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假日

罗马,一座记录了两千多年光阴的古都,承载了很多人童年的记忆。太多的电影、游戏和艺术作品都以罗马为背景,从熟知的“帝国时代”到“凯撒大帝”,再从“文明”到“刺客信条”,或者是家喻户晓的“角斗士”、“罗马假日”这些电影,都让我从小就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期待和敬畏。

如今,终于身临其“城”,似乎有一种朝圣的感觉。一睹斗兽场的宏伟石垣,精巧设计,以及复杂的地上地下结构,连系起电影游戏中的桥段,有一种心愿达成的释怀。登上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的屋顶,一览古罗马遗址曾经的辉煌,脑海中构想出千年前繁荣的市景和鼎沸的人声。步入万神殿,抬头仰望,唯一的采光透过穹顶中心的圆洞射入殿内,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罗马是建筑和历史爱好者的天堂,到处都有着听不完的故事,看不尽的奥妙。

翻开世界地图,罗马虽然是国际大都会,但仍然保持着千年前的风貌;遍布城市中的文化古迹,让人爱上行走:斗兽场,古遗址,威尼斯广场,西班牙广场,特莱维喷泉,万神殿,圣天使堡,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等等,每个都无不是标志性的名胜;在城中走上几步,就如同阅读了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欣赏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宏伟的建筑,精巧的规划,都融入到城市的岁月之中。如世代营业的剧场,上演过千万故事的发展和落幕;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走在两千年前的石板路上,继续演绎着世代相传的剧情。而难得是面对狭窄拥挤的城市基建和车辆骤增的对撞,罗马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选择了与之和平相处。伴随着时间迁移,人们也越发为生活在这样一座历史名城感到骄傲,担负起了保护这座古城的神圣责任。

罗马假日虽然短暂,但却是这次旅行的完美收官。第一次一家四口人的旅行,路上相互理解包容,其乐融融。罗马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再去探索和用心感受,不过就像游戏里打开了地图上的另外一个保存点,期待着下次从这里出发向意大利南部探索。

托斯卡纳艳阳下

走进托斯卡纳,一颗慢生活的种子在心中发芽, 艳阳下的天高云阔,苍苍原野,有一种放空的情绪,时钟停摆的心境。诚然,我心中的托斯卡纳究竟是什么样子? 

规划旅行的时候,想说在几个大城市暴走之后,就放慢在托斯卡纳的脚步,享受一下难得的假期时光。找一家条件不错的精致酒店安顿下来,一来慢慢悠悠的逛逛意大利特色小镇,二来深度体验下当地的人文,品品红酒或者学习亲手制作一顿意大利美食,建立点“参观”所不能带来的情感链接。

可未曾想到,我定的“精致”酒店一上来就翻车:酒店倒很有特色,曾经是一座荒废在山间教堂改造而成;规模并不大,可能有8-10间独立的客房,每一栋都是传统石砌的房子。伴着夜色赶路,我们沿着崎岖的野路上山,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找错了地方。整个地方和大自然融于一体,当我打开房门的瞬间,被里面生活着的大量“蚊子”和“蜈蚣”吓的够呛,竟有掉头就走的冲动;急忙叫来酒店的工作人员,他们却似乎见惯不怪,拿来一瓶防蚊喷雾,而我却足足花了2个小时才消灭完潜伏着的蚊虫,并且完成了自己的心理建设。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段特别的经历。

清晨起来,打开房门,却让我有了不同的感受:眼前是典型托斯卡纳绿油油的山谷,谷中的晨雾还未散去,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一下就提醒我生活在真正的乡间,清新、淳朴。从这里展开一天的行程,开车到哪里都不算太远。托斯卡纳的面积虽然不大,却遍布众多中世纪古镇,每个都有自己的特色,做攻略的时候就让我难以取舍。当看到别人拍出的日出日落照片,感觉自己一个人真能在这里待上一两个星期吧。我们到访了留下不少遗憾,只有一餐之缘的锡耶纳;参观了有“文艺复兴明珠”之称的蒙塔普尔恰诺(Montepulciano)。45分钟车程外的San Gimignano(圣吉米亚诺)同样值得逛上一两个小时;或者在市中心的广场坐下吃顿午餐,或者登上高耸的古塔俯瞰古城;这些方方正正的高塔直入天际,据说在当时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最密集时多达74座。而白露里治奥(Civita di Bagnoregio)是一座正在消亡的古城,是宫崎骏《天空之城》的原型。当峡谷起雾时,整座孤城仿佛漂浮在半空中,如仙境一般。而艳阳下的皮恩扎(Pienza)则拥有托斯卡纳最美的原野,当你驰骋穿梭在那接天的旷野中,你也许会想起《托斯卡纳艳阳下》的经典台词:“把葡萄须埋在土里,它就会生根发芽;同样的道理,不时改变一下生活方式,思想便会深邃很多。”

