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在机场多出了5个小时的等机时间,不妨拿出电脑写写人生中第一次误机的经历。早上8:45的飞机,因为没有托运行李,所以7:12从家出门,准备打个优步(Uber)去机场,结果连着等来的两辆车都是到了门口,看我手拿行李,才告之不去机场;不是出租车又没拒载一说,我似乎除了说it’sok也没太多办法。眼看时间变得紧迫,我决定放弃Uber改用Lyft。4分钟之后,Lyft司机Joseph开着他的现代伊莱特接上了我,我一上车就向他吐槽Uber司机的劣行,他说他绝对不会拒载,因为这是他开Lyft的“底线“。Joseph是典型的大汉型老美,身体有些发福,还留着白色长胡,我心想还是老美靠谱。没想开出几条街,Joseph就被要求去接另外一位乘客,瞬间我才意识到在Lyft里面选择了”line”,和别人共享线路。我赶紧看手机上规划出的新线路,很明显,再兜个圈子去接其它人,我肯定误机无疑;正当发愁的时候,Joseph果断拒绝了Lyft安排的线路,告诉我说”我们直接去机场了“。
101高速上还有点堵车,他看到摩托车穿梭过去,就闪开空间让他们通过,因为他自己也骑摩托车,所以对他们非常理解谦让,并且”showsome respect”。他说自己有一辆大哈雷,还有好几个兄弟也是“摩托党“,他们总是一起骑行,还穿越过一次美国,非常有意思。说到这儿,我就在脑海里构建了一个画面,一下就把他和我印象中”摩托党“那个彪悍形象联系到了一起,似乎也明白了这种不会拒载的”底线“和道义从何而来。反观拒载的两个Uber司机,一个是亚洲脸,一个是黑人,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利益最大化出发,却不想给乘客带来极大的麻烦。
尽管出于我的错误,Joseph还是把我一个人直接送到了机场,而Lyft只收了17块钱。下车的时候,我给足了小费,再三感谢他的好意,希望能弥补他经济上的损失。内心非常感恩能够遇到这样的好司机。
在三番的大街小巷里跑着很多共乘车,不少同时贴着Lyft和Uber两个标,当问到他们喜欢Uber还是Lyft,他们说两家挣的钱差不多,但更喜欢Lyft,因为公司文化更友善更包容,所以大多时候都开Lyft。新兴的网络市场创造了很多全新的领域,没有先例也难有规则和法规可循,所以对于这些IT公司来说它们担负了很重要的社会责任,保证服务的品质,保护各方的权益,而这种影响需要从根源贯彻。就像google“不做邪恶的事”的企业信条一样,要让这种观念扎根每一个员工的心中。当你看到Lyft司机都有一种自豪感,整个公司的文化和氛围都很健康积极的情况下,你知道这样的公司应该走的长远。相比之下,在各类丑闻和渗透着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影响下的Uber,作为现在最大的共乘公司,需要改善的不是一点点。
最终,我还是误了飞机;我想打电话投诉Uber,却发现投诉无门,连个电话都找不到。那对于乘客的选择也很简单,我们的底线就是“nomore U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