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9日,生日已经过去10天了,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实在是没能腾出时间来写一写生日是怎么过的。要交两个Project,两个作业,一个Presentation, 不过相信不会有比这再忙的一周了。
分类: 文章
春假有感
今天是2011年的3月18日,春假的前一天,伊萨卡终于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积雪已经溶化,暖暖的阳光沐浴着整个校园,我游完泳吃完自助餐走在University大道上,看着往来穿梭的同学,努力地享受着在康奈尔的每一分每一秒。回到家,我把窗户和门全都打开,让我这个小屋也充满了春天的感觉。向门外望去看着草地、蓝天,期盼着爸爸妈妈早点来到伊萨卡。今天的周五和平时不太一样,不仅仅是因为春假的到来,人们都拎着大包小包准备出行,今天还是学校的“Dragon Day”—— 龙节,很多康奈尔学生都打扮成各种稀奇古怪的造型在学校里游行,因为我之前没能得知这个活动,有些遗憾没能用相机记录下来这个有特色的活动 。除此之外,今天学校里,到处都能看到手拿着一个绿色气球的人,气球上面写着Pray For Japan, 为日本祈祷。我也领了一个气球,一路拿回到家拴在了我门前的栅栏上。挂上气球之后,我才发现很多邻居都在门前系上了绿丝带,我想是寄予的是同样的祝福吧。
既然说到日本,我还是谈谈我的感受吧。作为一个中国人,被侵略的血泪史是不能忘的,但抛开历史问题,这次日本所经历的灾难的确非常惨痛,不仅仅是一次地震一次海啸,更是全人类的一次生态劫难,我想除了“大陆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大多数人)都会为之感到难过吧。记得我小时候对日本的态度也是非常极端的,觉得非得要灭了日本。但在香港的四年,让我接受到了除了大陆官方外的更多观点,更多信息以及评价,使得我的价值观有了很大转变。在美国的这一年更是如此,因为使用Twitter和Google Reader的中国人大多数在国外,所以通过这些渠道我看到的更多是中国人对这次灾难的叹息和祈福。而且有一半的文章来介绍日本这个民族在灾难后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超市免费发放食物和水,宾馆免费发放毛毯;避难的人群都自觉站在道路中间的隔离带上以便腾出车道,即使在没有车的时候,走的时候没有一点垃圾;去超市买东西只买一件,把更多的留给其它人;从东京车里的车队长龙排了几公里,也没有一辆车走到“一辆车都没有”的逆行车道,等等,这一切的一切不禁让我觉得这个民族的可敬。中国国民可能要再等待10年,或者30年才能如此吧。
其实讨论日本的问题不是我写博客的目的,只是我身边的很多北京哥们都对我的做法不是非常理解,这也似乎让我看到了自己5、6年前的影子。我只能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能接受到的信息量,而信息又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时候说不准谁对谁错,只是换了环境也需要换位思考罢了。
最近的很多事情都让我非常有感触,先说说我的一个美国朋友Matt,通过一起做Project,我有机会了解到了他的经历,这让我非常佩服,同时他的经历也让我沉思了很久。Matt和我一样是CS的研究生,他的编程水平非常厉害,但后来他告诉我他的本科是日语。我听到了有点震惊,一个学日文四年的人,为什么计算机会学得这么好?而且除了编程之外还对各种技术那么熟悉?为什么可以来康奈尔读CS研究生? 而且为什么已经被卡内基梅隆读CS PHD录取?我想了很长时间,我能想到的唯一答案就是兴趣和热情。如果你真的想学一个东西,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学好,哪怕是个副业。所以再回头看看国内,选专业就是为了好找工作,或者为了利用父母的资源,或者是父母的儿时愿望等等。而根本不是自己想学的东西,或者说根本不喜欢学习,再加上具有中国特色的选拔人才制度,这么多年的培养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学术氛围也非常不好。所以在国内多数人都会一条路走到黑,以为学校本身也不鼓励换专业。而然这个大跨度换专业的情况在国外并不稀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被鼓励的。同样还是这位Matt同学,他的女朋友明年将会去日本支教一年英文,她的薪水可以养活两个人,所以Matt准备延期他的PHD录取,和女朋友到日本生活一年再回来。我说那你到日本准备做什么呢?他说休息休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说的是那么轻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外国人生活非常随性,因为每天都非常简单、轻松、愉快,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相反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中国学生身上,父母肯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之前给你计划好的这一年要干什么,然后再干什么,你自己不能自作主张,要根据计划按部就班实施,所以就和之前香港同学跟我说得一样:“大陆学生的目的性都非常强,做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什么”。我不得不说,我自己真的是一个目的性非常强的人,似乎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有意义才会去做,我也知道这样有好有坏,只是习惯了这样。
感触还有很多,鉴于都要2000字了,所以放到下回再说吧,应该会在下周再更新下吧。
春假的事情还是蛮多的,之后有不少作业和project要交,所以还是要抓紧时间。假期我没有计划什么特别的行程,只是准备利用这个时间去下纽约,会会实习的老板Alex,到公司帮两天忙,顺便看看他的新房子。3天就应该回来了。
开学N周小记
记不清开学几周了,可能是5周了吧,而进入3月就意味着离期中考试不远了。很早之前就要动笔写一写这学期我上的课,但一直没有机会,在今天这个漫天风雪的中午,听着S.E.N.S还是蛮有心情的写博客的。这个学期因为没有找工作的压力,所以我的注意力和精力就主要放在了课程上面,学起来也比较轻松愉快。上个学期可能或多或少有些对付的情况,不过这学期还是要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每一份作业和每一次考试。
感觉自己现在的状态和身边很多同学都不同:和很多同样找到工作的同学相比,他们可能对上课已经不再那么认真了,认为工作有了成绩已经不重要了。和没找到工作的同学相比,他们现在更着急去找工作,所以可能课程相比就是次要的了。之前也有同学问我,说你已经找到工作了,还这么认真干什么?作业交了不就行了么? 不过这个也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吧,我不觉得自己只是为了追求一个漂亮的GPA,只是想把应该学好的东西学好而已,一个好的GPA只是一个对自己努力的肯定。
