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都公交看社会

   2016年的春节是在日本度过的,精选了京都、奈良、大阪这条关西路线就是为了能多接触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古迹;作为昔日首都的京都和奈良,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相当于我们唐代的宫殿和庙宇。踏入日本前,就听说过很多耐人寻味的轶事,在这短暂的11天旅程中,就足以考证并且亲身感受到这个社会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责任心。

京都市区不大,城市仿照唐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规格,井字形街道横平竖直,整齐且规矩。想是怕破败古迹的地基吧,市区只有两条很短的地铁线,乘坐公交车无疑是逛京都的首选。我们住在“祇園四条駅”,靠近繁华的商业区和交通枢纽,所以公交线路更是四通八达。买上一张500日元的日票(折合28人民币),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在京都随意乘坐公交了。刚开始还对车上的各种设计和流程充满了好奇,但慢慢地就从这种新鲜感就转变为了思考。我注意到每当公交车进站开门之前,整个车身就会向路边微微倾斜,刚开始我以为是乘客在车内走动的结果,但仔细研究之后才确定这是液压装置的一部分:让车身微微倾斜一定角度,就拉近了和路崖的距离,减少上下车的困难,这对年长的人是多么人性化的设计细节啊!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公交族,最让我焦急的是“车怎么还不来”,但在京都心境自然就平和很多,其原因有二:一是公交车按照时间准点到站,虽然偶有迟到,但时间表让乘客心中有底。其二就是客流密集的车站都有提示牌告知下一辆车大约在什么位置,虽然方式不同,但道理都差不多。比如京都市中心就用的是电子牌,而在岚山则是古老的机械卡板;仔细看看岚山的这个充满历史感的站牌,就好像是在研究一个老式的机械“布谷”时钟,而这样的技术貌似很早以前就普及了,反之看看我们现代的大北京,这方面好像才刚刚起步。

坐上车,我惊讶地发现司机们都戴着口罩和耳麦,除了车载自动报站之外,他们还会再次广播站名,而车前方挂着的电子屏也足以帮助到我们这些外国人。司机会在特定的情景下重复着相同的话,几次之后就不难猜出:每一次汽车由静止到启动都会提示乘客“汽车开动”,每到转弯之处都会提醒“坐好扶好”。就是这么几句简单的话,一天重复上几百次甚至更多,不用想我都知道自己会是什么态度,多半是拉个臭脸,用儿话音嘟囔一句连自己都听不太清楚的话。但这么多天下来,坐了几十趟车,我只见到过一位日本司机略有倦怠之心,其余的都怀揣着对这份职业的无限热忱和责任。

车上的每个座位和站位都可以够到一个下车电钮,这样没有人上下车的站就不再需要停车,这个设计并不新鲜,早在97年去香港的时候已是如此。不过京都的公交车都是后门上、前门下,在上车的时候不需要买票,而下车的时候从司机前经过,或是出示一日卡,或者投币买票。然而对于每一位下车的乘客,他都会恭敬地说一句谢谢,你就会觉得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服务者,而不是谁谁谁的大爷。

坐车的过程中还巧遇司机换班,也和我们国内的情况不太一样:车并不是开到总站换人,而是接班的司机像一般乘客一样在路边等车,这样乘客不需要绕路,耽误的时间也最少。停好车,告知乘客并麻烦所有人等待几分钟换班(我也不知道我不懂日语为什么都明白他说的),然后摘下帽子,从面朝乘客的架子上拿下自己的名牌,然后向乘客鞠上一躬表示感谢再下车。随后,新上车的司机反着再重复一次,先鞠躬再神圣般地把自己的名牌放在架子上,然后亲切地和乘客打招呼。这一幕让我感觉很特殊,因为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件大波哄的货品,车也不简简单单的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位移工具,司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每位乘客是被善待的服务对象。

乘客上车,关上车门,就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环境,一个社会的缩影。从汽车的侧倾、扶手、座位、暖气这些硬件设施就能看到设计者的用心独到;从司机就能看到他们热情、敬业的操守;而从乘客身上能看到人们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和对生活的精神面貌。一个小小的车厢就映射出这个社会中的从业者勤勤恳恳工作的态度,尤其是服务业,一个民族和国家对外的窗口,他们的热情、敬业让你觉得自己被足够重视,被真诚的对待,让来自“帝都”的我不由得敬佩与反思。

京都的公交车
换班时候司机正在取下两个名牌中的一个
 现代版的提示牌
详尽的线路图和车站图,每一张标出当前的站,以及当前自己的线路
公交的发车到站时间,类似于线路图,每个站都是自己专属的,到达当前站的时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