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潜水记

今年8月初,我报名参加了个潜水课程,并在Monterey Bay考取了OpenWater(OW)的潜水资格认证。认证其实并不代表我就能自由地遨游海洋,毕竟初级水平,考试难度不大,会游泳的人经过一定培训都能通过。对我来说,系统地学习水下知识和实际演练更加重要;旭岩是潜水的高级玩家,以后一起去海岛想必一起潜水的机会很多,懂得如何应对突发情况、提高彼此的安全系数是重中之重。潜水课程本身压缩得简短高效:2-3天的线上理论学习,连续两个周末的泳池培训,最后就是在海里完成最终的体验和考试。

记得我第一次潜水是在夏威夷,报名参加了个潜水团,有专人提前准备好装备,每一步也都有教练的指导。当时的天气有些阴冷,我穿了一件不太合身的潜水衣,被快艇拉到远离城市的开阔水域。下潜的过程非常痛苦,耳膜一直被水挤压得很痛,只能时不时停下来适应水压;我是自告奋勇的第一个下水,却是最后一个下到海床加入到大队伍的。水下的世界和想象中也不太一样,没有太多斑斓的色彩,似乎一切都是灰蒙蒙的,没有看到五彩缤纷的热带尼莫鱼,但好在遇到了一只海龟,总算不枉此行。

而这次考试的两天,风和日丽,天公作美。既是考试,从服装到潜水设备都要求自己组装和打理,为此要熟练流程、懂得原理。有了前车之鉴和掌握的最新技能,这次下潜的速度快了很多,舒适感也改进了不少。考试的内容围绕在水下排空潜水镜内的积水,遇到低氧或断氧情况如何应对,以及水下手势的交流等等。对我来说,期待更多的则是考试后教练带着我们到更深海域探索的这部分。当我的心情放松下来,就能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周围发生的一切:嗖的一下,眼看着一猛子扎到水里哺食的鸭子,岩石上假装成石头一动不动的大头鱼,悠哉悠哉路过的海龟、拔在岩石上的海胆,应有尽有有。背着氧气瓶的我们,游过一片海底“森林”(水草),抬头看到一缕缕阳光在水中散射形成的光柱,这场景就和电视节目里一模一样,充满了奇幻,不由得激发了我对这个全新、未知世界的好奇。

人类的文明都建立在陆地之上,而海洋却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2%,一般人对这个硕大的世界了解有限。这个截然不同的海底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己的生存法则:这里的动物、植物怎么生存,如何相互沟通?它们又是怎么和人类共处?它们是否能够适应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带来的改变?这些应该就是海洋学一直在探究的命题吧。几百年前,有这么一群拥有好奇心又富有冒险精神的人,他们一米一米地下潜挑战自己和人类的极限,为此改进发明了现代潜水设备,好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有机会身处浩瀚的海洋之中。小时候,我很喜欢“海底两万里”这部小说,一个原因是它奇幻的海怪故事,而更吸引我的部分似乎是一种幻想和憧憬:这个独立的世界不像宇宙一样遥远,看得见、摸得到,而我们却又对其“一无所知”。

我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推动着无数前人的探索和发明。有人说,“每一次潜水,都是一次全新的发现。”因为海洋是有生命的,每时每刻的海底都在酝酿着变化。我对大海有着敬畏之心,潜水中也深感人类的渺小,自然也不会说有征服什么的非分之想,我想未来的我只要能静静地欣赏它的美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