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去听了HansZimmer在三番的音乐会,本是抱着极大期望的,却不想带着遗憾离开。我很少去现场听这类的音乐会,因为就音乐本身而言,肯定在海森赛尔耳机里的效果最佳,其尤是电影原声、史诗摇滚或轻音乐来讲。如果是传统的管弦乐和交响乐,并且在专门的音乐厅里演奏,那效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但HansZimmer的配乐融合了电子元素,需要使用扩音器和合成器,那现场效果很难保证。
作者: Lewis
过生日
刚刚过去的29岁生日,与以往比没什么特别,早上起来健个身,吃顿丰盛的早点,然后一边听着电话会议一边开车去上班。忙乎了一整天,下午5点多同事们都跑来办公室聊天,享用一角专门手工打造的芒果生日蛋糕,与这么多和睦的同事相处让人心暖幸福。晚上约了二王夫妇一起吃饭,五个人围着老北京铜锅吃了顿痛快的涮羊肉,最有又有私人订制蛋糕,特别满足。知道我是一个人也是回家,所以饭后拉着我一起去唱k,没开门又转战台球。这些情谊我都记在心上。
和朋友聊到过生日,几个人反应都是越来越不喜欢过生日,因为是又“老”了一岁而不是“大”了一岁,马上就要到了“而立”的年龄,所以心里不甘;我似乎倒是可以泰然对待,既没大喜也没大悲。没有什么特别遗憾的事情,也就没有“回到过去”的意义;一个生日改变不了什么,人的意志力和性格也不会发生突变,很多事情都是日积月累和形成习惯的结果。如果对未来充满了忐忑,对过去抱有遗憾,对成长的一岁感觉忧伤,那就更应该抓住当下,无悔才是最好的答案。
同事在办公室问我生日的愿望是什么,我反问道你们说的是切合实际的希望还是“世界和平”的希望。其实,我好像很多个生日都未曾想过这个问题了,过了幻想童话的年龄,所以后者毫无意义,而前者也更应该是平日制定好的小目标和大方向了吧;所以我就说那就是希望能够完成今年给自己制定的三个resolution吧:学法语、健身和多拍照。
其实生日一个人过没什么大不了,一个人看看沉睡中的城市夜景,静静地想想自己的计划和人生;或是到海边走走吹吹风,翻上几页都快落灰了的书。但有好朋友一起热闹庆祝一下更好,传递分享这份快乐,也算是一个好友们再聚首的缘由。这个生日,如果之前每一个生日一样,感谢父母发来的“长篇贺电”以及未曾提及过的“番外故事”,感谢ZXY的生日礼物,感谢两位朋友亲手制作的蛋糕,更要感谢你们所有人的陪伴、牵挂和祝福。
美好的回忆:
我为梦想做了什么
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这个问题仍旧徘徊不去:我为梦想做了些什么。3月初参加了康奈尔在硅谷的校友会活动,初衷只是去认识些新朋友,却没想到促使自己内省了成长的心路历程。一下午总共安排了5、6个小讲座,邀请了湾区很多优秀校友,尽管讲座都是与IT科技相关,但涉及了诸多领域,有神经科PHD专门研究能真正自主学习的人造大脑,有从厨师做到连锁餐饮集团的CEO,有用IT技术为医院中病人带来人性化设计的专家,还有从事目前最热的自动驾驶技术的项目经理。
就比如研究人类大脑的神经科专家,两搭档在康奈尔一起PHD毕业,至今在这个领域已经工作了10多年,并且成立了自己的“初创”公司,用他自己的话说不会有任何投资者愿意投资他们的公司,因为目前对人类大脑工作的原理和认知还太浅显,所以不会有短期商业化的可能,更谈不上什么经济回报;尽管拿自己的公司开了个不小的玩笑,但二人还是乐此不疲地为心里的目标奋斗。
无独有偶,从自己对厨艺的爱好,潜心研究变成米其林大厨,继而再到经理,用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对IT行业的前瞻性改变传统行业的管理模式,三年内就把一家饭馆开成了十三家的集团连锁。台上的每一段演讲和讨论都很独特,每一段分享的经历都引人入胜,但他们共有的特质都是有着一种对梦想的执着,对事业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所以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总能激昂澎湃。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换作是我到台上讲讲自己的工作状态和成就,是否也能如此的自信、自豪?
