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故事

    除了狮子之外,草原上的捕食者还有豹子(leopard)和猎豹(cheetah)。豹子总是独来独往,几乎每次都出没在茂密的树丛里,很难被人发现;但幸运的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捕捉到它们的踪影。而猎豹,文章的主角,直到第三天的早上才让我们一睹芳容。

    Peter作为一个超级合格的导游,非常乐于给我们普及知识:猎豹依靠速度捕猎,是陆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可达到100km/h以上。与此同时上帝又是公平的,不足的耐久力让成年的猎豹只能保持最快速度3-5秒,捕猎的距离也只有500多米;所以对于它们来说,如果一分钟之内不能成功,就要休息很久才能开始第二次尝试。猎豹和豹子一样,是独居动物,一般长到16个月的时候,就会和母亲分开,独立门户。

    而当下,我们眼前看到的却是5只猎豹兄弟,它们一起生活、情同手足,极其罕见。这一现象在英文里叫coalition(结盟),美国国家地理曾在去年全程跟踪这5只猎豹的生活,拍摄了一部纪录片(the Five)。如今很多游客来马赛马拉都点名道姓要看这5兄弟,而能否遇到一切都是缘分。听到这里,我们突然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运,一下就见到了国际明星。开车“尾随”它们观察了30多分钟,它们时而停下来观观“沧海”,时而扭打起来嬉戏作乐,逍遥地享受着早上的阳光。它们看起来一点都没有捕猎的兴趣,只是在草原上闲逛。所以我们就找了一片风景优美的地方停下车,支起小桌椅,享用打包好的早餐。

    要不是Peter给我们介绍,我真的不会知道这5只猎豹如此有名,也不会知道它们兄弟的故事,更不会兴高采烈地给营地里其他游客分享今天的经历。路上我们还提到了几年前国家地理拍摄的“狮子王”纪录片,我对此毫无印象,所以在回程的飞机上找到了这部精心拍摄的纪录片。电影分为了狮子和猎豹两条主线,介绍了草原上四兄弟夺取另外一个狮群的全部过程,让我震惊的是这和我们这次在草原上看到的如出一辙。影片从一头母狮为了保护自己年幼狮子不被杀死的视角阐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故事里每只狮子都有自己的名字,让观众觉得它们如此的贴近生活。而穿插的另一条主线上,年轻的猎豹母亲在深夜里难挡土狼成群结队的袭击,刚刚出生的5只幼崽,在一夜间只剩下了3只,让观众为丧子之痛的母亲揪心。在随后的半年的跟拍中,她和小猎豹们不断受到土狼的骚扰,好在经验丰富的母亲知道如何保护幼崽,声东击西,坚守领地,才艰辛地把剩下的三只猎豹抚养长大。

    听完、看完这些故事,我突然觉得草原上的动物都鲜活起来,不再是独立的个体,也不仅仅是“丛林之王”和“奔跑最快”的头衔。背后的故事告诉我,在权利和力量的光环背后,仍有残酷的斗争和痛苦的失去;每种动物的形象饱满起来,也让我们产生了爱恨情仇。

    回到美国之后,聊到参观美术馆太过于走马观花,希望之后能多花时间了解一下每个藏品的背景。的确如此,如果不了解背后的故事,就像看草原上一个个孤立开的动物,那再好的艺术创作也很难产生关联,很难在情感上有所共鸣。当我们评估一个作品的时候,不单纯看它在艺术上的造诣,而是看它表达了什么思想,看它看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这些才真正是我们对创作品的理解。我们够通过“戴珍珠项链的女孩”和“罗丹”这样的电影,了解一段历史,一个背后故事,让我们懂得艺术的灵感源自何处。

   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从信息的接收者来说,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故事是明白事物本身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作为信息的给予者,比如产品经理,讲故事(storytelling)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产品或是一个功能,其实无外乎就像一件艺术品,摆在那里可能无人问津;需要把故事讲出来,让人建立起理解和感情,别人才能真正地欣赏。

豹子(leopard),也称花豹

树上休息的豹子

猎豹5兄弟中的4个 (cheetah)

猎豹5兄弟

猎豹5兄弟

平静背后的危机四伏

    大草原的第二天故事从早上6点开始,这时天刚蒙蒙亮,太阳还没升起,空气还是深夜般的冰冷;不远处,还没躲进水中的河马仍就“呼呼”地叫着,倒是树林里鸟虫声逐渐活跃起来。我们简单地洗漱之后,手中捧着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带着一颗企盼的心出发了。不得不说,有了第一天激动人心的捕猎故事,更贪婪地想看一场成功的动物厮杀。

