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人

   最近看到一篇朋友转发的文章:“为什么在日本托运Rimowa行李箱不会坏”;与其说是文章,倒不如说是GIF吐槽大全来的确切,大量动态图揭露了多个机场地勤的种种恶行。只有在日本每一个箱子才被小心翼翼搬运。文中最后还提到日本机场有专人把行李箱拿下传送带摆放在一旁,并且抽出拉杆以便人们直接拉走。看到这里的一瞬间,我才猛然把我们在大阪机场的亲身经历串联穿起来。过了海关以后,我清晰地记得去了4号传送带,上面没有我们的行李,所以就像和在北京一样走到行李出口处等,一小会儿过去了仍不见行李,于是我一个人跑到传送带另外一端。地上摆着4、5个箱子,因为它们的拉杆都拿了出来,所以一开始就认为是别人的。凑近一看,发现果然是自己的,我向爸妈招手过来,而他们也一头雾水,说怎么箱子都被人拿下来了。我在美国自助惯了,当时压根儿也没多想。直到看了这片文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所有的细节和疑惑似乎都马上就说得通了。

外出旅行,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寄上几张明信片,所以找邮局买邮票也变成了旅途的一部分。在京都的神泉苑附近刚好经过一家邮局,英文交流不成问题,几个简单的单词:“Stamps”,“International”对方就明白了我的意思。工作人员拿出一版邮票,从右下角撕了四张,这个动作本来并没有什么异常。但因为是从角落撕下来的,正方形的4张邮票带着两条白边,居然她还很认真的把白边也帮我撕掉,然后放进一个小信封递给了我。我心想这白边不都是自己撕的么?日本的服务真是太周到了!

在街上问个路,尽管随手拉个路人很可能什么都听不懂,但就指指地图或者汉字却简单明了。这一次我们要从京都市区去银阁寺,正和爸妈商量怎么坐车的时候,一个骑车的老人就主动凑过来,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助。他告诉了我们乘车的路线,并嘱咐一站之后要下车换乘;换乘的两个车站不在一起,要在十字路口左转后找第二个车站。我们再三感谢之后上了驶来的公交,结果没想到一下车看见老人骑着车赶了我们一站地,一定坚持把我们送到了换乘车站才离开。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了大阪,我们从难波出发前往天守阁,却找不到粉线地铁的入口,有经验的我们从南海铁路门口抓了一个年轻男子问路,他的英文不好,但可以简单交流几句;我们指着地图上的粉线,他重复了一下“Pink”就明白了。他说正好也要去地铁,所以可以一直带着我们过去。可能是因为是上班族,他走的很快;而我们一家人走不快,总觉得有点儿拖后腿的意思。他自己在前边走,每隔一会儿就回头一次,看我们是否还紧跟着,生怕丢了我们。走了得有小10分钟,穿过了大阪繁华的地下街,把我们带到了地铁的闸口前;但故事还没完,他让我们等等,把地铁站的工作人员叫了过来解答我们问题,才客气地和我们告别离开。

这样的例子在日本比比皆是,比如药妆店里找东西,店员恨不得小跑着带我看来看去;进银行换汇,因非客户而未果,却不曾想把整个大厅的工作人员都折腾过来告诉我们哪里可以。中国人从小就有两句话总挂在嘴边来鞭策自己:一个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另外一句是“细节决定成败”。但我觉得我们哪样都做得都不够好,或许是越放在嘴边的话反而是我们没有得到和达成的,相反在日本这两点我感触很深。我在想到底是哪里造成了这么多不一样,他们考虑事情多为了他人,有个这个出发点,每个人都是有心人。我们更多从自己出发,注重“效益”,所以对自己的心远大于他人和原则,实乃无心。

日本邮局买邮票
街头指路的老人

一部微电影

   我们最近拍摄了一部名为“OneDay”的4分钟微电影,讲述的是一对有情人在分离前最后一天发生的故事。

模糊的记得早在2012年就有拍一部微电影的想法,我平时以拍照居多,对通过电影表达想法和情感的方式还很陌生,却又充满了好奇。过去的两年中,自己也拍摄、剪辑了几部旅行、滑雪的短片,虽然称不上电影,没有什么剧情,但算是向大目标迈出的几小步努力。去年9月份,我和朋友的小工作室把拍微电影正式提上了日程,所以也特别感谢这几个朋友的全程参与和支持。