一份稳定的工作,一笔客观的收入,似乎都不是让人激昂澎湃的理由;为了加薪升职,为了别人而工作永远不会得到满足,钱总是多多益善、水涨船高,而永无止境。做喜欢的事情,把喜欢的事做好,无论做什么都是为自己而工作并且乐在其中,这才是真正的永动机。
当年的梦想还记得吗?我为它做了些什么呢?
爱情与梦想
毋庸置疑,La LaLand(爱乐之城)是我最近看过最有感触的一部电影了,抛开作为成功音乐剧必备的音乐和歌舞情节,故事线慢慢铺垫出“爱情与梦想”碰撞冲突的主题,才是真正让我回味的东西;“爱情”和“梦想”同样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而骨感的现实。
电影里有两个情节让我记忆深刻,在试镜的时候女主人公Mia唱的一首歌“Audition”,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声音,一种呼喊,也是一种哭泣,字字句句扣动人心。电影过后,反复又听了很多遍,才意识到歌词竟是这么美丽、感人。通过姑姑在巴黎跳莱茵河的故事讲述了每一个追逐梦想的人都会有一点疯狂,甚至看起来很傻,但他们还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再跳一次”。而最终Mia也从羡慕明星生活的咖啡店服务员,赢得了试镜的角色,5年后再以大明星身份回到好莱坞打工过的咖啡馆买咖啡,这时众人投过来的眼光就是当年她所想要的一切。
然而,当Mia和丈夫无意中进入了一间酒吧,目睹着眼前的一切都是她曾经和男主角Sebastian计划的场景,心里不禁激起波澜 。再次看到Mia的Sebastian在自己的爵士酒吧里演奏了只属于两个人的旋律,时光回转,镜头飞快的闪过两人一起的幻影,他和她在抉择的关口,选择了一路走下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似乎两个人也都获得了成功;但随着曲落,一切又回到现实,什么都没有改变,她看着他,他看向他。
我相信这一定是两个人内心共同的独白,是对这种不太可能却又美好结果的幻想;两个人彼此看到对方实现了梦想,虽有遗憾,但我想更多是一种释然,为对方没有放弃梦想的肯定和高兴。生活本来就有不完美,有遗憾才有执念,有执念才明白道理,才知道原来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懂得要珍惜当下的美好。
如果时光允许再来一遍,你的选择会不一样么?我想我不会。
(La LaLand已经获得了2017年奥斯卡的11项提名,有意没有介绍故事梗概,因为你应该看一下这部电影)
虔诚的教徒
惊奇的发现阿姆斯特丹机场居然有个冥想室(meditationroom),这样的设定再适合北欧人不过了;待飞机落地卡萨布兰卡,这个国度取而代之的是祈祷室。初到伊斯兰国家,对很多东西充满了好奇,所以我就借着等女友飞机的一段时间,把机场的角角落落走了一遍,看看也用矿泉水瓶装洗手液的厕所,因为有人说免费厕反应一个国家的真实国情;那我只能说摩洛哥的条件和墨西哥如出一辙。随后的旅途中发现在公共场合都能找到祈祷室,有时我会偷偷往里瞟上一眼,铺着地毯的房间里,挤着很多人跪拜。
因为参加了个沙漠私人团,所以一路上有专人解答穆斯林的婚姻、宗教、生活各路问题。我们的司机兼向导“穆罕默德“告诉我们穆斯林教徒每天需要礼拜五次,每次礼拜都面向麦加进行。礼拜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予真主,被视为与真主的私人沟通,以表达感谢及崇拜之意。但如果正在工作或者其它特殊情况可以减免礼拜次数或者之后补上。我又问他如果自己开车的时候怎么办;他回答:如果不是在工作,就会停车礼拜。我心里想那岂不是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整个交通系统都要瘫痪?在老城里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当地的清真寺会播音唤礼,诵读古兰经里面的祷文;但远在路上,时间就可以自己把握了吧。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礼拜场所,也是供教徒学习的地方,我们去过的几个古城里,马拉喀什、菲斯,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遍布各处,就好像在日本京都大街小巷见到的寺庙一样;这些清真寺不对非穆斯林开放,不过好在游客可以在卡萨布兰卡的默罕默德二世清真寺一饱眼福,因为它是摩洛哥唯一对非穆斯林开放的清真寺。