[采访]从北大落榜生到康奈尔大学硕士
最近接受了中国青年报的采访,主要是关于我成长经历的,稿子刊登在中国青年报2011年2月21日成长版。因为篇幅有限,可能写得不是非常的全面,不过也不错了。题目有点那个。。。不过从文章本身的角度来说足够吸引眼球了。
原文:http://zqb.cyol.com/html/2011-02/21/nw.D110000zgqnb_20110221_3-12.htm?div=-1
网易转载:http://edu.163.com/11/0221/09/6TDI103Q00294IIJ.html
原文如下:
即将在几个月后获得康奈尔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的刘翛,尚不满23岁。他人生的下一站,将是全球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甲骨文。
而在5年前,他还是一名北大落榜生。
2003年,刘翛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高手云集的著名高中,每年都有近百人考入清华、北大。
刚入学时,刘翛并不算佼佼者,在全班51名同学中,他的入学成绩排在第40位。但凭借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沉稳乐观的心态,到高三时,他的成绩已稳定在全班第二名。高考时,他将第一志愿锁定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作为一名计算机发烧友,学习计算机专业,是他上小学时就已确定的方向。
但他不慎发挥失常,即使算上因市级三好学生而获的10分加分,他的成绩距北大录取线也有近30分的差距。
带着高考失利的阴影,他负笈南下,转投香港理工大学,学习“互联网与多媒体科技”专业。初至香港时,他也曾短暂迷茫过,但很快便如鱼得水,成绩稳居专业前列,课外活动也成果颇丰,大学期间就两次赴美国交流实习。
而自今年夏天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红木滩的甲骨文公司总部,他将是全球最顶尖的软件开发团队中的一员。
在玩电脑游戏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和约束
刘翛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源于小学时代。当时,家用电脑还远未普及。
由于父母使用286电脑写稿,刘翛得以在小学二年级时便与计算机有了“亲密接触”。与大部分酷爱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男孩子一样,他对计算机的兴趣源于游戏。
对于儿子玩电脑游戏,刘翛的父母所采取的态度是既不鼓励,也不禁止。他们会严格限定刘翛玩游戏的时间,说好多久就是多久,以此来培养他的自制能力。
四年级时,妈妈专门带他去中关村买了一款名叫《双子星传奇》的游戏,作为给他的生日礼物。由于游戏语言是英文,他父亲便陪着他一边查英汉字典一边玩,通过玩游戏学习英语。
正是父母这种疏导式的教育方法,使得刘翛养成了一个在他自己看来至关重要的习惯——凡事都提前做好计划,并严格执行。上大学后,他身边有很多从小被严格管束的同学感觉自己似乎突然获得了“自由”,便整日沉迷于电脑游戏当中。刘翛有时也会和他们一起玩玩,但总是能够控制好时间,“玩游戏就是适当放松一下,不是为了玩游戏而玩游戏”。
这种出色的自我约束能力,体现在刘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二时,他打篮球不慎摔伤,右臂因此骨折。石膏被拆除后,关节活动有些僵硬,他便制定了一个训练计划,每天用一个小时练习弯曲手臂,坚持了整整半年,一次都没有落下。后来据医生讲,倘若训练稍有中断,他的手臂可能再也无法弯曲。
中学阶段养成良好习惯对未来至关重要
小时候玩电脑游戏时,刘翛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系统不兼容、驱动程序版本低、游戏需要补丁……在自己动手摸索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他的求知欲被极大地调动,开始主动探知这个大方匣子里隐藏的奥秘。
刚上初中时,他便完成了一个“壮举”:他测试过windows系统文件夹里的每一个文件的功能,操作系统也因此而崩溃了无数次。
“折腾”电脑最起劲的时候,刘翛几乎每个星期都不得不将操作系统重装一次,同时还要重装所有的驱动程序和应用软件。这是一个既费时间又费精力的过程,但刘翛却乐此不疲。自那时起,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喜欢主动给自己设置难题,并通过自己的摸索将其解决,在此过程中,体验一种因挑战未知而产生的成就感。
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刘翛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计算机、游泳、钢琴、话剧表演、篮球、羽毛球,都是他拿手的项目,但也有反例:高二时他作为主辩手参加辩论赛,赛前他自觉准备充分,但真正到了台上,却发现“自己连话都不会说了”。
不断的自我挑战不但使刘翛在中学时就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显著地提升了他的自学能力。面对计算机难题时自己摸索解决的习惯在日常学习中同样适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每天下午3点半便会放学,此后的小半天时间,基本全靠自学。
凡事做好计划并严格执行,主动向自己挑战,在刘翛看来,这是他在中学阶段所养成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事实证明,在此后的大学生活中,这两个习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靠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容应对新环境
2006年,北京市高考命题思路突然变化,刘翛和身边不少优秀的同学发挥都不甚理想。按照报考规则,一志愿未被录取就等同于与名校无缘。带着几分纠结与失落,刘翛来到了香港理工大学。
在香港的第一个学期,刘翛用很多时间备考托福和SAT,试图去美国读大学。但却未能如愿。没能去美国读书,功课却耽误了不少,他第一学期的成绩并不理想。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努力适应新的坏境。
高中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在此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香港高校的课业并不轻松,时间安排相当紧凑,很多内地学生并不十分适应。加之香港学生习惯晚睡,不少内地学生因此而作息混乱,叫苦不迭。而刘翛由于在中学时已经习惯于给自己制订周密的计划并严格执行,因而总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
