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吃拉面突然聊起了日本的见闻轶事,他是2015年底去的东京,比我早上了三个月时间。一起吐糟了没有雪景、还没有红叶的日本景点照片,却出奇一致地对日本出租车赞赏有加。
大多数去过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的铁路非常发达,是长途、城际出行的不二选择,而市区内的公交和地铁也同样的方便,所以我们在日本的13天里,打车的经历并不是很多。一种情况是三个人拖着大件行李刚到一个新的城市;再有就是去偏远得连公交车都不到的景点,比如桂离宫;还有就是在脚实在快走断了,要积攒一下体力的时候。
我对日本出租车的第一印象在京都。从火车站出来的时候天已入夜,我们径直走向黑压压的一片出租车,上了队里最前面的一辆老式轿车,司机是个和蔼的老人,感觉年纪比爸妈要大上一辈。见到我们过来按了个钮,后车门就自动打开了。我们三个箱子,他还要帮我们搬进后备箱,搞得我这个壮劳动力都有些不好意思。老人不太懂英文,所以我给他看了打印出来的地址。因为字体小看不清,所以他先把车开出车站,给后面的司机腾路之后,摸出身上的老花镜,然后告诉我们OK。到了目的地的街上,我才知道京都的门牌号居然是用日文写的,而不是阿拉伯数字,看着日文写的门牌,真是一头雾水;老爷子停下车帮着一户户找,才让我们得以顺利入住airbnb。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晚上路边趴活儿的司机,他们会一直敞开着后座的车门,这样乘客就可以直接钻进车里。试想一下当时的场景:在1月份寒冬的黑夜,路边停着一辆敞开的车门的出租车,车里亮堂的灯光和温暖热气就是对乘客最好的一种迎接。这样的一幕在日本街头各处上演,不得不让我这个路人崇敬这些司机的专业和认真。
人们说到日本出租车的时候都会想联想到可靠、干净;就算在TripAdvisor的论坛上,全球的旅者都说在日本乘坐出租车的时候不必担心绕路、乱收费的情况。很多人说出租车也就如同一个国家的门面,这话一点不假,外国人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通常第一选择都是拉着行李搭乘出租入住酒店;所以这个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而日本的出租车司机做到了最好。
我们在日本并没有用优步(Uber),因为它的业务并没有在日本开展起来。日本人在很多方面仍然传统、守旧,所以这场冲击传统行业的IT变革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不过话说回来,最近去芝加哥旅行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我们从机场出来的时候,一来不想等太久优步,二来心想酒店就在机场旁边4公里不到的地方,结果打了个出租竟然花了31刀。吃了一次小亏,之后我们全程都是6、7块钱的优步解决,最后临行前从芝加哥市区打到机场28公里的路也才32块。由此可见,如果只是价格上的区别,谁还会真的打出租呢?
然而,似乎UBER在日本发展缓慢让我觉得倒是一件幸事,因为不想看到这些传统行业中敬业、勤恳的司机丢掉晚饭;或许是我杞人忧天,但只是希望看到的这些“美好”可以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