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Sweet Spot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告诫我们要拓展视野,切勿自大。而现实中,有很多时刻却让人感到技不如人,甚至自我怀疑;人也好,山也罢,我们的目光很容易停留在别人的闪光点和“成功”上。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有一种角度总结起来似乎并不难:一条路是在某一件事情上做到出类拔萃,第二条是在几件事情上都能做到“还不错”。第一类人可能是寒霜苦练的奥运选手、电竞冠军,或者是潜心研究几十年的诺贝尔奖得主。而第二类人则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组合叠加自己的技能而被人们所认可,英文里的这项技能叫Skill Stacking。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所掌握的技能也各有长短;但随着工作细分的加剧,人们成为“通才”的跨度也越来越大。技能叠加(Skill Stacking)这个概念一直都有,但是漫画家Scott Adams用自己的经历诠释、普及了它的作用。借着工作10年的契机,想分享一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定位”(find your own sweet spot)的心得。

用Scott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没有太多艺术才能”的漫画家;他从来没有上过大学级别的写作课,绘画也没有太多艺术的灵感。但他知道既能写作又能画画的人就了少很多;这两项技能加上他“平庸”的商业头脑,以及略优于常人的幽默感,使得创作漫画成为了他非常特别的定位,独到的作品也因此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和称赞。另外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他在给大学生做毕业演讲上所说,他早期对包装、字体和设计的兴趣都对苹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他绝称不上顶尖的设计师,而是后期他把自己对产品、用户的理解,结合上技术和策略性的思维,才促成了苹果的巨大成功。

聊完名人,再说说自己周围的环境;在硅谷湾区,会写代码的人数不胜数,产品经理也不算少数,但既有工程师背景又能做产品经理的人就少了很多。而既懂产品,又擅长销售的人却寥寥无几。对于我来说,产品+技术+销售(商业)的定位就是我努力寻求的技能叠加。因此也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的强项和弱项,更有助于有针对性的提升。

而脱离技能本身,这个概念还可以拓展到自己想要发展的行业。10年前,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我从做云服务开始,算是第一批设计、搭建公有云的工程师。4年前,转做机器学习和产品,思考如何把研究领域的模型和技术产品化、商业化。如今,人工智能的火热,使得公有云+机器学习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组合和领域,因为对于大型企业的部署,只有公用云才能支持如此海量的计算和存储。

综上,我最想分享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尽早意识到“技能叠加是可以培养的,行业的叠加也是可以筹划的”。一来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己也喜欢的那个交叉点。二来是要给自己留出时间计划和积累,越早想清楚这个定位,那积累的效应就会越大。对于具体叠加哪些技能,肯定是因人而异,我觉得分成下面这3类会更加有效:

1. 需要沟通的技能:写作、语音、或者讲演
2. 自己的热情所在的技能:当然2-3样最好
3. 积极的态度和心态

拿上一张纸,花上一杯咖啡的功夫,简单地写写几个问题的答案:喜欢什么,擅长那些,行业如何发展。把这些答案组合一下,就可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希望以上对大家有所帮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Sweet spo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