香港的高校并没有“班级”的概念,更不存在班主任。每个人都非常独立,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解决,所有的机会也都要靠自己去争取。而乐于自我挑战的性格和出色的自学能力,使得刘翛在这种倡导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如鱼得水。
稳居全专业前两名的学习成绩和10余个学术及社会活动奖项,使他在四年本科生活结束时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答卷。他收到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等4所美国名校的录取通知,并最终选择了康奈尔大学计算机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与美国其他高校相比,康奈尔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时间安排更加紧凑,只用时一年。一边攻读研究生课程,一边还要找工作,压力不可谓不大。但依靠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刘翛依然能够从容应对,“该学的时候学,该睡的时候睡,几乎从来不熬夜”。
得到甲骨文公司的录用通知后,他写了一篇博客,在博文中,他开门见山地写道:“首先,机会是争取来的,许多事情,需要尝试了才知道。”
雪
好久没有更新博客了, 开学已经三周了,比较忙也比较充实,下篇再详细介绍。这次打算写写伊萨卡的雪。今天是2011年2月20日,听在亚特兰大的同学说,他们已经开始穿短袖短裤了,但我们还是生活在需要羽绒服包裹的冰天雪地中。周五伊萨卡气温突然回升到了11度,地上的积雪在一天就溶化的差不多了,露出了久违的草地,大家都想春天要来了。可是谁想第二天气温就直降20度,到了零下9,我们又一次迎来了暴风雪,而且这次的暴风比之前来的更快更猛。周六的早上坐在屋里,透过百叶窗看外面,天阴沉沉的,漫天的飞雪能见度不足50米吧,加上大风已经不是“雪花飘落”了,雪都是横着下,直接打在我的窗上和门上,在我门前堆了5、6厘米厚。
晚上去吃饭的时候,雪已经没过了我的鞋,因为没有穿雪鞋,所以没走几步就觉得鞋已经湿了。等我吃完饭回来,想寻着我之前的脚印走回来,但就是这一顿饭的功夫,4、5厘米身的鞋印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非常喜欢雪,希望伊萨卡的雪能够下的再大些,现在的还不够过瘾,最好有小腿那么厚,哈哈。最后再来个暴雪封校,然后我肯定是第一个进去照相的。不过身边有很多朋友不太喜欢雪,尤其是开车的同学。的确下了雪,车就很难开,而且还要清理车上的积雪。我在上上周就拿到了纽约驾照的learningpermit, 可以随时约路考了,不过对于现在的天气,我和几个同学还是打算等到天暖和了雪化了再考吧。
大多数的时候,下的雪很难挂在树上。但上一次下雪的时候因为气温不是很低,雪在空中就开始溶化,所以感觉很像下霜,道路两旁的树也都披上的银装,非常漂亮。下面的一些照片就是上次照的。
昨天刚刚下过雪,今天在天就又晴天了,所以利用中午的时间又去学校了一趟,上钟楼去照照学校的雪景,不过可能是因为今天气氛高,而且又有太阳,很多雪都化了,所以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不过后来去了SAGECHAPEL,哥特式的小教堂,里面的彩绘玻璃非常漂亮,建筑里面墙壁和拱顶也雕琢的非常精美。之前总是经过,但没有进去看过,所以打算以后要把没去过的地方,没转过的建筑都走一遍。
今天就写这么多了,下午还要做NSF的编程,还有连助教都不会的系统安全作业,然后还要帮老板改改程序,周四还有一门作业。要加油啦。
Cornell, 这是我每天上学的路
银松小径
老题材了,不过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照,效果还不错
有个瞬间非常漂亮,阳光从雨雾中透过来,不过没能抓到
童话世界般的Maplewood
找工作心态最重要--写给在美国找工作的同学
之前写了写关于学计算机专业在美国找工作的情况,并没有太多介绍我找工作的过程和心得,并没有炫耀的想法,只是最近有不少同学问我,所以分享一下自己在上个学期找工作的感受。可能我所说的不一定完全正确,或者并不适用于每个人、每间公司,但还是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帮助更多朋友找到满意的工作。
我很幸运这么快就找到了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最大的心得和感受就是找工作其实是在找一种自己积极的心态,所以我觉得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漫无目的地投简历,拒就拒了吧,或者因为它影响了你平时的心情和生活,那么我觉得你的心态还是没有调整好。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想要不要一开始就谈心态的问题,因为中国人写文章是把重要的东西写在后面一步一步升华,但英文的东西写多了,还是打算把它作为最重要的观点放在开篇来说。
首先,机会是争取来的,许多事情需要尝试了才知道 。无论写简历、申请还是联系recruiter都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我和身边的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学校的careernet上申请了很多公司,收到拒信也是家常便饭了。但对于拿到手的校园面试我都非常重视,提前做好准备,这也是和多数人一样。但可能有些同学没有意识到的是,面试不仅仅是公司了解我们的过程,也同样是我们了解公司的过程,你应该能够通过面试了解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间公司,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自己是不是有实力做好这份工作。身边的不少朋友告诉我如果一个公司拒了申请人,那么要等6个月之后才能再次申请。这个规定在很多公司都有,但规定都是人制定的,如果你能说服recruiter,那么争取到第二次面试的机会其实并不难。我第一次面试微软的project manager,我被问到一个一句话的编程题,因为题目有点太简单,所以我想里面会不会有什么玄机,而并不没有马上写出答案,可能导致面试官认为我不擅长编程,所以拒了我。但我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胜任这份工作,所以我写信给recruiter说明了一下自己的情况,并且争取到了第二次面试的机会,并且顺利通过进入到了on-site面试。第二个例子是我得知同学面试的一间公司很好,因为自己之前了解不多,所以没有申请,但当我再到学校网站想申请的时候已经申请已经截止了,可能很多人又止步于此了,但我从公司网站找到了一个公司中的校友发了自己的简历给她,争取到了3轮电话面试的机会。
当然不是说自己一次面试没面好就肯定能要到第二次面试的机会,很多的时候你需要有一些东西来证明你比之前更适合这份工作,我当时所说的是:做了AI的TA, 开始做微软XNA的MENG Project, Yahoo HackU Winner.
