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红土城Roussillon

   与石头城相隔13公里的地方,是我们当天旅行的最后一站——红土城Roussillon——远远看去一座建在山顶上的红色要塞,庄严而又漂亮。第一次看到Roussillon这个词还以为它本意就包含了红色,因为法语中rouge就是红色的意思,然而待查证之后才知道它的名字源于Ruscino(Rosceliona,CastelRossello),是罗马时期一处重要的军事要塞区域;想当初还得意地给爸妈分析法语词根,却未曾想这名字其实和颜色没有丝毫关系。

我一直叫它“红土城”,就像其他中国旅者对它的称呼一样,形象、贴切,而它的中文名鲁西永显然就被忽略了。18世纪初当地居民发现了这里的红土可以加工成高纯度的颜料,于是拉开了矿石开采业的序幕,因为制作出的天然颜料被广销各地,使得这里一度成为盛况空前的赭石矿生产地。这里的自然地貌有些像美国锡恩国家公园(ZionNationalPark),山石、土壤都是赤红色的,所以当地取材后建造出来的房屋和基础设施也都带有同样的色彩,只是这里比锡恩的红色更加猛烈一些。当车我们的车开上透着红色的柏油盘山路时,我心想应该就是这里,不会有错了。

关于红土城,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相传古时一位名叫Sirmond的美丽女子,爱上了一位游唱诗人,而可惜他们却不能相伴终生,一度伤心之下,她选择了堕谷殉情,于是就把鲁西永染成了一大片红土。可是我在网上搜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这个故事的来历,估计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吧。到是眼前看到的小城,和曾经网上看到过的图片做对比,颜色显得尤其鲜红,没有了晴天和烈日下的苍白感,暴风雨把红土城的饱和度推上了极致。

我们到达小镇里的时候已经日落,借助余晖的微弱光线,我们走了走静悄悄的红土城,本来预想着会有不少的游人,谁知道天色已晚又恰逢雨天,整个小镇已经完全进入了沉睡状态。我们走在空荡荡的街道,就好像就独自像参观一所硕大的历史博物馆,街道的每一处陈列都是一道历史,一段往事;我们边走边聊,很快,就摸着上坡的板路找到了小镇的制高点——尖顶教堂;对于南法的这些小镇来说,似乎最必不可少的就是教堂,尖耸的哥特式屋顶收集了周围所有的精华和灵魂所在。就在一切显得过于寂静的时候,六点“咚咚”的钟声回荡耳边,我抬起头,看看天空,再望望远方,感觉身边的一切是多么的纯净:想象,深处高高的山岗小镇,站在“世界”的最高点,没有一切人迹的声音,只有风、雨,一片平原的辽阔,荡漾的钟鸣,声声入耳。

我们在红土城停留的时间不长,但这段经历和感受却很独特。就像石头城一样,同样坐落在山顶天际边的小镇,同样是雨后的清新,但从建筑风格、颜色和感觉上却给人完全不一样的冲击。在南国相继走访了不少其它的小镇,感觉特别明显的就是一到傍晚就静的出奇,看不到熙熙攘攘的街道,也没有来来往往的车,放佛是敲了统一的晚饭钟,街上的人一下子就进入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可能也就是巴黎才是真正的不夜城吧。

红土城仰视尖顶教堂
红土城中心一角
狭窄的小巷
红土城

天空之城Gordes

   看看自己南法的城市列表,感觉差的地方还是蛮多的,想要在年底之前把它们都一一写出来确实有点理想主义;出去旅行会经常读读他人的游记,大多数都是一样的结构模式,开头有类似维基百科似的介绍,再写上一小段自己的心理历程,最后附上大量的照片和图解。小的时候,母亲经常告诉我不要写流水账;如今每到写博客的时候,我会提醒自己不要落入俗套,找一个感受最深的角度切入,来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悟所感;不上传太多照片,因为这里本是让文字发亮的地方。

距离塞南克修道院不远便是被喻为“天空之城”的石头城(Gordes),也不知道这个称呼究竟从何而来,是起名的人恰好看过宫崎骏的动画,还是这个叫法只在中国人中广泛流传;我是看到了别人拍的照片,被它的独特深深吸引,从而成为我们寻觅之旅中的重要一站。我想“天空之城”最直观的诠释就是坐落在山顶,看上去离天空很近的地方。而有些时候,人们对这个称号赋予了美好的憧憬和期盼,因为这种理想中的完美总给人一种虚无缥缈、不可触及的感觉。

   ​一路开车盘山,道路也曲折蜿蜒,然而我们的目光一直被远处忽明忽暗的金色麦田吸引,不知不觉已经身处半山腰,直到山边的90度大转弯,我们的视线才被一下拉了回来,紧锁在对面山坡的小城上:白色的石砌房子依山而建,层叠有致,白色的砖石也被植物点缀的不再单调死板。正巧赶上暴风雨前的黑暗,颇有黑云压城的气势,捕捉到的闪电劈下的刹那,让人觉得天空真的只有咫尺之遥。