    车驶出营地,我们当然不是起床最早的,远处天空中一个个热气球正在慢慢升起,动物们其实也早已开始了一天的活动。Safaris安排在早晚两个时段是因为这是在人不睡觉的区间内动物活动相对最活跃的时间。待到了太阳炙烤,动物们就打了蔫儿,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所以我们要趁着草原上温度还没有升起,朝着刚刚接收到的雄狮情报地进发。

    远远的,四只雄狮一字排开,正不慌不忙地朝我们走来。狮子是群居动物,族群中只有一个领袖;但只有一只雄狮的族群非常脆弱,很容易失去统治地位。一个稳固的狮群通常由2-3只雄狮组成;而作为领袖,它的主要任务是保护领地和族群。捕猎一般由母狮执行,但捕猎后的成果却要让领袖先行享用。如果领袖受到其它雄狮的威胁,且在挑战中失败,就会被放逐。新的狮王将接管狮群,杀死所有幼崽,尽管母狮子会极力保护;新的狮王会和这些母狮交配,2-3个月之后,新的小狮子就会出生,这就是残酷的草原法则。

    我们眼前的这四只雄狮,似乎远离了自己的族群,跑到马拉河的另外一侧,希望能征服新的领土。有经验的Peter早早就把车停在它们的必经之路上,成功的“阻截”使我们与狮子的距离只有1米;领头的头狮撇了我一眼,就若无其事地走了过去。这四只狮子应该是兄弟,才有如此深厚的家庭纽带:两只雄狮在我们这么多观众面前蹭起头来,让人想不到这么严酷的动物还有柔情的一面。随后,它们穿过一片茂密的丛草,自觉是累了,趴在地上不起来了。

    我们周围的很多观光车都是完全敞开的,我一直好奇会不会很危险。我问Peter如果在狮子经过车的时候,有人跳下去的话狮子会不会袭击人。他解释到因为人类不在狮子的食物链中,所以他们袭击人的原因只是感觉受到了威胁,就算狮子杀死了人也不会吃。因为它们在马赛马拉见到的人和车已经习以为常,所以人狮才能共处。他猜下车的人90%的概率会吓跑狮子,当然不会有人应该冒险尝试。

    其实这几天,我们遇到了很多次狮子,但无论是公是母,大多时间都躺在地上休息,再也没能看到像第一天捕猎的刺激。而且随着动物种类的不停重复,我们也慢慢有些审美疲劳。甚至有一度,我都觉得这些动物在从草原上过着安逸的生活,你一群,我一撮,各自互不干扰。我们就像逛大动物园一样,似乎看完一种再赶着去看另外一种。我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了同车的Peter和奶奶,他们告诉我,深夜其实才是草原最残酷最真实的写照,除了猎豹通常在白天捕猎外,狮子、豹子、土狼等都是在夜间觅食。所以到了白天,一切似乎都恢复了平静,表面是天下太平的假象,动物们都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但看看雄狮脸上的各种伤疤,就不难想象深夜里血雨腥风、残酷厮杀的场面。

    大老远跑到非洲来看动物迁徙和狮子王,内心自然希望有些刺激的节目;但突然又觉得这是自私、残忍的想法。此时此刻的我也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种内心的冲突,可能在大自然的法则面前,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静静的旁观。

草原上的日出

狮子四兄弟 

瞅我一眼

兄弟情深

占领地盘

打个哈气

动物奇遇记

    到达马赛马拉的当天下午,我们就开始了第一个safari game drive(应该翻译为乘坐车顶可以打开的SUV,在野生动物园游玩的活动)。4点半我们从营地集合出发,在车上认识了之后3天都会朝夕相处的当地司机Peter,以及来自美国怀俄明州的两位和蔼奶奶。她们都是退休的高中生物老师,两人相约着一起到肯尼亚旅行。我们路上经常会剐蹭到树枝而带进来蜘蛛,这时一个声音就说“别看我教生物,上课时候还要给学生们讲各种昆虫,但其实我这辈子最讨厌虫子了”,一下就逗乐了大家。她们还特意要了我们名字的拼写,说要把我们写进她们的旅行笔记中。