其实我讲这两段经历的目的就是,有些时候失败可能并不是我们的问题,有些时候可能是发挥不好,当别人否定了自己的时候,我们不能否定自己,如果那间公司真的是你所向往去工作的,多写一封邮件有能费多少事儿呢?人家给不给机会是人家的事情,但是不是再努力争取一下就是我们的事情了。
其次,一间公司的工作职位有很多,可能只是你不了解,而且有些你不知道的可能更适合你。很多大公司有很多职位可以申请,而且它们之前是相互独立的。我面试了谷歌两次,两个不同的职位,第一个是软件工程师,但正事因为自己被拒了,所以我才发现第二个工作是我真正喜欢和擅长的:Associatetechnology manager, 而且幸运的是一直走到了最后一步。对于ATM这个职位,我之前并不了解,但后来通过多方了解和与面试官的交流,我发现我非常喜欢这个工作,因为他需要申请人的计算机背景,同时需要有一些商科的基础,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么!虽然有点可惜没能拿到offer,但这个职位全美只招6个人,所以我能走到最后一步已经很高兴了。对于自己喜欢的公司,如果有很多自己可以做的职位,不妨多申请几个,如果路能宽一点总归是好的。
我申请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学校的CareerNet, 因为来招人的公司都比较有针对性,所以无论给不给面试机会,都会有比较明确的回复。再者,这些公司通常会来学校进行校园面试,与电话面试相比,面对面的交流会更加清晰自如。同时,一些没有到我们学校招聘的公司,我也到官网申请或者投了简历,比如Adobe和暴雪等等,但和使用学校系统不同的就是,多数情况会石沉大海了,但同时也有很多公司是非常认真负责的,他们会说无论是否提供面试机会都会有HR打电话给你聊一聊,比如Bungie。
之后就算是一些小Tips吧:
简历一定要用心写。因为对于一个recruiter来说,他可能面对着几千份的简历,比如要从中间筛选出100份,这个过程可能就会比较主观,所以我是在自己简历的最开始做了一个小概括,比如多少年的编程经历,熟悉什么语言等等,这样不需要让recruiter去看每一个project就能对我的能力有一个了解。
简历最好一页。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一开始和很多人一样疑惑,我之前的简历是两页,所以浓缩到一页就意味着要舍去不少东西。但我的确问了很多人,包括学校的辅导老师以及公司面试的人,他们都认为一页的简历是最合适的,当然如果你有很多东西,写两页未尝不可,但通常recruiter只会看第一页来决定是否感兴趣,所以对方感兴趣,就可能看第二页,如果不感兴趣,后面的就没用了。我说的这个可能是主要适用与本科和研究生,因为我确实看到一个PHD大神给Intel的简历是一本2厘米的小书,可能PHD有太多的project了吧。
为自己的申请做一份表格。可能一开始申请的公司不多,所以所有东西记在脑袋里不是问题,不过申请的公司一旦多了话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有时会犯糊涂,这间公司我到底申请了还是没申请?我得到回复了么?公司我有认识的人么?这些都应该记录下来,方便自己跟踪。
Career Fair(招聘会)是一个让你建立人脉的地方。很多同学都认为careerfair没用,就是去投简历。但就我看来,投简历似乎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在网站上都可以申请,相反认识一些人脉,校友才是最关键的。举两个例子,我在careerfair上面认识了谷歌工作的校友,和他聊了很久,最后得到了他的内部推荐。再有就是认识了摩根斯坦利的开发部经理,我们聊的很好,而且我相信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我们在Infosession上再见的时候他也认出了我,然后给我说:I can guarantee you an interviewin next week. 所以和很多人相比在等消息的时候,我就已经确定自己有interview了。Career fair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投简历,当然我也承认很多公司我可能不能打动HR,仅仅是投简历而已,还是那句话,如果你不去努力试着建立一个network,那么你什么都没有,但如果你能认识一些人,那么你就是成功了。
我不是什么找工作的专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所以我所说的仅仅是让我感受最深的,希望以上的TIPS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斧正,共同探讨提高。
圣诞新年西部游(下篇)
发现自己最近比较高产,一是时间比较充裕,二是越来越多同学问我关于工作的事情,所以想尽快给这三篇游记画上句号,写下一关于找工作的心得,因为新的学期即将开始,几个北京哥们已经开始忙乎上找工作了,所以早点写出来能更早的帮助到他们。
先进入今天的正题,旧金山是我们西海岸之行的最后一站,我们原定计划是在那里停留三天,但是到最后发现可以玩的东西很少没有什么可以转的地方了,不过还好的是我们在最后一天突发奇想,计划了“硅谷一日游”活动,把美国的这些大IT公司转了个遍,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我们在旧金山逛了那些“必玩”景点,比如金门大桥,UnionSquare, 渔人码头,花街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找到了一个拍摄金门大桥的极佳位置,在大桥的另外一边(离开市区那边),有一条路可以通向海边小山坡的山顶,可以从山上俯瞰整个大桥、海湾和Downtown,只是去的时候逆光,光线也比较强烈,所以几张照片都不是非常理想。我们原本打算傍晚再去看的,不过可能就是我这个摄影爱好者一人的愿望吧,所以最后没有去,也是有点可惜的。不过以后工作在那边,照相的机会很多,下次带上三脚架再去拍吧。我们另外去的一个山顶叫做TwinPeak, 位于城市的中南部,可以俯瞰整个旧金山市区和Downtown, 因为是城市中的最高点,所以整个地区一览无余,非常漂亮。上次去面试的时候,去过这里只是因为天气不好,所以照片不是很满意,不过这次照的几张还是很不错的。
