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的时间

这篇文章拖了好久才拿出来,已登载国家地理中文网”流淌的时间,永恒的印迹”,照片做成了最近比较流行的电影效果,不是我的风格,文字也有一定的删减,所以我还是把原文和原图放在自己博客里。
国家地理版如下:
原文:
 波浪谷,地处美国犹他州,得名于她美轮美奂的波浪形砂岩,被人们称为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地球奇观。这里的沙丘和岩石经过上亿年的沉积和风雨的雕琢洗礼,形成了今天的层状纳瓦霍沙岩地貌。日月的轮回,季节的更替,波浪谷里每一缕纤细的彩色波纹都记载着时间的流淌,以及大自然赋予她神工鬼斧般的绝美。几年前我开始关注她,并被她举世无双的美深深吸引,一直心驰神往。
 2013年12月底的严冬时节我来到了波浪谷,之所以选择这个季节到波浪谷有三个原因,一是避免了夏天炎炎烈日的烘烤曝晒,减轻辎重;二是隆冬的少许积雪或许会给波浪谷带来别样的景致;再有就是提前半年在网上抽签,竞争每天全球仅有的10个进谷名额,能抽中这张上帝的眷顾的“彩票”,已经算是幸运儿了。
 越野车停在几公里外的停车场,一个人上路,徒步走进荒滩戈壁。没有路牌,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喧哗的游人,伴随的只有艳阳下茕茕而行的影子,一颗充满好奇、寻觅的心。我喜欢到这样的地方拍摄,心灵能得到洗涤净化,能摆脱城市的浮尘冗繁,抛开人世间的凡心俗念,全身心地聆听大自然与内心的和鸣,端起手中的相机,把自己眼中最纯粹的世界定格下来。
 徒步进入无人的戈壁要背上一天的饮用水、食品、衣服以及摄影装备,经过3个小时跋涉,环顾周围,看到的仍然是无尽的荒原,零落的风化岩石,和脚下枯萎的灌木残枝。美国的荒漠没少游走,但深入到如此大面积火红的岩石、土壤和沙丘腹地还是第一次,无意间看到脚下踩着的巨型岩石,竟然是布满了各式各样花纹的植物化石,试着去辨别这些美丽的白色图案,不由感叹这些上亿年前曾经存在过的植物,还不忘为后人留下步入远古植物王国的密匙。怀着敬畏之心,小心翼翼拾起一块地上的碎石,风化的只剩下网状的镂空图案,空洞中仍留有沙粒,让人感觉是特意雕琢出来的工艺品。我把这些荒漠中的点滴用镜头拍摄了下来,因为它们是如此特别,如此的珍贵。
 难怪波浪谷不同一般的国家公园,而专门归属美国土地局管辖,严格限制每天的参观人数,虽没有围墙,但也绝不可擅自进入,否则若外国人将被驱逐出境,美国人则会有牢狱之灾。
 爬上一座山坡,进入了一条狭窄的岩石裂缝。瞬间,发现自己步入了一段时光隧道,火红的波浪将我推入大自然亿万年的造物,让人浑身热血奔涌,似乎所有的感官都被这里的奇异景象所触动,时空凝固了,思维也停滞了,等缓过神来,才蓦然发现自己沙粒般渺小的身体已经处于波浪谷谷底,被波涛翻滚的彩色巨浪所吞噬。
 近看每一片岩石,每一条波纹都舒展着优美的曲线和浓重的色彩,她们是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洗涤、浸渍和各种自然打磨的结果,我不忍用手触碰这些“时间”的轨迹,唯恐自己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惊扰了沉睡在这里的生灵。还是让我用镜头来忠实地记录,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杰作犒飨更多的没有机会亲临此地的游客。
 阳光打到砂岩的波纹上,更加凸显了波浪的立体感,整个画面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亮丽饱满。我尽可能从侧面捕捉这些曲线的延展,遐思也追索着每一条波浪伸向远方。
 荒漠里降水很少,再加上烈日的炽烤,即使冬天,波浪谷里遇到积雪的日子也不多。我的运气不错,不久前这里下过一场雪,有少量白雪点缀的波浪谷,如同波浪翻起了朵朵浪花,点缀得恰到好处。登上爬下,走遍了所有积雪的位置,只为寻找那个“惊涛骇浪”般的角度。
 我比较喜欢宏大、震撼的场面,所以我不会放过任何登高的机会。谷中结识了几位新朋友,在他们和登山工具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爬上了波浪谷后的石山,站在峭壁边缘,俯瞰整个平原,一览无余,不禁感叹是什么力量在这一望无际的荒野之中,塑造出了这样一处景象,不愧为绝世的地质奇观,也是摄影家们的梦中乐园。
流淌的时间

波浪谷的入口

流淌的时间

路中途径的双峰,是我们找回返程道路的标志

流淌的时间

波浪谷,冬天的阳光都是斜射,所以几乎无法避免阴影,夏天的正午应该是最好的拍摄时间。

流淌的时间

波浪特写

流淌的时间

登高俯瞰

流淌的时间

远眺山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