期间,我们还参观了一家当地的小酒庄,在农户和向导的指导下,体验了传统的脚踩葡萄,这是几百年前人们庆祝丰收,制作葡萄酒原汁的方式。虽然我在影视作品和游戏中都曾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但很难想象喝下自己脚踩过的葡萄汁,所以就是玩个新奇罢了。

托斯卡纳是一片神奇的大地,孕育了文艺复兴和大自然的美,它在我心中:

是艳阳下,照耀在绿油油的田野上,那缕斑驳的光线
是艳阳下,脚踩木桶中丰收的葡萄,欢声笑语的一家人
是艳阳下,驻足小耳朵教堂,体会出的那丝平淡和孤独
是艳阳下,电影女主角梅耶丝从挫败中走出来,寻觅新的生活和爱情的勇气

这些都是托斯卡纳的样子,自由、浪漫、随性、安静、美丽。

佛罗伦萨侧影

佛罗伦萨(Firenze)是这次旅行中我最期待的目的地,虽然是第一次到访,但似乎早已有了些许的敬畏之心。一来它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孕育出了举世绝伦的艺术精品;二来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翻开它,每一页都记载着油墨重彩的传奇故事。很难想象用一篇简单的博文就能重温徐志摩笔下的“翡冷翠”,或者讲述一件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来龙去脉。短暂的三天旅行时间,只能让我们了解这个城市的皮毛,40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60多座宫殿及大大小小的教堂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慢慢品味。

我们来到佛罗伦萨的时候已经入夜,穿过安静古老的街道,在距离圣母百花大教堂不远的小巷里住下。清晨醒来,城市刚刚苏醒,是佛罗伦萨最美的时间。没有涌动的人流,阳光透过空气中弥留的雾气散射开,增添了几分神秘庄总的色彩。感觉就像“刺客信条”中的场景,借助VR让人身临其境地回到了13世纪,回到了那个在宗教统治下的中世纪鼎盛时期。如今的城市几乎还保留着600多年前的原样,这里的每一栋建筑,每一尊雕塑,都承载着扣人心弦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都与一个曾经富可敌国的商业家族有关:美第奇(Medici)。美第奇家族创办的银行因得到教皇的支持而飞黄腾达,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对佛罗伦萨300多年的统治下,家族大力资助了艺术创作和发展,因此这里也积聚了众多艺术巨匠:如达·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等等。在这座艺术的温床中,产生了大量的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使得佛罗伦萨成为了文艺复兴的重镇,欧洲艺术文化和思想跃进的中心。

三天的时间,我们走马观花式地参观了圣母百花大教堂,三种颜色的叠加、优雅精美的风格和威严的米兰大教堂形成鲜明对比;登上由布鲁内莱斯基修建的独特双重砖制穹顶,见证了第一次把圆形屋顶引入天主教教堂,也让我们一览600年前的城市无余;进入到了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艺术殿堂,一睹米开朗基罗手下的大卫雕像原作;穿过领主广场,欣赏乌菲兹美术馆陈列的“维纳斯的诞生”;最后也少不了渡过维琪奥老桥,去领略皮蒂宫中意大利园林追求的精雕细琢和高低层次,以及远眺标志性的城市侧影。

然而,到了15世纪,随着航海时代的来临,欧洲的金融贸易已经逐渐向大西洋沿岸转移: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荷兰开始崛起。尽管奥斯曼的战乱阻断了和东方贸易的通道,但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和通往东方新航道的开发,使得深处欧洲内部的意大利大小公国,走向了不可避免的衰落。在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先进的人文思想和科学艺术贡献,为人类历史的罗盘又一次的转向奠定了基础。而最不可思议的是佛罗伦萨能如同琥珀一般,历经时间、战乱、天灾,完美无暇地保留下来。意大利的每座城市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浓缩史,从米兰的民族运动,到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再到罗马的帝国辉煌。城市,在历史长河中沉淀演变,断壁,也在时光中洗净铅华。 旅行的意义不只是“来过”而已,而是身临其境的走“过来”。

