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1年6月14日,早上送走爸爸妈妈回国,回到家里面把行李都用Fedex邮寄了出去。明天的中午我也将离开伊萨卡,离开这个我生活、战斗了一年的地方。
明天中午12点15分的飞机离开伊萨卡,晚上6点06分到旧金山。之前因为没什么心情写博客,所以一直都没有动笔,我是在5月30日参加了学校的毕业典礼,也算是正式毕业,之后和爸爸妈妈到纽约、费城和华盛顿玩了一圈。这些文章迟些再补上吧。
blog.cloudlewis.com
今天是2011年6月14日,早上送走爸爸妈妈回国,回到家里面把行李都用Fedex邮寄了出去。明天的中午我也将离开伊萨卡,离开这个我生活、战斗了一年的地方。
明天中午12点15分的飞机离开伊萨卡,晚上6点06分到旧金山。之前因为没什么心情写博客,所以一直都没有动笔,我是在5月30日参加了学校的毕业典礼,也算是正式毕业,之后和爸爸妈妈到纽约、费城和华盛顿玩了一圈。这些文章迟些再补上吧。
SlopeDay(我叫它大坡日) 是康奈尔大学一年一度学校官方举办的大型学生聚会,庆祝一学年的结束。通常活动安排在四月末或五月初的一个周五,今年的4月30日就是著名的Cornell SlopeDay。恰巧,周五上午我有System Security课, Clarkson老师课前就说这个周五还给大家上课好像不太人道,似乎学校里已经充满了欢庆学期结束的气氛,许多同学都没有心思再坐下来学习了。但既然时间不冲突,课还是要上的。不过不知道下午的课会不会取消呢?
因为是大型的集会活动,还请了美国著名的说唱明星来表演,学校提前做了许多工作,几千平米的大坡草坪一夜之间就被铁栅栏围了起来,在中间位置的最低处搭好了演出舞台,借助大坡的优越地理位置,形成了天然的看台,坐在大坡的草坪上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看到舞台上精彩的演出。
临时围起来的铁栅栏设置了很多安检口,大包、单反相机、液体都不能带到场地内。想照相只能用卡片机或者手机拍了。由于这些严格的要求还产生了很多趣闻轶事,虽说集会活动场地内有各种免费的水,还卖饮料、小吃和酒,但按规定自己的酒是不准带入场地,据说深知此道的同学会提前1~2天把酒埋到大坡的某一棵树下,做好记号,活动当日,会看到很多人在树下挖地,寻找“宝藏”。那些想带单反相机大显身手的同学,用这个方法就不成了,只好在炎炎夏日穿上大风衣把相机裹在衣服里,但遗憾的是大多过不了安检的关。
大坡日可能是伊萨卡最大的集会活动了,所以几乎出动了小镇全部的警力,到处都是警察、志愿者,每个出入口都有急救车和医护人员、救火车和安保人员。由此看来,美国的学校对于举办大型活动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每年都会有些小意外和麻烦,今年我不远处的一个女生因为中暑身体不适,招来3名医护人员加1名警察,他们一路小跑赶了过来,帮她。还有其它的小事端此起彼伏。
每年的大坡日,学校都会请来一些美国的知名歌手来助兴,今年的大牌嘉宾是 Nelly, 但我实在是对说唱音乐不太感兴趣,听不出什么感觉。活动在下午1:30正式开始,从12:30就开始有学生陆续走出教室来到学校的大坡,尽情享受夏日的阳光,人们喝着啤酒,听着音乐,有的已经跟着音乐舞动了起来。我和同学在里面坐了将近两个小时然后就出来了,震耳欲聋的说唱我也听不懂。
除了啤酒和音乐,在大坡外面还有很多机动游戏,比如投球、用锤子砸东西比力气什么的,还有各种美食,刚才翻了翻相册,好像没有照片纪录,有点可惜。不过这就是康奈尔的大坡日,一个在学期期末,让学生们放松、享受阳光、音乐、啤酒、美食的活动, 也是在期末考试前让学生们缓解压力的良方吧。
康奈尔的大坡–美国版的人山人海
再走近耳朵就受不了了
Bill Tong and Me
5月6日是我在康奈尔的最后一天课,也是康奈尔的Slope Day——学校为庆祝学期结束的传统节日。今天17日提交了最后一份报告,意味着我的学生生涯暂告一段落,再过几周的假期就要正式开始工作了。妈妈是4月21日来的,终于吃上了久违的家常菜,真是太幸福了,也让周围的同学很是羡慕。
言归正传,这个学期严格意义上一共修了5门课,电子商务、系统安全、系统安全实践,大规模网络构架、NSF游戏编程。其中只有电子商务有期末考试,其它的都是以做project为主。网络这么课原本是有期末考试的,但因为时间缘故,老师取消了考试,而加大了最后一个project的比重,这个大project从布置到提交只有不到两周时间,而且难度也很大,所以我们压力也不小。我们都是在实验室工作到很晚,然后还要拿到亚马逊的服务器上去测试。令人欣慰的是尽管有一小点遗憾,没有能成功跑出一百万个数据的结果,但一切都算比较顺利,PRESENTATION的效果也不错。