写着写着博客发现自己好像衡量景点的标准有点偏差,似乎就是是否适合拍照,照出来效果是好还是不错。可能有那么一点吧,不过也不全是,只是因为感觉通过照片更够更好的表现出来那些景点的原貌吧,我也只有照片能够发到博客上,所以照片没照好的就没怎么介绍,也不是意味着不好。昨天看到了朋友的播客,用了视频记录整个在加拿大游玩的行程,经过剪辑和后期处理感觉非常不错。照片有一种独特的美和感染力,但毕竟是静态的。对于旅程来讲,视频有具有自己的感染力,能够让人回忆起自己度过的美好时光,我也非常想尝试尝试,毕竟要发挥下我的无敌兔的优势嘛。不过还要买个大卡,因为我之前录了几分钟的烟花就要我7个G,而且后期处理也非常麻烦,所以我一直没有涉足,不过看了朋友做的视频后自己也有一种冲动,慢慢来,不着急。哈哈,废话有点多了。
在中篇里面我提到过,旧金山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城市,我们之所有关注非常多,是因为中国人非常多,全城市的常住人口接近1/3都是中国人,所以走在大街上每三个人就能遇到一个中国人,不很说英文在这里不是问题,不会说中文那才是问题。城市虽小,但“五脏俱全”,从各地的小吃、水果、蔬菜到律师楼、私人诊所都是中国人开的,可谓中文一条龙服务了。与洛杉矶相比,我更喜欢这里,因为城市比较小,所以非常方便,而用一个子概括洛杉矶就是“村”,要用两个字就是“大村”,三个字呢就是“破大村”。对,洛杉矶就是一个大农村,王哲也这么说,在我们去USC的路上穿过了韩国城和墨西哥人区,简直就是中国二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又乱又藏,还堵车,房子就没有两层的。而且在洛杉矶,为了吃一顿中餐要开高速40分钟 ,然后再开40分钟回去,容易么。而旧金山就是几个小街区的事情,而且种类丰富,味道不错,是生活的首选。
我们在旧金山过了新年,而在纽约的朋友和科罗拉多的朋友已经过完了,之前在国内因为大家都是用一个时间标准,所以从来没感到有这个问题,不过在美国,打电话给朋友,结果人家已经是2011年了,而我们这里还在等着倒数。旧金山在海边举办了焰火表演,一早过去,人也很多,但看完非常失望,还不如国内过春节老百姓放的猛呢,看着周围的老外又叫又喊的,我真想说你们去中国看看吧。最关键的是,这里没有官方倒数,有几波人自己试着喊倒数,结果时间不准,喊道0没任何反应,焰火也没有开始放,自然也没人符合。然后某一时刻突然焰火就开始放了,然后就没有倒数,然后就糊里糊涂的到了2011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2011年的1月1日,我们回到了伊萨卡,为期11天的西海岸之旅就结束了,总体来说非常满意,就是开支稍稍超出预算,但仔细想想我们一路过来好吃好住还有好车,而且最关键的是大家都很开心。其实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地方,还是需要深度游嘛,希望以后还会再有机会再玩一遍吧。噢,忘记了一件事情,就是可能洛杉矶有它独特的魅力我没有发现,不过希望还是能有机会再去探寻探寻,因为洛杉矶有一点让我非常神往,在城市中就是看到远处的雪山。
从小山上照的金门大桥,远处的就是旧金山Downtown
旧金山的高楼就这么一点,其它的都是在山上的小房子
圣诞新年西部游(中篇)
接着上篇,我们从拉斯维加斯先去了圣地亚哥,圣地亚哥是加州的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城市是洛杉矶,我们的下一站(SanJose第三,旧金山第四)。之前一直有个误区,认为旧金山在美国是非常大的城市,但事实上它根本排不上号,只是因为那里的华人非常多,所以我们对它的关注自然就会很多,关于旧金山更多是趣闻将在下篇中送出。我们到达圣地亚哥已经是中午了,直奔预定好的希尔顿酒店做小小的休整。酒店的位置非常好,面朝大海,俯瞰整个海港,岸边排列着整整齐齐的游艇,再加上天气非常给力,此情此景不禁让我们就开始在酒店的小阳台上照起照片来。休整片刻后就去了SeaWorld,其实圣地亚哥除了这个景点之外,这里的动物园也比较出名,但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能选择其一。对于我这个海洋公园去了很多次的人来说,SeaWorld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兴奋点,因为相比之下感觉香港的海洋公园内容更丰富更好玩。
因为之前一天行程安排的非常满,所以第二天一早我们从酒店出发,先在圣地亚哥市区里转了转街景,城市坐落在海边,气候和植被都非常好,虽然是一座非常大的城市,有立交桥和高楼大厦,但只要离开downtown还能找到那种小海港特别的感觉和氛围。开车6个小时到达洛杉矶,我们第一站停在了洛杉矶的市郊Knott’s Berry Farm,看名字好像是一个农场,但其实它是一个非常大的过山车公园,因为它修建在一个废弃的农场上,因此而得名。我们住的是公园的附属酒店,所以每一个房间都会送两张门票,这样我们就有了四张门票,很划算。公园很棒,有很刺激的过山车,也有很有特色商业区,走在里面就和逛美国小镇一样,卖东西的工作人员也不是简单的穿上公园的t-shirt,而是打扮成各种与所卖东西相符的造型,比如有牛仔,有农场挤牛奶的美眉等等。坐完一天的过山车,就觉得脑袋晕晕的,尤其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满脑子还是过山车那种从高出冲下来的情景,所以那一晚上真没怎么睡好,话说上次去北京欢乐谷玩就没觉得啊,是不是因为老了?哈哈