威尼斯的瞬间

威尼斯似乎一直是个让人心驰向往的地方,我们把苏州比喻成中国的威尼斯,把总督宫复原成拉斯维加斯的威尼斯人酒店,我也把Foster City形容是湾区的威尼斯;如今,这个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梦幻水乡,终于得以一见。

威尼斯的水是城市的灵魂,赋予了万物生机;蜿蜒的水巷,错综复杂;一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竟被运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岛。漫步其中,跨越石桥,楼宇和河流之间,充满了浪漫的诗情画意。 S型的大运河贯穿整个城市,沿着这条“威尼斯最长的街道”,你就可以饱览威尼斯的百年风华。沿岸近200栋宫殿、宅宇和座教堂,多建于14至16世纪,有拜占庭、哥特、巴洛克和威尼斯不同的风格,是名副其实的水中艺术长廊。平日里的大运河就像熙攘的大街,各式船只往来穿梭,其中最特别的还属贡多拉。如果不想绕路从桥过河,只要花上1.5欧元,就能搭贡多拉快速渡河,既是当地人出行的诀窍,又让我觉得这座城市如此的多样、有趣。

几年前,我看了一部由BBC拍摄的威尼斯纪录片;从城市和文化保护出发,讲述了这座城市面临的世纪挑战:历史建筑地基严重积水、下沉,房屋结构腐蚀老化,周期性的洪水和大量的游客使得保护工作难上加难。此外,90%的原居民因生活环境恶劣,10多年前就搬出了老城,如今开放的建筑多以酒店和景点为主,像是一座正在奏响哀歌的“消亡城市”。可能是受到这些潜意识的影响,我起初只为威尼斯安排了一天多时间;然而,仅仅几个小时后就被“说服”留下,决定放弃下一站五渔村的行程和已经预定的酒店,只为在这个有灵性的地方再多呆一天。老天也没辜负我们,用难得的晴天和雨后彩虹回应了我们的热忱。

到了威尼斯,打卡地肯定不会错过:以“欧洲最美客厅”著称的圣马可广场,在叹息桥和最爱的的人亲吻,登上钟楼鸟瞰城市设计的精妙,进入到总督宫一饱艺术精品的眼福。这些都是旅行中的亮点,然而却不是我最想用文字所记录的,而是三个瞬间让我对这个地方建立起了更深的纽带。

9月24日的傍晚我们抵达威尼斯,这一天是爸妈的结婚周年纪念,从餐厅庆祝出来已经10点有余。喝的有点微醺,伴着皎洁月光,闻着雨露的气息,在一座陌生的城市里摸索回家的路。这时候的威尼斯,早已没有了游人的喧闹,空荡的街道,打烊的店铺,安静的气息,我们说笑的音律在广场和石墙上回响;难得不怕在夜路迷失,这个时候的城市只属于我们,这个瞬间的夜色无比浪漫。

我们的民宿是地道的威尼斯人家,一座带私人花园的独栋老宅。我们独自使用二层的两间卧室和客厅,推开卧室的窗户便是小运河,时不时还有贡多拉从前经过。家中的布局和陈列保留了当地的传统风格,精致古朴,让远道而来的我们一下子就融入到了这个城市中,成为了生活在里面的一员。房子的女主人Consuelo热情好客,为我们推荐行程和景点,把一个老威尼斯人的经验传授给我们。早晨她会带一个厨师为我们全家准备精美的早餐,看到一桌子美味的食物,我竟有一种像“国王般”生活在宫殿里的感受。熟路之后,我们像朋友一样聊天,说到了这个房子的由来,说到了她明天去参加妹妹的婚礼,也讲到我们一路开车的所见所闻。了解一个城市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它的人,Consuelo的出现,让我对这个城市更加亲近。临行之前,我们一起拍了张合影,记录下了这个瞬间。

水边停靠着一排整齐的贡多拉,它们盖着蓝色的帆布,不远处的海岛上是圣乔治马乔雷教堂:总督宫前的的码头,是ZXY最喜欢的地方。她兴奋地从手机里翻出自己临摹的油画,和眼前的风景对比得一摸一样,心中似乎有一种“威尼斯我终于来了!”的激动和释怀。可能旅行中大家参观的景点90%都一样,但如果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情节,那带上这份心情的旅行就会特别不一样。看到ZXY释怀的瞬间,我的内心也突有波澜,突然觉得她的故事也就是我的故事。