这个学期,我很享受和同学一起做Project的过程,从中认识了不少新的朋友。之所以非常享受是因为有非常给力的teammate,不但各个水平都很高,而且做起事情来也非常认真。比如一起做Systemsecurity practicum的Matt,Aaron, 他们做事情不放过每个细节。再比如Large Scale Network的Jackson和Justin, 大家实验室一起写代码到夜里12点多,然后在deadline前一分钟提交代码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不管怎么说,感觉康奈尔的课程还是蛮有难度的,虽然每一门课我都很认真的对待,但还是不能肯定自己最后能够拿到非常满意的成绩,只要努力争取了就好。很多同学都觉得我都找到工作了,不用这么认真了。但我总是觉得,正式因为自己找到工作了,才应该认真的去学嘛,因为毕竟上个学期都没有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
另外一件让我比较开心的事情就是这个学期认识了非常多的新朋友,或者之前不太熟悉的朋友也都现在也都能开上玩笑玩到一起了,所以我也比较高兴自己能够更多的融入到康奈尔这个国际大家庭里面。之所以不说是美国大家庭是因为我们专业里尤其研究生里面美国人不是非常多,不过当然也有,和我一起做project的Matt和Jackson就是美国人。之前听同学都说美国人很水,只是嘴皮子比较利落,都不干活的。不过这两个美国人都是实干派,编起代码比我还利落。
现在事情已经比较都告一段落了,平时就是陪着妈妈学校转转,给alex改改程序,和同学们再聚聚就完了。5月28日是正式的毕业典礼,这期间还有一段时间,可能会选择附近玩玩吧。
话说伊萨卡的春天非常漂亮,有盛开的樱花,还有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树开满了白花,就想下了雪一样,传上两张学校的照片。
上周才刚刚为4月份还下雪感到意外,前天伊萨卡气温就直接回升到了22度,让人感到春天来的这么突然。我还穿着抓绒的保暖裤,长袖T恤外加抓绒背心再加防风雨外衣,没走两步路就一身汗,于是乎我就把能脱的都脱掉了,挽起袖子,轻装上阵。学校里,大家都换上了短袖短裤,很多人在草地上围坐在一起自习、看书,有些人晒着太阳,玩起了飞盘,感觉在这一刻学校仿佛已经从冬季走了出来,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第二天一早,当我再次踏上那条去学校的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路,我惊喜的发现,路边的树上已经有了绿油油的新叶和红红的花骨朵,路边的迎春花已经绽放,草坪也好像回到了夏天翠绿翠绿的感觉。
伊萨卡的气候真的非常独特,冬天是那么漫长,记得第一场雪是在10月份,然后就一直下到到了4月份。而这里的春天来的又是那么的突然,好像花花草草已经等待了太久,终于等到了天气转暖的那一刻,把所有的能量一下都释放了出来,伊萨卡也就在一天内披上了新装。
最近天气非常好,外加妈妈就要来美国了,加之作业被老师选成了标准答案,还有ProjectDemo非常顺利,所以心情非常的好。昨天迎来了春天后的第一场大雨,学校也是被大雾笼罩,所以我就趁着间隙到学校拍了拍大雾中的大坡,因为红色是康奈尔的标志色,所以我在雨中就一直期待一个拿着红伞,或者穿着红色衣服的同学从坡下到坡上。但是等了半天也没能盼来一个比较满意的,倒是自己穿一个红衣服,可能成为别人的模特了。后来仔细想象也是,大下雨天的,谁还这么费劲爬坡呢。这就体现了群众演员的重要性。
我还没整理最新的照片,也没时间去拍拍春天的伊萨卡,下面的是去年秋天照的一些照片,传上来和大家分享下。
工程学院小广场
工程学院小广场
工程学院
秋天的uris图书馆
西校区
今天是4月9日,生日已经过去10天了,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实在是没能腾出时间来写一写生日是怎么过的。要交两个Project,两个作业,一个Presentation, 不过相信不会有比这再忙的一周了。
今天是2011年的3月18日,春假的前一天,伊萨卡终于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积雪已经溶化,暖暖的阳光沐浴着整个校园,我游完泳吃完自助餐走在University大道上,看着往来穿梭的同学,努力地享受着在康奈尔的每一分每一秒。回到家,我把窗户和门全都打开,让我这个小屋也充满了春天的感觉。向门外望去看着草地、蓝天,期盼着爸爸妈妈早点来到伊萨卡。今天的周五和平时不太一样,不仅仅是因为春假的到来,人们都拎着大包小包准备出行,今天还是学校的“Dragon Day”—— 龙节,很多康奈尔学生都打扮成各种稀奇古怪的造型在学校里游行,因为我之前没能得知这个活动,有些遗憾没能用相机记录下来这个有特色的活动 。除此之外,今天学校里,到处都能看到手拿着一个绿色气球的人,气球上面写着Pray For Japan, 为日本祈祷。我也领了一个气球,一路拿回到家拴在了我门前的栅栏上。挂上气球之后,我才发现很多邻居都在门前系上了绿丝带,我想是寄予的是同样的祝福吧。