第二天我们穿过洛杉矶市区,在高速上快速地扫描了下道路两旁这个城市仅有的几栋高楼,然后一路向北,朝着山顶的好莱坞牌子径直开去。到了好莱坞的星光大道,人流密度就明显就不一样了,香港的星光大道是有手印的,但在好莱坞是没有的,而且我们逛了大半条街,就发现了一个认识的明星,汤姆汉克斯。很多的时候能看到一群人围着一块地砖照相,结果我们过去发现上面写的名字完全不认识。在柯达广场前面,几个COSPLAY的人也被大家簇拥着,有爱丽丝梦游记里面的白桃公主和那个红头发疯子,有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HelloKitty等等,他们每次和路人照张相片,都会有2美元入账,这个生意真是好做啊。到了好莱坞一直比较迷惑,因为好莱坞这条街道好像和山上的大牌子没什么关系,而且很久之前看文章写过,好像是说牌子下面是旧时候的拍摄基地,有一些道具和器材展览等等。但后来我又多方打听才知道牌子就是一块牌子,根本上不去。这就让我感觉整个好莱坞有点脱节,因为好莱坞的地标肯定是那块牌子,但我们在星光大道附近完全看不到那块牌子,而且除了地上的地砖告诉我们这是好莱坞,并没有什么其它的地标建筑了。因为整个好莱坞街有半个在阴影之中,唯一一个我觉得位置不错的地方,有一个外国哥们手举一块大广告牌,非常刹风景,让我无从下手。所以好莱坞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多值得看的照片。
利用下午的时间,我们去了一趟USC,会了会王哲同学,他带我们一行5人参观了校园。虽然学校不大,但校区还是蛮漂亮的,有风格统一的建筑,不错的植被,精心设计的小花园小广场,还有大名鼎鼎的电影学院。傍晚我们开车转了转美国的富人区就去找吃饭的地方了。其实我们一路走来,主要以中餐为主,但大洛杉矶地区真的不枉这个“大”字,我们在GPS上找到的中国城需要开车走高速50分钟才能到,仔细想想为了吃顿中餐开那么大老远真是不容易。
到洛杉矶的第二天,我们安排了一天的时间去玩环球影城,不知道是因为放假的缘故还是2012要来了,整个公园几乎堵的水泄不通,严重影响了游玩的心情。所有的项目都要排队,最短的是鬼屋,也要30分钟,而最长的“环球影城之旅”则需要2个半小时。在公园里面是人挤人,买个热狗都要排10几米的长队,这叫人如何是好。我之前知道像迪士尼主题公园是会控制人流的,如果入园的人过多,他们会暂时停止游客入园,以确保园内游客的体验。但让几乎有些让我愤怒的是他们怎么能让这么多人同时进来呢?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人会有好的心情,因此留下很差的印象,起码现在让我打个分,我就给它打个不及格。
将近中午入园到傍晚7点离开,我一共就玩了三样东西,第一个是一个无聊的鬼屋,第二是还算不错的舞台特技揭秘,第三就是“邪恶”的环球影城之旅。舞台特技揭秘是在一个大场里面看的20分钟表演,他们向观众介绍一些舞台的特效制作过程和道具,例如如何拍摄在摄影棚里面拍摄出丛林中的景象,如何动态捕捉人物骨架从而应用到动画之中等等。整个节目邀请了不少观众亲身体验,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的。“环球影城之旅”应该是这个公园的镇园之宝了,这个旅程包含几个部分,第一是“360度3D电影金刚”,第二是一些摄影棚的外观参观,第三是电影场景的参观。整个行程游客都是坐在车上的,车每开到一个景点都会停下来,讲解员会做详细的介绍,车上的屏幕也会播出相应的电影片段,让人们回忆起电影中的场景,虽说我没几部看过的吧。先来说说这个金刚的电影,我个人感觉是我看过的最好的ND电影,虽然时间不长,但非常逼真,让人身临其境,因为车开到了一个黑色的摄影棚中,因为地上有机械设备,应该是把我们抬高,然后周围全部亮了起来,金刚突然出现,我们车也跟着相应的震动。我们这部车是在电影之中,我们被恐龙击飞,快速下坠,金刚尽力来保护我们。说整个电影做的很到位,就是你不是仅仅盯着一面的屏幕看,而是要环顾四周,因为金刚会从车的左面跳到我们的右面,而且伴随着剧情,我们也能感觉到失重感觉和喷出的水等等。我之所以说叫第二部分是摄影棚外观参观,就是我们一路上会看到很多摄影棚,上面挂着所拍摄电影或电视剧的大海报,有很多最近热映的节目在这里都有一“棚”之地,但我们无法进入到里面,所以加上所有棚子都是一个模样,也可以说是海报展。第三部分就是参观一些电影拍摄的外景,比如绝望主妇的那条街道和房子,侏罗纪公园等等。总的来说,公园内容的质量还是不错的,但如果让游客排2个多小时的队来看这些东西就另当别论了。
一写就又收不住了,2600多字了,这次可能是字多了一些,而且基本没什么图,因为好莱坞没几张满意的,环球影城又只有人可以排,而咱见的最多的就是人了,所以就传两张圣地亚哥的吧。
圣诞新年西部游(上篇)
康奈尔的寒假和其它学校相比很长,从12月中旬一直放到第二年的1月24日,应该是这里冬天时间比漫长的缘故吧。因为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回家或者外出旅游,所以伊萨卡小镇也似乎失去了平日的喧闹和活力,再加上这段时间生意也不好做,有些商家和饭馆也就索性关门了。我呢也算是出行的学生之一,很早就和同学开始计划到西海岸的一些大城市避避寒、采采风。我们最终的行程是12月20日一早从伊萨卡出发,先乘大巴车到纽约,再搭飞机去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拉斯维加斯。话说伊萨卡出行真的是不方便,如果从这里直接做飞机,1小时的航班就要贵上200刀,天价啊。所以尽管要在大巴上坚持5个小时,但这似乎是大多数学生唯一的选择了。我们在拉斯维斯停留两日,转转赌场,逛逛街景,吃吃美食,会会同学。其中穿插了两天游玩胡佛大坝和大峡谷,之后再返回拉斯维加斯驱车前往洛杉矶。而中途我们又绕路去了加州的第二大城市圣地亚哥,住了一晚。第二天下午到达洛杉矶,玩了几个有名的景点,比如环球影城和好莱坞。之后飞到旧金山,把我上次看过的景点又转了一遍,补了很多张照片,最后一天安排了硅谷大公司一日游。在旧金山过完2011年新年后,搭乘凌晨的航班返回纽约,整个行程就此告一段落。