威尼斯的好超出了我的预期,这里是一个想再回去,住上一段时间,慢慢体会的城市。在这里,我看到了威尼斯的未来依然是浪漫的。想念夜路一步一步,时而张望,时而驻足,没有烦扰的威尼斯,恬淡面对生活。

仙境中的奥尔塔圣朱利奥

意大利除了久负盛名的文化古迹、好酒美食之外,还有很多如图画般的美景和自然风光。只要向和瑞士接壤的北方寻去,就能找到隐藏在阿尔卑斯山脚下“仙境”般的小镇。奥尔塔圣朱利奥(Orta San Giulio)就是其中的一个,一个极具瑞士风情的中世纪小镇。坐落在奥尔塔湖畔,距离米兰不到90公里车程,它似乎没有什么名气,在马蜂窝上的游记也寥寥无几,但可能正是不为人知,才成就了它世外桃源般的宁静。

我们将近饷午到达,一座窄小的石头拱门,预示着小镇的入口;我们改为步行,沿着蜿蜒的小巷溜达,体会曲径通幽的神秘。错综复杂的岔路延展出去,我们的注意力也随之左右,望向城镇的深处,说不定路尽头的人家正在重复着传承了几百年的习俗。小镇很好地保留了中世纪的建筑风格,除了几家卖纪念品的小店,也几乎没有过多的商业开发。走着走着,眼前豁然开朗,我们来到了小镇的心脏——莫塔广场:左边的码头停靠着整齐的白色驳船,右面则是绘满五彩壁画的老式廊柱民宅,一条上山的步道直通山顶的黄色教堂,使之显得更加庄重。整个小镇的布局简单又紧凑,真可谓是麻雀最小五脏俱全。广场上,有穿着水手服的“绅士船夫“围在一起有说有笑,等待着渡湖的游客;有沉浸在色彩油墨中的画家,完全不在意身后驻足的人群;当然也有像我们一样被眼前的美景吸引,想尽快融入这惬意生活的游客。

遇到美景,脚步自然也就慢了下来,我们在广场上找了一家临水的餐厅,挑选了一张户外的桌子坐下,我早已对那时的食物没有了印象,但却清晰的记得:在初秋温暖的阳光下,我最爱的两个漂亮女人坐在对面,她们手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卡布奇诺;我们一边赞美着湖景,一边讨论着这个小镇是旅途中多么惊喜的一个发现。待到起身看表,我们一顿饭足足吃了2个多小时,虽然我对服务员慢慢悠悠的服务不太满意,但这个时候又有什么更着急的事情呢?

看着还有些时间打发,我们决定搭渡轮去湖心的圣朱利奥岛一探究竟;好心的船夫会专门绕岛让我们有个全方位的感官。这是一个以4世纪传教士“朱利奥”命名的小岛,而岛上最有名的应该是这条“静默之路”(the Way of Silence)了。说是静默之路,其实指是的环岛小路,20分钟就能走完;街道上隔三差五就有悬挂的铜质字牌,如果你顺时针走,看到会是帮你寻求内心安静的启示;而逆时针走则是“冥想之路”,(牌子的背面)指引着人们如何抛弃脑中的杂念。上岛的游人不多,走到深处的就更少了,很多房子应该已经不再住人,斑驳的墙壁爬满了蔷薇,干涸石井也无人问津,空阔的小广场,古老的教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自己的历史。

我们虽然没有特意地等待日出或日落,但我脑海中一下就勾勒出了冬日清晨的画面:湖面的雾气还待散去,湖心的小岛隐约可见,湖畔的教堂映衬在背后高耸的雪山,炊烟从小镇里冉冉升起。还或者是一幅日暮时分的场景,夕阳的光辉洒满小镇,火红的天空倒映在湖水,零落的灯光透出石墙的空隙,预示着一家人的团圆和美好的一天的结束。

米兰的古典和现代之美

米兰是意大利之行的第一站,一家人搭乘不同的航班齐聚机场;伴着落日的余晖,我们坐着出租车向市中心进发。我们预定的民宿在距米兰大教堂步行5分钟的地方,也是整个城市最热闹繁华的地带。汽车从高速驶入市区,米兰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从浑厚的历史积淀中走出来的现代都市:车穿过高耸的现代写字楼,一转弯,就开在古老的石板路上,轮胎发出有节奏“咯噔咯噔~”的韵律,车窗外哥特式的建筑立面快闪而过,立在街角的穹顶教堂俯瞰着车水马龙的环岛;时不时的,还有一列老式电车带着大地的震动与我们擦身而过。这是一座古典与现代和谐共处的城市,是一座散发着魅力的古都。