既然说到日本,我还是谈谈我的感受吧。作为一个中国人,被侵略的血泪史是不能忘的,但抛开历史问题,这次日本所经历的灾难的确非常惨痛,不仅仅是一次地震一次海啸,更是全人类的一次生态劫难,我想除了“大陆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大多数人)都会为之感到难过吧。记得我小时候对日本的态度也是非常极端的,觉得非得要灭了日本。但在香港的四年,让我接受到了除了大陆官方外的更多观点,更多信息以及评价,使得我的价值观有了很大转变。在美国的这一年更是如此,因为使用Twitter和Google Reader的中国人大多数在国外,所以通过这些渠道我看到的更多是中国人对这次灾难的叹息和祈福。而且有一半的文章来介绍日本这个民族在灾难后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超市免费发放食物和水,宾馆免费发放毛毯;避难的人群都自觉站在道路中间的隔离带上以便腾出车道,即使在没有车的时候,走的时候没有一点垃圾;去超市买东西只买一件,把更多的留给其它人;从东京车里的车队长龙排了几公里,也没有一辆车走到“一辆车都没有”的逆行车道,等等,这一切的一切不禁让我觉得这个民族的可敬。中国国民可能要再等待10年,或者30年才能如此吧。
其实讨论日本的问题不是我写博客的目的,只是我身边的很多北京哥们都对我的做法不是非常理解,这也似乎让我看到了自己5、6年前的影子。我只能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能接受到的信息量,而信息又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时候说不准谁对谁错,只是换了环境也需要换位思考罢了。
最近的很多事情都让我非常有感触,先说说我的一个美国朋友Matt,通过一起做Project,我有机会了解到了他的经历,这让我非常佩服,同时他的经历也让我沉思了很久。Matt和我一样是CS的研究生,他的编程水平非常厉害,但后来他告诉我他的本科是日语。我听到了有点震惊,一个学日文四年的人,为什么计算机会学得这么好?而且除了编程之外还对各种技术那么熟悉?为什么可以来康奈尔读CS研究生? 而且为什么已经被卡内基梅隆读CS PHD录取?我想了很长时间,我能想到的唯一答案就是兴趣和热情。如果你真的想学一个东西,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学好,哪怕是个副业。所以再回头看看国内,选专业就是为了好找工作,或者为了利用父母的资源,或者是父母的儿时愿望等等。而根本不是自己想学的东西,或者说根本不喜欢学习,再加上具有中国特色的选拔人才制度,这么多年的培养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学术氛围也非常不好。所以在国内多数人都会一条路走到黑,以为学校本身也不鼓励换专业。而然这个大跨度换专业的情况在国外并不稀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被鼓励的。同样还是这位Matt同学,他的女朋友明年将会去日本支教一年英文,她的薪水可以养活两个人,所以Matt准备延期他的PHD录取,和女朋友到日本生活一年再回来。我说那你到日本准备做什么呢?他说休息休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说的是那么轻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外国人生活非常随性,因为每天都非常简单、轻松、愉快,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相反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中国学生身上,父母肯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之前给你计划好的这一年要干什么,然后再干什么,你自己不能自作主张,要根据计划按部就班实施,所以就和之前香港同学跟我说得一样:“大陆学生的目的性都非常强,做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什么”。我不得不说,我自己真的是一个目的性非常强的人,似乎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有意义才会去做,我也知道这样有好有坏,只是习惯了这样。
