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和人聊天,尤其是和新朋友与陌生人,无论想法见识契合相投,还是价值观念冲击博弈,摩擦出的火花总能点亮一片崭新的未来。说来说去,人怎样都是群居动物,需要家人的支持、朋友的共鸣和社会的认可。周围的人形色匆匆,不是每一个都能成为朋友,也不是每个人都看到同样的天地,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在这个环境下再合适不过了。
和朋友无话不聊,收获当下,从人民币贬值说到14年楼市危机,从美国生活的感受见闻侃到民族的视界和长短,捕捉谈吐中的智慧和灵动。和年长的人聊天,收获将来,因为他们阅历更广,想法更深邃,即便不认同所有观点,但是看到的不仅仅是观点本身,而是促使他们这么想的深层原因。
不久前送朋友去机场,结果因为起飞推迟一天,在机场遇到了一个在加州生活了30多年的中国人,大家就一起吃了个便饭。聊聊美国,聊聊中国,聊聊对这个社会、世界的看法。我们从最热门的话题——国内的雾霾展开讨论,聊到国内社会拜金的风潮和功利的价值观等等。她问我们有没有回国的打算,我的朋友说“有打算”,而我的答案是“近期不会回国”。她给我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为什么一直没有回国的原因,很多看法都与我不谋而合。回家的路上,想到身边不少朋友都“想”回国,很多感慨涌上心头,就写下这篇博客。
昨天和我的台湾牙医聊天,她一直在讲述自己8岁女儿学滑雪的经历多么激动人心,而自己到了30岁才学会游泳,开始学习滑雪,并且还是不会骑车。因为她的母亲从小就很怕她受伤,所以不让她做任何运动。再看看我身边的朋友,生活总是如此惊人般的雷同,不会滑冰,不会骑车,“不敢”滑雪的人大有人在。但在美国,6、7岁的小女孩就能轻松搞定蓝色、黑色的专业雪道,让我都有些惭愧。小孩子其实在这个年龄学什么都会很快,所以应该尽可能多接触学习运动,技能,还有语言,这些东西一旦掌握可以受益一生,所以我非常感激父母在我的小时候为我创造的一片广阔天地。后来她又说,正是看到自己母亲教育方式的失败和过分的保护,所以她才认同美国人的教育方式:告诉自己的孩子只要有信心和耐心,没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即使摔倒了,也要自己独立爬起来继续前进。
可能是中国的独生子女的政策,家长过分的保护和娇惯,也可能是中国的父母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或者是现在这个乌烟瘴气的社会,在很多方面中国的孩子还没起跑就已经输了,无论是在体格上还是人格上。写到这里真是写不下去,也不想再多想,有时,跳出了圈子,看清了,看透了,不堪回首,这个“最亲”的圈子是那么可笑、可怕、可悲。此处省去10万字。
开车来回滑雪的路上,我一直在车里公放法语版的“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面对很多朋友对电影“无聊”,“都睡着了”的苦诉,我不得不承认我在看电影的时候真是嗷嗷痛哭;车上的另外一个香港读书的朋友和我一拍即合,换上他的iPhone,3张不同版本的“悲惨世界”专辑让我一惊,瞬间就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
聊天、交流很重要,一方面我们需要相同的声音牢固我们前行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要聆听接受不同的声音,修正我们成长的轨迹。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环境也能造就一个人,我想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所以我会选择一个“相对”纯粹的地方生活,最少是现在和不久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