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老妈最爱的德国Stuttgart奥特莱斯,我们在瑞士歇脚的第一站是苏黎世。边境检查站简直形同虚设,只要减速通过就好,感叹一句真是比外地车进京还要容易啊。德国有世界最好的高速网,路面平整车道很多,很多地方更是没有限速,所以车开起来很爽;进了瑞士就变为两车道,车速也降了下来,反而有些不适应;这里的每个司机都遵守限速要求,我新来乍到自然也不敢造次。
一路上我们以大城市为据点,基本一天挪一个地方,有点像地道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感觉;没有提前预定酒店,想让行程尽量自由些,喜欢的地方多待,不爱的地方少转。尽管如此,我们出发前还是制定了详细的攻略计划,这样脑海中有个大概的构架和景点,当晚再根据天气、酒店位置、身体状况决定第二天的具体行程。当然旅途中也有不少当地人推荐,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这些计划外的变化安排进去。7天时间,我们的行程安排比较紧凑,走过的一些城市有:苏黎世(Zurich), 琉森(Lucerne),Stansstad, 因特拉肯(Interlaken), 施佩兹(Spiez), 格林德瓦(Grindelwald), 伯尔尼(Bern), 巴塞尔(Basel), 洛桑(Lausanne), 日内瓦(Genève)。苏黎世几乎位于瑞士的最东边,也是我们的起点,而日内瓦则是与法交界的最西侧,瑞士之行的终点;别看这一东一西,其实直接开车才3个小时,也就是北京到石家庄的距离吧。
苏黎世(Zurich)
苏黎世是瑞士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城市的规划可以一直追述回罗马时代。它的布局紧凑规整,分布在长条状的苏黎世湖北端;因为都是老街古巷,遍地都是单行、单车道或者步行街,使得在这里开车变为一大难题。走错路,出错口都是常见状况,而且还要接受狭窄停车位的严峻考验。我们自认为开的是辆小车,但却被欧洲的朋友说成了一辆大车;每次进车位的时候,都得让爸妈下车帮忙盯着,停好后连副驾驶的门都打不开,必须把空间都留在司机一边才能下车。所以每次在城市里开车、停车的时候都有点提心吊胆;直到最后交了钥匙的一刻,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以前对苏黎世的了解只局限在电影中瑞士银行的情节。其实,除了世界的金融中心的称号外,它还是世界最宜居城市之一。大多漂亮的城市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水。无论江河湖海,水似乎总能赋予一个城市灵性,让生命繁衍,让它不再显得单调。瑞士境内遍布的大大小小湖泊是它的宝藏,因为每个湖畔都有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在这些湖边停靠着各式各样的船舶、游艇,可见住在这里大可不必买车,倒真不如买一艘小船,周末闲暇时间就能泛舟湖上。很多人都觉得这里是适合生活的地方,的确,环境优美,生活方便,整个城市透出一种人文的、闲适的气息。
可能是周末的缘故,街上游人很多,但街边店铺开门的却很少,略显有些冷清,不过我早就适应了欧洲人要休假不要钱的精神,对此并不感到意外。 但说这话的时候我知道也有例外,就比如巴黎老佛爷似乎被中国人的执着所打动,营业时间居然与时俱进了。在苏黎世,我们趟了趟班霍夫大街,登顶了个双塔教堂,漫步了苏黎世湖畔,躺在湖边晒了晒太阳,坐了瑞士第一段上山小火车,就准备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琉森。
琉森(Lucerne),Stansstad
琉森距离苏黎世40分钟车程,是一个非常有韵味的城市,同样是依水而建,站在古城墙的残迹上,就能远眺天际边清晰的雪山;你一下子就觉得这里更加瑞士,很难说清楚为什么,我想可能是少了几分大城市的规矩,多了些许淳朴的气息。琉森有著名的卡贝尔桥(Kapellbrücke),所以也是旅行团的热点线路之一。走在古桥上,一阵太阳雨突然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一条双层彩虹横跨天际,和百年古桥呼应起来。穿过古桥和商业区,避开旅行团,我们一路向山上走,在这里我们淘到了一家叫灵魂鸡(SoulChicken)的炸鸡店。但实话实说,水平味道没有什么特别,小店外的队却排得长长的,乍一看似乎都是美国游客,人手一个YELP(搜餐馆的App),怪不得大家又都跑到瑞士扎堆了,有文化太可怕。