感触还有很多,鉴于都要2000字了,所以放到下回再说吧,应该会在下周再更新下吧。
春假的事情还是蛮多的,之后有不少作业和project要交,所以还是要抓紧时间。假期我没有计划什么特别的行程,只是准备利用这个时间去下纽约,会会实习的老板Alex,到公司帮两天忙,顺便看看他的新房子。3天就应该回来了。
记不清开学几周了,可能是5周了吧,而进入3月就意味着离期中考试不远了。很早之前就要动笔写一写这学期我上的课,但一直没有机会,在今天这个漫天风雪的中午,听着S.E.N.S还是蛮有心情的写博客的。这个学期因为没有找工作的压力,所以我的注意力和精力就主要放在了课程上面,学起来也比较轻松愉快。上个学期可能或多或少有些对付的情况,不过这学期还是要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每一份作业和每一次考试。
感觉自己现在的状态和身边很多同学都不同:和很多同样找到工作的同学相比,他们可能对上课已经不再那么认真了,认为工作有了成绩已经不重要了。和没找到工作的同学相比,他们现在更着急去找工作,所以可能课程相比就是次要的了。之前也有同学问我,说你已经找到工作了,还这么认真干什么?作业交了不就行了么? 不过这个也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吧,我不觉得自己只是为了追求一个漂亮的GPA,只是想把应该学好的东西学好而已,一个好的GPA只是一个对自己努力的肯定。
最近接受了中国青年报的采访,主要是关于我成长经历的,稿子刊登在中国青年报2011年2月21日成长版。因为篇幅有限,可能写得不是非常的全面,不过也不错了。题目有点那个。。。不过从文章本身的角度来说足够吸引眼球了。
原文:http://zqb.cyol.com/html/2011-02/21/nw.D110000zgqnb_20110221_3-12.htm?div=-1
网易转载:http://edu.163.com/11/0221/09/6TDI103Q00294IIJ.html
原文如下:
即将在几个月后获得康奈尔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的刘翛,尚不满23岁。他人生的下一站,将是全球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甲骨文。
而在5年前,他还是一名北大落榜生。
2003年,刘翛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高手云集的著名高中,每年都有近百人考入清华、北大。
刚入学时,刘翛并不算佼佼者,在全班51名同学中,他的入学成绩排在第40位。但凭借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沉稳乐观的心态,到高三时,他的成绩已稳定在全班第二名。高考时,他将第一志愿锁定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作为一名计算机发烧友,学习计算机专业,是他上小学时就已确定的方向。
但他不慎发挥失常,即使算上因市级三好学生而获的10分加分,他的成绩距北大录取线也有近30分的差距。
带着高考失利的阴影,他负笈南下,转投香港理工大学,学习“互联网与多媒体科技”专业。初至香港时,他也曾短暂迷茫过,但很快便如鱼得水,成绩稳居专业前列,课外活动也成果颇丰,大学期间就两次赴美国交流实习。
而自今年夏天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红木滩的甲骨文公司总部,他将是全球最顶尖的软件开发团队中的一员。
在玩电脑游戏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和约束
刘翛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源于小学时代。当时,家用电脑还远未普及。
由于父母使用286电脑写稿,刘翛得以在小学二年级时便与计算机有了“亲密接触”。与大部分酷爱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男孩子一样,他对计算机的兴趣源于游戏。
对于儿子玩电脑游戏,刘翛的父母所采取的态度是既不鼓励,也不禁止。他们会严格限定刘翛玩游戏的时间,说好多久就是多久,以此来培养他的自制能力。
四年级时,妈妈专门带他去中关村买了一款名叫《双子星传奇》的游戏,作为给他的生日礼物。由于游戏语言是英文,他父亲便陪着他一边查英汉字典一边玩,通过玩游戏学习英语。