​如果你看了这部微电影,可能会觉得情节主线不清楚,甚至有点一头雾水。其实,我们是猜到的。因为最开始设计的情节有三层时空:即当前弹钢琴的现实场景,主人公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随着旋律切换成两人最后一天的情节,即为第二时空;在这个时空中按照一天的时间顺序由早到晚叙事,人物的情感也从一开始的低落伤感,逐渐变成一种释然和祝福。在特定的场景下,穿插进入第三空间,是两个人共同回忆起的开心时光。这就是一开始的剧本。

​最初的设计没有对白,因为我们想全程都让音乐说话;但没想到这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最后连我们剧组都觉得很难让观众区分开这三个平行的时空。我们不是专业的演员,细腻的情感和表情也做得不到位;所以,几经更改剧本,最终我们一致同意把它当作一个MV拍得好看一些。对自己的作品降低了要求,也改变了一些原来想表达的想法,是不得已之举。人们都说做事情的过程是曲折的,我们这部微电影亦是如此:在2015年8、9月的时候,我脑海中基本有了一个初步的剧本。从10月底开始拍摄第一镜头,到最终完成后期发布足足拖了5个月时间,而这仅仅才是一个4分钟的视频。

​微电影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反馈,虽然褒贬不一,但我们清楚地知道它差在哪里,有太多提升的空间。我们决定发布出来,祭奠这段一起度过的珍贵时光。这部微电影圆了我一个小愿望,它对我来说意义非凡,然而整个过程让我看到的学到的已经超过了这部电影本身,因为这个世界很多事情本来就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直想去的地方

  法国的游记应该就要这么告一个段落了,别人写的都是“长篇”游记,没想我自己的却是个“长时”记录,果真这么断断续续地写了8个月之久。其实还有可以分享的片段和见闻,就像波尔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小镇圣埃米St-Emilion,再比如莫奈的美丽故乡Giverny,还有到处充满文化气息的图尔Tours,就让我想把这些美好都珍藏起来吧,这样读者也可以去探寻属于自己的回忆。

​其实南法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早在2012年就有了这个念头,经过漫长筹划和准备最终踏上这片土地,对我来说就是幸运的、感恩的、开心的。在最后一篇南法游的博文中我想讲两个对我比较特别的地方。

​从卡尔卡松再向西行便是法国的第四大城市,比利牛斯首府图卢兹。因为钱囡囡曾经在这里交换过一年,从她嘴里听了不少关于这里生活学习的故事,所以心里一直想去看看那里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在马蜂窝上查了查城市的景点,排在第一的居然是市政厅广场,心里不禁拔凉拔凉的,好在我们是去波尔多的路上,不妨在图卢兹短暂停留一晚。我们开到图卢兹的时候已经过了晚上8点,想起了当年在巴黎吃过的非常美味的南法炖锅,于是就在市中心找了一家评价还不错的餐厅,但却和之前吃过的完全不同。待酒足饭饱走出餐厅,已经将近晚上10点,我们沿着漆黑的小巷溜达,收集着这个城市各处渗透出来的信息,好让我在短时间内对它有更深的认识。夜色下,我们来到了灯火辉煌的市政厅广场,却万万没想到附近都是人声鼎沸的酒吧;这夏天的夜晚,出来热闹的学生;运河边草坪上,拿着吉他三三两两的学生;我母亲就开玩笑地说:“啊,这儿的学生晚上不学习竟喝酒了吧。”因为城市里大部分都是学生,自然就散发着一种很浓的书生气,就好比波士顿一样,我想这就是图卢兹给我的第一印象吧。

​三年前在FosterCity(福斯特城)租房子的时候,家中挂着一副手绘风格的圣玛西尔山海报,这里也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有人称它是世界8大奇迹之一,有人说它是最美的海潮奇观,在我心里它一直是个梦境。它的奇特之处在于整个城堡建在海岛之上,傍晚的潮汐就会把道路淹没,使之周围变成汪洋;直到清晨退潮之后道路才再次露出来,城市也才从中苏醒。当大水淹没了道路,一切都陷入沉寂,从荒无的岸边眺望过去,天空、大海、倒影,城池,俨然就是脑海中“天空之城”的样子。我把上面的描述告诉了同样去法国旅行的朋友,他们赶快google了下照片,一致表示绕路也要去。有些遗憾的就是我们正好遇上清淤施工,大量的人工挖掘机无意地破坏了画面的自然、纯净;本想拍日落的照片,但也因为天气原因没能如愿。

​喜欢旅游就会有很多一直想去的地方,每当把一个地点从自己的清单上划去,又会萌生新的想法;有些地方,或是角落,不太需要冗余的描述,也不需要特意的刻画,“去过”、“感受过”、“爱过”就是最好的诠释。就算生命中遇到很多“一直想去的地方”,只要勇敢前行,愿望终究能够一个个实现。

梦境般的圣玛西尔山,BTW,这张照片不是我照的

噢 城堡!

