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之前说到了UBER,就想分享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几年前我从旧金山打车去机场,楼下等了7分钟,来的UBER司机却直接拒了单,说早高峰出城太堵。又等了5分钟,第二个司机也因同样的理由拒单。失望的我赶快叫了LYFT(UBER在北美的竞争对手),上车后我一直和司机吐槽着刚才的经历;可就在这时,我才发现因为自己着急竟然选了拼车而非专车,所以司机还要绕路去接别的客人。眼看就要误机,好心的司机索性一路把我一个人直接送到了机场。 但最终还是错过了航班,但那个时候的我信誓旦旦地说“以后只用LYFT,再也不打UBER了”。
但没坚持多久,我又坐上了UBER,而且似乎还给自己了想了理由。其实,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我就是一个见“益“思迁的普通消费者。尽管有以前的伤疤,但面对低廉的价格就会舍弃一些要求,并且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这和2年前美联行把乘客强行拖下飞机被大众抵制的事件如出一辙。尽管股价在短时间内大跌了10%,但很快就又恢复了正常,并且一路走高。看看身边其它的案例,比如抵制Facebook,抵制UBER,也都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那时删除了app的不少人如今又也都装了回来,因为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很多,而最重要最直接的就是价格。如今的市场已经不是10年前碎片化的市场了。经过资源的重组和整合,美国市场也被3-4家大公司垄断。而美联航在完成了在2010年和Continental的合并之后,成为了全美最大的航空公司。我还记得刚来美国的时候,一张往返北京的机票动辄就要小2000,给爸妈能买到1200块的就算便宜了。而如今,最便宜的机票才580,1200都嫌贵。再比如我从旧金山飞北京,直飞就这么一条航线,其它航空公司要到西雅图或者东京转机,还要支付更高的费用。这种情况下乘客的抵制几乎无效。
再有可以说说大概率事件和小概率事件的问题:大多数消费者可能都不会遇到被硬拉下飞机的事件,所以当我们以便宜的价格又没有体验出异样的时候,就会用“挺好的啊”来说服自己的选择。真正遇到问题的痛处并不是每个乘客都有体会,在面对小概率事件和利益的权衡下,选择妥协似乎是个双赢的结果。
除了客观的规律以外,社会和文化上的变化也影响了我们的选择。轰动网络和媒体的事,来得快去的也快,它们被大量的点击,阅读、转发,似乎影响面很大,但很快就归于平静,被人们遗忘。娱乐圈的新闻和热搜一直冲击着我们每天的生活,大家的注意力很快的被转移,也被“训练”的只有几天的跨度。人们大脑一直在不同的头条之间切换,却没有时间进行深度的反思。
打车的时候,我经常和司机闲聊几句,听听他们到底喜欢哪家公司,因为大多数司机都同时注册了两家。问道LYFT司机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屑开UBER,而且还因为自己是LYFT的司机而感到骄傲,认为公司的文化更加开放,对LBGM也更宽容。而UBER的司机则更多是哪边生意多开那边,但UBER这边活多,挣钱快从而选择它。共享经济其实比的就是谁的蛋糕大,市场份额越大,就有更多双向的需求。谁控制市场,谁就主导了定价权,从而进入一个更加良性的循环,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公司在初期都在大量烧钱从而控制更多市场份额。国内的共享单车大战,充电宝的斗争都是如此。“企业文化“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一部分消费者,但而在今天的市场里,又有多少人都一直为此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