正是父母这种疏导式的教育方法,使得刘翛养成了一个在他自己看来至关重要的习惯——凡事都提前做好计划,并严格执行。上大学后,他身边有很多从小被严格管束的同学感觉自己似乎突然获得了“自由”,便整日沉迷于电脑游戏当中。刘翛有时也会和他们一起玩玩,但总是能够控制好时间,“玩游戏就是适当放松一下,不是为了玩游戏而玩游戏”。
这种出色的自我约束能力,体现在刘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二时,他打篮球不慎摔伤,右臂因此骨折。石膏被拆除后,关节活动有些僵硬,他便制定了一个训练计划,每天用一个小时练习弯曲手臂,坚持了整整半年,一次都没有落下。后来据医生讲,倘若训练稍有中断,他的手臂可能再也无法弯曲。
中学阶段养成良好习惯对未来至关重要
小时候玩电脑游戏时,刘翛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系统不兼容、驱动程序版本低、游戏需要补丁……在自己动手摸索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他的求知欲被极大地调动,开始主动探知这个大方匣子里隐藏的奥秘。
刚上初中时,他便完成了一个“壮举”:他测试过windows系统文件夹里的每一个文件的功能,操作系统也因此而崩溃了无数次。
“折腾”电脑最起劲的时候,刘翛几乎每个星期都不得不将操作系统重装一次,同时还要重装所有的驱动程序和应用软件。这是一个既费时间又费精力的过程,但刘翛却乐此不疲。自那时起,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喜欢主动给自己设置难题,并通过自己的摸索将其解决,在此过程中,体验一种因挑战未知而产生的成就感。
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刘翛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计算机、游泳、钢琴、话剧表演、篮球、羽毛球,都是他拿手的项目,但也有反例:高二时他作为主辩手参加辩论赛,赛前他自觉准备充分,但真正到了台上,却发现“自己连话都不会说了”。
不断的自我挑战不但使刘翛在中学时就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显著地提升了他的自学能力。面对计算机难题时自己摸索解决的习惯在日常学习中同样适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每天下午3点半便会放学,此后的小半天时间,基本全靠自学。
凡事做好计划并严格执行,主动向自己挑战,在刘翛看来,这是他在中学阶段所养成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事实证明,在此后的大学生活中,这两个习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靠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容应对新环境
2006年,北京市高考命题思路突然变化,刘翛和身边不少优秀的同学发挥都不甚理想。按照报考规则,一志愿未被录取就等同于与名校无缘。带着几分纠结与失落,刘翛来到了香港理工大学。
在香港的第一个学期,刘翛用很多时间备考托福和SAT,试图去美国读大学。但却未能如愿。没能去美国读书,功课却耽误了不少,他第一学期的成绩并不理想。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努力适应新的坏境。
高中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在此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香港高校的课业并不轻松,时间安排相当紧凑,很多内地学生并不十分适应。加之香港学生习惯晚睡,不少内地学生因此而作息混乱,叫苦不迭。而刘翛由于在中学时已经习惯于给自己制订周密的计划并严格执行,因而总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
香港的高校并没有“班级”的概念,更不存在班主任。每个人都非常独立,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解决,所有的机会也都要靠自己去争取。而乐于自我挑战的性格和出色的自学能力,使得刘翛在这种倡导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如鱼得水。
