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室,顿时又置身于鳞次栉比的楼宇间;这时的三藩已经入夜,还能嗅到空气中的雨水味道,打湿的街道闪映着城市的灯火,散发出一种迷人的气息。我沿着都会大道(MissionSt.)一直走,响起浑厚的教堂钟声,沁人心脾。这是城市的感觉,是历史的声音,也是让我沉浸其中的情愫。它让我回想起在巴黎的夜晚,漫步塞纳河畔的时光,是多么的美好。
今天在伯克利上完了第三节法语课,开心之余也小有成就感。班里一共14名学生,虽然年龄跨度却很大,但大家到这里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而且班里的每个人都有或法国旅游或访友的打算。老师Marie-Claude个子不高,40岁上下,是典型的法国女人:从头到脚是标准的法国黑色;当然,风衣外少不了一条亮眼的松绿色围巾;手带一块夸张的时尚表,还有两只镶嵌大石头的指环。老师是法国人,授课也全程法文,几乎听不到半点英文解释。第一节课老师从简单的名词和句式讲起,不知道怎么就说到了香水;她给了我们一个“我最喜欢XX香水”的模板后,就逐个问我们每个人喜欢的香水牌子是什么。紧接着,我们就系统地学习了如何用地道的法文念各种大牌,Dior,YSL, Armani, Hermes等等,一个都不少。想到这些片段仍然让我忍俊不禁,法国人就是法国人,鲜明而有趣。
这次的法语课并不是兴趣小组,老师希望我们每周至少用6小时自习。我知道学习新语言费时费力,而且对我来讲似乎6个小时并不够用。班里的美国人,多少都有一些基础;无论是词汇量还是听力,我都处于劣势。但至少两点是肯定的,勤能补拙,并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们应该是我在学法语道路上两个最好的伙伴了。
其实初见法语是在高中,那时上音乐鉴赏课,“巴黎圣母院”让我听得如痴如醉,家里的音响也总是无限循环歌剧的唱段,百听不厌。那时只知道乐音是韦伯作曲,并不了解创作的来龙去脉;我曾经一直以为故事发生在法国,原著写于法语,为什么不听法文的呢?出于好奇,我在网上几经周折找到了法语版全集;乐曲仍然是熟悉的旋律,但听上去感觉却截然不同,因为语言的原因,歌声显得更加高昂有气魄。父亲也是音乐爱好者,我们一直认为法语版的要比英文版的好听很多。
从高中开始,法语版本的“巴黎圣母院”就是我iPhone里的常备曲目,“大教堂时代”(Le temps descathedrals),“钻石般的眼眸”(Cesdiamants-la)也成为了陪伴我最久的钟爱唱段。大一的时候,我也曾选修法语,但因为用粤语教学使得学习起来难上加难,所以没能坚持下来。
去年上映的“悲惨世界”,又唤起了我对歌剧的热忱。2013年8月的时候,也在巴黎小住了一个月,很多因素都让我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iPhone里的法语歌越来越多,却不知所“唱”,这也让我下决心认真学这门语言。说法语的国家和地方还是很多的,虽然在加州不像西班牙语那么实用,但谁知到以后呢。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熟练的掌握这门语言,也能让它派上用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