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和彩票

   最近读了两本关于经济学的书:DanielKahneman的“思考,快与慢”(Thinking,Fast and Slow)和RichardThaler的“Misbehaving”。前者主要讲人的思考过程和方式,用很多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揭示有意思现象和市场学的不少奥秘,比如(不知道对应的中文)Priming:说的就是通过一些暗示可以引导人做出不同的决定,比如一个简单的填空题SO_P,如果给人看到一个三明治,多数人就会填空成“SOUP汤”,而如果之前想到衣物什么的,那就更可能会填成“SOAP肥皂”;再比如anchoring:书中给出的例子是用一个改装过只能转出10和65两个数字的幸运轮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测试者先转轮盘再被问到联合国中非洲国家的百分比,转出10的人平均说25%,而65的人则是45%,也就是说人们通常看到的数字或者想法会在脑海中留下一个“anchor锚”;之后的思考都会受到影响,哪怕是完全不相关的东西。

而Misbehaving则更关注于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种种不符合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行为,以及从心理学角度对它们的解读,而作者本人就是经济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考虑在商场买东西的情景,如果售货员告知挑选的20块钱巧克力,在另外一家店正好打折,只需要10元,但需要开车20分钟,你会怎么选择;那如果是2000块钱的彩电,还是那家店打折卖1990,你会开20分钟车去买吗?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对于消费者来说这10块钱的价值是一样的,但人们的选择却截然不同;这就是人的心理再作祟了。

还有就是我之前去赌场看到押大小点,如果看到很多个连续的大,就会觉得出现小的几率会大一些,因为当我们看到“小大大大大大”和“小大小大小大”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第二种更像随机事件,原因就是人是通过识别“pattern规律”来认知事物和世界的,我们大脑会把看到的和脑中构建的却不一定真实模板做比较,有些时候可以让我们很快的做出判断和反应,但偶尔也会使得我们会做出看起来可笑、不理智,但人人都犯的错误。

美国这两天最热闹的事情无外乎是powerball彩票了,因为几个月连续无人中奖,奖金已经累积高达了8亿美元,是历史之最,我也被朋友拉过去买了5注。仔细想想,瞎凑热闹真是在给自己的智商充值。上期同样没人中奖,奖金现在已经被推到了13亿之多。那大奖概率是多少呢?要6个球全中的概率是2.9亿分之1。算这么一笔账,如果你把2.9亿种组合都买下来,需要花费5.8亿,13亿交完税还有8亿有余,而没中的开销还能抵税,那岂不是稳赚3个多亿?但是,这需要你有5.8亿现金,还要有591台彩票机一直运转不停地买,最后要你手中会有5千800万张纸,就算一切都能搞定,这还是建立在没有随机的路人和你一起平分奖金的基础上,如果有两个人平分,收益就只有10%;而三人或以上平分,那就赔死了。不过这么玩会让你一下子站到了资本家的阵营,因为你买全了所有的组合你一定中奖,所以你的风险反而是要计算别人不要中大奖的概率了。那就是((2.9亿-1)/2.9亿)的卖出总共彩票次方了。

据说1992年的时候,一个澳大利亚人想买断一个2000万的彩票,结果在开奖前他只成功地买完了700万个组合中的290万个,这多过1/3的中奖概率最终没有能够成就它。因为现实中买全所有组合是办不到的罢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