我们后来又聊到“听说穆斯林可以娶四个老婆”的问题,默罕默德告诉我们:教义上虽然说穆斯林男人可以娶四个老婆,但法律上只允许一个。在摩洛哥国王的以身作则的表率下,如今的摩洛哥基本都是一夫一妻。只有少数情况,比如女方无法生育并且愿意放弃法律上的妻子,这样的时候在宗教上才会娶两个妻子。
我们搭乘骆驼队进沙漠的时候是4点多,走了大概1小时之后,骆驼领队停下脚步让我们休息、拍照;在其它人都冲上沙丘沉浸在兴奋之中时,我看到他虔诚地跪在了沙地上,朝着远方俯身礼拜。我静静地站在远处,看着在这无际的沙漠和天际间,这条骆驼队和裹着白色纱巾的教徒,觉得这是多么美丽、神圣、震撼人心的一幕。于是也诞生了一张我非常喜欢的人与沙漠照片。

在摩洛哥了解到很多伊斯兰教的习俗, 突然让我回想起几个月前从芝加哥酒店打车去机场的故事。清晨5点钟的街道空无一人,我和女友叫了优步(Uber),上车后发现司机是一个穆斯林,是头上是裹着一个头巾的小老头,顿时心里疙瘩一下。一路上,他一句话都没和我们说,倒是嘴里不停地嘟噜着些什么,让我心里非常不安;甚至都有想到他不是要来自杀爆炸什么的吧。 现在看来,这是一场可笑的误会:这是穆斯林每天清晨的晨拜,但因为我们在车上,所以他只有自己默念经文礼拜。
想到这儿突然觉得自己的无知差点错怪了好人,但我的第一反应想必也适用于很多人。坐上出租车,我只是一个乘客,没有选择、权利和影响力,但当我们身处要职或者社会名人的时候,如果把肤色、地域、宗教和偏激的印象对应起来的话,那就可能口出陋言、自显无知、成为笑谈。就连当今的美国总统竞选人不竟然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对很多事物的认知都来自于媒体:新闻和网络,它们的文字和言论有时会无形地在我们的脑海中筑建了一个偏激的形象 。然后,每每说到这个话题、国家、宗教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恐惧、怒火和偏见。媒体对于大多数国民是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径,它若不是自由公开的,就会变成了操纵思想的手段。在海量信息的时代,真理要靠自己的亲身实践,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擦亮自己的眼睛,看清楚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才能做到谦逊和包容。
北非剪影—摩洛哥
近几年旅行都聚焦在欧洲,真的没想到自己会踏上北非这片神秘的大陆,所以要不是女友提出这个建议,还就真的忽略掉了摩洛哥这个风韵特别的国度。这是我去过的第一个非洲国家,想起来自己都觉得挺酷的。不过最开始提到摩洛哥,我只能联想到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突然发现自己对非洲国家是这么的陌生。而我想很多旅者选择摩洛哥,一是因为“卡萨布兰卡”(“北非谍影”)这部经典的爱情电影,二来是对三毛笔下的“撒哈拉的故事”有着特殊情怀;但是我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这两样哪个都没看过,所以既不用花大价钱进到锐克咖啡馆里买顿晚餐,也不用在朋友圈矫情地引用几句话来重温撒哈拉的见闻。不过,好处倒是让我花了一点时间去了解这部电影史上的经典(其实整个拍摄都在影棚完成,和卡萨布莱卡一点关系都没有),也让我了解了下三毛传奇般的人声经历和追求生活真谛的心路历程。