    精彩的旅程刚刚开始,我们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我索性站在车里,靠在椅背上,从车顶伸出脑袋,像潜望镜一样,扫描着周围的每寸土地。此时已是老奶奶们在马赛马拉的第3天,早就练就出了两副火眼金睛,大老远就能在草丛中发现隐藏着的各种动物。而我俩的第一反应却是“在哪儿?没看到啊?哦哦!”除了看不见,我们还说不出。见到鸟只会说bird,看到鹿也只会讲deer。懂得“知耻而后勇”,我们第一天晚上赶快恶补了下英文单词,这才知道了汤氏瞪羚,格林特瞪羚、高角羚、非洲大羚羊、转角牛羚、水羚羊、苇羚、小羚,等等。

    和我之前去过的野生公园不同,在马赛马拉大草原上寻找动物,就像大海捞针,1500平方公里的平原,遇到什么都要看缘分。导游告诉我们:虽然他知道什么动物大概会在什么区域活动,但这样的大概远远不够,比如一只猎豹现在在眼前这片草丛中,下30分钟就可能随着猎物或者水源跑到了另一片区域。诚然,草原上有非常多动物,角马、斑马、水牛、大象、长颈鹿等,我们也会时不时遇见它们;可是想指名道姓地看狮子,豹子,除了运气之外还要加上一点点科技。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平原上瞎转;可能几十,近百辆SUV分布在保护区的不同地方,司机们通过车载无线电联络。如果有人发现了猎豹的踪影,附近其他的司机都会闻讯而来。他们往往只需要几个单词,就能表述清楚在我们看来都是一样,没有任何地标的大草原,神奇得如同GPS一般。

    此外,在公园保护区内没有正规的道路,都是车压出来的土辙路,但这些路仍然都受到公园官方的管理。司机不允许开野路,但错综复杂小路,有些甚至已被遮挡,Peter似乎牢记于心,开起车来游刃有余。 我们沿着河流一路开,看到了大象家族在树林外进食。Peter把车停到最近的路上,熄火让我们静静的观察、了解他们生活的习性,看看家族中的小象是如何笨拙却可爱地学习着草原上的生存技巧。

    车再次发动,没开出去多久,我们就发现自己深陷泥潭,自救了15分钟无果,只好用无线电求援。两辆载着游客的吉普过来,挂上牵引绳,熟练地把我们从淤泥中拉了出来。可能是上天对我们的补偿,无线电中传来了新的信息,不远处有人看到了母狮子;于是我们这三辆车立刻开足马力,“风尘仆仆”的赶了过去。

    果然,在很近的草丛中有两只东张西望的母狮;Peter表示她们正在准备进行捕猎;他看我一脸问号,就指了下不远处的斑马群,我才恍然大悟。她们小心翼翼地朝斑马群靠近,每走一小段路都会停下来观望一会儿,似乎刻意表现出不经意;往复几次,她们距离猎物越来越近。说这时那时快,两只母狮突然疾驰了起来,径直朝着斑马冲去,一瞬间所有斑马开始亡命大逃亡,当时的感觉就像“万马奔腾”;而我们似乎是后面的“黄雀”,开车紧随其后。母狮跑出去了几百米之后就停止了追逐,捕猎失败,整个过程只持续了可能1分钟。Peter指着母狮鼓鼓的肚子说,她们最近伙食不错,所以并不着急下次捕猎。一切发生的太快,我完全没有准备,手中的相机在情急之中按出来的照片也都近乎全虚。但能在第一天就看到母狮捕猎的场景,已经让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应该就是我心目中的大草原吧。

    这时7点半的马赛马拉,天色已黑,我们心满意足的回到营地休息。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其他人分享今天的精彩经历,也想好好饱餐一顿,准备好第二天的旅程。

大象一家人

草原safari

不合格的母狮捕猎照: 400长焦 +天色已暗 + 完全没有准备 + 第一次捕捉奔跑动物

逃命中的斑马群

走进马赛马拉

    小时候透过中央台的“动物世界”认识了非洲大草原,我虽不是节目的铁粉,但印象中老爸倒是很喜欢看狮子、猎豹捕猎的场景。而至于动物大迁徙、天国之渡,最早应该也是从朋友口中得知的吧。马赛马拉是肯尼亚之行的重点,是角马过河的目的地,是猫科家族狩猎的地盘:这回狮子、猎豹(cheetah)和豹子(leopard)一个都不会少。

