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贸易扯到社会资源重组
最近在微信和推特上看了不少关于中美经济走向的评论和预测,这也是美国新闻里经济学家和评论员关注的焦点。对于我来说,人在美国,有更好的机会接收、参考不同方面的看法,把握大趋势的变化,能让自己对经济前景有理性的理解和评判。
随着关注的“事实”越来越多,自然希望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理论支持,于是乎最近翻了翻经济学相关的书籍。其中一本是EdwardConard的《意想不到的后果》(UnintendedConsequences);书的附标题很有意思,叫做“为什么别人告诉你关于经济学的东西都是错的”。人们对这书的褒贬不一,有人说它过于极端,太理想主义;有人则说它不是主流观点,但看法略有新意。当然就自己的这两把刷子还是不要议论他的对与错,倒是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却深有感触,而且出自“美帝”之手。
2013年是美国经济强力复苏的一年,失业率降到最低,股市大盘飙升,制造业回笼。13下半年开始削减QE,美元对内升值,大量高科技制造业回到本土,越来越多的新产品贴上了美国制造的标签。发生在身边的两大例子就是苹果新发布的圆柱MacPro电脑和纯电动Tesla轿车,两者都在设计理念和生产工艺上有很大飞跃,但从头到尾都在美国本土生产、组装,不但创造当地就业还保护了核心技术,尽管价格高,美国消费者仍然非常买账。书中用大量的篇幅重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大经济和小投资一样,需要不断寻找出口和新的突破点,高风险带来高回报,而投资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必须选择。美国把大量简单生产输出中国,书中称之为“75美分一小时”的免费劳动力,这样就可以对国内现有的劳动力重新分配,部署到“高技术”、“创新”和“有风险”的行业。在不以消耗环境资源的前提下,推动整个经济快速发展。
当前中国俨然成为了世界工厂,引以为豪的出口大国,每年和美国间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因为美资企业占据出口量的31%,顺差利润很多自然还是进入了美国人的腰包。所以从中国决定接纳美国的企业并且为美国生产商品的一刻起,中国就要决定如何使用贸易顺差带来的大量的美元储备。坐拥大量美元再加外汇管制,中国一方面希望稳定汇率,另一方面不希望美元大幅度贬值,所以最好的“投资”方式就是用美元购买贸易伙伴的资产——美国国债。流出美国的美元转而以借贷的方式又回到美国,投入到新一轮的“创新”投资中,而回报率和真正带来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国债的汇率。这些回流的美元激活了美国创新产业,使得绝大多数美国家庭在不同方式增加了自己的资产,而不用担心出售这些资产会对资产的价格相对于生产价格有所影响。事实上,中国购买大量的美国国债反而降低了利率,变相增加了美国人的资产价值。在这场美国设定的棋局中,美国永远扮演投资家和赢家的角色,而中国再怎么“聪明”应对,似乎仍然逃脱不了被消耗的命运。
为了稳定汇率,每年政府都要在国内发行等量的人民币,使得人民币对内大幅度贬值。2013年与2005年相比,人民币对内购买力已经缩减了57.6%。虽然官方公布的2013年通货率为3.3%,但其实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仅食品一项就有6.5%之多。我是在2013年年中开始炒美股,虽然小打小闹,但半年赚得还算是让自己满意。纵看国内A股,大盘自2007年牛市之后一路向下,到今天已经跌倒了2006年年末的水平。当然,很多东西我们可能改变不了,也避免不了,正如这是强者的一盘棋,虽然中国从中获利快速发展,但毕竟就像棋盘上的“卒子”。最近,似乎越来越多负面的信息出来,关于中国楼市泡沫和汇率变动,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
作为中国人,自然希望中国好,但就像世界上其它经历过这个过程的经济体一样,是不可能逃避的,泡沫总有一天会破的,社会怎么都需要经过一次洗牌,才能重新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重组再分配。对于个人来说,未雨绸缪怎么都不是一件坏事。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多有不准,欢迎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