   如果看过权利游戏“Game ofThrone”,一定会对这部剧的片头印象深刻,随着镜头的旋转和场景切换,机械般的城堡要塞欧洲版图的沙盘上拔地而起;这些气势恢宏的建筑在历史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也见证了帝国王朝的兴衰与灭亡。 

我从小就对城堡情有独钟,这些后天影响主要来自做建筑师的父亲。小时候看到错综复杂的结构和立面,有着一颗工程师的心的我,就被这种“复杂”吸引,脑洞大开。因此,一度乐于自制藏宝图,布置重重机关陷阱,垒搭被子防御工事等等;但对城堡的着迷仍然停留在抽象的认识,直到初中参加了夏令营,才亲眼看到中世纪古堡的真面目。随后时兴起来的电脑游戏“帝国时代2”让和我有着同样“梦想”的大学室友一起通宵对战,我们总是先花上全部资源打造自己认为完美的防御体系,然后再派兵攻打对方城池,看看到底谁的设计更加牢固。 

这次旅行欧洲之行,托专业人士的福,走访了不少建筑史上有名的城堡:昂布瓦斯城堡(ChâteaudeAmboise),舍农索城堡(ChâteaudeChenonceau),卡尔卡松城堡(CitédeCarcassonne),香波尔城堡(ChâteaudeChambord),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再有就是子爵城堡(Châteaude Vaux-le-Vicomte)。 

这些城堡各有千秋,很难选出最喜欢的一个,但卡尔卡松更像是我脑海中最完美的防御工事,达到了美学和功能的空前平衡。城堡最初创建于高卢罗马时期,有长达2500年的历史,经历了罗马人、西哥特人、撒拉森人和十字军保留至今,而且有着著名的3公里双重城墙,以及惊人的52个塔楼。穿过护城河吊桥进入外城,就被眼前的街道和人头攒动的景象所震撼。狭窄却精致的小道,热闹繁荣的店铺,青苔色的石板路,和“帝国时代”的菜单画面如此相似,或想眼前看到的场景应该被各种电影、游戏所借鉴参考的吧。绕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到内城,就是贵族们住的地方了,一座城中城;要再过一条护城河,方能登上塔楼的顶层俯瞰城市:密布的屋顶,间隙中的小路,尖屋顶的教堂,感觉就像是看一本鲜活的历史教科书。卡尔卡松还有专门为港口设计的防御工事,特别的圆形城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琢磨了半天才看懂建筑师如此精妙的设计。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差点就错过这座城堡,人本来已经从马赛开车回到法国中部的里昂,但无意中发现这么走错过了卡尔卡松,所以第二天一早,我们又开3个小时原路折返马赛后,再向西开了2小时,只为目睹这座法国城堡的真容。··事实证明不虚此行,要是按照米其林的评价标准来说,那肯定是三星,值得绕路或专程前往的景点吧。

香波尔堡和卡尔卡松相比更像是一座宫殿,它既有中世纪要塞的宏伟壮阔,又体现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丰富内涵。作为狩猎行宫,香波堡拥有众多超大记录:长156米,高56米,77座楼梯,282座烟囱和426个房间,也包括几百年的修建时间。香波尔堡中,最为有名的设计即是由达芬奇设计的双螺旋梯。它位于城堡的主塔中央,两座不同入口的螺旋式阶梯环绕同一空心石柱,交错盘结贯穿城堡的三层楼。如此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国王的皇后及情妇即使在同一时间上下楼,也不会看见彼此的面孔,而不用尴尬地错身而过,避免双方发生纠葛。