   ​我们把车开进城里已经5点有余,再加上暴雨将至,不少店铺已经开始打烊,小巷中也只剩下零散的几个懒洋洋的游客。狭窄细长的小巷,湿漉漉的石板路,薄薄的水层反射着金黄的余晖,照在脸上暖洋洋的;这傍晚的小镇,简直就是电影Chocolat的翻版,美的和想象中的场景一模一样,而幸运的我们可以享受这份傍晚难得的安静和自由。我们在古巷老街中穿梭,却不曾想暴雨来的也快,我们一溜小跑躲进了一家现代艺术画廊,尽管站在门口一副躲雨的路人样子,女主人似乎看出了我们对陈列艺术的兴趣就上来和我们攀谈起来,向我们介绍了这位瑞士艺术家的创作的机械头主题和绘画、雕塑几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聊着聊着,就问到了我们的来历和去处,而我们也很好奇法国画廊的经营的情况。当她知道我能讲几句法语的时候特别惊讶,开始用简单的语句和我交流,还一遍遍认真的纠正我“再见”(aurevoir)的发音。虽然已经过了打烊的时间,她并不着急赶我们走,仍然友好地和我们交谈,直到雨停。迈出画廊,天边乌云已经散开,透过的清澈天空,我觉得我就站在天空之城里。

天空之城Gordes
石头城
石头城远眺

和普罗旺斯薰衣草的约定

   普罗旺斯和薰衣草最初并不是我们旅行的重点,因为我们一家人竟然都抱着“能看就看,看不了拉倒”的态度;但是当我们把车开进了阿维尼翁城,看到零星散落在路边含苞待放的薰衣草时,我们决定改变行程,在南法寻觅薰衣草的踪迹。 

薰衣草的花期通常为6-8月,随着海拔高度,周边环境,薰衣草品种不同,具体花期也各异;适于观赏的地方基本围绕在阿维尼翁周边:塞南克修道院(Abbye deSenanque),瓦伦索勒(Valensole)和索村(Sault)。一天算下来,我们找了很多地方,也看到了不少广袤的薰衣草田,但是并没有遇见传说中美艳绝伦的景致,主要因为比预定的花期早了一周到两周时间,含苞待放花朵怎么都比不上紫色盛开时的艳丽色彩吧。

上面提到的这几个景点中,最受中国人推崇的是塞南克修道院,距离阿尼翁20公里左右。修建于1148年,藏在宁静的山谷中,是英国作家彼德梅笔下《山居月》一的故事所在地因为景致独特,在网上搜到有关南法薰衣草的图片和明信片取景于此。然而,我只是开车经过,在细雨蒙蒙的傍晚;把车停在路边,透过灌木和树叶之间,向谷中远眺,灰砖灰瓦的修道院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似乎没有一个游人;而院前的薰衣草还都是深绿色,想必谷中气温更低,所以花期要再晚上几周。离开这片宁静回到车上,我们继续赶路。

   ​瓦朗索勒Valensole)有名的普旺斯小,夏季地中海气候干燥少雨高原光照充足的优势使它薰衣草生园,有整个普旺斯面最大的薰衣草花田。上的居民多为薰衣草世家,以种植薰衣草、提薰衣草精油,在省道两旁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家庭作坊式的纪念品商店阴雨的天气将小镇笼罩在一片冷寂之中,倒是路边停放着的大型农机,让脑海中浮现出农忙时的景象:过不了几周,这里的人就应该开始忙碌起来了吧。我们沿着D56号公路走一个33公里环线,之就途径不少花田,比如:

D8D953交界Puimoisson方向以北4公里处,

在Poteaude Telle,

在D6瓦伦索和Riez之间,瓦罗索东南5公里处都有不少薰衣草田。

只可惜天公并不作美,厚重乌云下的花田略显沉沉死气;唯独远处天边还保有一小片难得的湛蓝;我们开始与时间赛跑,想在它被吞没之前抢到最后一缕阳光,一张阳光普照的草田照片。开车驰骋在瓦伦索高原仿佛像是野马奔跑在广阔的草原,大片无际的草田从身边略过,却又被不断袭来的层叠田野和色彩冲击着眼膜。暴风雨前的宁静,整个世界似乎只有我们车呼呼作响的风声,夹杂着规律的雨刷器拍打的节奏,感觉是一种孤寂的美。

 开车驰骋在瓦朗索勒平原上

走进薰衣草田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换句话说并不觉得它美,因为每株之间的距离一不紧凑,二是笼与笼之间留出了很多空地;正值花开,蜜蜂多的惊人,所以游走在田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之前没有特别意识到薰衣草是当地人的经济作物,并不为游人完全敞开。所以走到别人家的田里,或多或少就有一种未经允许踏入了别人家地盘的感觉,心里总是有些过意不去。不过反过来想想,估计这里的人可能早已对游客见惯不怪了吧。好在我们在暴雨之前抢到了几张还不错的照片,心满意足地回到了车里。

瓦朗索勒的薰衣草

摄影作品中的薰衣草和现实看到的景象相差很多,就像人们总是对美好的事物抱有憧憬、期待,甚至幻想,有些可能处于我们的本能,有些也许只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表象,经过筛选加工过后的结果。很多事情,只有离近了才看的真切,拥有后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更加踏实。

