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箱根温泉旅行

2020年因为疫情只能憋在家里头,我在Lightroom上翻看着去年日本旅行的照片和视频,回忆变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19年5月和Xuyan一起在箱根度过的7天幸福时光,有最棒的温泉、最丰盛的美食,和两个人最美好的温存。憧憬着疫情过后的生活,相聚的我们,能再踏上探索、体验这个世界的旅行征途。

箱根车站

这次我们从东京出发,搭乘小田急电铁到箱根汤本车站,再转搭35分钟公交前往我们入住的温泉酒店:松板屋本店。酒店坐落在幽静的山中,林木环抱,传统古朴。我们的房间也有充足的空间和期待已久的私汤。温泉酒店不仅有精致的古典日式风装潢,还有一泊二食的怀石料理。以前总听别人说怀石料理很贵很高级,这次也算有机会尝试了一次。结果没有让我们失望,每天的食物都非常精心的准备和呈现,食材新鲜没有多余的雕琢,突出了食材原有的味道,而且几顿饭下来甚至没有任何重样。虽然每道菜都只有一小口,貌似故意让你意犹未尽,但它多样的选择和搭配仿佛就是日本文化中所最求的终极平衡吧。

松板屋

酒店夜景

私汤

箱根之旅的定位就是休闲放松,我们不跑人满为患的景点,只想简简单单,吃吃喝喝,泡泡温泉,享受两个人难得在一起的时间就好。所以我们放弃了大涌谷、避开了空中缆车,而选择了漫步芦之湖畔,慵懒地参观海边神社。

清晨当我在柔软的榻榻米上睁开双眼,看着还在熟睡中的自己心爱的人的侧脸,睡意渐渐褪去,伸个懒腰,披裹上宽松的和服,拉开窗帘让阳光洒进房间的每个角落,什么都不用想,或是发发呆,让自己准备享受一顿精致的早餐料理,似乎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了。

怀石料理

茶足饭饱之后泡个温泉,让一天由此开始。漫步在芦之湖畔,我们走走停停,坐在堤坝的阶梯上,彼此依靠着肩膀,注视着平静的湖水、过往的游客,活在当下,enjoy the moment。厚厚的云层慢慢拨开,天空晴朗了起来,慢慢地揭开了富士山的倩影。倦了,我们起身走进箱根神社,看到架子上挂满的许愿牌,又有多少虔诚的朋友们在这里许下了希望,这些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啊!我们也驻足殿宇前,闭上眼合上手,默念着许下了心中小小的愿望。逛着逛着,阳光已经偏斜,当日往返的游客大巴早已驶离,正值周中,空荡的街道,打样的店家,伴着夕阳的余晖,一切都那么的宁静美好;此情此景,想要忘记手中的相机,却又纠结于抽离出来好把这样的画面和情感定格。

芦之湖和富士山

我看的日剧不多,但在有限的记忆里,不少美好的爱情结局都定格在一张青涩的牵手照片上。此次箱根的旅行让我有一种久违的平静和放下,也有生活相处的发现和感悟,感激生活中有你,就让我们这样一直幸福下去吧!

温泉合影

浅谈自然语言处理

“人工智能”或者“机器学习”这个词对于多数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一来是各路公司把它当做噱头炒作,二来是在中国有很广的应用场景(就连“非诚勿扰”都加入了智能匹配嘉宾的环节);其实,人工智能的概念非常宽泛,可以细分为多个学科和领域,比如视觉、翻译、语音等等,而我所做的是“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的语言。网站APP里的搜索引擎、语音助手、聊天机器人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人类对自然语言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著名的“图灵测试”就是在1950年发表。虽然在今天看来测试已经不是唯一的标准,但仍然是评判机器是否真正“智能”的条件之一:测试者通过用文本聊天的方式在电脑上和“对方”交流,可以展开任何开放性的话题或者提问,然后让测试者辨别“对方”是真人还是机器。近些年来,随着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普及以及硬件、运算能力的大幅提升,业界有了不少重大突破,比如谷歌的Duplex电话应答系统。尽管如此,自然语言处理仍是一项重大、复杂的科学难题,因为它包含了语言理解、知识表示推理、语言总结生成等诸多层面;这些步骤就和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一样,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人们在一百多年前对自然语言研究是为了有朝一日让计算机可以像人一样思考和表达,而如今我们又给它赋予了一个新的任务:数据挖掘(Data Mining)。自然语言之所以在当下更加重要,是因为数字时代的特有产物:海量数据。根据世界经济论坛一篇文章的介绍,2020年人类每天会产生惊人的44泽字节数据,相当于110万亿张DVD,而其中一大部分数据都是用户生成的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比如购物网站的评价,推特、微博的内容,电子邮件,短信微信发送的消息,网络上的新闻、热搜等等。面对这样海量的数据,只能借助计算机和自然语言处理,才有可能批量的处理数据,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利用。