抛开宏伟而只从美学上讲,我最喜欢的是舍农索城堡,也被人叫做女人堡,因为它是建筑与水完美结合的典范。最好的拍照角度应该是能把每个石拱和倒影都捕捉下来,所以只有从水上才行。不过有时我也想,我就是一个普通游客,也不用为了一张照片还专门去坐趟游船吧。不过我倒是在离城堡约一公里的地方,操纵小飞机(DJIDrone),从空中捕捉了几张珍贵的照片。

最后要说的是子爵城堡,音译过来是维孔特城堡,路易十四财政大臣尼古拉斯·富凯的宫邸。它享誉盛名是因为它是凡尔赛宫的雏形,也标志着一个新秩序的开始:结构、内饰、艺术作品和完整景观的创造,以及园林中延伸的巴洛克轴线的运用。然而故事的结局总是出乎人意料,这位大臣过生日的时候邀请了“太阳王”路易十四,结果国王看了他宫廷花园居然比自己还漂亮,所以心中暗生不爽;第二天就以贪污之罪把他押为阶下囚,同时机智的路易十四找来了建造维孔特的原班人马:建筑师路易·勒沃、景观设计师安德烈·勒诺特和画家-装饰家查尔斯·勒布伦,为自己建造了家喻户晓的凡尔赛宫。在维孔特,我还又多花了10欧登到宫殿阁楼和钟楼,沿着老木头的楼梯爬到天花板之上,穿游在穹顶下复杂木头的结构和迷宫一般的走廊中,要是在凡尔赛肯定没有这样独特的参观机会。

粗略一想,中国的古代建筑尽管基础有采用石料的,但上层建筑仍为木制;可能只有圆明园因为仿西洋才大规模使用石材,而如今也成为了一片废墟。别说2500年前,能保留到今天的也只有明清时候的建筑居多了。而反看欧洲,这些千年的古迹传承下来,一方面是以石头为原料的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世世代代的人都有保护历史和遗迹的观念。想想朝代更迭,动不动一把火就把上个王朝的伟大宫殿烧成灰烬,从头再建。就这样,几千年下来,没留下来什么东西。再说封建也好,多少代君王似乎都觉得之前的朝代灭亡是天意,而并不是经营不利,所以要借熊熊大火除掉晦气,却不想百年之后自己也重蹈覆辙。

2008年北京开始修建永定门城楼,我就觉得孤零零的一个看起来好奇怪,还问我父亲这个是按照真实比例修建的,怎么这么小。如今,又听说北京又要修西便门了,说要恢复北京的老记忆。可是,这些东西都是都是新的,从来没有出现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也没有太多历史价值罢了。

又见背影,昂布瓦斯城堡Château de Amboise
舍农索城堡
香波尔堡
 卡尔卡松
远眺卡尔卡松

蔚蓝海岸

   南法的蔚蓝海岸(Côted’Azur),有着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小镇:比如港口重镇马赛、黄金海滩的尼斯、以电影节闻名的戛纳和俯瞰整个海湾的埃兹。当然,久负盛名的地方会游人扎堆,这就看旅者内心想要寻觅什么,如果是那静谧的小镇和街道,那可能多半会遗憾而归;但如果是远眺色彩变幻的大海,那你的确能够感受一二。 

我们在马赛停留了两天,实话说印象并不好,或许因为时间太短没有深入了解吧。开车刚进市中心,死活找不到停车位,绕啊绕啊,停到了几公里之外;误入阿拉伯人聚集区,发现自己淹没在好奇、异样的人群和眼光中,或多或少都觉得瘆得慌。拥挤狭小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让我开起车来也是提心吊胆。可是一旦走进马赛的老城区,就能体会到它散发出来的独有的气质:我们沿着码头走,就会注意到一个个临时搭起来的白棚子,是出售当天水产的小贩们;我不禁驻足看了一会儿,一个老妇人简单说了几句,应该是要了些什么,年轻的渔夫就从身边的桶里抓出一只活鱼,三下五除二,就开膛破肚收拾好,放在塑料袋里递给老妇人,然后头也不回地把剩下的内藏丢进海水;在头顶盘旋的大群海鸥一个个俯冲扎到水中,把新鲜的鱼肉分食干净;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场景。海鸥声,汽车声,大海声,交织在一起,使得我眼前的这座城市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

