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打算用“玩转墨西哥城”作题目,想想只在墨西哥城停留不到三天,用“玩转”这么大的字眼实为不妥。好在体验了这里浓郁的风土人情,误入游客敬而远之的小贩市场,无意穿行过红灯区小巷的经历,都让我看到了这个城市最真实的一面。所以提及这几天的感受,想说的是滔滔不绝,且容我一一道来。
墨西哥城位处版图的中部,比加州快两个小时,虽然地方更加靠南,但气温却没跟上脚步;平均海拔2000多米,小跑一下就让人气喘嘘嘘。我们住在城里的改革大街上,相当于北京的长安街,酒店隔壁是戒备森严的美国大使馆,从窗户可以看到这条繁忙的大街和胜利女神的雕像广场。这里交通方便,出门便是主干道,向西南直通向博物馆区,包括著名的人类学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国家历史博物馆;一路向东,开车10分钟就可以达到热闹的市中心老区,是城中文化古迹聚集的区域。而马路对面就是这里年轻人晚上集中活动的酒吧区和红灯区。
我们一开始计划的行程是在墨西哥城待四天半:第一天在市区里转转,参观下宪法广场、国家大教堂和周边的古迹;第二天感受下40公里外阿兹特克文明的曾经辉煌;第三天则是彻彻底底的博物馆日;而第四天计划坐小舟游览世界文化遗产水乡。但听了当地朋友的建议,我们决定临时改签机票改变了行程,把在墨西哥城的时间缩短到了2天半;这样我们在坎昆多出的两天时间,可以放松心情在海滩多享受下加勒比海和阳光。
惊渡,误入墨西哥城深处 ——第一日
到墨西哥城之前没有想到这里英文普及率如此低,除了酒店大堂的前台的英语勉强说的过去,其它地方和人交流沟通都有障碍。吃饭点餐全靠手机词典,超市买东西得看电子屏,要是没有这些辅助设备,那就要看你是不是有表演天赋了。比如初到墨西哥第一天,在宪法广场旁的停车楼里,就上演了这么有意思的一幕。
我们把车停在一楼的入口处,代泊的墨西哥人热情洋溢的给车做了一圈快速检查,递过来一张有编号的取车卡,卡片另一半则放在了风挡下。回来取车的时候,掏出取车卡,交给了门口“包工头般”的大婶。她示意我要先到窗口交费,看到墙上的价格速算了花费,在里面的人开口前就又递上了170比索,一切看似进展的非常顺利。谁知窗口里面的人开始叽里呱啦问话,这我哪儿听得懂。我说:“English?”,然后西班牙语就排山倒海般袭来。一头雾水瞎着急,回头张望看看有没有人能帮忙,一个排在后面的墨西哥人说道“CarWash?”,啊,这么难的西班牙词汇不可能猜到,回答窗口到“No”(至少这个词还是世界通用的)。拿回盖章的卡片,心想对号取车就简单了吧,不然。负责取车的大婶也不懂英文,连比划代说总算让我明白她在问“你是什么车”。我说“Volkswagen(大众)”,“Jetta(捷达)”,“white(白色)”,但不幸的是三个关键词她一个也没听懂。重复了很多遍也无济于事,敢不成今天车还取不出来了?她想出了一个妙招,每来一辆车,她就上前指车的品牌,我就说“NO”,下一辆还是“NO”,接连过了3、4辆,终于看到了一辆大众的两厢车,我开心的指着说“This,YES”!第一关过了,下面就是车型,捷达怎么能说清楚呢,除非等到一辆捷达?我们俩面面相觑,只能互相尴尬的一笑。又是在不知所措的时候,杀出来了个救星,用流利的英文化解了危机。几分钟之后,看到我的车开了出来,恨不得有点喜极而泣,今天能回酒店而不用睡在大街上了!