    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我们搭乘小型飞机,把6小时的颠簸车程缩短到50分钟。选择住在公园保护区内的帐篷营地,尽管价格高出不少,但可以避免早晚近两小时的赶路时间,让我们能轻松地“早出晚归”,有充裕的时间接触大自然。

    当飞机降落在公园内的红土跑道上,营地的司机就接上我们去入住就餐。短短5分多钟的车程就撞见了两只觅食的长颈鹿,我们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起来,拿出相机拍了一通;没走多远就又遇到了狒狒一家,它们正穿过草丛进到浓密的树林里;我和ZXY开心地一笑,眼前的好运气是不错的兆头。

    我们住在Mara Bush Camp(马拉丛林营地),坐落在河岸上的茂密树林中。一共12间帐篷,我们被分配到曲径尽头最幽密的一间,紧林河边的观景点,河马呼呼的叫声此起彼伏。迎接我们的是营地的管事,向我们介绍了管家、清洁员和保安。这个营地没有围栏,河马、猎豹这样的动物经常没事就“路过”或者“穿过”一下,白天的时候我们可以自由地在营地内活动;但日落后,出帐篷就敲响门口的牛铃,当地的马赛人保安就会护送我们去想去的地方。听管事的说,当地的土著马赛人因为从小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所以这些“佩刀侍卫”非常了解各种动物的习性,负责保护营地内的游客和工作人员。因为我们住的地方紧邻观景点,再加上河马只有日落才跑到陆地上,我总叫上马赛小哥带我去看河边丑萌的河马。

    我们所住的帐篷算是一室一卫,有一张queue bed和一张单人床 。盥洗区和卧室用垂帘分开,有洗手池,冲水马桶,热水淋浴,条件感觉一点都不比星级酒店差。白天外出的时候,工作人员帮忙收拾房间,卷起帐篷外的帘子,露出纱帘,透光通风;外面是茂密的树林,鸟叫虫鸣,可以惬意地靠在躺椅上,读上几页书,眯一小下觉。天黑之前,他们会放下布帘,支起屋内的蚊帐,被窝里放两个暖水袋,非常贴心。几天下来,我和ZXY都非常享受住在帐篷里的特别体验,感觉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体验马赛马拉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营地每天安排早晚两个game drive(开车转悠):凌晨6点叫早,送来热乎的咖啡和饼干;6:30准时出发,太阳高照后在11:30前回到营地。吃过午饭,休息一会儿,避开最热的时段,下午4:30(到7:30)再次出发,可以看到傍晚的动物活动。明天早睡早起的规律生活持续了3天却一点都不觉得重复,因为我们不知道第二天会遇到什么动物,而又有什么特别的场景等待着我们,充满期待。

SafariLink 当地小航空 专门经营肯尼亚国家公园和内罗毕间的航线

非洲大草原上的长颈鹿

曲径通幽处

我们的12号帐篷

Queue Bed

比家里的还大的卫生间

美丽的肯尼亚之旅

    这是我第二次踏上非洲的大陆,肯尼亚和摩洛哥旅行的体验截然不同:街上摩肩接踵的黑人,一眼望去的破旧贫穷,无时不刻地提醒着我们正身处于地道的非洲国家。但是拥挤的城市并不是此行的重点,而是“市”外桃园—非洲大草原。在这里,每年的7-9月份,生活在坦桑尼亚平原上的角马、斑马都会为了食物一路向北,迁徙到肯尼亚南部的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内。1个多月的时间,两百多万只动物渡过马拉河,形成了壮观的非洲动物大迁徙。

    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我们也不例外,想在2018年选择一个大胆的目的地出行。可惜今年坦桑尼亚的雨水过于丰富,导致大迁徙整整推迟了一个月。我们在马赛马拉停留了3天,都没能看到大规模的迁徙活动,而且也是到了当地才得知在网上就可以查询大迁徙的时间预测;总结起来,就是8月份是看大迁徙最靠谱的时段。虽然有个不小的遗憾,我们仍然超近距离看到了20多种草原上生活的动物。让我彻底放松的,是每天能惬意地坐在吉普车(land cruiser)里,把头伸出天窗,吹着草原上的清风,呼吸着泥土的气息,无边地驰骋,自由自在。