此次旅行其实对我和ZXY来说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因为这是我们短暂异地生活开始前的一次旅行,也是我们一起远行的第一次,而第一次就挑了非洲,所以两个人都非常珍惜这在一起的10天时光,相互的理解、宽容和照顾让这次旅行轻松愉快,对此我充满感激。分别从旧金山和北京出发,在20小时的颠簸之后,我们终于相会在卡萨布兰卡,这个充满了异域、浪漫风情的城市。
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我们一共计划了5站:从卡萨布兰卡摩洛哥最大的海港城市出发,搭乘火车前往有着古城和非洲最大露天集市的城市—马拉喀什。从那里,我们加入当地3天2夜的撒哈拉沙漠骆驼团,先驱车访问周边古迹,再骑着萌萌的单峰骆驼进入撒哈拉腹地,在沙漠中度过奇特的一晚。出了沙漠之后在世界文化遗产古城菲斯歇脚,看看最有名的皮革染坊,再感受下错综复杂的老街小巷。之后前往世界三个蓝色小镇之一的舍夫沙万;最后回到卡萨布兰卡放松一下,结束总共10天的旅行。
出行之前,说到北非、摩洛哥其实最大的担忧就是安全,我们上网查阅了很多中英文社区的游记,大家都提醒注意财物安全,尤其是菲斯的小偷小摸很多;再有就是当地无论大人、小孩帮忙之后都会向你伸手要钱,而且很多开口不菲。看了这些见闻,我们的防备心自然极其强,几乎不和当地人进行任何交流,连眼神都恨不得避开。参考网上人们提出来的建议,小商小贩凑上来,我们也都直接忽略,理都不理。但其实3、4天下来之后,弄得我们自己都很紧张,伸手要钱这种事肯定有,但我们还真的一次都没遇到,并且发现很多当地人还是很纯朴的,乐于助人还是非常普遍的,并没有网上游记写得那么危险、那么妖魔化。反而是我们自己一开始把自己包裹得像一个仙人掌,使得一开始的旅行体验不是那么好,到后来我们也慢慢放开一些,玩起来自然也开心很多。
摩洛哥说的是阿拉伯语和法语,英语虽然能够勉强表达,但的确不能恭维当地人的理解能力,所以还要时不时地扯上几个法语词达意。后来和出租车划价索性就直接用法语,价格居然便宜很多。本来计划今年要考法语等级考试,却不想一直没能按照计划实施,这次的旅行经历倒也算是个助推器吧,等忙过了这几周,法语还是要努力学起来。
旅行中因为有很多文化、地域的差异,所以有不少想分享的感受和看法,很难在一偏博文里详述全部,所以还是分开几篇娓娓道来吧。
伴郎发言 – 王杨婚礼
大家好,我叫刘翛,很高兴今天能作为仅有一个的伴郎参加王杨这场不是很盛大的婚礼。其实我想说的是这的确是一场非常温馨的婚礼,我很开心能够在美国加州见证我最好朋友的婚礼。
我和王杨是高中同学, 交情得有12年了。要说我们怎么能成为好朋友,那是因为高中的时候有很多相投的爱好,也干不过不少大事:比如在学校机房里装CS,让大家上课的时候可以一起联机游戏;我们还用VB编程把机房的电脑都锁起来;让班长的电脑自动强行退出游戏,然后弹出警告说你要好好学习;到后来我们也开始用电脑做点正事:学习3D建模,在年级大会上播放我们班炫酷的动画宣传片;当然,我俩还总是摽着劲学习,至少我这么认为,当然他给我的印象就是这个人怎么能每天到家还能玩会儿魔兽,晚上9点半睡觉,学习还这么好;而我要挑灯夜战争分夺秒,才能赶上的他的步伐。不过,正是因为这样的渊源,我俩信心满满地在学校辩论赛里扮演的这个辩题的正方:“玩网游利大于弊”,却把被对手说的哑口无言。
说了这么多趣事,但最想表达的是很幸运能和王杨成为好朋友,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比如踏踏实实做事,做事情要有钻研精神,我想这些应该能让我终身受益。
我觉得王杨是比较内向的人,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个害羞的人;他很少和女生说话,真话是他其实不敢,直到后来我们回忆班里所有的女生,很多人他三年可能只在开学的时候说过一句话。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害羞的人,比我先有女朋友,先谈恋爱,且立马就要走入幸福的婚姻生活了。
当我听说新娘吴铭铬的时候,我就问他是怎么认识的?他说是在亚特兰大考日语一级的时候遇到的同学,觉得特别有缘分的美女所以就上去搭讪了!虽然我嘴上说:这是真的么!但我心里想这大概就是爱情的力量吧。