此行我们没有前往索村,因为知道如果连Valensole的花都没有完全盛开,更高海拔的索村更不可能。曾经有在法国生活过的朋友说她没有来看过薰衣草,因为想和未来的男友一起;的确,我脑海中构想的草田的场景也是:日落、黄昏、盛开的薰衣草、隆起的土地、美丽的晚霞,还有一棵孤零零的树。这次探访并不完美,或者是有些少许的狼狈,也许就是为了以后再来留下了伏笔。

教皇古城阿维尼翁Avignon

   离开里昂,我们满期待南下230公里,直奔教皇之城尼翁。历史上7位教皇生活于此,教会对这座城市的也一直延续到1791年法国大革命。可能出于宗教原因,这座古城得以免遭战争摧残,时至今日仍保存完整但和传统的城池相比,尼翁的城墙却显得单薄,因为“教皇大人”把最好的防御体系都集中在了自己17英寸厚的教皇宫外墙上。仔细想想,中世纪黑暗教会统治下的百姓,生活也不会太好过吧。我们着城了大半圈才终于找到一条宽阔些的马路入城。尼翁或许并不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但到普旺斯的薰衣草却和它紧紧相连,因为尼翁是这里的旅游集散中心;从人文旅游的角度来说,尼翁才是普罗旺斯的核心景点

城内单行小巷

   ​到城内一派热闹的景象,整个老城被划为观光区,如今仍有大1万人居住在城内,和多数旅游城市一样,街上随处都是旅游纪念品商店、画廊、飘香的咖啡餐,当然也摆脱不了成群结队的游人。我们了一家聚人气,挑了一张沿街的桌子,点了是日特价菜,细细品味混合着古城气息的美味佳肴就算是在美国,如果有室外可选,我都会在露天的地方“进食”,更加贴近蓝天和自然,就算室内装饰再华丽都不如这样来的舒服。尽管来法的中国游客很多,但可能像我们这样的并不多尤其是在更小的镇子里,中国人似乎是稀客,有时能感到他的关照和目光;有时他们会来聊上几句,问问是不是日本人,然后我就用半瓶子咣当的法语告诉他们noussommes chinois。听一周后也来这里旅行的朋友,就在我坐的地方就是尼翁一年一度的歌剧、狂欢,人们载舞,游行、美食表演,特别热闹;只因我们错过一周,留下了小小遗憾。

古城远眺

   ​酒足饭饱之后向城中最宏大的建筑—教皇宫—前进在这座城中,你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宫殿塔楼上的金像坐标,无论哪个角落都能看到。我们来到了宫殿前宽阔的城市广,不愧是曾经权至上的象征宏伟的城墙和建筑群我竟不能取景器里收全宫殿入口也不是在广水平上,而是要爬上一小,我想这应该为了提供外的安全,而且一般人不可能探到里面的情形吧。

教皇宫和广场

   ​我从小就城堡要塞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可能是淘气的男孩与生俱来对复杂机械、机关的兴趣吧;还记得在大院里玩沙子的时候“建造”的城堡,第一次看到“帝国时代2”里漂亮城墙时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和朋友一起打“傲世三国”攻守城的战役,也还记得带着表妹,在姥姥家拉线布置机关的乐趣。因听说埃及金字塔里面有复杂的迷宫和暗门而一睹痴迷,心想要是生在古代,我布置的机关一定更厉害;但父亲告诉我这些设计机关的人因为要保守法老的秘密,都死在了金字塔里,把我吓得够呛。但不管怎么说现实中看到了完好的古城自然兴奋不已和中国的城墙相比,我喜欢欧洲多一些,因为更加复杂的结构,有我最喜闸门和吊,都是我小候一直希望建造坚不可摧的城市一也或许只是因为我心中的中国城墙只存留在记忆之中

   ​教皇宫内部上上下下很多层,但结构似乎并不复杂,中间有一块露天的庭院,被四周的石廊所围,走廊外侧是不同功能的房间,有庄严的会议室,有巨型餐厅,有厨房、客房,病房等等,还有直到10年前才被发现的秘密金库。用手拂过墙壁上这些巨石,冰凉的它们并没有生命,但所经历的见证的却远远多过我们。几百年过去了,人去楼空,只能听着导游机里面还原的历史故事,等待这些场景再次鲜活起来。

   ​我们在阿维尼翁停留了三天,以这里为放射状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地方,比如罗马奥古斯都加德水道PontduGard),瓦伦索附近的薰衣草田,罗马斗兽场和剧院遗迹的阿尔勒(Arles),还有我非常钟爱的红土城(Roussillon)和白石城(Gordes)。

加德水道桥

鲜花小镇依瓦尔Yvoire

   我沿着洛桑湖北岸向西入法国境内,而依瓦湖的南,距安西反方向 1个时车程。我查维基百科,Yovire的条至今没有官方翻,所以就借用中国它的称呼。依瓦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法国中世,它然不那么出名,却被称作“最漂亮的花小”,也被誉为法国最漂亮的山村”之一这也是我在法国寻觅到的第一个大的地方。

   ​很小,看2012年的人口统计也不800人有余,想必多数也和旅游餐饮业相关。到里没有方便的直达高速,但一路上都有景如画的乡间小路,而穿梭在茂密的林中,驰骋在广的田野着太阳,映着天,就是我想象中的欧洲,就是我印象中的法国。田野中不时看到巨型的草卷,直和Windows7里面的壁纸一模一样;我兴奋地跳下爬到草上拍照,尽管发现这然大物不单加了助跑也难跳上去,而且到都是刺手的干草枯枝。因依瓦位置偏僻,也不在什么必之路上,所以几乎看不到旅行前来,但城车场却挤满了私家车;到了小城的入口发现它也是熙熙攘攘,不好在没有旅行团大批大批的人,也算舒了一口气。