    临行前,我们最大的担忧是安全、健康和卫生。而这10天走下来,我们发现非洲的旅游产业已经非常成熟,人性化的服务更是让你想象不到。内罗毕和蒙巴萨的街上看不到任何黑人以外的人种,但酒店和餐厅里却不乏各国的游客。大家出门都有专人专车接送,我们住过的两个酒店都布有层层安保,进大院前警卫检查车辆,进楼要过金属探测器,行李过X光,就跟北京坐个地铁似的。再说说健康,我出发前打了一通疫苗,一直被告诫喝瓶装水,带好防蚊喷雾,结果我们在非洲没太遇到蚊子的骚扰,光是酒店提供的瓶装水就多到喝不完。最后提到住宿,朋友对我们住帐篷的第一反应是条件艰苦,但其实不然,独立的大帐篷里有两个房间,有自己的淋浴和冲水马桶,每天还有不重样儿的可口饭菜,一点都不亚于外面的酒店。所以,我们选择住在马赛马拉公园内的营地,既舒适,又体验了大自然。

    吸取摩洛哥旅行的经验,我们很快放下了心中的不安和担忧,这样才能放松地真正享受旅行本身,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和风俗。我们早晚开车寻找追踪动物的足迹,中间睡个午觉,不用操心下顿吃什么的生活,简单却有趣。旅人中,避开了中国团扎堆的旅店,大家一天颠簸下来,坐在篝火边聊聊天,说说今天我看到了什么动物,明天你又准备去哪里,着实有一种地球村里其乐融融的感受 。我很喜欢也庆幸我们能有这种原汁原味的旅行体验,所以特别希望能找机会带爸妈们回来体验一次,这次就不会再错过大迁徙。

    说到去非洲的初心和很酷的想法,还是ZXY的主意,去之前我抱着80分的期待,但马赛马拉的狮子、猎豹和真正的体验给了我120分的感受。感谢有彼此的陪伴的旅行,我们都在2018年30岁的时候做了一件非常独特的事情,走了一场美丽的肯尼亚旅行。

眺望雨中的内罗毕
乡下的集市
非洲大草原

求婚

“Xuyan,过去的两年多,看过你哭,逗过你笑,见过你撒娇,听过你吵闹,但无论是怎么样的你,我都深深地疼爱;感谢有你的陪伴,体谅包容我的不足。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人,和我一样对生活有无限的激情和憧憬,有细腻真挚的情感,有一颗温暖关爱的心,而现在这个人就站在我面前。我希望能牵着你的手,分享未来的每一分时光。你愿意嫁给我吗?”

-And she said “我愿意”

这是2018年2月22日傍晚的一幕,我和Xuyan,在旧金山的顶楼天台,在朋友帮忙精心布置的灯光和气球下,映衬着璀璨的都市夜空,我们对彼此许下郑重的诺言。相拥、相吻,在朋友的欢呼声中,我们订婚啦!

交往两年多,我们成为了彼此生活、工作上最好的伴侣。尽管她说我不会哄女生开心,我说她有时脾气倔,但我们都会平等对待彼此,会鼓励支持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包容对方的性格,懂得了要用对方喜爱的方式表达爱和情感,明白了什么是质量时间(quality time)和陪伴。如今一年多的异地生活,我们一直坚持分享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开心失落,共同克服了很多困难,在一起。

所以说,我期盼这一天已经很久,早早安排、埋下伏笔,希望2.22的求婚可以既温馨又私密。为了不引起怀疑,请来了她的好朋友R打掩护,安排了一个虚构的高端饭局(dress up),找了我的好哥们早早来我家布置环境和天台,以确保计划的万无一失。仪式虽然简单、短暂,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是一个回忆起来甜蜜的时刻,也是一个让她没有想到的惊喜。

谷歌的温哥华之旅

年初接手了媒体和娱乐分支(Media & Entertainment)的工作,旨在加强整个平台在娱乐、新闻、影视领域的数据安全和政策支持。2月中旬我参加了加拿大举行宣传活动,吸引当地知名的电影特效工作室使用谷歌云服务。因为政策和税制的原因,几乎全球一半的电影特效公司都集中在温哥华(另一半在伦敦)。也是因为行业的特殊性,用户对文件保密和信息安全的要求极其严格,提前泄露的电影人物和渲染场景很可能就会毁掉一部电影,所以大家对使用公有云(public cloud)的态度非常谨慎。而如今,随着电脑特效的进步,越来越多逼真的后期特效大大增加对硬件和计算能力的需求,从而变成了一个典型的案例:运行自己昂贵的数据中心,还要考虑机器贬值,以及有限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倒不如用云解决一切问题。

