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的教徒

   惊奇的发现阿姆斯特丹机场居然有个冥想室(meditationroom),这样的设定再适合北欧人不过了;待飞机落地卡萨布兰卡,这个国度取而代之的是祈祷室。初到伊斯兰国家,对很多东西充满了好奇,所以我就借着等女友飞机的一段时间,把机场的角角落落走了一遍,看看也用矿泉水瓶装洗手液的厕所,因为有人说免费厕反应一个国家的真实国情;那我只能说摩洛哥的条件和墨西哥如出一辙。随后的旅途中发现在公共场合都能找到祈祷室,有时我会偷偷往里瞟上一眼,铺着地毯的房间里,挤着很多人跪拜。

因为参加了个沙漠私人团,所以一路上有专人解答穆斯林的婚姻、宗教、生活各路问题。我们的司机兼向导“穆罕默德“告诉我们穆斯林教徒每天需要礼拜五次,每次礼拜都面向麦加进行。礼拜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予真主,被视为与真主的私人沟通,以表达感谢及崇拜之意。但如果正在工作或者其它特殊情况可以减免礼拜次数或者之后补上。我又问他如果自己开车的时候怎么办;他回答:如果不是在工作,就会停车礼拜。我心里想那岂不是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整个交通系统都要瘫痪?在老城里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当地的清真寺会播音唤礼,诵读古兰经里面的祷文;但远在路上,时间就可以自己把握了吧。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礼拜场所,也是供教徒学习的地方,我们去过的几个古城里,马拉喀什、菲斯,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遍布各处,就好像在日本京都大街小巷见到的寺庙一样;这些清真寺不对非穆斯林开放,不过好在游客可以在卡萨布兰卡的默罕默德二世清真寺一饱眼福,因为它是摩洛哥唯一对非穆斯林开放的清真寺。

我们后来又聊到“听说穆斯林可以娶四个老婆”的问题,默罕默德告诉我们:教义上虽然说穆斯林男人可以娶四个老婆,但法律上只允许一个。在摩洛哥国王的以身作则的表率下,如今的摩洛哥基本都是一夫一妻。只有少数情况,比如女方无法生育并且愿意放弃法律上的妻子,这样的时候在宗教上才会娶两个妻子。

我们搭乘骆驼队进沙漠的时候是4点多,走了大概1小时之后,骆驼领队停下脚步让我们休息、拍照;在其它人都冲上沙丘沉浸在兴奋之中时,我看到他虔诚地跪在了沙地上,朝着远方俯身礼拜。我静静地站在远处,看着在这无际的沙漠和天际间,这条骆驼队和裹着白色纱巾的教徒,觉得这是多么美丽、神圣、震撼人心的一幕。于是也诞生了一张我非常喜欢的人与沙漠照片。

在摩洛哥了解到很多伊斯兰教的习俗, 突然让我回想起几个月前从芝加哥酒店打车去机场的故事。清晨5点钟的街道空无一人,我和女友叫了优步(Uber),上车后发现司机是一个穆斯林,是头上是裹着一个头巾的小老头,顿时心里疙瘩一下。一路上,他一句话都没和我们说,倒是嘴里不停地嘟噜着些什么,让我心里非常不安;甚至都有想到他不是要来自杀爆炸什么的吧。 现在看来,这是一场可笑的误会:这是穆斯林每天清晨的晨拜,但因为我们在车上,所以他只有自己默念经文礼拜。

想到这儿突然觉得自己的无知差点错怪了好人,但我的第一反应想必也适用于很多人。坐上出租车,我只是一个乘客,没有选择、权利和影响力,但当我们身处要职或者社会名人的时候,如果把肤色、地域、宗教和偏激的印象对应起来的话,那就可能口出陋言、自显无知、成为笑谈。就连当今的美国总统竞选人不竟然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对很多事物的认知都来自于媒体:新闻和网络,它们的文字和言论有时会无形地在我们的脑海中筑建了一个偏激的形象 。然后,每每说到这个话题、国家、宗教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恐惧、怒火和偏见。媒体对于大多数国民是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径,它若不是自由公开的,就会变成了操纵思想的手段。在海量信息的时代,真理要靠自己的亲身实践,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擦亮自己的眼睛,看清楚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才能做到谦逊和包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