直到后来,我在王杨家做过一段时间的住客,才了解很多两个人的“日常异地生活”,虽然我说的都是事实,但最终大家还是要以王杨老婆的官方答复为准。解释一个名词:日常,意思是游戏里面有些奖励好的任务一天只能做一次,所以玩家一般都会上线做这些日常任务。他们二人的日常就是一起打影响联盟,虽然相隔几千公里,但这个时间总是有说不完的欢声笑语,成为了两个人生活中重要的纽带。只要王杨醒着的时候,FACETIME就几乎从来没有断过, 过去的4年里,他生生用坏了一台IPHONE手机的电池。后来,它家来了一只猫,王杨也变成了猫奴,真正的主人侵占了整个客厅,王杨也把坏了两年的空调修好了,结果就这么打败了我们多年来的友谊。很多人都说异地恋是爱情的杀手,但从他们这里,我看到的是不变的爱情,理解和宽容。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结束了异地恋,马上就要开始异地婚了,但是距离胜利似乎不远了,我希望借助这个机会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也请允许我代表在座的很多王杨的朋友,祝福你们的婚姻美满幸福。
日本出租
和同事吃拉面突然聊起了日本的见闻轶事,他是2015年底去的东京,比我早上了三个月时间。一起吐糟了没有雪景、还没有红叶的日本景点照片,却出奇一致地对日本出租车赞赏有加。
大多数去过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的铁路非常发达,是长途、城际出行的不二选择,而市区内的公交和地铁也同样的方便,所以我们在日本的13天里,打车的经历并不是很多。一种情况是三个人拖着大件行李刚到一个新的城市;再有就是去偏远得连公交车都不到的景点,比如桂离宫;还有就是在脚实在快走断了,要积攒一下体力的时候。
我对日本出租车的第一印象在京都。从火车站出来的时候天已入夜,我们径直走向黑压压的一片出租车,上了队里最前面的一辆老式轿车,司机是个和蔼的老人,感觉年纪比爸妈要大上一辈。见到我们过来按了个钮,后车门就自动打开了。我们三个箱子,他还要帮我们搬进后备箱,搞得我这个壮劳动力都有些不好意思。老人不太懂英文,所以我给他看了打印出来的地址。因为字体小看不清,所以他先把车开出车站,给后面的司机腾路之后,摸出身上的老花镜,然后告诉我们OK。到了目的地的街上,我才知道京都的门牌号居然是用日文写的,而不是阿拉伯数字,看着日文写的门牌,真是一头雾水;老爷子停下车帮着一户户找,才让我们得以顺利入住airbnb。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晚上路边趴活儿的司机,他们会一直敞开着后座的车门,这样乘客就可以直接钻进车里。试想一下当时的场景:在1月份寒冬的黑夜,路边停着一辆敞开的车门的出租车,车里亮堂的灯光和温暖热气就是对乘客最好的一种迎接。这样的一幕在日本街头各处上演,不得不让我这个路人崇敬这些司机的专业和认真。
人们说到日本出租车的时候都会想联想到可靠、干净;就算在TripAdvisor的论坛上,全球的旅者都说在日本乘坐出租车的时候不必担心绕路、乱收费的情况。很多人说出租车也就如同一个国家的门面,这话一点不假,外国人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通常第一选择都是拉着行李搭乘出租入住酒店;所以这个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而日本的出租车司机做到了最好。
我们在日本并没有用优步(Uber),因为它的业务并没有在日本开展起来。日本人在很多方面仍然传统、守旧,所以这场冲击传统行业的IT变革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不过话说回来,最近去芝加哥旅行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我们从机场出来的时候,一来不想等太久优步,二来心想酒店就在机场旁边4公里不到的地方,结果打了个出租竟然花了31刀。吃了一次小亏,之后我们全程都是6、7块钱的优步解决,最后临行前从芝加哥市区打到机场28公里的路也才32块。由此可见,如果只是价格上的区别,谁还会真的打出租呢?