马赛港湾

然而,尼斯和马赛比起来,更像是一座旅游城市,就如同我们的三亚吧。要说马赛你能看到百姓的集市和水果摊,尼斯见到更多的则是酒店和餐厅了。尼斯的黄金海滩是出了名的,就算是阴天,仍然阻挡不住人们晒“太阳”的脚步,我想这是当地人的一种生活和放松的方式吧。其实,是不是当地人一眼就能看出:裹着严严实实的,手里还拿着相机的;还有就是穿着比基尼,或者甚至什么都不穿的。尼斯的海滩其实并不是细沙,而是粗糙的石砾,和传统中的沙滩完全两回事,因为之前做过了功课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所以我们就免去了吃惊和不解的环节。和山顶上的埃兹类似,想要更美的风景就要登高,好在尼斯的东南部有一个伯龙山,天使海湾(BayofAngels)和尼斯老城区风光一览无余。不可否认,黄金海岸的风景的确很美,但用TripAdvisor上的评论“美得掉了下巴”来形容对我来说可能有些言重,坎昆、夏威夷这样的风光让我有点审美疲劳,所以对这里有点不以为然吧。

尼斯蔚蓝海岸

在这几座城市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戛纳,也被叫做康城,是一座典雅迷人的小城。说它小是因为三条与海岸线平行的大街以及连接其间的小巷便是这个小城的全部,只需2个小时便能走遍全城了。这里在19世纪被开发,从小渔村一跃成为了欧洲著名的度假胜地。戛纳最著名的十字大道,以及两边高大的棕榈树,看看展馆前的红地毯,脑海中构想一下每年电影节时明星云集的场景,不禁自己也走上去找找感觉。我想是因为电影节的原因,小镇各处都透着文艺的气息,无论是精心布置的小酒吧,还是城市雕塑和花园,都让人感觉独具匠心,从传统的南法小镇中脱颖而出。虽然两个小时可以逛完,但我们还是给戛纳预留的一天的时间,因为从这里可以坐船出海,到近处的海岛上探秘。吹吹海风,看看游艇、风帆,近距离体验一把这蔚蓝的海岸。 

小城戛纳

北京,家

   一说回北京,在我的字眼儿里就打着回家的意思,从小生活的城市,自然而然的就把两者划上了等号。并不是因为不想家,但过去的56年里只回了一次国,但就在今天已经是我一个月内第二次回国了;托大风寒流的福,空气质量比上新年的时候好了许多,终于可以出去走走,会会朋友了。

   ​和曾经在美国一起共事的朋友喝咖啡,她开门见山就问我这次回来有什么感受:有没有觉得北京哪儿都不好,会不会也成为很讨厌这里的那种人。我知道她说的那类人,国外待久了,回来看不惯的东西太多,所以就总是这儿也不好哪儿也不好的。她这么问其实让我很难回答,因为我06年离开这座城市去读大学,变化大的是越盖越密的商厦写字楼,是拨不开PM2.5的海市蜃楼,是算不出要400一顿的海底捞和蹭蹭飙涨的物价,是不但街边停上两排车居然人行道也要停车的马路,有让我看不懂的代步车和各类山寨汽车,还有形同虚设而只给人带来反感的地铁安检。

   ​然而,没有变的是随处吐痰扔垃圾的行人,是周围人都捂上口鼻但还吸得自我陶醉的烟民,是电梯上不靠右站的乘客,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机动车;还是仍然还要靠人力三轮车来清理垃圾的工人,是坐不起高铁回家过年的打工者,是寒冬里仍然坐在街角修鞋修车的大爷;10年了,没有改变的也很多,比如国民素质和老百姓的民生。对比着这些好与坏,有时想想也心塞,还真不敢说北京哪里都好。

   ​但是我又告诉她,如果离家太久,就会有一种陌生和距离感,会突然觉得这仿佛是别人的家、别人的城市;然而,不是老话说“金窝,银窝,都比不上自己的狗窝,人又是适应极强的动物,两天下来就又如鱼得水活的自在起来。我骑上老凤凰车,穿梭在一街二巷三条子,占着大马路,不等红绿灯,好像这些事情让我再做回去一点也不难。

