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ewis
探秘阿拉斯加冰川(华夏地理)
阿拉斯加之旅除了看北极光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头戏,因为投稿到了国家地理,所以要等到今天发表之后才能分享出来,看到自己的照片被打上国家地理的小黄框,兴奋之余还有点小激动,也是一种小小的肯定。编辑对原文进行了删节,所以我就按他们照排版,把原文放出来。
据说世界上只有不到10%的人眺望过冰川,而能走进冰川内部一看究竟的人凤毛麟角。如今,阿拉斯加95%的冰川都在融化,2003年冰川覆盖的山坡和岩石,如今有些已经完全裸露。从10年间照片的对比中,竟能如此直观的看到气候变暖给生态系统带来的巨变和灾难,让人扼腕。门登霍尔只是“冰山的一角”,是千千万万濒临消失的人间仙境之一,我只是不希望门登霍尔(Mendenhall)冰洞也像电影中的场景一样,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只能从照片中感受她们的奇幻和美丽。
遥望北方的夜空-记阿拉斯加极光之旅
北极光是个性感尤物,无论是网络流传的唯美大片,还是震撼人心的延迟摄影,总会在我心中划出片片波澜。一度筹划前往加拿大的黄刀镇——为观赏极光量身打造的旅游目的地,但种种原因迫使计划最终搁浅。与其期待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如放下手中的工作,买上一张往返阿拉斯加的联程机票。
喝喝小酒
我不是一个“饮”酒之人,只在和家人一起的时候,为了助兴喝上一点。我对中华博大酒文化的浅薄认识,只停留在无穷无尽的敬酒和不醉不归豪言壮语。从小就对酒没有兴趣,所以至今还未曾喝多过,也不知道自己的酒量到底有多少。不过听母亲说喝酒这事儿我倒像我爷爷,怎么喝都不脸红,所以我一直自认为酒量略有一二。唯一一次有反应的是喝了一烧瓶红酒,边喝还边吹着河边的小风,突然站起走路就发现自己有点不稳,不过神智仍然清醒,思维仍然敏捷。
旅行记录
记录旅行的方式很多,过去的几年,我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居多。而近一年来因为GOPRO的出现,我逐渐开始用视频记录旅行过程中的感受,因为视频就是一部自己的纪录片,真实的还原彼情、彼景、彼人。时间久了,慢慢地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上了这种感觉,看着屏幕上闪烁的影像片段,那种一下子穿越时空的融入,变淡的回忆和思绪一下被激活、释放。而加工过后的微电影变成了浓缩精华的五味瓶,配合上音乐的节奏和曲调,当时的期待、兴奋、高潮、失落,都让人回味让人醉。
我是一个怀旧的人,所有的文档、图片、视频都会仔细分类存档。去年配备的文件服务器,就是我专属的档案库。我并不经常点开这些尘封的文件夹,只是默默地保留着,因为它们的每个碎片都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从初二时的第一部数码相机,有了春游和同学围坐潭柘寺打牌的第一段视频,到14年后的今天去北密西根看红叶,每一段活动的影像都是珍藏的记录。
再见了San Carlos
掐指一算,住在SanCarlos这个美丽的小城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也是过去几年中停留最长的一次。一年半的时间听上去很长,却又感觉很短,入住时的喜悦场景好似昨日。过去的18个月发生了很多,改变了太多。这个被我叫作“家”的地方,真的是离“家”在外的唯一归宿。日月更替,情感就像房间里杂乱无章的东西一样,越积越多;美好的、温馨的、苦涩的、伤心的,交织在一起,却一件都不舍得丢弃。
今天是我在Caprino Way住的最后一晚,转过熟悉的街角,走着熟知的通道,一股伤感涌上心头,这种陌生、冷酷让我的情绪突然间失控,不知为何喘不过气来。看着客厅里一件件已打包好的行李,卧室里仅剩的孤零零一张床,发呆不知多久。
再见了San Carlos,我将把你的美埋藏心底。
再见了家,我已将心情打包,连同充满的回忆。
再见了昨天,我鼓起了勇气,迈开坚定的步伐。
明天我就要离开,到远方去生活。
祝福我吧,黑夜已经过去,黎明就要到来。
学法语(apprendre le français)
走出教室,顿时又置身于鳞次栉比的楼宇间;这时的三藩已经入夜,还能嗅到空气中的雨水味道,打湿的街道闪映着城市的灯火,散发出一种迷人的气息。我沿着都会大道(MissionSt.)一直走,响起浑厚的教堂钟声,沁人心脾。这是城市的感觉,是历史的声音,也是让我沉浸其中的情愫。它让我回想起在巴黎的夜晚,漫步塞纳河畔的时光,是多么的美好。
阅读的乐趣
总会在床头放上一本轻松的书,指尖翻动扉页的感觉,以及纸张散发出的味道,都赋予了它独有的性格,我的思绪好像也一下子就灌注到文字的间隙中……
运动人生