我们在琉森只停留了一个白天,晚上住在了20分钟车程外,与琉森湖隔岸相望的Stansstad,避开了热闹的城市,住进了幽静的湖边小镇。镇子不太,宾馆邻水而建,晚饭后,我们在夕阳下湖边散步,结果碰到一个住在这里的中国人:他一年前从伦敦举家定居到Stansstad,是这个镇子60多户人家里唯一的中国人;他热情的给我们介绍了周围的景点,还解答了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去少女峰、铁达利、还是去雪郎峰。
有了当地人推荐的湖滨美景,我们第二天一早就出发进山,这简直就是我开过最艰险的一段路,没有之一:路在湖边山崖上开凿出来,只有一个车宽,却不可思议的是双行线,挖空的通道岩体一半都在车顶之上。一开始我们停在路口看了半天德文的牌子,感觉怎么都不像走车的。倒车回去询问,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我们才敢往里开。整段路依着湖势延伸,其间只有3处稍宽的地方供人错车;对方比你离得远,结果我就要一直倒着回去,从头再来。这自然也是我倒着开过的最艰险的路了。还好我们只错了两次车,庆幸是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但“桃花源记”告诉我们,艰险道路后面的都是世外仙境,果然,这也是我们到瑞士之后看到的最漂亮的小镇之一。整个镇子铺在绿油油的山坡上,俨然就是一幅完美的油画;因为几乎没有游人,这里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态。我们停好车,转化成走路模式,看着路边一栋栋漂亮的木房子,心里数着一个个门牌号;二楼阳台晾衣服的奶奶和我们友好的打了招呼;经过的窗里传来悠扬的莫扎特协奏曲;在水边居然还有一家复古酒店,全都是木头的结构,窗口上是红色的小遮阳棚,酒店门外提供了这里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感觉特别像住到了与凡世隔绝的地方。如果下次再来这里,我一定会在这里呆上一段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做的时间。
因特拉肯(Interlaken)
因特拉肯这个名字是音译而来,即为两湖之间:西边图恩湖(Thunersee)和东边布里恩茨湖(Brienzersee);阿勒河穿城而过,四周绿茵环绕。对我来说它是瑞士的重头戏,因为湖两岸遍布着很多极美的小村庄,Brienz、施佩兹(Speiz)就是其中的几个最有特色的。我们到达小镇已经是午后,决定懒散的度过这个短暂的下午。在市中心挑了一家特色意大利餐馆,坐在在太阳伞下的藤椅上,大口大口的享受着美味的Pasta和羊扒,不时头顶上就飞过一片阴影,抬头一看原来满天都是玩无动力滑翔伞的高人。酒足饭饱,人就开始琢磨一些问题了,而我们所感慨的就是:一家人能在瑞士因特拉肯相聚,吃上一顿美餐,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放慢脚步,休息休息,其实也是为了第二天凌晨早起登峰——少女峰。少女峰是欧洲阿尔卑斯第一高峰,自然是第一次旅行的首选,但是出发前参考了不少攻略,看到人们对她的褒贬不一,听到的几个问题是:游人多,环境差,门票还贵很多;所以马蜂窝和穷游的帖子推荐另外两个不错的选择:铁达利和雪郎峰。好在遇到了Stansstad的朋友,他告诉我们两个地方都不错,但铁达利山不是很高,而雪郎峰现在也被旅行团开发出来了,他还是主张我们前往少女峰,毕竟少女峰最负盛名的,怎么都值得去看一次。
这天晚上可能是我们整个旅行中睡得最早的一天,我们要在第二天早上5点多起来,开45分钟车去半山腰的格林德瓦,然后搭乘早上7点的少女号火车专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