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和共享经济

两三年前就想写写我眼中的共享经济,因为它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拖到今天早已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了,好在自己的想法也在改变,比几年前更成熟全面一些吧。

刚刚搬到湾区的时候是2011年,优步还鲜有人知,私家车仍是日常生活和出行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打车费用太贵,朋友之间都会相互帮忙接送机,事后再请吃饭,毕竟除了纽约以外的美国大城市既没有方便的公交系统,也没有伸手即停的出租车。虽然人们嘴上吐着糟,但内心早已接受这样的现实。这时,以对接供需关系的共享平台慢慢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司机不再需要支付巨额的牌照费,共享平台25%的抽成也远远小于传统行业里的份子钱,使得优步的价格非常有竞争力;公式的另一边,低廉的价格本身就是吸引乘客最好的筹码。对接好供需关系,优步和LYFT变得越来越普遍,大家也都不想再麻烦朋友,何况还经济划算。

2015年底搬进旧金山市区,正值优步和LYFT的价格大战,乘客和司机自然是战争中的受益者。对弈中,谁的市场占有率高,谁就能控制更多用户,谁就更有市场的定价权,价格也能压得更低,所以两家公司都在烧钱转化用户;可是用户都是见利忘义的,谁便宜就用谁,想要用户忠诚于一个产品并不是短时间能达成的。竞争,价格战,并购或倒闭,似乎是每个共享经济行业里“共享”的环节。看看国内的共享单车(ofo),共享充电宝,如今的送餐服务,都是遵循了相同的轨迹。

当推出了拼车功能后,整个行业进入了革命性的快速的发展,用户基数大大增长。试想,城里短途车费只要4-5美元的时候:要知道坐个公交车也得1-2块,不但时间上不自由,还需要转车和步行,极为不便。公交和出租是短途运输图谱上的两极,公共交通的出现可以用大量的运力以及低廉的价格,来集中完成人群的搬运,算是一种上层优化,无法优化到每个人。而当很多UBER跑在路上的时候,这些运力就是一个下层2-3人的小优化,兼顾了方便和价格,适合大多数美国城市。所以如今不少人都成了无车族,投入了优步和LYFT的怀抱,其中就包括了我。

因为价格原因,UBER和LYFT还不能完全取代公交车,但这一天似乎和我们越来越近。UBER的主要成本是司机,两家公司都有无人驾驶车队的远景,只不过一个自己研发,一个和谷歌合作。如果真的可以在一些固定区域和路线上实现无人驾驶,那么下一代未来出行会更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不得不说Uber是一个革命性的创新(disruptive),因为真正革命性的创新并不是改变了一个行业,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向着更好的目标发展。尽管共享经济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一个技术或创新之所以可以那么快的普及,并不简简单单因为它的有效,而且靠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一传十,十传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