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消费者

因为之前说到了UBER,就想分享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几年前我从旧金山打车去机场,楼下等了7分钟,来的UBER司机却直接拒了单,说早高峰出城太堵。又等了5分钟,第二个司机也因同样的理由拒单。失望的我赶快叫了LYFT(UBER在北美的竞争对手),上车后我一直和司机吐槽着刚才的经历;可就在这时,我才发现因为自己着急竟然选了拼车而非专车,所以司机还要绕路去接别的客人。眼看就要误机,好心的司机索性一路把我一个人直接送到了机场。 但最终还是错过了航班,但那个时候的我信誓旦旦地说“以后只用LYFT,再也不打UBER了”。

但没坚持多久,我又坐上了UBER,而且似乎还给自己了想了理由。其实,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我就是一个见“益“思迁的普通消费者。尽管有以前的伤疤,但面对低廉的价格就会舍弃一些要求,并且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这和2年前美联行把乘客强行拖下飞机被大众抵制的事件如出一辙。尽管股价在短时间内大跌了10%,但很快就又恢复了正常,并且一路走高。看看身边其它的案例,比如抵制Facebook,抵制UBER,也都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那时删除了app的不少人如今又也都装了回来,因为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很多,而最重要最直接的就是价格。如今的市场已经不是10年前碎片化的市场了。经过资源的重组和整合,美国市场也被3-4家大公司垄断。而美联航在完成了在2010年和Continental的合并之后,成为了全美最大的航空公司。我还记得刚来美国的时候,一张往返北京的机票动辄就要小2000,给爸妈能买到1200块的就算便宜了。而如今,最便宜的机票才580,1200都嫌贵。再比如我从旧金山飞北京,直飞就这么一条航线,其它航空公司要到西雅图或者东京转机,还要支付更高的费用。这种情况下乘客的抵制几乎无效。

再有可以说说大概率事件和小概率事件的问题:大多数消费者可能都不会遇到被硬拉下飞机的事件,所以当我们以便宜的价格又没有体验出异样的时候,就会用“挺好的啊”来说服自己的选择。真正遇到问题的痛处并不是每个乘客都有体会,在面对小概率事件和利益的权衡下,选择妥协似乎是个双赢的结果。

除了客观的规律以外,社会和文化上的变化也影响了我们的选择。轰动网络和媒体的事,来得快去的也快,它们被大量的点击,阅读、转发,似乎影响面很大,但很快就归于平静,被人们遗忘。娱乐圈的新闻和热搜一直冲击着我们每天的生活,大家的注意力很快的被转移,也被“训练”的只有几天的跨度。人们大脑一直在不同的头条之间切换,却没有时间进行深度的反思。

打车的时候,我经常和司机闲聊几句,听听他们到底喜欢哪家公司,因为大多数司机都同时注册了两家。问道LYFT司机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屑开UBER,而且还因为自己是LYFT的司机而感到骄傲,认为公司的文化更加开放,对LBGM也更宽容。而UBER的司机则更多是哪边生意多开那边,但UBER这边活多,挣钱快从而选择它。共享经济其实比的就是谁的蛋糕大,市场份额越大,就有更多双向的需求。谁控制市场,谁就主导了定价权,从而进入一个更加良性的循环,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公司在初期都在大量烧钱从而控制更多市场份额。国内的共享单车大战,充电宝的斗争都是如此。“企业文化“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一部分消费者,但而在今天的市场里,又有多少人都一直为此买单?

Uber和共享经济

两三年前就想写写我眼中的共享经济,因为它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拖到今天早已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了,好在自己的想法也在改变,比几年前更成熟全面一些吧。

刚刚搬到湾区的时候是2011年,优步还鲜有人知,私家车仍是日常生活和出行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打车费用太贵,朋友之间都会相互帮忙接送机,事后再请吃饭,毕竟除了纽约以外的美国大城市既没有方便的公交系统,也没有伸手即停的出租车。虽然人们嘴上吐着糟,但内心早已接受这样的现实。这时,以对接供需关系的共享平台慢慢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司机不再需要支付巨额的牌照费,共享平台25%的抽成也远远小于传统行业里的份子钱,使得优步的价格非常有竞争力;公式的另一边,低廉的价格本身就是吸引乘客最好的筹码。对接好供需关系,优步和LYFT变得越来越普遍,大家也都不想再麻烦朋友,何况还经济划算。