在拉斯维加斯呆了不短时间,基本上所有赌场酒店都转了一个遍,两天下来就没有了一开始的兴奋感。所有的赌场都大同小异,一楼二楼是赌场,每个赌场都有自己的自助餐、酒吧和星巴克,而楼上则是无尽的酒店房间。我们住过两间大酒店,米高梅和金字塔的,虽然酒店在外面显得金碧辉煌,里面则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一条条长长的走廊,矮得有压迫感的天花板,两边一个门接着另外一个门,真是把空间利用到了极致,感觉就是一个一个的小牢监。可能比如有些过,但的确不是想象中的富丽堂皇,也可能是因为我们住的不是5星的吧。来拉斯维加斯其实就是参观不同的酒店,因为每个酒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看点,比如金字塔的是埃及的,威尼斯酒店前面有小桥流水,金银岛前面有海盗船的表演,百乐宫最著名的是音乐喷泉,还有以纽约、巴黎、童话世界为主题的。就算是最差的米高梅也有“主题”,墨绿色的大方块,远远看去就是未完工的脚手架风格。多数人到拉斯维加斯的目的是赌钱吧,我就是小试了一下手气,30刀收手,因为我在这方面的运气一直就没有好过。除了赌以外,各种演出也是游客来这里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我们看了一个叫做Jubilee的Show,感觉也很一般,不过舞台技术很棒,相比之下我可能更喜欢音乐剧吧,不懂艺术,看不懂舞蹈,所以只能享享耳福吧。拉斯维加斯是一座夜城,也就是到了晚上,才露出它的真面目。这里的灯光非常美,只有到夜色降临后才能欣赏到,很幸运的是王哲也正好来玩,能借助它的三脚架和我的相机记录下这些美丽的夜晚。10年的圣诞节是在拉斯维加斯度过的,那天晚上我们走在Strip大道上,想寻找圣诞的气息,但圣诞节的拉斯维加斯并没有给我们惊喜,一切都是那么平淡自然。其实在美国圣诞节是一个家人团聚的节日,所以真正的美国人都会在家中陪伴亲人,而像我们这样在大街上闲逛的人则都是游客了。
去大峡谷的一路都是狂风暴雨,能见度可能也就20米,一路开车过来胆战心惊的,外加各种出口各种走错,我们足足开了近6个小时才到了峡谷外的酒店,一路的疲惫让我们草草吃过饭后就睡下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打开窗帘,被眼前看到景色的震惊了,厚厚的积雪覆盖了整个大地,一夜之间整个世界成了白色,我们来西部就是为了躲避寒冬的,全然没有想到还是没能逃过冰雪的问候。当我们开车进入园区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因为下雪有雾,我们可能看不到大峡谷。我顿时有一种失落感,如果看不到峡谷,不是白来了么?残酷的事实马上就验证了他善意的提醒,我们一路开到的两三个观景点都是被大雾和厚厚的云层笼罩着,照出来的照片就如同在一块白色幕布前一样,甚是失望。但是当我们再开往前开出10英里以后,两旁的景色开始慢慢变化,天空也开始慢慢放晴,真是十里不同天啊。向远望去,一束阳光透过云中的间隙,把远处的峡谷点亮,而其它地方还是雾气朦朦的,这时候的大峡谷显得更美。我开始感谢这一场雪的到来,因为看大峡谷晴天的机会总是有的,但能欣赏被白雪覆盖的大峡谷风光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吧。大峡谷地貌总体给我的感觉很像中国的丹霞地貌,岩石都是都是红色的,与我在10年甘肃看到的区别就是这里是峡谷,而甘肃的山丘吧,一个向上向下。所以我想如果没有这场雪,可能会让我感觉很平淡无奇吧,而恰恰现在的风景更加特别。
以前写文章,总是不停的看字数,想赶快凑够要求的800字或者1000字,但是现在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就已经1900多字了,而且很多想说的细节还没有表述出来。本来打算写一篇日志,但现在看来要分上、中、下篇了,那么大峡谷就作为上篇的结尾吧。
夜色中的拉斯维加斯-纽约
夜色中的拉斯维加斯-巴黎
夜色中的拉斯维加斯-金银岛
百乐宫-最棒的音乐喷泉和自助餐
大峡谷非常漂亮的风景
写给打算到美国发展理工科同学
2010年的圣诞节我和甲骨文签订了工作合同,也意味着在明年毕业后我将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可能和多数人相比,我找工作的时间只有3个月,但还是面试不少大IT公司,在这个过程之中我看到,感受到,以及学到了很多,它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以及不足,对自己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尽管每个人的背景和经历都不尽相同,但我还是希望能通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帮助更多的朋友、同学,尤其是打算到美国发展的理工科学生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因为我自己有限的背景和经历,我并不了解理工科之外的求职现状,所以可能很难提出一些非常有效的建议,但对于计算机和电子专业来说,我希望下面的内容能够帮助到更多人。如有观点不够准确,敬请斧正。
首先是master和PHD的区别,和国内公司不同的是,美国公司不会去雇佣overqualified的申请人,换句话说在美国,如果他们的工作只需要一个本科生做的,他们就不会去雇佣一个master或者PHD, 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是一种浪费,所以如果你希望做研究PHD自然是不二之选。 但据我了解,PHD找工作也是局限在一些大公司,比如Intel和Microsoft做一些研究,所以我感觉master在找工作上还是略有优势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时间短,见效快”。
