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一见

   离开安纳西,我们朝着西南开前往法国的第二大城市里昂。说到里昂,似乎记忆中对它的唯一了解只有历史课本中提到过的纺织工人大罢工。这里曾被誉为“欧洲丝绸之都”,大街小巷都是家庭式的纺织作坊,而如今一些老机器、旧作坊得以保留,变为弥足珍贵的实物展馆,供我们重温那段辉煌的历史。随着城市的转型,它又以美食之都而闻名,是世界第一部电影的诞生地,有着欧洲最好的商学院系统,也是国际刑警组织的总部所在地,所以很多警匪电影中常会有里昂的身影。

LaCroix-Rousse红屋顶, 里昂 

里昂的城市建筑极具特点的,尤其是在红十字山高地(LaCroix-Rousse)附近,房屋都以砖红色为主,从富维耶山(Fourvière)放眼望去是一个个错落有致的坡屋顶,搭配上红色笔直的烟筒,好像能让人联想到几百年前热闹的纺织场景。我们在里昂停留了两个白天,时间虽不长却已足让我感受到这个城市的艺术气息;随处可见精致的花店和咖啡馆,恢弘的城市广场和雕塑,路边的巨幅彩色壁画,还有不可缺少的里昂美术馆;和后面行程中的马赛等大城市想比,你似乎觉得里昂并不是一个大城市,而是还存留着一种闲适的、安静的小气候,直到回美国后一查才知道里昂是法国第二宜居城市。

Placedes Terreaux, Museum of Fine Arts Lyon, France
里昂街景
 里昂教堂福利叶山

   ​在里昂的第二天我们参观了丝绸博物馆(Le genie de lafabrique),和它并排着的是装饰博物馆(Muséedes Tissus et des Arts Décoratifs),主要展出古旧家具和陈列摆设。丝绸博物馆本来就不是热门景点,游客寥寥无几,这个捆绑销售的装饰博物馆更是空无一人。为了防止强光剥落漆绘和木家具,楼内的窗户都挂上了厚重的黑帘,室内的光线也由此昏暗。计划着走马观花的溜达一圈,上到三楼后,目光突然被窗前站着的法国女子吸引,她应该和我年纪相仿,穿着一条浅色牛仔短裤,宽松的丝质白色上衣,从窗帘缝逃出来的一缕阳光,恰好从美丽的脸庞打过,金色的头发也被点亮。从胸前挂着的牌子可以看出她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只是因为没有什么游客,所以一直沉浸在手中的小屏幕中。

   ​我有点好奇这么漂亮的女生为什么会在这样冷清的博物馆工作?只是觉得如果换作是我,或者一个中国女孩,怎么可能会让自己如此“安于”自己的青春呢?不过,当看到自己把这句话写出来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可能真的和这里的生活格格不入。很早以前从微信上看到过一个类似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法国。主人公在10年前去了巴黎的一家咖啡,没想到10年后再次路过的时候,还是同样的陈设,还是当年的服务女生。

   ​我一直在想,社会里的每个人好像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属性,就像“天堂电影院”里的故事一样,有些人一辈子都呆在镇子里,尽管憧憬外面的世界,却因为性格、感情的羁绊,安逸的态度,最终都没有迈出那一步;也有一些人到外面游历了一圈,最终还是回到了开始的地方;但也有人就是一心想走出小村子,到外面更大的世界闯荡。其实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都没有什么好坏,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就行。

   ​然而个体差异终归要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总觉得法国社会过于安逸,就连在法国的朋友也抱怨现在的年轻人无所事事,缺乏创新;所以主流媒体上都在鼓励法国的年轻人努力拼搏。而中国的故事是另一个极端,现在几乎人人创业,草木皆兵。结构上缺乏勤勤恳恳的做事的人,稍有能力都想着自己创业,不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是为了捞上一笔财富,因为整个大环境对成功的量度实在是过于狭隘

   ​到了法国,又换了一个全新的量度,不一样价值的地方;生活中的GPS卫星定位,也要有几个不同的参照物,才明白自己身处何方,才知道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