从前提到米兰,我最直接联想到的东西有三样:时装周,大教堂和AC米兰队。这次近距离的接触让我对它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曾是罗马帝国和伦巴第王国的首都,米兰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古迹和遗产。网络上的攻略都说米兰没什么可玩的,待一天足够,如果是走马观花,针对几个有名的景点足以:“斯福尔扎城堡”,“最后的晚餐”和 “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而我们在米兰安排了2天半的时间,一来是想尽量深度游,放慢脚步感受生活,二来是以米兰为中心到周边的小镇转转。

入住安顿下来已经是晚上9点多,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填饱肚子;因为知道后面的旅行中少不了重cheese重pasta的高卡路里食物,我们一致决定第一顿饭不如从中餐开始。住在市中心有不少选择,我们挑了一家川菜馆,尽管店面不大,但一家人身处异国,围着一桌热乎乎的饭菜吃得津津有味,其乐融融,对即将开启的旅行充满了期待。

第二天的重头戏是参观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我们一早拿着预约,步行来到广场排队。对于登高爬塔这样的项目,我是肯定不会错过的。教堂始建于1386年,经历400多年竣工,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世界第二大教堂,仅次于梵蒂冈大教堂。在这座教堂里曾举行过拿破仑的加冕礼,最多可容纳3.5万人共同礼拜。爬上教堂的屋顶,穿梭在雕琢精美的拱门和石柱之间,一瞬间让我回忆起了巴黎圣母院的火灾,我们4个人里只有ZXY还没去过巴黎,但好在这次不会错过米兰和梵蒂冈的瑰宝。教堂非常雄伟,几百座小型的尖塔,凸显出宗教的威严,然而整个上午天一直阴沉着,直到我们临走的那天才一睹蓝天映衬下的白色石刻的精美。到了下午阴天就变成了毛毛细雨,但这并没有减少我们去斯福尔扎城堡的热情,反倒是有种雨中漫步的调调。走累了,我们就坐下来点杯咖啡,聊聊天;雨停了,我们再回到雨水打湿街道上,尽管天色已暗,橱窗里透出来的暖光,让此情此景美轮美奂。

旅行前做功课的时候查了查意大利人早餐吃什么,一致的结论就是人们起的很晚,所以一杯咖啡一个可颂面包就对付到了午饭。面包什么的我们暂用麦当劳代替,但咖啡可不能含糊,到了意大利肯定不能再喝星巴克了,所以我们就认识了旅游中的新伙伴Lavazza。这家店就在教堂广场不远的小巷里,高档的装潢很明显是为游客准备的,但早上的本地人还是络绎不绝的。意大利人喝咖啡与中美完全不同,一来是没有人会端着个杯子在街上边走边喝,二是本地人大多都喝expresso,而非奶质饮品。咖啡馆设有站着的吧台,服务员会端上来一小杯expresso咖啡,一杯清水和一块巧克力,价格为一欧元;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喝起来真的就是3秒钟的事儿。咖啡文化的不同,就像有些人喜欢调过的鸡尾酒,有些更喜欢浓郁的烈酒一样吧。

第三天的我们驱车离开米兰前往一座湖畔小镇Orta San Giulio,是一处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而第四天我们走访了一个有意思的景点Bosco Verticale,直译过来是“垂直森林”,是两座被绿色植被所覆盖的居民楼。因为它就在谷歌米兰办公室的隔壁,所以我们自然没有错过;在体验完谷歌食堂的美食之后,我们就动身前往旅行的下一站:威尼斯。

2019的意大利家庭游

在2015年法国自驾游后,时隔4年,一家人终于踏上了旅途的下一站:意大利。和法国之行不同的是意大利几乎每个城市都像一处待挖掘的宝藏:路线、古迹、博物馆、名画等等都要系数清楚,所以光是筹划和预定就花了小半年的时间。但其实这次最大的变化还是ZXY的加入,一行4人,第一次大家庭的旅行,也是我期待多年的。直到今天翻看一年前的照片时,心里都感到暖暖的。