另外一个哭笑不得的事情就是我们去BurgerKing(汉堡王)点餐,三个人打算点两个套餐和一个汉堡。就是这个单独的汉堡比较麻烦,和三个服务员叽里咕噜折腾了半天,他们好像终于明白我要什么了,可等到餐盘端上来的时候,哇,还是三个套餐,白忙乎。
其实说这两个有意思的经历,还真不是“黑”可爱的墨西哥人,主要就是觉得“人在江湖走,外语的必须有”。不需要完整的句子和准确的语法,往往几个简单的单词就能化解很多问题。
言归正传,宪法广场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有看头的古迹也都集中在广场周边。说实话,广场和大主教教堂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毕竟看过了法国的大教堂再看墨西哥的,重点也不是宏伟的建筑和精致的石刻,而是历史赋予给它独特的气质,以及点滴中渗透着的墨西哥文化,还有非常虔诚的信徒。我们在周围走了一大圈,参观了国家宫,大神庙,美术馆,还有两三个不知名的教堂。虽然感觉文字上没什么可写的,但当时我们手里的快门一直在摁个不停。
说到宗教和信仰,也是和父母经常聊到的话题。多数中国是无神论者,来美国后我还专门记了无神论这个单词,也的确被人问到过几次。人们都说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在道德上约束人对利益的无尽追求,换句话说,天不怕地不怕,没有道德的底线,社会中各种耸人听闻的事件才会层出不穷。这时国民开始反思,为什么道德沦丧,为什么社会金钱化,但即使是这些人,在站出来大喊别人不好的时候,殊不知自己已经在席卷的洪水中随波逐流。
前天看到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没有棱角的人,走的会很快,但下坡的时候滚的也快”。如今我看到的国内社会急功近利的风气和传统观念(比如男人娶妻要有车有房等等)把每个人都磨成了圆石;如果你不变成这样,就残酷地被这个社会割裂。相比之下,我喜欢美国的生活方式,美国社会的价值体系,每个人保持独立、菱角和个性,追求真正的自我与价值,作一个纯粹的人,生活自己的生活。追求爱情,而不是物质;追求理想,而不是金钱;追求认同,而不是成就;对于这样的个体是整个社会推的和欣赏的。
虽然经常说这不好那不好的,但我从来没把自己划归到愤青的行列。曾经一个读心理学PHD的朋友说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分析的人,能在静中看到事物的联系。虽然不敢自诩聪慧,但亲身体会到社会、生活方式的不同,人们的奋斗目标迥异,思考我自己的人生和规划,可以让自己看的更深更远。当然,我对自己是无神论者也没有什么负担,因为我不相信神、不相信命运,但相信选择和未来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有时被人说成好听的——很自信,有时是不好听的——自我感觉良好。可我并不在意,因为最了解自己的终归还是自己。
感叹了半天人生,再回到这好像并不激动人心的景致,但作为墨西哥城的必游景点怎么都会到此一游。当我们走进周围的小巷的时候,才突然让我感觉到自己深处墨西哥城的心脏。满眼望去全是人,有点摩肩接踵的感觉,整条街区都是摆地摊的小商小贩,叫卖声更是不绝于耳。人潮涌动贩卖地摊货的感觉,很难用语言描述,或者可以说像是几十年前的中国?不过我也没经历过那段历史,说像是电影里面的镜头可能更加贴切。可能是外国游客不太会来这些区域,所以我们的出现显得尤为特别。旅游的地方多了,大城市也都大同小异,只有走到城市最特别的地方,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新的文化的冲击。
总结的一小条规律,无论哪里的小商贩都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有人专门负责放哨,有人专门负责吹哨。“城管”一来,哨声响起,所有人马上卷起自己的铺盖卷,朝着各个小巷的深处四散跑去。这时的我就像流动河流中静止的石头,端起相机,捕捉从我身边跑过的人们。后来听朋友说,我们走进的区域,基本都没有外国人去问津,因为治安不是很好。想想也是,不过好在一切都安好,也算是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吧。
阿兹特克文明——第二天
说到墨西哥的古迹,第一反应通常是金字塔。阿兹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都在这里起源;第一次听到阿兹特克这个名词还是从CS游戏里面,因为有一张地图用的就是这个名字Aztec,当然场景也是模仿的阿兹特克的建筑和宫殿,还有为玩家熟知的吊桥。阿兹特克的古迹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的中部地区,以日月金字塔最为有名,墨西哥城中的大神庙也是其中的代表。多数人挂在嘴边的玛雅文明则在墨西哥的东南部,集中在坎昆和梅里达周围,向南还有些在伯利兹和危地马拉境内。
日月金字塔是墨西哥城旅游的重头戏,在城郊东北部,开车40分钟即可到达。景区很大,共有三座金字塔,日、月、羽蛇神。日月遥遥相对,由长长的神道相连,雨神则在一旁。阿兹特克展现的是宏大和气魄,规模要比玛雅大很多,足以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型祭祀活动时壮观的场景。
我从小就很喜欢金字塔,主要还是被神秘的玛雅传说和埃及金字塔里面复杂的密室、机关、暗道所深深吸引,所以总是对金字塔有一种想去探险的奇妙情感。不过这里的三座金字塔分别是用来祭祀太阳神、月亮神和羽蛇神的,并没有机关可言。我们一家人都喜欢古迹和其相伴随的历史,朋友说2-3小时就可以转完整个景区,我们却在里面足足呆了5个小时。
墨西哥城的博物馆都开到晚上的7点,对于我们这样的游客来说再好不过了。从日月金字塔出来也不用赶,慢慢悠悠开到著名的人类学博物馆完美了这一整天。
在墨西哥城慢悠悠的转了两天,把重要的地方都走了走。用朋友的话说咱们国内南方任何一个水乡都比这里的强,所以我们就砍掉了一天的计划。但不管怎么说,到墨西哥旅游一定要到墨西哥城,即使不安排太长时间,因为这里有最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坎昆再好,也不过是酒店林立的旅游城市,我们现代感看得多了,少的却是独特的墨西哥风情。
墨西哥城宪法广场的大主教教堂
墨西哥城的集市
墨西哥城的集市
大神庙
日月金字塔(近处为太阳金字塔,远处为月亮金字塔)
从太阳金字塔塔顶俯瞰
登塔的人
太阳金字塔
头大人小 - 国家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