2015年底搬进旧金山市区,正值优步和LYFT的价格大战,乘客和司机自然是战争中的受益者。对弈中,谁的市场占有率高,谁就能控制更多用户,谁就更有市场的定价权,价格也能压得更低,所以两家公司都在烧钱转化用户;可是用户都是见利忘义的,谁便宜就用谁,想要用户忠诚于一个产品并不是短时间能达成的。竞争,价格战,并购或倒闭,似乎是每个共享经济行业里“共享”的环节。看看国内的共享单车(ofo),共享充电宝,如今的送餐服务,都是遵循了相同的轨迹。

当推出了拼车功能后,整个行业进入了革命性的快速的发展,用户基数大大增长。试想,城里短途车费只要4-5美元的时候:要知道坐个公交车也得1-2块,不但时间上不自由,还需要转车和步行,极为不便。公交和出租是短途运输图谱上的两极,公共交通的出现可以用大量的运力以及低廉的价格,来集中完成人群的搬运,算是一种上层优化,无法优化到每个人。而当很多UBER跑在路上的时候,这些运力就是一个下层2-3人的小优化,兼顾了方便和价格,适合大多数美国城市。所以如今不少人都成了无车族,投入了优步和LYFT的怀抱,其中就包括了我。

因为价格原因,UBER和LYFT还不能完全取代公交车,但这一天似乎和我们越来越近。UBER的主要成本是司机,两家公司都有无人驾驶车队的远景,只不过一个自己研发,一个和谷歌合作。如果真的可以在一些固定区域和路线上实现无人驾驶,那么下一代未来出行会更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不得不说Uber是一个革命性的创新(disruptive),因为真正革命性的创新并不是改变了一个行业,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向着更好的目标发展。尽管共享经济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一个技术或创新之所以可以那么快的普及,并不简简单单因为它的有效,而且靠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一传十,十传百。

日本出租

   和同事吃拉面突然聊起了日本的见闻轶事,他是2015年底去的东京,比我早上了三个月时间。一起吐糟了没有雪景、还没有红叶的日本景点照片,却出奇一致地对日本出租车赞赏有加。

大多数去过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的铁路非常发达,是长途、城际出行的不二选择,而市区内的公交和地铁也同样的方便,所以我们在日本的13天里,打车的经历并不是很多。一种情况是三个人拖着大件行李刚到一个新的城市;再有就是去偏远得连公交车都不到的景点,比如桂离宫;还有就是在脚实在快走断了,要积攒一下体力的时候。

我对日本出租车的第一印象在京都。从火车站出来的时候天已入夜,我们径直走向黑压压的一片出租车,上了队里最前面的一辆老式轿车,司机是个和蔼的老人,感觉年纪比爸妈要大上一辈。见到我们过来按了个钮,后车门就自动打开了。我们三个箱子,他还要帮我们搬进后备箱,搞得我这个壮劳动力都有些不好意思。老人不太懂英文,所以我给他看了打印出来的地址。因为字体小看不清,所以他先把车开出车站,给后面的司机腾路之后,摸出身上的老花镜,然后告诉我们OK。到了目的地的街上,我才知道京都的门牌号居然是用日文写的,而不是阿拉伯数字,看着日文写的门牌,真是一头雾水;老爷子停下车帮着一户户找,才让我们得以顺利入住airbnb。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晚上路边趴活儿的司机,他们会一直敞开着后座的车门,这样乘客就可以直接钻进车里。试想一下当时的场景:在1月份寒冬的黑夜,路边停着一辆敞开的车门的出租车,车里亮堂的灯光和温暖热气就是对乘客最好的一种迎接。这样的一幕在日本街头各处上演,不得不让我这个路人崇敬这些司机的专业和认真。

人们说到日本出租车的时候都会想联想到可靠、干净;就算在TripAdvisor的论坛上,全球的旅者都说在日本乘坐出租车的时候不必担心绕路、乱收费的情况。很多人说出租车也就如同一个国家的门面,这话一点不假,外国人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通常第一选择都是拉着行李搭乘出租入住酒店;所以这个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而日本的出租车司机做到了最好。

我们在日本并没有用优步(Uber),因为它的业务并没有在日本开展起来。日本人在很多方面仍然传统、守旧,所以这场冲击传统行业的IT变革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不过话说回来,最近去芝加哥旅行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我们从机场出来的时候,一来不想等太久优步,二来心想酒店就在机场旁边4公里不到的地方,结果打了个出租竟然花了31刀。吃了一次小亏,之后我们全程都是6、7块钱的优步解决,最后临行前从芝加哥市区打到机场28公里的路也才32块。由此可见,如果只是价格上的区别,谁还会真的打出租呢?

然而,似乎UBER在日本发展缓慢让我觉得倒是一件幸事,因为不想看到这些传统行业中敬业、勤恳的司机丢掉晚饭;或许是我杞人忧天,但只是希望看到的这些“美好”可以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