说到意大利,我第一个想到的关键词是文艺复兴,众多文艺巨擘,达·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家喻户晓的名作,从建筑、到雕塑,再到绘画,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温床。意大利也因此是拥有最多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家,有大大小小3000多座博物馆,10万个教堂,和随处可见的百年老店,说不定哪个就是莫奈画中的转角咖啡馆,或者莫泊桑小说中的书店吧。当然提到意大利,人们还会把它联系到浪漫爱情之都,这里是很多电影经典的取景地:我和ZXY也在“罗马假日”中的特雷维喷泉前许了愿,在西班牙广场的长阶梯上驻足,在偏僻田野中寻觅“托斯卡纳艳阳下”和“命中注定”中的小耳朵教堂,希望能重温电影中那些甜蜜温馨的情节。

我们把旅行安排在了9月底,也算是意大利最好的季节之一,躲过了最炎热的月份,又赶上初秋天高云淡,逛起来自然是舒服得很。我们分别从北京、上海、旧金山三地汇聚到时尚之都米兰开始这段旅行,体验了当地的Lavazza咖啡,驾车一路向西,途径罗密欧朱丽叶的小镇Verona,到达了水城威尼斯。再南下前往文艺复兴之都佛罗伦萨、著名的比萨、古城锡耶纳和著名的托斯卡纳平原,最终收官在首都罗马。

在安排路线的时候,总觉得意大利国家不大,14天时间似乎也很充裕;但当把想看的、想玩、想去的地方一罗列,发现每个景点都很赶,既不能像意大利当地人一样地慢生活,也很难进入到有特色有深度的地方,只好忍痛割爱,大刀阔斧地放弃了整个意大利南部地区:那不勒斯、鑫鑫向往的庞贝古城、美丽的西西里海岛只能留给下次了。还好旅行的多了,知道再美好的旅行都会有所遗憾,倒不如不纠结,跟随着心走,而这也又一次在途中得到了验证。意大利深入地中海腹地,曲折的海岸线造就了它美轮美奂的沿“海”风景,从绵长的沙滩到陡峭的岩石峭壁,处处都是风景,而其中最著名的是“五渔村”。但我们总是说旅游中充满了各种惊喜和意外,当我们一行到威尼斯的时候,一家人似乎都爱上了这座城市,恋恋不舍;和从亲戚朋友那儿听来的旅行团经历完全不一样,遇到了友善的airbnb主人,为爸妈过了结婚周年晚餐,体验了当地“条条小巷通运河”的奇妙,我们投票临时取消了“五渔村”的行程,只为能在威尼斯多玩一天。这就是再怎么计划也赶不上变化吧,而好在这也是旅行的一部分。

其实说来,能一家4口人旅行一直是我的小梦想,特别是看到一家人相处融洽,一路下来,有说有笑、相互照顾,虽然有点小累小辛苦,但心里总是暖暖的充满感激的。2020这么特殊的一年把大家各自堵在了家里,相聚都难,只希望疫情早日过去,我们也可以展望一下旅行的下一站。

疫情下的在家工作

2020真是特别的一年,1月初从国内回到加州,就得知武汉疫情爆发的消息,在父母的叮嘱下,从2月底开始注意隔离,减少不必要的接触;3月,疫情在美国全面爆发,直到今天仍然有每日3万多的新增病例。谷歌是第一批宣布全体员工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的公司,毕竟远程工作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谁想这一晃一年就快过去了,掐指一算在家工作生活了7个月,而且照这个趋势看至少要延续到2021年中吧。

一切还都正常的时候,我一周通常选择一到两天在三番或者家里工作,避免长时间通勤的车马劳顿;减少了花在路上的3个小时,既不用在日出前赶班车,下班后还能悠闲地伴着夕阳走路回家,这样“完美”的一天想想就让人感到愉悦。而在家和公司之间,我又会选择公司,毕竟不用为一日三餐吃什么发愁,对于一个人住的我来说吸引力实在太大了。

谁曾想因为疫情,这一切突然都变成了常态。刚开始似乎还觉得不错,时间上自由了,但没过几周就开始和同事朋友抱怨和调侃:在家工作感觉比以前上班更累更辛苦了。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生活和工作的边界感越来越模糊。很多时候一早起来抱着杯咖啡坐在电脑前,一个会接另一个会,不知不觉一天就结束了。在办公室的时候,好歹会议之间还会来回跑跑,一天结束把Apple Watch上的运动环都合闭上;反观现在,摘下耳机,抬起手表的时候,运动和站立的圈几乎为零。身边有娃的同事也不容易,一边照顾着调皮的小孩,还怕影响到工作;我说我这边正好相反,老婆不在身边,连个猫猫狗狗也没有,一天除了电脑屏幕就只有我自己。这种疫情下工作的忙碌感和孤独感非常真实和普遍。