然而,似乎UBER在日本发展缓慢让我觉得倒是一件幸事,因为不想看到这些传统行业中敬业、勤恳的司机丢掉晚饭;或许是我杞人忧天,但只是希望看到的这些“美好”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烤肉见闻
老兵节长假和女友在洛杉矶吃了一家深受好评的韩国烧烤—姜虎东。听说这家店非常火爆,动辄就要排队2个小时,所以选择了星期二中午这个时间,才免遭排队之苦。店面很大,能有二三十张桌子的样子,与传统的韩国烧烤店没有两样,店里人不多,我们被热情地招待坐下来后,发现桌上的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各种韩国小菜、茶水、纸巾、碗筷,就连火都点好了,只差点肉开烤了。
翻开菜单,感觉价格略贵,36一盘的牛肉,24刀的牛舌有悖于我们对洛杉矶美食物美价廉的整体印象;网上查了一下什么肉好吃,评价却都提到姜虎东是以优质的肉源和一流的服务而出名。的确,点完菜接下来的40分钟时间是享受真正美食的开始。
吃烧烤的乐趣是“烤”,这点我完全同意,我也喜欢在自己面前呲呲烤出来的肉香,只不过我真不在乎是谁烤的,好吃就行。当时店里有5、6个服务生,自始至终我们几乎都没碰过烤夹,这些“专业人士”会到桌前帮你烤肉:捡肉、铺开、翻烤,再把烤熟的放在旁边。烤肉需要时间,一个服务员把肉铺开翻动几下以后就会去照看其它桌的客人,而店里的每一个服务生经过我们桌的时候,都会特别注意一下烤架上的肉,如果需要翻动就会主动过来。正是这点细节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在西餐里,一个服务员会负责一片区域几张桌子,所以每当你要续杯、加菜、结账的时候,都要找负责你的那个人;有的时候我们着急随便拉过来一个,得到的结果通常还是“好,我把那个谁谁谁叫来”或者“我会告诉谁谁谁”。再看看亚洲饭馆,除了大的港式餐厅,都很少有这种明确“责任制”的划分。
很容易理解,有了责任划分,服务员就可以更多关注自己的区域,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更利于任务分配、以及日常管理,出了问题也比较容易发现、追查、解决。但缺点就是如果我不负责的区域也不需要过问任何,时常造成事不关己的态度。而且在繁忙的时候,因为资源不能及时地调节和流动,很容易出现瓶颈,导致低效率和不良反馈。相比之下,后者的流动机制就更加自由、高效,但需要所有人都对工作充满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否则,既缺乏动力,又缺少责任,就会让很多事情停滞不前。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观察就是我们只有在结账的时候才叫了服务员,其余的时候因为他们有充分的准备,也想到了顾客的前面,所以桌上有充足的纸巾,两个人两壶茶也不需要加水,这样随机叫服务员的情况就大大减少,进一步提高了效率;服务生有更多的时间花在顾客的桌前,而不是跑来跑去,拿这拿那。
禅意
这次我们在日本走访了很多古刹,还专程前往了鉴真和尚主持修建的日本律宗总寺——唐招提寺。在京都和奈良市区的这些“禅思悟道”之所,俨然已被络绎不绝的游客变成了熙攘喧闹之地;在这里修行的僧人,相比一定有对“大隐隐于市”的追求和考验吧。但作为游客要想耳根清净,就要寻觅偏远一些的地方。
在京都岚山以北,有一处神秘的寺院——西芳寺;网上搜到最经典的照片就是在绿油油的鲜苔中,近处立着一个布满苔痕的日式石灯,树林中斑驳的光束之后,透着不远处寺院隐隐的屋顶,一片宁静,禅意盎然。可研究下我才发现,所有访客必须通过平信提前两周申请,而且寺院的回复也会通过信件回寄到申请者手中。这么原始的交流方式,突然给西芳寺戴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面纱;繁琐漫长的手续也自然吓跑了大批不虔诚、不执着的,以及像我一样来不及申请的游人。寺院几个月前刚刚取消让访客抄写经书才能入寺的规定,想必去那里的行者一定都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吧。
一行下来,我对于日本寺院、园林的直观印象是朴素、简单却又精致讲究。日本庭园虽源于中国,但在日本得以改造、传承,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抽象、枯寂、空无、清幽的禅之意趣;而所体现出的禅意,强调悟性、以小见大;摈弃传统中式的假山池泉,而使用苔藓、沙、砾石这些静止、永恒的自然元素,营造出“一心向禅”的枯山水庭园。园内树木、岩石、天空、沙地寥寥几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因为在修行者的眼中它们就是瀑布、山脉、岛屿、海洋,一沙一世界,兼具简单与细腻之美。
我们参观的日本皇家园林桂离宫和修学院离宫,都可以说质朴得近乎自然,没有中国庭院中硕大的宫殿,也看不到太多人工修饰的痕迹,它所表现的是平淡、单纯、含蓄和空灵,让人们从这种自然的艺术中诱发出空寂与闲寂的效果,产生一种幽玄之美。极为简单的木亭,只需要面朝湖水、俯看山下,就足以体现出这种和大自然结合的心境。其实,更让我回味无穷的是不经意间看到地上的一块“特别”孤石,或是横挡在路上的一根竹竿。这种意境,焕发出每个人心中的另一个自我,让你看懂这是:“不要踩踏”和“此路不通”的另一种表达。在这么多日本的园林中,看不到文字提示牌;因为“保护草坪”,“请勿入内”已经进到你的内心。面对“不要怎样”,“禁止怎样”的说教方式,显然有更好的、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能够激发出人心善良美好的一面,也让信息的传递更贴心,更有人情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