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真是特别的一年,1月初从国内回到加州,就得知武汉疫情爆发的消息,在父母的叮嘱下,从2月底开始注意隔离,减少不必要的接触;3月,疫情在美国全面爆发,直到今天仍然有每日3万多的新增病例。谷歌是第一批宣布全体员工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的公司,毕竟远程工作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谁想这一晃一年就快过去了,掐指一算在家工作生活了7个月,而且照这个趋势看至少要延续到2021年中吧。
一切还都正常的时候,我一周通常选择一到两天在三番或者家里工作,避免长时间通勤的车马劳顿;减少了花在路上的3个小时,既不用在日出前赶班车,下班后还能悠闲地伴着夕阳走路回家,这样“完美”的一天想想就让人感到愉悦。而在家和公司之间,我又会选择公司,毕竟不用为一日三餐吃什么发愁,对于一个人住的我来说吸引力实在太大了。
谁曾想因为疫情,这一切突然都变成了常态。刚开始似乎还觉得不错,时间上自由了,但没过几周就开始和同事朋友抱怨和调侃:在家工作感觉比以前上班更累更辛苦了。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生活和工作的边界感越来越模糊。很多时候一早起来抱着杯咖啡坐在电脑前,一个会接另一个会,不知不觉一天就结束了。在办公室的时候,好歹会议之间还会来回跑跑,一天结束把Apple Watch上的运动环都合闭上;反观现在,摘下耳机,抬起手表的时候,运动和站立的圈几乎为零。身边有娃的同事也不容易,一边照顾着调皮的小孩,还怕影响到工作;我说我这边正好相反,老婆不在身边,连个猫猫狗狗也没有,一天除了电脑屏幕就只有我自己。这种疫情下工作的忙碌感和孤独感非常真实和普遍。
好在公司的人文关怀做得不错:发放了专用补贴,安排了额外假期,每个月有“不开会工作日”,还增加了更自由的请假政策等等。而我个人也一直在积极地调整工作和生活间的平衡,安排更多的时间锻炼身体,计划好每日饮食的营养,锁定专门的时间写写博客,练练琴,好让每天重复的生活有些变化。在2021年想去年做了些什么的时候,不应该只有“工作”吧。
和IT相比,其它行业受到的影响很大,而首当其冲的要数餐饮业。有些商家借助UberEat和Doordash这样的外送平台,有些则运营自己的平台和App,一定程度地保证了的运转。比如可以在星巴克的App里购买咖啡,再到店里自取,不少美国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再比如Bevmo连锁酒类超市,因为大家在家喝酒的量反而变大了,完整的网络销售方案使得这些购买力在特殊时候得到满足。但那些没有在前期投入电商和整合的公司一下子就乱了手脚,临时搭网站也来不及,马上改变运营方式又做不到,外卖平台瞬间就涌入大量的线下商家,使得注册和登记的流程变成了瓶颈。当然,最惨的是那些没有平台支持的商家,只能关门干着急。
国内的第一波疫情因为严格的隔离和管控,2个多月就算过去了,一切近乎恢复了正常,可能人们很快地就向前走了。但就美国仍在进行中的7个月的拉锯战,有些影响和改变却是深刻而不可逆的。对个人而言,不少住在大城市中的人们开始卖房,搬到更加舒适的市郊;生活在成本很高地区的打工族,考虑定居外州。对于像缤趣(Pinterest)这样的IT公司,在8月底支付了高达8900万美元的违约金中止了三番昂贵办公大楼的租契,考虑未来让员工远程办公;更多的公司意识到业务电子化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时,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再看社会,两个政党解决疫情不同的极端态度,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更多矛盾和冲突,就像媒体评论人指出的一样:“美国(United States)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这么分裂 (not united)”。
而在疫情下工作的我,现在只是希望生活、工作能尽快恢复正常,早日和我的家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