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在家工作

2020真是特别的一年,1月初从国内回到加州,就得知武汉疫情爆发的消息,在父母的叮嘱下,从2月底开始注意隔离,减少不必要的接触;3月,疫情在美国全面爆发,直到今天仍然有每日3万多的新增病例。谷歌是第一批宣布全体员工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的公司,毕竟远程工作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谁想这一晃一年就快过去了,掐指一算在家工作生活了7个月,而且照这个趋势看至少要延续到2021年中吧。

一切还都正常的时候,我一周通常选择一到两天在三番或者家里工作,避免长时间通勤的车马劳顿;减少了花在路上的3个小时,既不用在日出前赶班车,下班后还能悠闲地伴着夕阳走路回家,这样“完美”的一天想想就让人感到愉悦。而在家和公司之间,我又会选择公司,毕竟不用为一日三餐吃什么发愁,对于一个人住的我来说吸引力实在太大了。

谁曾想因为疫情,这一切突然都变成了常态。刚开始似乎还觉得不错,时间上自由了,但没过几周就开始和同事朋友抱怨和调侃:在家工作感觉比以前上班更累更辛苦了。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生活和工作的边界感越来越模糊。很多时候一早起来抱着杯咖啡坐在电脑前,一个会接另一个会,不知不觉一天就结束了。在办公室的时候,好歹会议之间还会来回跑跑,一天结束把Apple Watch上的运动环都合闭上;反观现在,摘下耳机,抬起手表的时候,运动和站立的圈几乎为零。身边有娃的同事也不容易,一边照顾着调皮的小孩,还怕影响到工作;我说我这边正好相反,老婆不在身边,连个猫猫狗狗也没有,一天除了电脑屏幕就只有我自己。这种疫情下工作的忙碌感和孤独感非常真实和普遍。

好在公司的人文关怀做得不错:发放了专用补贴,安排了额外假期,每个月有“不开会工作日”,还增加了更自由的请假政策等等。而我个人也一直在积极地调整工作和生活间的平衡,安排更多的时间锻炼身体,计划好每日饮食的营养,锁定专门的时间写写博客,练练琴,好让每天重复的生活有些变化。在2021年想去年做了些什么的时候,不应该只有“工作”吧。

和IT相比,其它行业受到的影响很大,而首当其冲的要数餐饮业。有些商家借助UberEat和Doordash这样的外送平台,有些则运营自己的平台和App,一定程度地保证了的运转。比如可以在星巴克的App里购买咖啡,再到店里自取,不少美国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再比如Bevmo连锁酒类超市,因为大家在家喝酒的量反而变大了,完整的网络销售方案使得这些购买力在特殊时候得到满足。但那些没有在前期投入电商和整合的公司一下子就乱了手脚,临时搭网站也来不及,马上改变运营方式又做不到,外卖平台瞬间就涌入大量的线下商家,使得注册和登记的流程变成了瓶颈。当然,最惨的是那些没有平台支持的商家,只能关门干着急。

国内的第一波疫情因为严格的隔离和管控,2个多月就算过去了,一切近乎恢复了正常,可能人们很快地就向前走了。但就美国仍在进行中的7个月的拉锯战,有些影响和改变却是深刻而不可逆的。对个人而言,不少住在大城市中的人们开始卖房,搬到更加舒适的市郊;生活在成本很高地区的打工族,考虑定居外州。对于像缤趣(Pinterest)这样的IT公司,在8月底支付了高达8900万美元的违约金中止了三番昂贵办公大楼的租契,考虑未来让员工远程办公;更多的公司意识到业务电子化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时,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再看社会,两个政党解决疫情不同的极端态度,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更多矛盾和冲突,就像媒体评论人指出的一样:“美国(United States)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这么分裂 (not united)”。

而在疫情下工作的我,现在只是希望生活、工作能尽快恢复正常,早日和我的家人团聚。

博客搬家

今天正式把博客搬到自己的服务器上,没想到在新浪一写,居然写了12年。为自己当年开通博客感到幸运,能有这么一块地儿记录这么多年来的点滴和成长,实属不易;昨天迁移文章的时候,因为格式问题,很多都要逐一调整;略读过这些长短不一的博文,就像播放老幻灯片一样,快速重温了埋藏在这241篇文章里的成长轨迹。

12年前,还是刚刚高考完的暑假,去香港读书之前,那时的我对写作还有所抵触。在学校我作文一直不好,总得让做新闻编辑的妈帮忙;后来,慢慢的,写作帮我更清楚地思考问题,精炼我的语言表达;渐渐的,我能写出几篇让老爸老妈看了也眼前一亮的东西。虽然文笔可能没有什么质的飞跃,可能是读的中文书太少,但至少在逻辑上和对事物的剖析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最开始写的博文,尤其在香港的时候,基本都是一小段话,然后配以大量的图片,因为那个时候还要靠图片“说话”;后来,照片的数量慢慢减少,文字的分量逐年增加,到如今,很多文章只有文字,是个不小的变化。再读下12年前写的东西,有些不堪回首,好像就和看自己10几年前的照片的感受一样,幼稚甚至有点土,但变化越大是不是反而应该越开心呢!