   ​所以我给她的答案是:我不讨厌这个城市,但有很多看不惯的东西。

阿尔勒的故事

  其实一开始没有听说过阿尔勒(Arles)这座城市,所以也一直没有出现在我的雷达范围内;直到有次听老爸说法南有古罗马的竞技场残迹,才在网上找到了这个隐藏在普罗旺斯区的艺术瑰宝。它是凯撒大帝时期的罗马古城,拥有丰富又独特的艺术文化遗产,比如古罗马露天剧场(TheatreAntique),圣托菲姆教堂(Eglise Saint Trophirme)和康斯坦丁浴场(Thermes de Constantin);除此之外这里还是大量艺术家、诗人创作灵感的源泉所在,梵高的“夜晚露天咖啡座”一画就取景于这里。

我们留给阿尔勒的时间比较紧凑,只有半天时间,和去其它地方一样,我们每到一个新的城市,第一站都导航到当地的游客中心。拿上一张地图,询问一下最佳的徒步路线,就可以背着相机上路了。我们把车停进狭窄的路边车位,一头就扎进了城市的小巷,感觉仿佛就是进入了一个蜿蜒曲折,却又布满惊喜的迷宫。但是你又从来不用担心迷路,因为你知道这里“条条大路通罗马”。

经过街边卖冰激凌的小店,就忍不住进去买了一个3球的,正好一人一个。2015年的夏季似乎赶上了欧洲少见的热浪,将近30天下来,我发现我胳膊内侧和外侧颜色有了鲜明的对比;当然也可是我在加州生活的时间久了,不太适应这样的高温酷暑了。还没走几步就大汗淋漓,甚至有时热得恨不得连话都懒得说。好在我们穿过共和广场和方尖碑(Placede laRepublique),来到了著名的圣托菲姆教堂;谁都知道在炎热的天气里,冰冷冷的教堂无疑是最好的避暑圣地;一家人都坐在长板凳上落落汗,正好有一束光透过门上圆形的玻璃投射进来,光柱打在漆黑的教堂里,就有了一张感觉很虔诚的照片。

离开广场,我们先去了罗马剧场,舞台位于建筑群的正中心,看台则是半圆形的石头台阶,这样的阶梯状是有说法的,从专业的老爸口中得知,当年的建筑师设计都非常巧妙,没有任何扩音设备,但坐在看台的哪个角落都能清楚的听到舞台上的声音。如今,舞台经过了一定的改良,搭上了脚手架,挂上了现代的灯光系统,至今仍然发挥作用。我坐在石阶上想象了一下,在这样的古城里,茶余饭后,和朋友家人到剧场了乘个凉,看个逗乐的曲艺节目,真的是优哉游哉。

剧场固然精致,但感觉却远比不上气势恢宏的阿尔勒竞技场(Arènesd’Arles),我从来没有亲身走进一座竞技场,只是透过两部电影了解到一二。以复仇为背景的“角斗士”和前两年上映的“庞贝古城”都围绕着竞技场这一人类奇迹,精妙的设计,上下好几层的分离,这样奴隶、观众和贵族都在不同的楼层,漂亮的拱形长廊,还有从外面看到气派宏伟的巨石,都记载着每个角斗士的风光荣辱。现在,我们以一个游客的视角,来到这里,很难感受到曾经人头涌动,无情的人类之间厮杀的残酷画面了。

回到美国在整理资料的时候,突然看到有人说在阿尔勒城外有制高点的瞭望塔,登上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突然感觉有些遗憾没能提前看到。因为搜索阿尔勒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了一张鸟瞰的城市图片,被它所深深震撼;就算告诉我这张照片是2000年前的景象我也会相信,因为它和我想象中的古罗马城市一样宏伟。可能这张照片是我博客上第一张不是自己拍的照片,但我还是要借用一下,因为我觉得看了它就会有一种想一头钻进去,让自己融入到古城故事中的冲动吧。

别人航拍照片-整齐的罗马建筑
罗马竞技场走廊
 教堂中的祈祷
古代剧院
古罗马竞技场
竞技场顶部城市眺望

拗口的普罗旺斯莱博

   果然还是没在2016年前把欧洲游记写完,这么看已经拖拖拉拉半年了,虽然说有些记忆已经模糊,感受趋于平淡,但光是让自己重温、回味下那段时光也是一种淡淡的幸福。

​对比比较朴实的白石城和红土城,同样是山顶小城的普罗旺斯莱博(les baux de Provence)旅游开发都做的非常好;开车上山,还没有看到城市的入口,路边大老远就开始停上了私家车;这里特别受到学校的欢迎,正好赶上法国小学生的郊游,整个地方感觉都沸腾了起来。