 小镇入口

   ​依瓦古城是在14世纪时加固修复的,因Leman半端,也曾是重要的事地段。它有固的石,却不显单调,因为鲜花装里的特色。在夏季,花盛开的时节,整个小城里些死气沉沉的石也都得生机勃勃。我非常喜欢这里的小景,所以了在热闹的街道上拍上一没有人的照片,甚至要等上10分,就了那短的一刻空隙。

幽静的湖边城堡
 湖边城堡

   ​每座小城好像都有一城堡,而每个城堡里都有一个等待里奥来拯救的美公主,然后面句是我自己加的,但前半句确如此。竟一座事要塞小城最牢固的,最有防守作用的就是城堡了,更何况在湖的小,城堡也要修建在水边,这样水陆两栖均可兼顾。然而当地人口中得知城堡并不外开放,因为它的现任的主人仍然住在里面。听到些,我的思一下就又脱开了缰绳,开始想象住在城堡里的景,因为这好像是我童年的一个心愿。

   ​依瓦是在法国走访的第一个非热门景点小,我都非常喜爱这里,有了为标杆,之后的目就是找到更多像依瓦的世外桃源。我一家人都去巴黎,也都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次把时间分配在南法自游,就是希望找到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一些未经发掘的宝藏,体会一种探寻幽静的喜悦和足。

 街角的一家餐厅,我们也在这里用餐,吃了炸鱼和薯条
街边的精美花店的礼品店
Yvoire街景和新修的教堂
Yvoire漂亮的小景致

里昂一见

   离开安纳西,我们朝着西南开前往法国的第二大城市里昂。说到里昂,似乎记忆中对它的唯一了解只有历史课本中提到过的纺织工人大罢工。这里曾被誉为“欧洲丝绸之都”,大街小巷都是家庭式的纺织作坊,而如今一些老机器、旧作坊得以保留,变为弥足珍贵的实物展馆,供我们重温那段辉煌的历史。随着城市的转型,它又以美食之都而闻名,是世界第一部电影的诞生地,有着欧洲最好的商学院系统,也是国际刑警组织的总部所在地,所以很多警匪电影中常会有里昂的身影。

LaCroix-Rousse红屋顶, 里昂 

里昂的城市建筑极具特点的,尤其是在红十字山高地(LaCroix-Rousse)附近,房屋都以砖红色为主,从富维耶山(Fourvière)放眼望去是一个个错落有致的坡屋顶,搭配上红色笔直的烟筒,好像能让人联想到几百年前热闹的纺织场景。我们在里昂停留了两个白天,时间虽不长却已足让我感受到这个城市的艺术气息;随处可见精致的花店和咖啡馆,恢弘的城市广场和雕塑,路边的巨幅彩色壁画,还有不可缺少的里昂美术馆;和后面行程中的马赛等大城市想比,你似乎觉得里昂并不是一个大城市,而是还存留着一种闲适的、安静的小气候,直到回美国后一查才知道里昂是法国第二宜居城市。

Placedes Terreaux, Museum of Fine Arts Lyon, France
里昂街景
 里昂教堂福利叶山

   ​在里昂的第二天我们参观了丝绸博物馆(Le genie de lafabrique),和它并排着的是装饰博物馆(Muséedes Tissus et des Arts Décoratifs),主要展出古旧家具和陈列摆设。丝绸博物馆本来就不是热门景点,游客寥寥无几,这个捆绑销售的装饰博物馆更是空无一人。为了防止强光剥落漆绘和木家具,楼内的窗户都挂上了厚重的黑帘,室内的光线也由此昏暗。计划着走马观花的溜达一圈,上到三楼后,目光突然被窗前站着的法国女子吸引,她应该和我年纪相仿,穿着一条浅色牛仔短裤,宽松的丝质白色上衣,从窗帘缝逃出来的一缕阳光,恰好从美丽的脸庞打过,金色的头发也被点亮。从胸前挂着的牌子可以看出她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只是因为没有什么游客,所以一直沉浸在手中的小屏幕中。

   ​我有点好奇这么漂亮的女生为什么会在这样冷清的博物馆工作?只是觉得如果换作是我,或者一个中国女孩,怎么可能会让自己如此“安于”自己的青春呢?不过,当看到自己把这句话写出来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可能真的和这里的生活格格不入。很早以前从微信上看到过一个类似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法国。主人公在10年前去了巴黎的一家咖啡,没想到10年后再次路过的时候,还是同样的陈设,还是当年的服务女生。

   ​我一直在想,社会里的每个人好像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属性,就像“天堂电影院”里的故事一样,有些人一辈子都呆在镇子里,尽管憧憬外面的世界,却因为性格、感情的羁绊,安逸的态度,最终都没有迈出那一步;也有一些人到外面游历了一圈,最终还是回到了开始的地方;但也有人就是一心想走出小村子,到外面更大的世界闯荡。其实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都没有什么好坏,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就行。