人真的是个感性的动物,不知何时,就在不经意间唤醒了情绪的触角;清晨推开房门的刹那,片片光斑打在脸颊的瞬间,或者是每个暖暖的黄昏,慵懒的我,目送着红日终而复始,都吐露着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换上跑鞋,披上战衣,迎着朝阳,沐浴黄辉,加入到健身锻炼的人潮。
美国是个崇尚运动的国度,无论男女老少,破晓黄昏,大街上公园里,总能看到人们运动的身影。如果说孩童时代的我们静不下来,喜欢动喜欢玩,待到有了工作繁忙的托辞,或者苍白两鬓的掩护,仍然把运动融入生活的话,这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住在San Carlos的幽静山林中,这么形容这个城市应该巧到好处,因为它被山丘和森林所包裹。正是因为和大城市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吸引着人们到街边慢跑或者骑车,靠近它,感受它。每到周末,更是全家出动,在车顶装载上橡皮艇、自行车,甚至摩托艇,开进山林,驶向湖边,用这种方式享受周末的自由。
要举身边的例子,就先从美国同事Peter说起,虽然不知道他的年龄,但从稀疏的白发看怎么也比自己的父母大不少。他是公司健身房的常客,多少年来都一直坚持每天中午做力量训练,我曾经和他一起做卧推,他可以推到150磅,而当时的我还在为平衡铁杆而努力。做卧推的时候需要互相保护,看到他用力用到青筋暴起的时候还真会为他担心,毕竟这把年纪了,为什么要这么用力,这么迫使自己处在极限的边缘;但光说比较一下力量的话,我只能甘拜下风。
喜欢运动是一种社会的风气和趋势,所以多数美国人都会从娃娃抓起。我在美国滑雪有四个年头了,从一开始的摸爬滚打到慢慢走向蓝道,站到黑道,只有自己知道这期间摔过多少个跟头。去年冬天开始接触单板,等于又是回到了起点,摔在雪里的时候,深深体会到如今学新东西并不再像小时候那么手到擒来,也正是因为这点我现在一直特别感激爸妈“督促”我小的时候学了很多东西。比黑色雪道再难的就是两个黑钻的,远远看去基本是垂直的峭壁,途中还时有裸露的岩石、灌木,看了都不禁一颤。谁想美国的小朋友,就可以轻松地在这样的雪道上控制速度,完成转向、急停,和朋友坐在缆车上俯瞰这些精彩的动作,用尽了我们所有的感叹词:小朋友们太厉害了。其实不光是滑雪,Foster City的高尔夫球场,Redwood Shores的网球场处处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最近公司组里兴起了健康生活的风潮,以Claus和Saurabh为首,大家相互督促对方的健身宏图。我也开始关注起食物的卡路里和搭配,之前拿起来就喝的甜美橙汁,结果发现居然有170卡,比可乐还高30,果断不喝了。晚饭也从油腻的大餐改为:法棍、沙拉、Salami、煎蛋、水果和牛奶。我想,很多事情,尤其是对身体好的生活细节,一旦养成习惯就会收益终身。
美国人玩起来很专业,各种装备一应俱全。在德国人的厨房,每样食材、工序都有对应的精致工具;而美国人运动起来,专业行头,goPro,水袋(camel bag)也一样都不少。尝试新鲜的,亲近自然的运动,一直是我崇尚的。下面的目标就是:冲浪、风帆、野营。也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保持这份积极正能量的心气。
写在开往波士顿的巴士上。
2014年08月22日
3年了
2014年6月26日,3年前的今天是我在甲骨文的第一天,时间过的很快,转瞬间也从一个刚毕业的菜鸟变成了一名资深员工。最近实在是太忙,压在电脑桌面上的草稿还有两篇一直没时间梳理,但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所以流水记录一下。
大日子选择了骑车上班,早上8:50出发,一路以40公里的速度冲下山,穿梭在早上的阳光、蓝天、绿树之间,加上激扬的爵士小调,让一天的开始有个好心情。骑车的时候远离高速上密集的车流,感觉更贴近自然,这可能也是我为什么喜欢骑车的原因吧。按照预计的时间9:12到达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
每天的工作都是从一杯浓香的咖啡开始,在早上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做自己手头的项目,今天收尾完成了一项415个文件的大修改,很有成就感,也算是对自己工作3年的一个肯定吧。和几个同事核实一下项目进度,回复大量的邮件,给测试我们产品和运营的同事提供技术支持和问题分析。中午再次回到太阳的环抱,享用了一份美味的panini配沙拉和一碗豌豆柠檬奶油汤,非常满足。
下午开项目的小组会,了解新项目的要求和技术细节。6点钟从公司出发回家,一路上山,花了两倍的时间终于到了家。音响放上音乐,煮上米饭,再炒上两道好菜,犒劳一下自己。最近没时间去上腹肌课,所以只能隔天饭后在家里做上4组。现在则坐在电脑前,快快地写完这篇流水账,然后就要去忙别的事情了。落下的文章之后会一齐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