好在公司的人文关怀做得不错:发放了专用补贴,安排了额外假期,每个月有“不开会工作日”,还增加了更自由的请假政策等等。而我个人也一直在积极地调整工作和生活间的平衡,安排更多的时间锻炼身体,计划好每日饮食的营养,锁定专门的时间写写博客,练练琴,好让每天重复的生活有些变化。在2021年想去年做了些什么的时候,不应该只有“工作”吧。

和IT相比,其它行业受到的影响很大,而首当其冲的要数餐饮业。有些商家借助UberEat和Doordash这样的外送平台,有些则运营自己的平台和App,一定程度地保证了的运转。比如可以在星巴克的App里购买咖啡,再到店里自取,不少美国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再比如Bevmo连锁酒类超市,因为大家在家喝酒的量反而变大了,完整的网络销售方案使得这些购买力在特殊时候得到满足。但那些没有在前期投入电商和整合的公司一下子就乱了手脚,临时搭网站也来不及,马上改变运营方式又做不到,外卖平台瞬间就涌入大量的线下商家,使得注册和登记的流程变成了瓶颈。当然,最惨的是那些没有平台支持的商家,只能关门干着急。

国内的第一波疫情因为严格的隔离和管控,2个多月就算过去了,一切近乎恢复了正常,可能人们很快地就向前走了。但就美国仍在进行中的7个月的拉锯战,有些影响和改变却是深刻而不可逆的。对个人而言,不少住在大城市中的人们开始卖房,搬到更加舒适的市郊;生活在成本很高地区的打工族,考虑定居外州。对于像缤趣(Pinterest)这样的IT公司,在8月底支付了高达8900万美元的违约金中止了三番昂贵办公大楼的租契,考虑未来让员工远程办公;更多的公司意识到业务电子化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时,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再看社会,两个政党解决疫情不同的极端态度,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更多矛盾和冲突,就像媒体评论人指出的一样:“美国(United States)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这么分裂 (not united)”。

而在疫情下工作的我,现在只是希望生活、工作能尽快恢复正常,早日和我的家人团聚。

2019年的箱根温泉旅行

2020年因为疫情只能憋在家里头,我在Lightroom上翻看着去年日本旅行的照片和视频,回忆变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19年5月和Xuyan一起在箱根度过的7天幸福时光,有最棒的温泉、最丰盛的美食,和两个人最美好的温存。憧憬着疫情过后的生活,相聚的我们,能再踏上探索、体验这个世界的旅行征途。

箱根车站

这次我们从东京出发,搭乘小田急电铁到箱根汤本车站,再转搭35分钟公交前往我们入住的温泉酒店:松板屋本店。酒店坐落在幽静的山中,林木环抱,传统古朴。我们的房间也有充足的空间和期待已久的私汤。温泉酒店不仅有精致的古典日式风装潢,还有一泊二食的怀石料理。以前总听别人说怀石料理很贵很高级,这次也算有机会尝试了一次。结果没有让我们失望,每天的食物都非常精心的准备和呈现,食材新鲜没有多余的雕琢,突出了食材原有的味道,而且几顿饭下来甚至没有任何重样。虽然每道菜都只有一小口,貌似故意让你意犹未尽,但它多样的选择和搭配仿佛就是日本文化中所最求的终极平衡吧。

松板屋

酒店夜景

私汤

箱根之旅的定位就是休闲放松,我们不跑人满为患的景点,只想简简单单,吃吃喝喝,泡泡温泉,享受两个人难得在一起的时间就好。所以我们放弃了大涌谷、避开了空中缆车,而选择了漫步芦之湖畔,慵懒地参观海边神社。

清晨当我在柔软的榻榻米上睁开双眼,看着还在熟睡中的自己心爱的人的侧脸,睡意渐渐褪去,伸个懒腰,披裹上宽松的和服,拉开窗帘让阳光洒进房间的每个角落,什么都不用想,或是发发呆,让自己准备享受一顿精致的早餐料理,似乎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了。