   ​然而个体差异终归要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总觉得法国社会过于安逸,就连在法国的朋友也抱怨现在的年轻人无所事事,缺乏创新;所以主流媒体上都在鼓励法国的年轻人努力拼搏。而中国的故事是另一个极端,现在几乎人人创业,草木皆兵。结构上缺乏勤勤恳恳的做事的人,稍有能力都想着自己创业,不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是为了捞上一笔财富,因为整个大环境对成功的量度实在是过于狭隘

   ​到了法国,又换了一个全新的量度,不一样价值的地方;生活中的GPS卫星定位,也要有几个不同的参照物,才明白自己身处何方,才知道何去何从。

没有公主的童话世界-安纳西

 安纳西(Annecy)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是法国东北部紧邻瑞士的边境“小城”。它因古镇中的安纳西城堡和独特水景而得名,有人说它是童话小镇,也有人称它为世外仙境。安纳西湖从东侧平静地流入古城,河水被枣核儿形的宫殿岛(LePalaisdel’ile)一分为二,也使得安纳西城堡孤静庄严。河两岸遍布古街老巷,墙壁也粉饰的五彩缤纷,但这种色彩又不俗气,淡淡的恰到好处;窗檐下吊着精美的插花,搭配上斑驳的木窗,整条街道无论哪个角度看都是美妙绝伦。

安纳西城堡夜景

  我最早了解安纳西是在上大四的时候,当时热衷3D动画和建模,所以选报了一门研究生课程,学期结束时获得了去安纳西参加国际动画节的机会。这个动画节每年都在安纳西举办,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是动画界地位最高的会议和展示平台。但因美国签证冲突的原因只好放弃这个机会,在心中一直留有遗憾。但话说回来,虽然动画和童话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总觉得动画节在安纳西举办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从瑞士开入法境,从高速公路下来,真有点不想相信眼前的安纳西;并不是古老水乡的模样,而是大规模的城市和楼房。我当时有些迟疑,是不是我们还没到?直到GPS把我们领到了热闹的安纳西市中心,当它说道“达到目的地”的时候,我才醒过神儿来。招待我们的airbnb女主人叫Céline,这套市中心的现代公寓就是用来出租的;自己则住在靠外一些的“城市”里。听她介绍我才突然意识到安纳西俨然已经不是一个小镇子了;住在老城区的居民也都早早的办了出去,住到的更舒适的公寓里;核心区的老房子也都改造成了餐厅、咖啡馆和小旅馆。我们住的地方距离“古镇”只有10分钟步行路程,既方便又避开了喧嚣。

安纳西街景-五彩的房子

  我和老妈都喜欢安纳西,所以一家人决定在这里停留三天两个晚上。出了现代化的公寓沿着街道向西走,景致就慢慢跟着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石砌的老宅子取代了现代化公寓楼,小酒馆、小咖啡馆也取代了超市和快餐店,突然间我们就发现自己已经身处百年小镇的中心。通过小桥徘徊在小河的两岸之间,探寻着这些古迹遗留下来的点点滴滴。

安纳西街景

  安纳西的名气已经享誉全球,所以满大街的游人使得整个小镇不同于其它法国小镇,即使是周末也同样人头攒动。这又不是我想象中的安纳西,甚至还一度觉得这里真是未被开发的世外桃源。安纳西城堡前的小桥是人们照相的最佳地点,所以这附近的人更是一波接一波,我作为一名合格的游人也必须在这里照上几张。不想被熙熙攘攘的游人搅乱了心境,所以我们闹中取静,选了一条偏僻的小巷,一路走上山,来到了城堡博物馆前,这一路终于有久违的“小镇”感。

​安纳西街景

  我蛮喜欢安纳西的,但总觉得这并不是我想寻觅的那个地方;很多时候观念中的好与不好,喜欢与不喜欢都是相对的,界限也很模糊。很多大城市的人到了安纳西都大声叫好,但我真的只觉得一般般。可能是在美国大农村和小乡镇呆久了,并没有太多能让我眼前一亮的闪光点。这就又应了那句话:盛名之下,其实难不过,在安纳西站一站脚,也能让我们从旅途的劳顿中恢复一下;住airbnb则更容易的融入到当地生活中:我们早起去面包房和超市买上法棍,回到家里微烤一下,就着煎蛋葡萄牙火腿,就是一顿简单营养的早餐。

  在安纳西的最后一天,我们散步走到了安纳西湖畔,没想到这是一个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湖。青山绿水全都真真的映在水中,一点都不夸张;湖上泛着木舟、帆船,湖边的树林中,人们清闲地在树下聊天、晒太阳。我突然才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安纳西吧?这似乎才是我们所追寻的生活吧?