​莱博中的la baux意为陡峭的悬崖峭壁,不知道为什么会起这么长而且拗口的名字,要不多个心眼儿查下,又要自以为是“普罗旺斯美丽地方”的意思了。中世纪的时候,它曾是普罗旺斯地区79个封建领土城市中最强大的一座;13世纪,当地人依山势修建了如今已为废墟的城堡,使得此后的若干年,莱博城都是普罗旺斯地区的统治者。我和父亲一起爬上城堡的残垣俯瞰平原,这片在中世纪被叫做地狱谷的战场,虽然已是绿意盎然,但仍凸显环境的峥嵘险峻。虽然一览众山小用在这里并不切当,但真有一种站在高处指点江山的感觉。景点为了还原当年战火连连的残酷场面,安置摆放了不少当年用的攻城、防守器具的仿品,比如在游戏里才见到的攻城车,巨木冲撞车,以及巨型投石机等等。我第一次近距离的触碰到这些硕大、冷酷的杀人机器,对它们的机械构造颇有兴趣。

​虽然城堡已经因为战火和易代变的残破,但同在山顶上的小镇貌似得以保留,也不知道是侥幸还是后来重建,总之要想走到城堡,就要一路上坡穿过镇中这些蜿蜒的小道。如今,街道两边都是旅游纪念品商店和餐馆,好一派繁荣的景象,就如同当年小镇巅峰时期5000多居民生活的热闹场景,这都是旅游经济发挥的功效吧。

远眺古堡废墟
 登上残垣峭壁
莱博小镇-静静的画着油画
莱博小镇- 卖酒的商店

经济学和彩票

   最近读了两本关于经济学的书:DanielKahneman的“思考,快与慢”(Thinking,Fast and Slow)和RichardThaler的“Misbehaving”。前者主要讲人的思考过程和方式,用很多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揭示有意思现象和市场学的不少奥秘,比如(不知道对应的中文)Priming:说的就是通过一些暗示可以引导人做出不同的决定,比如一个简单的填空题SO_P,如果给人看到一个三明治,多数人就会填空成“SOUP汤”,而如果之前想到衣物什么的,那就更可能会填成“SOAP肥皂”;再比如anchoring:书中给出的例子是用一个改装过只能转出10和65两个数字的幸运轮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测试者先转轮盘再被问到联合国中非洲国家的百分比,转出10的人平均说25%,而65的人则是45%,也就是说人们通常看到的数字或者想法会在脑海中留下一个“anchor锚”;之后的思考都会受到影响,哪怕是完全不相关的东西。

而Misbehaving则更关注于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种种不符合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行为,以及从心理学角度对它们的解读,而作者本人就是经济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考虑在商场买东西的情景,如果售货员告知挑选的20块钱巧克力,在另外一家店正好打折,只需要10元,但需要开车20分钟,你会怎么选择;那如果是2000块钱的彩电,还是那家店打折卖1990,你会开20分钟车去买吗?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对于消费者来说这10块钱的价值是一样的,但人们的选择却截然不同;这就是人的心理再作祟了。

还有就是我之前去赌场看到押大小点,如果看到很多个连续的大,就会觉得出现小的几率会大一些,因为当我们看到“小大大大大大”和“小大小大小大”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第二种更像随机事件,原因就是人是通过识别“pattern规律”来认知事物和世界的,我们大脑会把看到的和脑中构建的却不一定真实模板做比较,有些时候可以让我们很快的做出判断和反应,但偶尔也会使得我们会做出看起来可笑、不理智,但人人都犯的错误。

美国这两天最热闹的事情无外乎是powerball彩票了,因为几个月连续无人中奖,奖金已经累积高达了8亿美元,是历史之最,我也被朋友拉过去买了5注。仔细想想,瞎凑热闹真是在给自己的智商充值。上期同样没人中奖,奖金现在已经被推到了13亿之多。那大奖概率是多少呢?要6个球全中的概率是2.9亿分之1。算这么一笔账,如果你把2.9亿种组合都买下来,需要花费5.8亿,13亿交完税还有8亿有余,而没中的开销还能抵税,那岂不是稳赚3个多亿?但是,这需要你有5.8亿现金,还要有591台彩票机一直运转不停地买,最后要你手中会有5千800万张纸,就算一切都能搞定,这还是建立在没有随机的路人和你一起平分奖金的基础上,如果有两个人平分,收益就只有10%;而三人或以上平分,那就赔死了。不过这么玩会让你一下子站到了资本家的阵营,因为你买全了所有的组合你一定中奖,所以你的风险反而是要计算别人不要中大奖的概率了。那就是((2.9亿-1)/2.9亿)的卖出总共彩票次方了。

