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复得总是惊喜的、幸运的、感恩的。
故事要从这里说起:粗心的我竟把MacbookAir落在了麦迪逊的飞机上,直到8小时候后人到了北密西根州,才突然意识到电脑不见了踪迹。打电话到美联航,在网上提交了遗失报告,都被告知只能耐心等待进一步通知。与此同时,我登录了iCloud账户,启动了电脑远程锁定协议。只要连到互联网,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电脑都会被自动锁定,并显示我的联系方式。
27天的等待,多次联系航空公司未果;直到10月31日,我坐在疾驰在夕阳中的Caltrain上,一条突如其来的手机推送打破了平静:我的Air出现在了麦迪逊市郊的一所房子里。很明显,遗失的电脑并没有被上缴到失物认领,而是出现在了私人住宅。我从地图上获取了具体地址和卫星照片作为证据,一个电话打到了威斯康辛警察局。19分钟之后,我的电脑再次显示上线,这次出现在了一个购物中心。正当我分析各种可能性的时候,苹果店打来电话说有人把这部电脑交到了店里,需核实我的身份以便归还。
就这样,在警察采取措施之前,我的Air失而复得。之前看到过不少类似的新闻,都不足为奇。但当它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庆幸之余有不少感概,因为丢东西尤其电子产品,我们通常对之无能为力,只能自认倒霉;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变。
其实,现实中无论哪个地方和国家,都有道德和素质无法约束的东西;人们都有贪欲,利诱之下都可能钻空子,使得软性束缚不再提供有效保障。拿回我的Air后,发现硬盘被深度格式化,系统被重命名,显而易见,拾到电脑的人的初衷并不打算物归原主。但硬件追踪和电脑锁定可以确保其不被盗用,在技术层面上遏制了人们对利益的贪婪,被锁定的电脑最终只能归还于本人。
现在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细心的人不难发现新品发布总是在强调CPU速度大幅提升,图像处理能力加倍等等;一方面这些量化参数能用来比对,更重要的这是一种销售策略,即引导消费者到“高认知模式”,关注产品的细节优越以忽略整体不足。事实上很少有人关注芯片到底是几代,主频是多少赫兹。比如三星手机就是堆积顶级硬件的典型代表。几乎每个配件都是当时市场上最好的,像素最高的相机、最快的处理器,但把这些硬件组装起来,整体的用户体验却差强人意。硬件指标是消费者做购买选择时的最大参考标准,但花同样的价钱,一个是2G内存,一个是8G,自然选择后者的多。
就说”Find my Mac”(或Find myiPhone)这个功能,购买电脑的时候没人关心,为什么买新的时候要考虑丢了怎么办?所以就连苹果自己也没有宣传过这个“卖点”。但到了“万一”的时候,它就是救命稻草,而且是“唯一”有效的一根。
品牌本身有时就是产品最大的卖点,因为赢得用户的信赖需的过程一旦建立起来,这个纽带就会不会自己解除,你甚至不需要做到更好,只要维持现状就已经能保住已有的用户群。但只需要一个错误就可能失去一个用户,就比如美联航、AppleBee、Sizzler、 Super8等等。所以说好的品牌不仅仅提供一个产品本身,而是在背后的软件、保障和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