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在晚上的加州开车,有时可能是在回家的路上,有时可能是在探索世界的途中,但无论生活上演什么样的剧情,总能一路绿灯畅通无阻。车开得顺畅,心情自然舒坦,这就是情钟晚上出行的缘故。但话说回来,这些都要归功于智能的加州的交通系统。
在国外生活,无外乎衣食住行,想写写国外与国内出行的不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缺乏动机是迟迟没有动笔的原因,毕竟已经融入每天生活的东西,慢慢都会觉得理所应当,不像刚来的时候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和激情。这两天正好在家休整身体,调整情绪,就把这篇在脑子里构想了很久的文章写出来。
在美国走的地方多了,你也会发现不同州的三六九等。毕竟作为全球科技的核心地带,加州的交通系统的确走在世界前沿,先进、智能,并且尊重人性。
先从红绿灯聊一聊,加州的每个路口几乎都配有摄像头,但和国内不同的是,这些摄像头不用来拍摄违章,而是用来实时监控路口的车辆。相信所有司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路口遇到了红灯,可是绿灯方向却一辆车都没有,仍然需要等上很久才能变灯,这是因为路口的红绿灯是按照预定的程序和时间变换。这样的场景在加州却很少遇到,因为路口的的摄像头会检测到你的车,如果交叉方向的摄像头没有检测到任何车的话,在你的车到达停车线前,绿灯就会马上为你亮起。如果你是左转,或者你之前的方向不是主干道的话,当你通行过后,绿灯会随即变为红灯,恢复主干道的长绿状态。这是一个非常人性的设计,节约了时间,加大了通行能力,也是令我深有体会的一种人文关怀。
大概在7、8年前,北京流传这么一个笑话,问:“北京为什么有这么多拍违章的摄像头?”答:“这样才能多罚款,多收钱。”又问:“罚了那么多款干什么?”答:“装更多的摄像头。”这样的问答有点让人苦笑不得,因为北京治理拥堵和违章,直到今天还是以罚款、加价这些方式为主,引导、规划为辅。配备的新技术越来越多,但似乎没有用在刀刃上。拥堵是每个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限行、加税也不是北京特有的专利,但城市发展,解决问题,思考未来的角度不能站在原地,就事论事,有时可能更需要一点前瞻,一点人文的关怀。
有朋友问我,美国难道没有用来罚款的摄像头么?当然有,但是在我住的SanMateo郡(近2000平方公里),只有5个这样的摄像头,而且在距离这些路口很远的地方就开始有标示提醒司机下个路口有违章摄像头,而且这些摄像头又大又蠢,立在马路中间,想必没有人会错过。所以说句实话,这些摄像头的威慑作用远远大于它们的拍摄作用。
在美国开车的第二个感触就是,一切对人不对车。就像之前提到的违章摄像头,摄像头一定要拍下完整清晰的司机脸部照片,这样罚单才具有法律效应。在美国,只有司机违章,而没有“车”违章的概念。所以通常要警察当场抓住违章的司机,才能开出罚单,但在国内,反正不管你们谁开的车,如果这辆车的罚款不交清,就不给你过年检。对此,一直淡淡地怀疑我们仍没能摆脱“连坐”的劣根性。
人工智能和图像处理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国外已经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和方面。中国在技术方便并不落后,单从识别违章车牌一项就能看出。但是区别就是,识别违章车牌可以用于实实在在的罚款、创收,但在每个路口加装智能控制红灯的摄像头确是良心工程,花费不小却不能给有关部门带来直接效益。只是希望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能够早日为人们所接受,我相信,这样的转变一定会带来很多不错的创业机会和新的商业理念,因为这些领域在中国仍是一片片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