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bnb和Marriott

关于爱彼迎(Airbnb)和万豪(Marriott)的一些思考,一直是我想探讨的话题:前者是共享经济的代表,而后者则是全球最大的酒店连锁,它们之间的碰撞与冲突也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了。我曾是Airbnb的第一批热衷用户,同样也是Marriott多年的忠实会员。如今,伴随着美国疫情的逐渐好转,经济的阶段性开放,人们外出旅行的势头迅猛地复苏,很多热门目的地的民宿和酒店早在几个月前就一抢而空,似乎在这个时间点聊聊酒店和旅行再合适不过了。

在我看来Airbnb更适合一家人或很多朋友一起旅行,比如冬天滑完雪在Lake Tahoe湖边租上一间小木屋,晚上大家围着壁炉烤火聊天,既有气氛,单独的房间又有隐私。再比如最近一次去意大利自驾旅行也以住Aribnb居多,一来它比两间酒店客房更经济划算,再来一家人住在一起交流、行动方便很多。不过,Airbnb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极具当地特色的房型,比如日式榻榻米、森林树屋、农场粮仓、荒野星空玻璃房等等,简单说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夸张点就是一生一次的体验,只怪这些地方通常价格不菲,且真要提前几个月预定,不大实际。当然,如果能遇到一位热心友好的房东,体验感就会大幅提升,我在法国和意大利的两次旅行都受到了眷顾,从推荐餐厅景点,到打电话帮忙预定解决麻烦,这种跨越国境的人与人之间的热忱是经历中难忘的亮点。

相比之下的万豪酒店集团,旗下有29家不同的品牌,虽然各有各的定位和特点,但毕竟在酒店的规范下就会缺少一点点特色和人情味。疫情之前我工作出差比较频繁,对于我来说旅途中不想遇到任何“惊喜”,所以自然更愿意相信连锁酒店:卫生、设施、服务、配套一切都在预料之中。而面对这次疫情,很多分析师也都认为酒店在政策方面会有更多短期的优势:简单的入住手续、统一的退房条款(避免退款的纷争)、对卫生的保障、24小时靠谱的前台客服都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高盛的一项统计,人们对共享经济的熟悉度和偏爱度在不断增加,分别从一年前的24%和11%,上升到了35%和16%。但这些数据却不能分辨出Airbnb这类共享经济的需求和使用增长是分流了传统行业,还是源自于开创的全新市场;毕竟在同一时期,酒店品牌也在雄心勃勃的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大举扩张;同比迅速增长的还有热衷于旅行的年轻人群。曾经有人说Airbnb会彻底改变甚至取代传统酒店,我并不认同。其实我就曾在这两者之间摇摆过的用户,如今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平衡。诚然,和Airbnb相比,酒店缺少个性化,当地化和人情味;但身处异国他乡,我更依赖于酒店的稳定和可控性。

2007年,Airbnb成立之初正值美国走出金融危机,人们对便宜住房的需求剧增,这也是为什么最开始从租赁床垫起家,经过市场的检验和业务转型,形成了以“experience”为依托的民宿潮流。如今,疫情过后,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都会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远程移动办公;他们通常有稳定的收入,对居住的质量要求更高,空间更大,甚至最好有两块互补干扰的工作区域,Airbnb很自然的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传统酒店的大部分业务集中在短租,但疫情唤醒了人们对长租选择的需求,这势必会带来更多的挑战和商机。

共享经济出现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用户本身,蛋糕在变大的同时,新的房源无疑给市场带来激烈的竞争,一方面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低的价格,另一方面它激励酒店行业追加投入不断创新,扩大会员福利以留存忠实用户。最后的最后说一句股价,2020年初Marriott的股价跌到了$46美元的谷底,2021年6月的今天尽管疫情还没有结束,股价已经创下历史最高点的$160美元,4倍的空间映射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强烈期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