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曾经只是美国军方的专用词汇,直至1956年McLean发明了集装箱,因而掀起了一轮运输业变革时,物流的意义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如今,物流学已经演变成了一门精深的学科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数据分析发展到复杂的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使得人们对优化效率、成本控制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经济学家MarcLevinson在“TheBox”这本书中讲述了McLean这个并非海运出身的伟大企业家,发明、制造、推广集装箱的曲折历程,揭示了这场重大变革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书中用了大量翔实的数据证明了“集装箱化”(Containerize)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小,却让世界经济变得更大,世界贸易和物流管理也才因此而诞生。该书被选为2013年最佳金融类书籍,爆红各大书店。记得几年前《世界是平的》让很多人耳目一新,对每天发生在身边的细微变化深有感触;“TheBox”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再次告诉人们世界不仅仅是平的,还是装在盒子里的。
在集装箱普及之前,海运主要采用竹筐和木箱作为容器,承载量小,人工搬运效率低,偷盗的情况屡见不鲜。那个时候,几乎不存在国际贸易,因为一件商品从欧洲运到美国,其中超过40%的成本都在运输上,更不用说所需的时间成本,所以进口商品无人问津。McLean从公路运输起家,后涉足海运,“作为外行人”独具慧眼地看到了海运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所以大胆地引入了集装箱的概念:即将很多货品集中放在一个大的容器内,并安装相配套的叉车、吊车等,使得货轮在港口的装卸时间大幅减少,从而极大的减少了成本。
这个看似简单的想法实施起来并非说的这么容易。和历史上很多改变世界的想法一样,集装箱化最大的屏障不是技术,而是人们禁锢的思想和安于现状的惰性;当时被认为不切实际的集装箱在普及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阻碍。除此之外,装箱运输需要很大的财力投入,港口需要重新拓宽加深,岸上要有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和库房;当时的政府和很多港口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巨变都持观望态度,因为没人可能确定如此大的投入之后,集装箱运输会完全取代传统的海上运输。其次,主要的码头还都依靠人工搬运,码头工会极力抵制自动化进程,一来担心工人失业,二来避免工会权利因此削弱。但这位幕后的英雄一直坚信集装箱化的趋势,低廉成本和高效装卸的优势逐渐显露,使得越来越多的生意人意识到它的竞争力;当几乎所有人都涌入集装箱运输这块待被发掘的宝藏之后,他又推动了具有开拓意义的集装箱标准化。
早在60、70年代,整个货运业还是一盘散沙,每家运输公司都有自己的标准,所以Sea Land的吊车就不能装卸Matson的集装箱;同样,铁路和公路运输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相互不能匹配。在McLean的推动下,终于,在1965年9月国际标准委员(ISO)会在荷兰通过了基于他的公司提出的议案作为国际通用标准,这样海运、铁路、陆路都共享了同样的集装箱标准,为国际贸易的兴起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从身边的朋友邮寄美国代购商品回国的时候开始,我就开始关注思考海运的很多细节。我从EBAY上的香港商家买了网球拍手胶,只需要1美元,是美国当地价格的1/10,而且还免费送货。听说的人都认为这不可思议,似乎卖家交完手续费和运费,成本都收不回来。其实不然,正是集装箱运输带来的变革,大大的降低了运输的成本和时间,使得30年前每吨4000美元运费骤降到如今的40美元甚至更低。30年前人们不能想象的事情,如今都已经都变为现实,但却有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的漫长的历程和故事。现在从法国里昂的港口运出一箱红酒,可以无缝的运送到美国,短短的10天就能出现在大中城市的货架上。一部苹果iPhone手机,设计从美国加州发到各个厂家,屏幕、CPU、内存、外壳以及各个模块,分别在日本,韩国,台湾和东南亚国家生产,在中国组装后,最后再运回到美国市场销售。这条生态链是建立在廉价的运输成本上的,有了这样的保证,公司才能把每个部件的生产部署在最优化的产地,而最终使得消费者享受了实惠价格和质量保证。
我个人非常推崇这本书,因为它提供的视角和背景不是我们日常能接触到的;正如绝大数多人都在享用廉价高效的物流链带来的既成事实和硕果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思考它真正的成本和背后的缘由。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卡车如何到港口排队拉货,如何保证准时的送达,石油危机和海运价格战带来的危机和战略调整等等。每个实例都能拓展思考的空间和视野,理解事物背后的联系和因果。
最后,我不得不赞一句,在国外写作有个约定俗成的要求,对于引用的数据和资料,作者必须标明出处。这本书一共363页,最后的85页竟然全部都是引用的文献和资料,粗略估计一页列出了20篇左右,所以这本书参考的资料达1700篇之多。一方面,我对这个作者的钻研执着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另一方面,想到国内流行的快餐文化和速成书籍,不禁有点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