临行前两天,产品经理问我可不可以在活动上做个20分钟的主题演讲,题目是谷歌云平台的信息安全(Google Cloud Security)。受邀兴奋之余,也有些压力,毕竟加入谷歌才3个多月时间;尽管对有些产品的具体实现了解不深,但我的优势是从更高的层面审视整个平台,从上而下涉及不同产品,硬件、安全协议,有种知识储备一下子都派上用场了的感觉。与会当天有约80名工作室的CTO和工程师出席,我演讲的内容基于谷歌2017年在NEXT大会上公布的最新安全架构,从而延展出来在媒体领域谷歌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演讲得到了非常多人的肯定,我也因此获得了在谷歌的第一个同事奖励(peer bonus)。

同事奖励的设定是公司内部员工之间的感谢机制,鼓励每个人都把事情做到最好,目的并不是奖励做好本职工作,而是额外的努力和extra mile。如果贡献突出,或者帮了别人大忙,那对方可以选择这种方式公开感谢他的贡献,双方的老板也会看到,而公司会附加一定金钱奖励。每个员工每个季度都有几个额度,奖励的金钱虽然不多,也不是最重要的,但这种体系和文化中的每个人都会尽自己最大可能帮助他人,这种同事间的奖励机制有异于传统老板发的年终奖,一是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二是在同事之间流动的鼓励更像是基层齿轮间的润滑剂,更加优化有效,使得整个企业的效率大大提升。

博客搬家

今天正式把博客搬到自己的服务器上,没想到在新浪一写,居然写了12年。为自己当年开通博客感到幸运,能有这么一块地儿记录这么多年来的点滴和成长,实属不易;昨天迁移文章的时候,因为格式问题,很多都要逐一调整;略读过这些长短不一的博文,就像播放老幻灯片一样,快速重温了埋藏在这241篇文章里的成长轨迹。

12年前,还是刚刚高考完的暑假,去香港读书之前,那时的我对写作还有所抵触。在学校我作文一直不好,总得让做新闻编辑的妈帮忙;后来,慢慢的,写作帮我更清楚地思考问题,精炼我的语言表达;渐渐的,我能写出几篇让老爸老妈看了也眼前一亮的东西。虽然文笔可能没有什么质的飞跃,可能是读的中文书太少,但至少在逻辑上和对事物的剖析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最开始写的博文,尤其在香港的时候,基本都是一小段话,然后配以大量的图片,因为那个时候还要靠图片“说话”;后来,照片的数量慢慢减少,文字的分量逐年增加,到如今,很多文章只有文字,是个不小的变化。再读下12年前写的东西,有些不堪回首,好像就和看自己10几年前的照片的感受一样,幼稚甚至有点土,但变化越大是不是反而应该越开心呢!

前段时间忙工作的事情,一直没有时间和心思更新,但我的生活却发生了很多开心的变化,比如求婚成功,开心领证;工作上也有新的目标和追求,请允许我之后慢慢道来。

最后,记录下定格在今天的新浪博客。

2018做什么

2018年伊始,又要来一波精彩的总结和展望了,挖了下自己的博客,发现居然2017的新年什么都没写,突然就觉得没有比对的意义了。可又不想自欺欺人,因为我清楚的记得在2017年二月份的时候,和组里的3个小伙伴在fostercity吃韩餐,每个人都制定了自己的新年企划;诚然,我不好意思说出来,因为完成的实在不够好。

其实仔细想想2017年对我来说倒是蛮有成就感的一年:第一加入了谷歌,也同时从工程师转型到了项目产品管理。不管道路是否曲折,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段全新的旅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第二就是花时间陪了父母和女友,可怜老爸只有新年的前3天,但至少还是和母亲大人去了趟枫叶国加拿大,和ZXY游了圈泰国清迈。第三就是认识了一些新朋友,不少真心帮助我的人,比如Iwachan,Sharat, Mohit,Dan等等,所以我希望自己也能把“乐于助人”的精神转递下去,受益他人。当然,过去的一年里还有很多值得纪念的点滴和小成就,向前看,就没有必要一一细数。

