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产品经理

每个人眼里的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都不太一样,公司对其的定义也各有特色,具体到不同的行业又会有所差异。PM虽然在IT行业为人所知,但仍不少人并不了解“产品代言人”的工作属性;我甚至都没正式地给父母解释过产品经理到底负责些什么。简单来说,PM是企业中专门负责“产品”的职位,也被叫做Product Owner(PO)。比较直观的解释是PM处于商业、设计和技术的交集之处,用产品和服务来解决用户的痛点,从而使其创造商业价值。而每个人的背景、优势、能力不同,产品的侧重点不同,所以PM的职责也会在这三个方向上有所倾斜和侧重。

PM通常参与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和很多团队和部门打交道,从初期的市场调查,到发掘用户需求和竞品分析,从头脑风暴,到确定开发何种产品,从制定策略和商业模式,到上线策划和宣传等等。我们身边每个产品都是一个鲜明的案例,比如Gmail,从最初诞生为了解决邮箱存储空间的问题,到如今布局成为了成为企业内部的协作的平台。


(图中的Product Manager负责衔接和协调产品开发中各个环节的部门)

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

和PM相关的职位还有项目经理( Project Manager或者Program Manager ) ,它是团队项目的主导者,其首要职责是在预算内按时按质地带领小组完成工作内容。为此,项目经理负责制定完整的项目计划和Milestone,定期跟踪进度,减控风险,保证项目的实施和预定目标。而从中衍生出来的最新岗位Technical Program Manager (TPM)则兼顾了项目管理,和技术架构的统筹和协调。比如在IT公司中负责底层架构的PM职位,因为对技术有很高的要求,通常要求有工程师的背景,TPM就会挑起大梁。

总的来说这两个职位的定位不同,一个面向产品,一个面向项目。有些公司特意地合并这两个职位,比如微软和苹果。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两者的工作内容上有诸多重合,而且本身产品和执行也是相辅相成;既要有产品和策略的远见,又得脚踏实地完成产品迭代。当然,也有主张分开两个岗位的公司,比如在谷歌云和亚马逊,因为云计算的部署和架构非常复杂,需要和太多部门打交道和协调进度,这时项目经理就能把这部分工作独立出来执行。

B端和C端的产品经理

产品广义上又分为B端(To business对公)和C端(To Consumer对私),因为对象用户不同,职责上也有不小的差异。比如B端的PM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和客户打交道,职责也围绕着提高客户企业的效率,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带来经济收益。比如我负责的企业人工智能,有大于1/3的时间都在和客户开会打交道,有些销售和BD的味道。从客户的痛点和需求中总结和制定解决方案就是核心技能。而C端的PM则围绕着用户来创造商业价值,实现产品联动。用户的同理心和从大数据中发掘商机,则是C端PM必胜的法宝。当然作为PM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解决用户的痛点:

用户价值 = (新的创造价值 – 旧的价值 ) – 替换成本

如果这个等式成立为正,那么产品就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并且得到普及和应用。产品经理就是需要从旧的价值中找到创新的方案,可能是一项技术或者一个平台,甚至是一种新的流程,并且用最容易和阻力最小的方式让用户切换到新的方案上。

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

产品经理通常被定义为通才,要有非常全面的能力和知识体系。但总结下来核心的能力有以下这5点:

  • 产品思维(Product sense):对产品本身,及对商业、用户目标的深入了解,包含了用户中心设计,解决用户的需求和痛点
  • 产品策略(Product strategy) :从更高的角度解答产品如何实现公司和产品的愿景;或者如何能够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 技术能力(Tech skills) :平衡什么是可以实现的,什么是长远的发展。比如在存储非常昂贵的时候,所有的电邮供应商都在为存储空间收费,而GMAIL看到了存储成本会越来越便宜,所以提前投入“无限”存储的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忠实用户。
  • 执行力(Execution):没有任何产品是搞嘴做出来的,PM必须要在产品和执行上做到平衡。
  • 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做产品是一个团队工作,保证有效的沟通是产品的必要条件。当然沟通还有对内和对上,管理好上层期待使得产品能够得到支持。

这5个PM的核心能力在不同的级别上要求和侧重也不同,比如刚入职PM会更倾向于产品和执行能力;在产品思维、技术能力和执行力上打下稳固的基础;而资深的PM更多时间用在策略和长期愿景上,使得产品的走向正确。

以上就是我眼中的产品经理浓缩在1700字里面。写这个命题并不容易,一个完整的职业和或者说学科很难简短的总结,又做到面面俱到。鉴于我单独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这篇就更多的从定义上谈了谈我的看法。

我的产品经理之路

转型做产品有段时间了,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实践者;说实话,尽管路途并不平坦,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幸福感就变成了工作最大的动力,更加坚定了自己转岗的选择。从我毕业后的第一份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到成长为一个团队和产品的开发经理,再到跳槽谷歌的技术项目经理,如今又转型做了人工智能产品经理,似乎把这一路上的能做的职位都体验了一遍。有不少朋友都问过我:开发经理当得好好的,手下有小10个员工,前途似锦,很多人都很羡慕,为什么你自己要从头开始做产品?

最大的动机是自己的兴趣和热忱。我从小就喜欢鼓捣点东西,设计个网站,制作个自动贩卖机什么的;做工程师的时候手头的项目也一直没停,和好朋友一起写App,虽然最终“一事无成”,但知道了创业的不易,也明白了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很难成功的道理。当时做资深开发经理的时候,我逐渐对产品和用户产生了更大的兴趣,看到了idea再好要是没有用户和市场的考验,一个产品都不能定义为成功;另一方面是看了看自己的老板和VP,问自己这是不是5年、10年之后想成为的样子,心中自然就有了答案。2017年我选择了从技术岗辞职,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途中我也曾迷茫过,也怀疑过自己的选择,甚至有认真地考虑是不是应该换回去;尤其是看到当年自己的小伙伴们,比较之下一个刚刚从头开始的我,心中难免有一种不甘,有一种无助。幸运的我有家人和很多朋友的支持,熬过去了,也慢慢体会到有耐心才能换来信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过来人和我说:其实一两年的低谷在整个事业生涯中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看看这个过程能学到什么,就像有人说的“有时择比努力更重要”,只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奢侈地给自己一段学习、吸收的时间,未来才能跳得更高吧。

人生中每段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找到独特的视角就能发掘其中的价值。我经常和前同事分享自己的例子:在写第一个云产品之前,我在云架构的压力测试组待了一小段时间,虽然不是自己的目标岗位,但多半年的时间却让我对云服务的底层构架有了全局的了解。这些知识在之后的工作中产生了极大的帮助。我想这次转型也亦是如此,只不过跨度更大:在做产品之前,我花了近一年时间做技术项目经理过度,让自己在项目管理、沟通和横向产品架构上积累了优势。产品经理本来就是一个通才的岗位,自己身边的同事有前消防员,有高中数学老师,有电视台主播,当然也有像自己一样技术出身的,每个人都带来独特的背景、经历和视角,因此每个人的优势也不一样。没有谁是完美的产品经理,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扬长补短,我自己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