其次,在美国最好找工作的专业是CS(ComputerScience),没有之一。因为每个公司都有的不小需求,而且很多大公司比如微软、谷歌、Facebook是没有人数指标的,所有符合条件的人都会被聘用,我想这是多数其它产业所不能相比的,所以对于学计算机的同学来说是一种优势。然而很多其它理工科专业的就业情况不是非常乐观,比如EE(ECE),ME等等。很多学ECE的同学相反都会去选CS的课程,然后去申请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但毕竟专业不是计算机,所以很多课程可能没有正事学过,所以在面试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被刷掉。这并不是鼓励所有同学都去学计算机,但希望多数人能够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如果你的爱好是计算机或者软件,那么你可以果断地转到CS专业,但如果你喜欢的就是EE,那么盲目选择CS课程可能并不会帮助到你找到工作,反而会让你失去自己在EE领域的竞争力。
和国内是一样,美国人也迷信名校,很多公司发布的工作description上面就会有明确的要求“毕业于名校”,而有些公司可能虽然不会这样写,但如果不是名校出身,除非有非常杰出的成绩和表现,也很难在大公司落足。
我的本科专业是互联网与多媒体(IMT),之前一直认为与计算机专业差不多,但到了美国才认识到为什么计算机专业叫做ComputerScience。作为一门Science的学科,就需要非常坚实的数学功底。其次,我的本科专业倾向于应用,比如游戏编程,多媒体的网络,但ComputerScience则更加看重计算机基础,例如Datastructure和algorithm。所以对于我来说,这个转型并不是一帆风顺,很多课程学起来都不是很轻松,而对于打算在美国求职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一定要打好基础,因为以后你会发现,虽然这些并不一定会在工作中应用到,但它们却是你通过面试、找到工作的关键。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参加了不少公司的面试,有电话面试,有校园面试,也有On-site面试,对于各种不同的面试,其实他们所考察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而通过他们的提问,你也能感觉到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所有的面试无外乎3类问题:general question, 智力测验和技术类问题 。General question这类问题准备起来似乎比较难,但主要就是做自我介绍,讲一讲自己的经历,做过什么project,什么是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所以只要熟悉自己的简历,之前好好构思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不是所有的面试都有智力测验,但很多人都会觉得这类题目很难准备,的确是这样,比如我就被问到“我们公司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样的问题,其实面试官是不会期待面试人能答对这些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就是考察面试人是如何思考,推理,给出一个找出答案的解决方案。第三类技术问题则是整个面试中最重要的部分,通常会占用2/3的时间,而对于计算机学生来说,就是写代码。而像Facebook,他们甚至会让申请人上来就直接写代码。我之前一直对自己写代码的能力都非常自信(当然现在还是很自信),但通过一两次面试之后就发现自己在很多基础问题上的知识不足。对于大部分的面试都会涉及到datastructure和algorithm,而由于我本科没有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需要一段时间恶补一下。问题也都会follow一个标准的pattern:面试官通常会给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让你提供一个思路或一个答案,然后面试官会让你对自己的implementation进行评估,然后优化自己的答案。和朋友聊天,其实这些面试官也不容易,因为他们很难在30-45分钟内评估一个申请人的编程能力,他们更不可能给你一天时间,让你编写一个完整的软件,所以无论你的经历和project多么丰富,实战能力多么强,最后还是要回到这些基础的问题:数据结构和算法,因为他们没有其它的问题可以问。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认为在这些基础问题上打好基础是重中之重。
很多人可能认为如果专业知识过硬就可以,其实不然。对于美国的这些大公司,他们也看重应聘人的沟通能力和passion。而这些就会通过General question体现出来,当然有些公司会更加看重技能能力,或者说他们就要找一个coder,但其实无论什么工作,什么职位都需要申请人有比较好的沟通能力。还有一些职位因为工作需要,应聘人要有很高的Energylevel,所以在面试的过程中就需要表现出自己积极的态度。
可能有些同学看了这篇文章会感到压力,这并不是我的目的,只是希望有类似于我的经历的朋友,能够少走弯路,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