举个实际点的例子,比如一家投资公司想买入lululemon的股票,那么它可以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来分析公司的财物报表,并且把它的每一项数据都和行业的其它公司做比较,从而得出操作的推荐;为了验证这些数据,还可挖掘其它数据源,从而进行数据的连接。而在买入了lulu的股票之后,又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监听”(social listening)把所有关于这家公司的新闻、推特、博文都筛选出来,再进行消费者文本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从而在全局上掌握市场动态和品牌趋势,对股票的走势进行预判。这些大量数据的处理在以前都是不可能完成。

中国在一些数字化业务上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沿,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上到下政策的贯彻和落地,使得社会跳跃了一些发展阶段。但纸质办公在其它国家仍然非常普遍,甚至一些领域还有上升趋势。比如在美国买房,几乎全部手续都基于纸质材料:申请表、银行账单、税表、信用记录,收入证明等等,将近500页的资料都需要人工处理,数据录入,验证比对,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所以光办理一项房屋贷款就要花费1300美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贴发票报销、医院之间的病人推荐系统等等,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来代劳。

这次COVID-19的疫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的方式,也更快地推动了美国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公司在“节流”的同时,更多地开始思考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使得公司业务和运营更加弹性化、更能应对未知的风险。在ToC面向消费者的市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朋友圈和短视频,以非语言的形态呈现;但在ToB对公的市场,文字是公司运作的基石:合同条款、法律文档、发票收据等等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自然语言虽是一个传统学科,但很多学术界的最新成果还都没有成功的产品化,很多新兴技术的价值还有待挖掘;在当今的大环境下,未来充满着机遇和挑战,任重而道远。

(图片来自世界经济论坛

我的产品经理之路

转型做产品有段时间了,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实践者;说实话,尽管路途并不平坦,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幸福感就变成了工作最大的动力,更加坚定了自己转岗的选择。从我毕业后的第一份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到成长为一个团队和产品的开发经理,再到跳槽谷歌的技术项目经理,如今又转型做了人工智能产品经理,似乎把这一路上的能做的职位都体验了一遍。有不少朋友都问过我:开发经理当得好好的,手下有小10个员工,前途似锦,很多人都很羡慕,为什么你自己要从头开始做产品?

最大的动机是自己的兴趣和热忱。我从小就喜欢鼓捣点东西,设计个网站,制作个自动贩卖机什么的;做工程师的时候手头的项目也一直没停,和好朋友一起写App,虽然最终“一事无成”,但知道了创业的不易,也明白了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很难成功的道理。当时做资深开发经理的时候,我逐渐对产品和用户产生了更大的兴趣,看到了idea再好要是没有用户和市场的考验,一个产品都不能定义为成功;另一方面是看了看自己的老板和VP,问自己这是不是5年、10年之后想成为的样子,心中自然就有了答案。2017年我选择了从技术岗辞职,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途中我也曾迷茫过,也怀疑过自己的选择,甚至有认真地考虑是不是应该换回去;尤其是看到当年自己的小伙伴们,比较之下一个刚刚从头开始的我,心中难免有一种不甘,有一种无助。幸运的我有家人和很多朋友的支持,熬过去了,也慢慢体会到有耐心才能换来信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过来人和我说:其实一两年的低谷在整个事业生涯中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看看这个过程能学到什么,就像有人说的“有时择比努力更重要”,只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奢侈地给自己一段学习、吸收的时间,未来才能跳得更高吧。

人生中每段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找到独特的视角就能发掘其中的价值。我经常和前同事分享自己的例子:在写第一个云产品之前,我在云架构的压力测试组待了一小段时间,虽然不是自己的目标岗位,但多半年的时间却让我对云服务的底层构架有了全局的了解。这些知识在之后的工作中产生了极大的帮助。我想这次转型也亦是如此,只不过跨度更大:在做产品之前,我花了近一年时间做技术项目经理过度,让自己在项目管理、沟通和横向产品架构上积累了优势。产品经理本来就是一个通才的岗位,自己身边的同事有前消防员,有高中数学老师,有电视台主播,当然也有像自己一样技术出身的,每个人都带来独特的背景、经历和视角,因此每个人的优势也不一样。没有谁是完美的产品经理,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扬长补短,我自己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