前几天脸书(Facebook)的马克同学也出来秀了下自己作为CEO的新年企划,但只有一个。想想自己每年制定的10个目标,与其完成的不好,倒真不如抓住重点,这样更容易让自己专注,从而达成目标。所以我总结了一下,为自己制定了工作、家庭和生活三个大目标,比1个多点,但比10个少很多。
工作上,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上有所突破;
家庭上,花更多的时间陪伴爸妈和女友,和他们一起旅行;
生活上,尽量完成自己的各种小愿望:坚持健身、接触跳舞或者跑酷,把李斯特的“爱之梦”弹好,看10本书,好好理财。
哇!这简直就是作弊,把这些小愿望加起来,又是小10个了。可是你说当人畅想美好未来的时候,就像开闸的洪水,止都止不住!所以倒不如用科学的方法,把它们优先级和期限制定好,这样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做更重要的事情。
工作 = 家庭 > 健身(全年) > 爱之梦(3月前) > 看书(全年) >新运动(5-8月)> 理财 (全年)
哎?学法文呢?真是的,总是有那么多事情想做,却又没做。

自由与自主 – 记谷歌工作的两个月

    在谷歌有一个叫午餐忍者(lunchninja)的系统可以为你随机配对陌生同事共进午餐,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产品、领域甚至工种,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交换途径,让你了解公司其它部门都发生着哪些有意思的事情,说不好还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因为我刚刚入职不久,所以闲聊中常被问到谷歌和上一份工作最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我回答他们:工作自主和自由。

   相比传统的IT巨头,像谷歌、脸书这类新兴的互联网公司非常强调员工的自主性,鼓励“由下向上”(bottom-up)。简单来说就是工作在一线的员工主动提出新的改进方法、工作想法、甚至全新的产品;而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则是仔细倾听、客观评估和积极扶持。虽然“由下向上”对于我本身来说并不新鲜,也是我一贯鼓励团队的做法,但当我自己也身处这个大环境之中,感叹这股“空气”的同时,也懂得了为什么这么大公司能够高速创新和发展的原因。在刚刚收关的2018年拉斯维加斯消费者电子展上亮相的屏幕版GoogleHome,就是一个技术经理的想法,然后和几个同事用乐高搭了个简单的产品雏形,然后一路向上走到了CEO办公室,得到了大老板的认可,从而正式成为推进的项目。而CEOSundar本身,也是当年作为项目经理说服了创始人拉开发chrome浏览器,为公司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从而名声大振。这样的例子在公司内部比比皆是,因为“由下向上”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公司吸收上万个不同的声音和创新的想法,而不是局限在几个掌权者的视野里,导致公司错过大好机遇。
   我觉得“由下向上”是最有效的创新模式。虽然入职不久,但我安排了每周固定的时间探索新的领域,希望能够从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这些技术方面,改善提高传统的工作模式和特殊领域。诚然,“由下向上”也有弊端,就和权利的集中和下放是一样的道理。“从上向下”(top-down)的管理模式有时更加高效,因为只有一个目标,资源可能也会更合理的安排。但“由下向上”的方式中,就会经常发现,好几个组似乎都在做自己的解决方案,而并没有人把他们统筹到一起。这时,技术项目经理的工作就会显得尤其的重要。
   说完自主,再聊聊自由;当一个目标被建立和认可之后,自由就是选择你自己的方式去有效地执行。你会看到有些人花大量时间开会交谈,有些花精力写代码和自动化脚本,有些人则乐于制作简明有效的报告和数据概览(dashboard);但无论你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都是你自己说的算。当执行项目的时候,你最清楚工作的本质和瓶颈,所以老板不会在你头上指指点点,而是放心让你全权处理;只有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老板才需要挺身而出。除此之外,谷歌也因它的福利得名,员工可以选择在舒适的沙发上工作,或者时不时地在家办公,甚至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上班。这些听起来很酷,但一切都要建立在自主的保障之上,这样自由和福利才能真正成为提高生产力的催化剂,而不是被人滥用。
   自由和自主其实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是一个公司创新和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文化基石,也是很多领导者需要学习的课程。前段时间和一位在国内IT公司上班的朋友聊的很多,她经常抱怨管理层不能支持她的想法,提出来非常好的建议,虽然得到了直属老板的认可,却不能上浮(bubbleup)到COO或者CEO,更不能在部门内正式立项或者变成规范化流程。新员工是发现工作流程不足的最大贡献者,但在一个缺乏管理层支持的环境中,积极性反复受到打压,从而自主力慢慢消失;而另一方面,老板却又开始抱怨事情为什么没人主动承担,所以只能硬性安排,这样自主、自由就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