碧绿的安纳西湖

 

拍照

   上个周末陪朋友去三番的Fillmore街和CityLight书店采风拍照,她选上了斯坦福的摄影课,刚刚拿到相机就迫不及待地装上了胶卷要创作一番。铁质的机身,手动对焦的镜头,不可变的ISO,感觉如此的熟悉;一卷36张,每一次按动快门也都变得珍贵、特别。走在街上,拿着复古的相机,回忆的思绪又涌动起来。

   说到照相感觉交情老深了, 好像从小就喜欢端着相机拍拍这儿拍那儿的 。家中有台爸爸的老相机,母亲大人总是提到,我却一直都没把玩过;儿记忆似乎也没有太多它场景。到了2000年,索尼推出了一款家用数相机DSC-S75,爸爸专门从香港买回来一台。听不用装胶卷,所有的照片都存到8兆的记忆棒中,第一次感到可以肆无忌惮的拍摄快感一直陪伴我完了初中。后来高中学校有了还记得老师带安街外拍,回到学校暗房学着冲洗自己的胶片,然后得意地把这些黑白照片挂在家中的墙上;这是我对摄影的101入门了解。没过多久家中添置了一个大家伙,索尼F-828,是当相机中的斗机。拿着它去春游,比老F-505牛,光的很。

   大学的候家里有了佳能无兔,我又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有家里两位老的培养,我似乎也能从半个建筑师或者新闻工作者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来了香港,离港前送我了一个特别的礼物,一台属于我自己的相机,也是一部无敌兔,配24-105的红圈头。那时妈妈说,她只会给我一个套头,以后的镜头和配件都要靠自己的本事去更新升级。

  把相机带到了美国,在康奈尔的一年时间里拍了很多漂亮的照片,只要遇到晚霞、暴雪、大雾这些特殊天气,我便会抓起相机风雨无阻的外拍,累积了不少珍贵的素材。临毕业,我想买些明信片寄给好友,可到了学校商店却发现出售的这些不是照片太丑就是印刷太差,由此萌生了自己印明信片的念头。Vistaprint每一张照片最少要100张起印,所以我就挑选了最有特点的8张照片,加以简单的设计,印了800张有自己著作权的明信片。刨去自己用掉和保留的25张,其余的都被同学们一抢而空。这是摄影给我带来的第一份小收入,虽然微不足道,但自己照片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对于自己而言还可以创造价值,已经让我倍感满足。

  几年过去了,工资拿了不少,我却并没有添置任何镜头,倒是带着我的24-105走了很多地方;我一直觉得照相的视角和想法最为重要,什么机身什么镜头并不重要,只有在特殊的场景下才有技术局限。拍照也一直停留在爱好阶段,因为毕竟不会用它来养家糊口,很多事情如果当成工作就会失去很多乐趣。两个月前我想:这些旅行中捕捉到的漂亮照片就静静地待在我的硬盘里,为何不拿出来创造点价值呢?于是乎注册了ShutterStock账户,把得意作品传到网上,加上关键字,供别人付费下载。到今天为止两个半月的时间,下载量有130多张了,虽然不多,但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了专业摄影和业余的诸多区别。ShutterStock有严格的照片筛选机制,每张照片都被眼球挑选,如果不符合标准就会被退回。我遇到的最常见问题是照片主题清楚,但周围模糊,因为光圈开的太大,也懒得在大白天用三脚架。之前拍照的时候讲究构图、色彩、光线等等,但当它作为一个商品的时候,除了好看之外,它又多了其它的属性:清晰度、商业价值、肖像权等等。有时看着很多漂亮的照片被无情地退回,倍感惋惜。

  因为注意的点不同,看事物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专业和业余之间还是有明显的界限和区别,有的时候不亲身接触,这些隐藏的属性和区别就不会懂得。通过shutterstock我对自己的照片就又有了新的要求,考虑的变量也会更多。

  最近和好朋友一起成立了工作室,以兴趣和艺术创作为主;上周四接到邀请去给鲁部长访问硅谷的晚宴拍照,受邀出席的是湾区初创公司和风投的CEO,包括了Airbnb,Uber, Netflix, Google,也有不少国内的企业家,Sina和奇虎的老总。这并不是我们的主营业务,我们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工作室的平台一起拍一些自己想要的照片,拍一些反应我们生活的微电影,也同样希望自己能在摄影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http://lewisliuphotography.com

法国自驾游

     两年前有了法自游的想法,因为假期要周密计划,还要照顾到全家人的档期,所以将时间锁定在了2015年的夏天。出行前的准工作早早就开始行,在伯克利了两个学期一方面希望能派上用,另一方面也算师傅领进门个人再修行此外,网上找很多料和片,定了每一站的驾车线时间。我在法国总共停留了3周,除了最后3天留了巴黎,其它时间几乎都在驰骋在法国南部的小村、古迹和城堡,只是差一周没能等到薰衣草盛开,差几天没待到法国戏剧节开幕,有些憾,不很多事情留一点憾也未尝不好,以后可以再来。 