怀石料理

茶足饭饱之后泡个温泉,让一天由此开始。漫步在芦之湖畔,我们走走停停,坐在堤坝的阶梯上,彼此依靠着肩膀,注视着平静的湖水、过往的游客,活在当下,enjoy the moment。厚厚的云层慢慢拨开,天空晴朗了起来,慢慢地揭开了富士山的倩影。倦了,我们起身走进箱根神社,看到架子上挂满的许愿牌,又有多少虔诚的朋友们在这里许下了希望,这些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啊!我们也驻足殿宇前,闭上眼合上手,默念着许下了心中小小的愿望。逛着逛着,阳光已经偏斜,当日往返的游客大巴早已驶离,正值周中,空荡的街道,打样的店家,伴着夕阳的余晖,一切都那么的宁静美好;此情此景,想要忘记手中的相机,却又纠结于抽离出来好把这样的画面和情感定格。

芦之湖和富士山

我看的日剧不多,但在有限的记忆里,不少美好的爱情结局都定格在一张青涩的牵手照片上。此次箱根的旅行让我有一种久违的平静和放下,也有生活相处的发现和感悟,感激生活中有你,就让我们这样一直幸福下去吧!

温泉合影

浅谈自然语言处理

“人工智能”或者“机器学习”这个词对于多数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一来是各路公司把它当做噱头炒作,二来是在中国有很广的应用场景(就连“非诚勿扰”都加入了智能匹配嘉宾的环节);其实,人工智能的概念非常宽泛,可以细分为多个学科和领域,比如视觉、翻译、语音等等,而我所做的是“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的语言。网站APP里的搜索引擎、语音助手、聊天机器人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人类对自然语言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著名的“图灵测试”就是在1950年发表。虽然在今天看来测试已经不是唯一的标准,但仍然是评判机器是否真正“智能”的条件之一:测试者通过用文本聊天的方式在电脑上和“对方”交流,可以展开任何开放性的话题或者提问,然后让测试者辨别“对方”是真人还是机器。近些年来,随着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普及以及硬件、运算能力的大幅提升,业界有了不少重大突破,比如谷歌的Duplex电话应答系统。尽管如此,自然语言处理仍是一项重大、复杂的科学难题,因为它包含了语言理解、知识表示推理、语言总结生成等诸多层面;这些步骤就和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一样,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人们在一百多年前对自然语言研究是为了有朝一日让计算机可以像人一样思考和表达,而如今我们又给它赋予了一个新的任务:数据挖掘(Data Mining)。自然语言之所以在当下更加重要,是因为数字时代的特有产物:海量数据。根据世界经济论坛一篇文章的介绍,2020年人类每天会产生惊人的44泽字节数据,相当于110万亿张DVD,而其中一大部分数据都是用户生成的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比如购物网站的评价,推特、微博的内容,电子邮件,短信微信发送的消息,网络上的新闻、热搜等等。面对这样海量的数据,只能借助计算机和自然语言处理,才有可能批量的处理数据,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利用。

举个实际点的例子,比如一家投资公司想买入lululemon的股票,那么它可以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来分析公司的财物报表,并且把它的每一项数据都和行业的其它公司做比较,从而得出操作的推荐;为了验证这些数据,还可挖掘其它数据源,从而进行数据的连接。而在买入了lulu的股票之后,又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监听”(social listening)把所有关于这家公司的新闻、推特、博文都筛选出来,再进行消费者文本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从而在全局上掌握市场动态和品牌趋势,对股票的走势进行预判。这些大量数据的处理在以前都是不可能完成。

中国在一些数字化业务上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沿,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上到下政策的贯彻和落地,使得社会跳跃了一些发展阶段。但纸质办公在其它国家仍然非常普遍,甚至一些领域还有上升趋势。比如在美国买房,几乎全部手续都基于纸质材料:申请表、银行账单、税表、信用记录,收入证明等等,将近500页的资料都需要人工处理,数据录入,验证比对,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所以光办理一项房屋贷款就要花费1300美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贴发票报销、医院之间的病人推荐系统等等,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来代劳。

这次COVID-19的疫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的方式,也更快地推动了美国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公司在“节流”的同时,更多地开始思考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使得公司业务和运营更加弹性化、更能应对未知的风险。在ToC面向消费者的市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朋友圈和短视频,以非语言的形态呈现;但在ToB对公的市场,文字是公司运作的基石:合同条款、法律文档、发票收据等等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自然语言虽是一个传统学科,但很多学术界的最新成果还都没有成功的产品化,很多新兴技术的价值还有待挖掘;在当今的大环境下,未来充满着机遇和挑战,任重而道远。

(图片来自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