是自己。有时热情被浇灭,努力回原点,看不到出路,听不到呼喊,世界如同黑夜一般死寂。

“眼中所见,心有所想”,曾经一起展望的未来,规划的蓝图,冲动一起买房结婚的勇气和决心,似乎慢慢远去。异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两个人的生活如同平行线,不再有会聚的交点。

如果春芽不能刺破冰冷大地,如果夏日不能留恋摆动的心情,如果秋风不能体会落叶的枯黄,冬日将是漫长的黑夜和无尽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