    ​我不确定我们去过的每个地方都有对应的中文名,但按时间顺序和计划的路线我们访了这些地方:从法国的东北部开始,边境小镇于南盖Huningue,童话世界安纳西Annecy, 原汁原味的中世纪古城Yvoire;追随着日落的方向,曾经的世界纺织中心里昂Lyon,La Croix-Rousse ; 然后一路南下,教皇青睐的阿维尼翁Avignon, 电闪雷鸣下的白石城Gordes, 红土城Roussillon, 山顶的残败古迹LesBaux-de-provence, Fourque, 遍布罗马古迹的阿尔勒Arles, 海港城市马赛Marseill; 沿着蔚蓝海岸向东边到尼斯Nice, 戛纳Cannes,出海来到美丽的海岛L’îleSainte-Marguerite, 俯瞰海岸的山顶小镇埃兹Eze,鲜为人知的StPaul-de-Vence, 香水诞生地格拉斯Grasse,Peruis; 然后再向西折返,薰衣草盛开的地方瓦伦索Valensole, 古色古香的情调小镇Ménerbes;继续沿着海岸线是法国城堡的代表卡尔卡松Carcassonne, 大学城图卢兹Toulouse;然后一路向北,穿过葡萄酒的故乡波尔多Bordeaux, 世界文化遗产小镇St-Emilion, 海角城市LeVerdon-sur-Mer,Azay-le-Rideau, 文化之都图尔Tours, 因城堡闻名的Amboise,Chenonceaux, 宏大的香波城堡Chambord, 梦中的圣玛西尔山Mont-Saint-Michel, 莫奈小镇Giverny, 田园般的Collemiers, 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Maincy, 凡尔赛Versailles,Garches, 最后行程结束在大巴黎Paris

简略版路线图

    ​因为做了功课,所以一路旅行非常顺利。除了在里昂和阿维尼翁之间折返了冤枉路,我们按照原计划路线周游了多半个法国。开车的感受和瑞士相似,乡村心旷神怡,城市如同噩梦;狭窄的街道和车位都不堪回首,所以我们在巴黎市郊住了两晚,一切都搭乘公共交通。值得一提的是法语虽然不能流利对话,但识字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认个路牌,超市、商品的标签,地图什么的轻松很多。而且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发音的规律,基本上看到的单词或者句子都能读出来,尽管有些词汇不认识。当然,有些简单的必备词汇还是要会说的。比如在吃饭的地方就会被问到喝什么水,巴黎的服务生英文还说得过去,但其它地方的人竟然不知道tapwater是自来水,所以刚入法境吃饭说加笔画了半天还是给我们端来了3瓶3欧的蒸馏水。回到酒店果断地查了字典,unecarafed’eau(一壶水)指的就是自来水,后面的旅程就轻松应对;一路上说了这么多次,想必自己也不可能忘记了。要是在国内遇到一个能说几句中文的老外,可能多数人都会感觉很新鲜而且愿意多说几句;反过来也一样,我和他们撤几句不标准的法语,也能感觉对方格外的友好,而且顺便学上几个新词也是不错。

    ​法国的游记打算写的详细一些,把比较有意思的地方会分成小文章单独介绍;这样才能把当时的心情和详细的情形描述清楚。虽然过了有三个月的时间了,但这些回忆随着翻看之前的照片都在脑海中再次鲜活。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期限,在今年年底要把这个法国系列写完吧。

游瑞士(下)

少女峰

格林德瓦是私家车可以到达的最远地方,从这里开始,再向阿尔卑斯山迈进只能徒步或搭乘公共交通。查到的攻略确实有不少人选择步行到海拔更高的KleineScheidegg站坐车;我们本着把体能留给山顶的原则,选择在格林德瓦上车“修养”。一路上经过了很多漂亮的村庄和绿油油的大草垫,早上7点多还在晨雾中沉睡的村落显得格外宁静,真的就像诗里面写的一般 “屋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们手里的相机也一刻也没停下来,就算隔着窗户,还要捕捉这些难得一见的美景;并不只是我们,整个车厢的人都被美景调动得溜溜的,一个转弯的功夫,雪山换到了列车的另一侧,长枪短炮的人们就跟到对应的那侧噼里啪啦。上少女峰要坐两段火车,第一段是普通的机车,没有太多的爬坡;30分钟后在中转站转乘上少女峰的专列:这些鲜艳红色的车厢在蓝天白雪的映衬下尤其显眼,向远处望去,还能看到前一班列车在山腰间慢慢的爬动,直到消失在山边的转弯处。

阿尔卑斯山间小镇 

因为火车需要爬陡坡,所以和普通铁轨不同,这里的两条轨道之间还有一道锯齿状的钢轨,与火车的底部的齿轮刚好吻合,这样列车就能稳稳地上下陡坡。雪线以下,我们都在露天的铁路上缓慢前进,可以包揽沿途的风景,从高处俯瞰那些散落在山谷中的村庄;抬头仰望,层层叠叠的雪山好像触手可及,却又看不到终点。然而到了雪线,为了不破坏生态环境,整个火车就转为隧道之内。

在隧道里走了将近50分钟之后,我们到达了终点站少女峰,阿尔卑斯的欧洲最高峰。观光站就建在山脊之上,集旅游、气象、通讯站为一身;作为一名合格的游客,我们自然按照站内标好的路线顺序参观,它的历史、山脉、冰川、冰洞走马观花,最吸引我的是走出去,呼吸一下阿尔卑斯清新、冰冷的空气。少女峰海拔4158米可不是说着玩的,快走几步路之后就觉得自己已经开始在捣气,经验告诉我在这个时候只要躺下来歇息小许就能恢复,所以我想了一下并没有躺下而就继续向前走。雪地的尽头,整个山脉和山谷都尽收眼底,除了白雪和寒冷告诉我身处高原,眼前的景象更像是一马平川的白色大地,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静静的,只有蓝天、白雪和我。

