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白人、华人、印度人三足鼎立,是这个社区组成的真实写照。虽然有耳闻印度人打压欺负华人的事件,但说实话,从我的第一任印度老板到组内组外同事,他们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有些成为了生活之中的朋友。印度人喜欢抱团,他们互相帮衬初来乍到的朋友,对陌生同胞伸出援手,更在工作和仕途上关照有加。反之,华人圈子里勾心斗角的诸多现象值得反思。
比如,两年前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的一篇文章记忆犹新,作者刚刚离开原先的公司,就开始吐槽讽刺它的种种不好,说之前的时间彷如养老。我承认大环境固然重要,但每个公司都有高效的团队,也有偷懒的员工;有积极努力的氛围,也有抱怨不完的个体。一个人的工作状态和自己的态度和追求挂钩,把消极情绪拿到公共平台上表达肯定不妥,只能说明自己的无“德”无“能”,还会让外界用不公平的眼光看待公司内的其它员工。说的形象一点就是自己离开了,还要突出自己目前的优越感,最后使劲儿把身后的门关上。换新的工作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只是想说当自己做出改变之后,多说点好话,请为后面的人留点余地,为他们敞开一扇大门。
这些问题不仅仅出在换工作上,比如很多拿到绿卡和美国公民的华人,因为自己的身份问题解决了,所以立场瞬间就发生了变化,结果他们倒成为了反移民提案的倡导者。几年前,加州的一位华裔议员提出所有申请绿卡的人要先申请perm从而大大加长了申请时间就是很好的例证。当然,公平的来说,立场和身份决定思考问题的角度,态度180度大转弯可能倒是情有可原。
思考这个问题有一段时间了,因为有这样思维的人不在少数,到底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见“利”思迁?是不是因为我们的私心太重?还是因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却又不懂得分享的环境中?
做了三年多的管理岗,有一点理念我深信不疑就是要帮助手下的员工成长。我在工作中是个幸运的人,没有遇到大的坎坷;从外人看来也是升职快于同龄人,所以我特别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分享给身边的同事,帮助他们不走弯路,更快更好地发展。我觉得定义一个好老板一是要建立出色的团队,第二就是组里会有比他更加优秀的人出现。但真能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因为人与生俱来就有危机意识,尤其成长在弱肉强食的淘汰机制的环境中,似乎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好是常态,自己总要留一手也是公理,所以才会让怀疑、嫉妒趁虚而入。
在美国的大公司里,经常看到印度的高管,但华人的比例却很少;每当讨论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个原因:英文。语言肯定是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能说能吹能拉帮结伙,才能让别人为自己的想法和成绩认可和买单。但我觉得西方普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隐藏在深处更重要的一层原因,懂得与别人分享美好的事物,乐于为他人修桥铺路,能为他人打开一扇门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