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的分享

刚刚读完芝加哥大学教授Steven D. Levitt写的“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这本书,很有趣味性,所以想简单地记录分享下这些有意思的案例。书中用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和缜密的分析,带给读者另一种看待世界的维度,以及种种跌破眼镜的冷酷现实。全书总共6个主线故事,通过打破固定思维模式的“主题”联系到一起(尽管作者说并没有主题)。开篇的几个标题就立即引人入胜,比如为何一夜之间美国的儿童就少了700万,这和报税有什么关系?游泳池似乎比枪支更危险?学校的老师和相扑选手有什么相同之处?地产经纪到底代表谁的利益?再比如为什么毒贩子通常都和母亲住在一起等等。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高中老师和日本相扑运动员,乍一看好像没有什么共同点。作者分析了历史上加州学校老师集体徇私舞弊的事件,以泄露考题来提高学生成绩,从而换取国家资助和经贴;又用了大量的赢率数据佐证了人们对日本相扑界作弊、控制比赛结果的指控。作者倒不是要强加自己的结论,而是摆出了数据让读者自己分辨和总结。我们总说要相信人的善良,但作者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只要诱惑足够大,就能使得”鬼推磨”的普遍规律。经济学本就是研究群体的反应,这里当然不排除少数人的正直和坚定。

第二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花钱去“购买”一个专家的意见和服务。但这些专家真的是从我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吗?他们是真正代表我们的利益吗?在美国,地产经纪是大家买卖房产的普遍选择,因为我们选择相信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历往经验。但书中却给出了一个令人思考的数据。对于一个50万美金的房产,如果经纪人非常卖力多卖出了10%,也就是5万块(总价55万),那地产经纪会多扣除5万的2.5%作为手续费, 也就是1250美元;而在这2.5%中还有一大部分要上缴中介公司和固定成本,所以真正揣到自己腰包里的也就只有500-600美元;试想一下,对于中介来说,他是更愿意让房子在市场上多挂几周赚取额外的500块?还是更希望早点成交脱手,然后代理下一单?这种利益上的脱节,中介少赚500,却让屋主损失5万。“专家”们都是有职业操守的?作者拿出了加州房产销售数据做了比对:为什么当中介代理自己房产的时候,成交价往往远高于代理其人的呢?

我们印象中贩毒的利润很高,有人会冒着高风险从事违法活动。但书里的第三个故事却告诉我们贩毒集团其实和麦当劳在企团构架上并无两样。事实上,除了老大一年能赚个50万美金左右,其他的小娄娄都徘徊在最低工资线;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却和在快餐店打工翻汉堡差不了多少(所以这些毒贩子很多还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既然收入如此之少,那为什么还要做呢?因为变成老大,是让他们出人头地的最快途径。在书中描述的芝加哥贩毒组织中,老大有300-500个娄娄在街头为自己贩毒。从老大的角度来看,他就像管理一家企业,希望一切和和睦睦、生意兴隆,这样才能使得自己的收入最大化。但是底下的人却不这么想,本来风险就大,自己又如何能从这300人中胜出?那只有让老板注意到自己才行,所以激起帮派冲突、暴力抢劫,甚至杀人这些恶性事件,反而变成了他们表现自己和出头的机会。很明显,老板想要的和下层的驱动力并不统一,这就导致了恶性事件频频发生。

除了毒贩,美国社会的犯罪率又有什么变化呢?80年代末是美国犯罪高发的时期,洛杉矶的黑社会题材也频频出现在如今的电影和游戏之中。当时很多政客和分析师都站出来高调寓测,说未来每5个人里就会有1个罪犯。但自进入90年代以来,全美的犯罪率一直快速下降,直至今日。面对这个现象,之前一直鼓吹要加大警力投入的政客们,也都开始积极地把功劳拉到自己的身上。书中的第四章就给我们出了一道选择题:那个才是最重要的原因:1)创新的警察策略,2)更严格的监狱惩罚,3)对毒品的打击和市场的变化,4)人口老龄化,5)严格的控枪制度,6)更好的经济,7)更多的警力,8)其他的比如经济惩罚、可以携带枪支等等。思考片刻,我把自己的答案锁定到了第3条和6条。而事实上这些普遍被人们认可的“原因”并不能真正的用数据解释下降的现象。作者指出了一个被人们忽略的、似乎一开始想完全不沾边原因:美国从90年代开始放开了堕胎政策。大量的数据都指出:出生于恶劣环境的孩子,才是称为罪犯的最大因素。堕胎这个选项,让那些没有能力抚养孩子的母亲们能作出自己的选择,是从最深层解决问题的“隐藏的手”。

还有很多问题我都没有在这篇博客里总结,也给原书留下一点悬念。这些故事都是建立在数据上的推理,我的身边也有不少中介朋友,这个分享也不是诋毁任何职业,只是在讲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济学。在众多看似普通的数据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规律和秘密。书中众多的篇幅都在为我们揭开这个社会的伪装,希望我们能够辩证的看待问题,不要为传统的智慧和思维所绑架。如果说道德和伦理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的“乌托邦”,那经济规律则是驱使这个社会机器运作的真正动力。