上山之后,我们之前的一切顾虑都打消了,虽然上山火车坐得满满的,但因为时间早,所以站内没有太多勤劳早起的游人,旅游环境也很舒适。但当我们在1点多下山的时候,中国团和韩国团陆续进站,大厅开始变得拥挤嘈杂,而我们已经准备下山。总的来说一家人都认为来少女峰是正确的决定,下次有机会可以再去游其它山峰。

上少女峰我还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就是把我的phantom带上,在雪山之巅飞了一趟,捕捉到了几张非常满意的照片,当飞机落地拿到照片的一刻,感觉一切都值得了。

欧洲之巅-少女峰

 

施佩兹

下了少女峰,我们继续沿湖南侧游玩,看到漂亮的小镇就下高速,停在镇中心走一走。施佩兹是查好的预定目的地之一,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水边城堡;它在湖边的小镇中已经算是比较大比较繁华的了,但其实在瑞士的乡村,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景致,你会觉得那里都那么的独特,那么的美。你会看到当地人开着农机割草收麦;你会看到红色的列车从田间天边快速的开过;你会看到身穿比基尼的美女在湖边嬉水。

因为高速公路在湖的南侧,所以南边的城镇发展得更商业化一些,而在湖的另一侧,北的小镇则更加原生态。傍晚时分,马路上已经空无一人,想必人们正在家中吃着热腾腾的晚饭吧,我们有幸独享这份安静和存在。沿着石子小路向湖边走去,路过当地人的木屋,门廊挂满了鲜花,摆满了瓷器和装饰品,风铃随着微风作响,一看就知道是充满了幸福的小屋。门前的田地里种着叫不上名字的作物,红色的拖拉机停在一旁,好像活儿刚做到一半就被喊回去吃饭了。​

湖滨古堡

 

田间红色列车

 

贝恩

离开了风景如画的乡村,我们又回到了文化游的路线。下一站是贝恩,也叫伯尔尼,位于瑞士西北部,莱茵河支流阿勒河穿城而过,是仅次于苏黎世和日内瓦的第三大城,是瑞士的首都。它的旧城区今日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核定的世界遗产,被河水包围,可以从山上新区俯瞰整个老城区的半岛,尤为漂亮:老式的建筑和红色的尖顶在郁郁葱葱的绿树点缀下非常优雅。光是俯瞰肯定不够,我们开车进了老城,路面还是小块方石铺成的,经过这么多年已经有些凹凸不平,车开在上面咯咯噔噔的,不过正是这样的味道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老城区保护的如此完好,所有的建筑、城门洞、路中心的喷泉、雕像依然如故,仿佛历史的画面随时都浮现在眼前。我们所住的airbnb人家在贝恩的山上新城,虽说是新城,但应该也有一两百年的历史吧。世界上很多城市都采用了在老城旁建立新城的方式,这样老的遗迹和传统都不会破坏。每次想到这里,都不禁想到北京和西安,西安是如今城墙保护最好的唯一帝都,而北京的古城墙早已经不见,安定门的城楼还是后来复原出来的。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基于真实故事的电影叫“外交官”,讲述的是一名瑞士的外交官劝说德国司令违背希特勒摧毁巴黎的命令,让这座城市得以传承下来的故事;而现实中的这位德国司令在二战之后被授予了国际勋章。试想如果巴黎真的在那时候被移为平地,那就不再有那么多感人的爱情故事。建立一座城市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想要摧毁它却只需要一个命令。

 

巴塞尔

巴塞尔是瑞士的文化艺术之都,有着众多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我们绕路北上就是为了能够一睹芳容。我们先参观了世界著名雕刻家简?汤格利(JeanTinguely)的作品,它位于施瓦尔茨瓦尔德(Schwarzwald)桥畔的索利图德公园(Solitudepark)里面。在宽敞的美术馆内,展示着大量的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利用旧轮胎、旧齿轮等各种废材料创作的,与传统的博物馆不同,游客可以和这些艺术品互动,有些可以触动复杂的机械传导,有些则能让它们发出响声演奏音乐。很不巧的是它最有名的美术馆因为改建不开,所以我们抱憾离开。

 

洛桑 日内瓦

把两个城市放到一起写,真的是偷懒偷到家了,但是说实话没有在城市里住下体验,对于游客来说也很难感受到它们和苏黎世到底有什么不同。万国宫、花种、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联合国什么的,反正我们一个也没去,因为这些地方无非就是下车照相的景点。倒不如在日内瓦湖畔走走,感受了下热浪天气下,日内瓦市民下湖煮饺子的热闹场景。人们都聚集在湖边和喷泉边嬉水、游泳,一派周日休闲的好景象。

在Facebook上看到朋友留言说特别喜欢日内瓦,我当时只有一种反应“啊”?!城市的确不错,环境优美,毗邻法国小镇安纳西,但除此之外我真的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俯瞰洛桑湖

本来构思博客的时候,发现可以写的东西太多,到底要写多细,究竟要说哪些;计划是写上下篇,结果一半发现还得至少再来一篇,于是乎诞生了中篇,觉得要是洛桑、日内瓦不赶紧收手,好家伙又得来一篇。但不管怎么说,旅游这样的事情是需要亲身去感受的,游记一方面记录下自己的心理历程,另一方面给其他朋友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鉴于这两点我都做到了,这怎么也都算是一篇好游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