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去听了HansZimmer在三番的音乐会,本是抱着极大期望的,却不想带着遗憾离开。我很少去现场听这类的音乐会,因为就音乐本身而言,肯定在海森赛尔耳机里的效果最佳,其尤是电影原声、史诗摇滚或轻音乐来讲。如果是传统的管弦乐和交响乐,并且在专门的音乐厅里演奏,那效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但HansZimmer的配乐融合了电子元素,需要使用扩音器和合成器,那现场效果很难保证。
我坐在一楼的最边缘,距离舞台不近也不远的地方。开场之后,人群一度沸腾,炫酷的灯光和强大的舞台阵容,配上最后站起来的一排唱诗班,感觉一场史诗大戏就要开始。但我的心情没过多久就平静了下来,因为现场的音效实在不好,鼓点动次打次的节奏严严实实地盖过了音乐的主旋律。对于电影配乐,更多的人可能熟悉只是最有名的一两段,我闭上眼,努力地在脑海里寻找对应的匹配,几乎听不到旋律,无法产生任何共鸣。
到了下半场,音效更加不平衡,看得出鼓手一直都很卖力,台上所有艺术家都使出了吃奶的劲儿,低音的bass居然和场地的老建筑发生了共振,整个厅都嗡嗡起来,什么都听不见,让人恨不得想快点离开现场。后来听朋友说,有些人觉得心脏受不了都提前离场。对于史诗类音乐的现场表演,的确可能要结合很多乐器的元素,没有宏大完整的交响乐团,不少工作都要交给电子设备,这么多电子乐器一起发声,似乎整体效果的好坏都决定于合成器了。很可惜,要不是是事先没有调整好,再加上现场缺少及时的反馈,所以无论音乐家们在舞台上多么认真地表演,下面的观众还是一脸懵逼。
初中的时候开始听新世纪,神秘园那几张专辑直至今日仍然陪伴我在很多孤独的夜晚;朋友曾说旋律过于凄凉听了难受,我说很多时候听着听着就会想哭,但突然又能得到内心的极度平静,唤起心底深藏着的强大力量:想要做更好的自己,想要善待身边的家人。高中的时候开始接触史诗摇滚,打魔兽世界时伴上一曲恨不得能以一敌五,又好像身临角斗场的拱顶俯瞰世界众生,被音乐里描绘的宏大场景所震撼。失恋的时候,追逐了一阵trance和house电子乐,强力的动次打次节奏,强行给自己打上鸡血,抵过一个人开在101高速上的难过。还有就是一直最爱的歌剧,每个经典的唱段,都传唱着人类善良的一面和最忠贞的爱情。不是所有音乐类型都适合现场表演,那些让我曾经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感受和欣赏的音乐还是让他们留在美好的唱片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