找到自己的Sweet Spot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告诫我们要拓展视野,切勿自大。而现实中,有很多时刻却让人感到技不如人,甚至自我怀疑;人也好,山也罢,我们的目光很容易停留在别人的闪光点和“成功”上。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有一种角度总结起来似乎并不难:一条路是在某一件事情上做到出类拔萃,第二条是在几件事情上都能做到“还不错”。第一类人可能是寒霜苦练的奥运选手、电竞冠军,或者是潜心研究几十年的诺贝尔奖得主。而第二类人则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组合叠加自己的技能而被人们所认可,英文里的这项技能叫Skill Stacking。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所掌握的技能也各有长短;但随着工作细分的加剧,人们成为“通才”的跨度也越来越大。技能叠加(Skill Stacking)这个概念一直都有,但是漫画家Scott Adams用自己的经历诠释、普及了它的作用。借着工作10年的契机,想分享一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定位”(find your own sweet spot)的心得。

用Scott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没有太多艺术才能”的漫画家;他从来没有上过大学级别的写作课,绘画也没有太多艺术的灵感。但他知道既能写作又能画画的人就了少很多;这两项技能加上他“平庸”的商业头脑,以及略优于常人的幽默感,使得创作漫画成为了他非常特别的定位,独到的作品也因此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和称赞。另外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他在给大学生做毕业演讲上所说,他早期对包装、字体和设计的兴趣都对苹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他绝称不上顶尖的设计师,而是后期他把自己对产品、用户的理解,结合上技术和策略性的思维,才促成了苹果的巨大成功。

聊完名人,再说说自己周围的环境;在硅谷湾区,会写代码的人数不胜数,产品经理也不算少数,但既有工程师背景又能做产品经理的人就少了很多。而既懂产品,又擅长销售的人却寥寥无几。对于我来说,产品+技术+销售(商业)的定位就是我努力寻求的技能叠加。因此也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的强项和弱项,更有助于有针对性的提升。

而脱离技能本身,这个概念还可以拓展到自己想要发展的行业。10年前,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我从做云服务开始,算是第一批设计、搭建公有云的工程师。4年前,转做机器学习和产品,思考如何把研究领域的模型和技术产品化、商业化。如今,人工智能的火热,使得公有云+机器学习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组合和领域,因为对于大型企业的部署,只有公用云才能支持如此海量的计算和存储。

综上,我最想分享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尽早意识到“技能叠加是可以培养的,行业的叠加也是可以筹划的”。一来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己也喜欢的那个交叉点。二来是要给自己留出时间计划和积累,越早想清楚这个定位,那积累的效应就会越大。对于具体叠加哪些技能,肯定是因人而异,我觉得分成下面这3类会更加有效:

1. 需要沟通的技能:写作、语音、或者讲演
2. 自己的热情所在的技能:当然2-3样最好
3. 积极的态度和心态

拿上一张纸,花上一杯咖啡的功夫,简单地写写几个问题的答案:喜欢什么,擅长那些,行业如何发展。把这些答案组合一下,就可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希望以上对大家有所帮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Sweet spot。

工作的航程-记10年

这个月是我步入职场的第11个年头,曾经认为的遥不可及,被时间打磨得平淡无奇;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我也一下子变成了人们眼中的“老员工”。除了对家人和好友提了一嘴6月26这个日子,似乎给自己最好的纪念便是此刻这些黑色的文字了。

10年的职场生涯没有风起云涌和大起大落,好在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在自己喜欢的道路上前行,不曾虚度也不留遗憾。3年多软件工程师的经历,从小白干到Tech lead;转做工程师经理3年有余,挑起10人团队的“小”梁,体会了从0到1的艰辛不易;再如今近4年的产品经理,让我肩负起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也从钻研“怎么做”,过度到了“做什么”和“为什么”。回顾职业的轨迹,我很幸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喜欢自己做的事情。虽然一直怀着一颗赤诚的创业之心,但此时的我不知道之后会不会真的走上这条道路,毕竟不是拍脑袋的事儿,对我来说它是一个积累+机遇+决心的复杂命题。

在2011年1月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名为“找工作心态最重要 — 写给在美国找工作的同学”的博客,那时的自己还在学校完成计算机学位,只是因为比其他同学先找到了工作,才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这么多年过去了,它仍然是浏览量很高的文章之一。相隔10年,职场中遇到的人和事多了,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看待问题的解析和角度,结合以往的经历更觉得一个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人不需要任何天赋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具体到细则,我就借助网上大家总结出来的以下这10条以共勉:

    1. 守时(Being on time):诚信、态度是一方面;也同样体现计划、预判突发事件的能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早点出门,早点出现。
    2. 凡事努力争取 (Make an effort):努力尝试了才知道对不对,好不好;这就如同银行存款,有投入才会有产出。
    3. 保持高能量(Being high energy):感染、影响、带动自己身边的人;自己个好的榜样,团队才可能同样的高能量。
    4. 积极的态度 (Having a positive attitude):凡事想最好的结果,但要做最坏的打算;工作中验证了很多次最终的执行方案往往是最开始的plan B。
    5. 充满热情 (Being passionate):喜欢自己做的事情,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6. 使用好的肢体语言 (Use good body language):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7. 可塑造 (Being coachable):忠言逆耳,虚心接受意见和批评,才能成长
    8. 多做一点 (Doing a little extra):少计较,多做事
    9. 时刻准备好 (Being prepared):机会是给做准备好的人
    10. 好的职业素养 (Having a strong work ethics):你对工作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面对这10个问题扪心自问,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诚实于自己的答案。职场中,人们看重能力,强调技巧,但需要经验和时间的积累;而做到上面的10条简单到只需要:决心+恒心。尽管它们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却像一艘大船的舵手,在大海惊涛中抵御风浪保持航向。不知道10年后的自己是否还会坚守这份答卷,但愿自己仍是那个不畏出海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