前段时间忙工作的事情,一直没有时间和心思更新,但我的生活却发生了很多开心的变化,比如求婚成功,开心领证;工作上也有新的目标和追求,请允许我之后慢慢道来。

最后,记录下定格在今天的新浪博客。

北京大学第一站—北广+二外

今天去了北广和二外,首先感谢韩妮和周冉的热情招待。还要特别感谢李嫪屾同学今天能够来。10点半先参观了中国传媒大学,即北京广播学院。感觉学校真的很大,环境也不错,绿化不错,树、草都很多。我们4个人在一个校内的花园坐下,聊天。从我们所学的课程聊到吃得,真可以说是无话不谈。感觉很开心,时间过的也很快。之后我们去韩妮的学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校吃午饭,选择好多,有蜀居、火锅、韩餐、什么山水,光点菜的地方就有这么多,而且味道还不错,真的让我很羡慕。在饭桌上我们又边吃边聊,足足有2个小时。最后,我们绕到了学校的正门,感觉真的很气派~
附上照片N张
北广的正门
北京大学第一站—北广+二外
北广优美的校园环境
北京大学第一站—北广+二外
三位美女
北京大学第一站—北广+二外
二外的正门
北京大学第一站—北广+二外
合影
北京大学第一站—北广+二外
北京大学第一站—北广+二外

 

澳门小记

非常抱歉这么久才更新,最近实在太忙了,忙于做网站,有兴趣大可以去看看
我和两个好友是4月8日早上5:50出发的,我们先乘坐地铁去上环大港澳码头,其实早上6点多香港就已经开始忙碌拉,地铁里已经有很多人,这与香港大学生的生活比较起来让我十分吃惊。
我们乘坐的叫喷气飞船,正如名字一样那是相当的快,仅仅用了一个小时就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澳门。然而当我踏出船舱的一刻,我就觉得澳门好像不是很干净,码头的水混混的,地上还有烟头、废弃物。一天下来大感受应证了这一点,澳门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不如香港干净整洁,而且居民区的房屋总是破破烂烂的。
下了码头,我们直奔金沙赌场,因为听说里面有免费的早餐,不过当我们到那里后发现中了敌人大圈套,并没有什么免费的,倒是有付费的,不过价格还算公道,所以我们就在那里解决了早餐。随后我们在餐厅制定了一天行程计划(去赌场的最大成功在于拿到了澳门的旅游地图)。因为澳门比较小,所以我们所有的行程全部是步行。
我们的第一站是东望洋炮塔。沿着崎岖的山路,我们走了将近1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但那里的景色的确不错。随后我们到了澳门文化局,澳门艺术馆,虽然没进到里面看,但它们本身的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就让我大饱眼福了。之后我们是沿着澳门的文物径一路走下来,有大致25个景点。基督教坟场–圣安多尼教堂–大三八牌坊–卢家大屋–主教教堂—-议事亭前地–民政总署大楼–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圣老楞佐教堂–妈阁庙——澳门观景塔。
这是我们在澳门半岛参观的路线,随后我们乘车去氹仔,参观了澳门大学,同样让我有点失望。晚上我们回到城中心,在赌场玩并乘坐凌晨2:30的船回港。
三人行(东望洋炮塔+灯塔)
澳门小记
国父纪念馆
澳门小记
大三八牌坊
澳门小记
妈祖阁(那里可真是people moutain, peoplesea)
澳门小记
 新普京赌场,太气派了
澳门小记
澳门小记
新建成的金沙赌场
澳门小记
澳门小记
 澳门的建筑
澳门小记
澳门小记

嘿嘿,文章发表一篇

嘿嘿,最近在北京考试报上发表了一篇介绍香港的文章“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希望大家踊跃评论,多多支持。
由于没有找到报纸电子版,我把转载文章的网站发上来。目前有两个。
新浪网2007港澳高校报考指南–>求学香港故事
腾讯网–>教育–>权威指导

安全抵达香港

经过9个小时的颠簸,我又回到了香港。乘坐南航的空客A320(总计610=票价460+建设费100+燃油50)。
这学期的课明显比上学期多了不少。今天开学第一天就上了两门全新的课伦理和逻辑,感觉还不错,然后到图书馆借了不少的书,准备好好看~
我这学期学习的科目是:
数学
英语
物理
伦理学
逻辑学
不多说了,最近筹划几篇文章,再向大家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