据说1992年的时候,一个澳大利亚人想买断一个2000万的彩票,结果在开奖前他只成功地买完了700万个组合中的290万个,这多过1/3的中奖概率最终没有能够成就它。因为现实中买全所有组合是办不到的罢了。

2016 新年随笔

​​​​   2016年的新年和以往不大一样,因为从圣诞开始公司统一放假9天,思来想去这段时间去哪儿都老贵的,倒不如回家陪爸妈一起跨年,还能和女友在国内小聚一下,尽管春节的时候还要再回北京。不过,一有变化,计划也就赶了上来。8年没见的表妹也从澳大利亚回来了,于是约好一起去姥姥家吃个团圆饭;刨去这两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掐指一算,这应该是上大学以来,9年多第一次和爸妈跨年吧。

2015年制定的目标都有初步达成,翻出来看看之前的resolution也是对自己的激励和鞭策。比对了去年的白纸黑字,达成了几个比较得意的企划:一是把微电影拍了出来,虽然只有短短的3分多钟,但背后的付出和迈出的第一步更为重要;补拍完最后两个镜头,希望能在一月底正式发布。二是在2015年花了不少时间陪伴父母,一起去了欧洲玩耍,又一起在年末翘盼新年,身处家庭的温暖之中感觉非常满足。

过了年,和几个同事和朋友一起晚饭,餐桌上大家讨论到了新年企划,每个人要分享3个对于自己最重要的加以监督。惊讶的是六个人全部都提到了健身,有人说要一周锻炼5次,有的则是减肥10斤,有的是说要学冲浪;我提到了健身,大伙让我给出一个量化的目标,我说那就一周3次吧。2015年虽然也有偷懒的时候,但健身房的确没有少去,可能本着强身健体和对自己宽容的态度,强度都不是很大;所以肚子上的赘肉也下不去,腹肌也出不来;2016年,有了新的动力,再加把劲儿吧。

努力工作

努力工作我也在餐桌上提了出来,结果大家都说不算。我只好苦笑着换成了学乐器。今年新年在北京的时候,父亲问我是不是还想着自己折腾,我的答案还是和以前一样肯定,只不过感觉给自己了一个合理的推延的理由。有些时候,工作和生活太稳定就会安于现状,但心中的梦想和目标还是不能忘,自己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它靠拢。

学法语

学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生活在语境下,这样每天都能接触到,这显然对我来说不太可能;所以我的电脑、手机才会设置成法语,看到不认识的单词就查,短语和小句子就跟着念念。曾经试着让自己每天读一篇法语新闻,坚持了一星期也就不了了之了。尽管这么断断续续的学着,但进步却很慢,因为用的少,有些单词语法都开始淡忘。希望2016年自己能在语言上有大的进步和飞跃,坚持每天一篇新闻,还要拿起课本系统的学习,保质保量。本来以为学法语会是一个孤独的过程,结果餐桌上的丁同学居然也提出了学法语,尽管这条企划是预备给明年的;仔细追问,原来他是科班出身,还考过法国的B2,大为钦佩;他说自己太久没有用,有些忘却;我答道那简单,以后我给你发邮件用法语吧。我又被要求量化自己的目标,我说那争取年底考个B1吧。

好好经营来之不易的缘分

我一直觉得感情是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是爱情让两个人走到一起,就更要心怀感激,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缘分;关系中,没有任何一方有义务无条件的付出,爱也是需要反馈和回报的。感情需要经营,并不是简简单单在一起,你开心我开心两个人傻呵呵的,我希望感情能变的更好,纽带变得更加牢固,因为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因为互相搀扶鼓励,因为坦诚和理解,而不仅仅是因为时间和习惯。

我也不知道要把全部的resolution都写出来会有多少,随便想想就有认真理财、多花时间思考、多读书,减少浮躁、学乐器、学冲浪、学honkeystop的种种想法,有些已经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变成了每天的一部分;有些可能需要一些魄力、财力或者时间去慢慢改变和实现。2016年一起努力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