稳居全专业前两名的学习成绩和10余个学术及社会活动奖项,使他在四年本科生活结束时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答卷。他收到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等4所美国名校的录取通知,并最终选择了康奈尔大学计算机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与美国其他高校相比,康奈尔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时间安排更加紧凑,只用时一年。一边攻读研究生课程,一边还要找工作,压力不可谓不大。但依靠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刘翛依然能够从容应对,“该学的时候学,该睡的时候睡,几乎从来不熬夜”。
得到甲骨文公司的录用通知后,他写了一篇博客,在博文中,他开门见山地写道:“首先,机会是争取来的,许多事情,需要尝试了才知道。”
好久没有更新博客了, 开学已经三周了,比较忙也比较充实,下篇再详细介绍。这次打算写写伊萨卡的雪。今天是2011年2月20日,听在亚特兰大的同学说,他们已经开始穿短袖短裤了,但我们还是生活在需要羽绒服包裹的冰天雪地中。周五伊萨卡气温突然回升到了11度,地上的积雪在一天就溶化的差不多了,露出了久违的草地,大家都想春天要来了。可是谁想第二天气温就直降20度,到了零下9,我们又一次迎来了暴风雪,而且这次的暴风比之前来的更快更猛。周六的早上坐在屋里,透过百叶窗看外面,天阴沉沉的,漫天的飞雪能见度不足50米吧,加上大风已经不是“雪花飘落”了,雪都是横着下,直接打在我的窗上和门上,在我门前堆了5、6厘米厚。
晚上去吃饭的时候,雪已经没过了我的鞋,因为没有穿雪鞋,所以没走几步就觉得鞋已经湿了。等我吃完饭回来,想寻着我之前的脚印走回来,但就是这一顿饭的功夫,4、5厘米身的鞋印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非常喜欢雪,希望伊萨卡的雪能够下的再大些,现在的还不够过瘾,最好有小腿那么厚,哈哈。最后再来个暴雪封校,然后我肯定是第一个进去照相的。不过身边有很多朋友不太喜欢雪,尤其是开车的同学。的确下了雪,车就很难开,而且还要清理车上的积雪。我在上上周就拿到了纽约驾照的learningpermit, 可以随时约路考了,不过对于现在的天气,我和几个同学还是打算等到天暖和了雪化了再考吧。
大多数的时候,下的雪很难挂在树上。但上一次下雪的时候因为气温不是很低,雪在空中就开始溶化,所以感觉很像下霜,道路两旁的树也都披上的银装,非常漂亮。下面的一些照片就是上次照的。
昨天刚刚下过雪,今天在天就又晴天了,所以利用中午的时间又去学校了一趟,上钟楼去照照学校的雪景,不过可能是因为今天气氛高,而且又有太阳,很多雪都化了,所以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不过后来去了SAGECHAPEL,哥特式的小教堂,里面的彩绘玻璃非常漂亮,建筑里面墙壁和拱顶也雕琢的非常精美。之前总是经过,但没有进去看过,所以打算以后要把没去过的地方,没转过的建筑都走一遍。
今天就写这么多了,下午还要做NSF的编程,还有连助教都不会的系统安全作业,然后还要帮老板改改程序,周四还有一门作业。要加油啦。
Cornell, 这是我每天上学的路
银松小径
老题材了,不过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照,效果还不错
有个瞬间非常漂亮,阳光从雨雾中透过来,不过没能抓到
童话世界般的Maplewood
之前写了写关于学计算机专业在美国找工作的情况,并没有太多介绍我找工作的过程和心得,并没有炫耀的想法,只是最近有不少同学问我,所以分享一下自己在上个学期找工作的感受。可能我所说的不一定完全正确,或者并不适用于每个人、每间公司,但还是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帮助更多朋友找到满意的工作。
我很幸运这么快就找到了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最大的心得和感受就是找工作其实是在找一种自己积极的心态,所以我觉得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漫无目的地投简历,拒就拒了吧,或者因为它影响了你平时的心情和生活,那么我觉得你的心态还是没有调整好。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想要不要一开始就谈心态的问题,因为中国人写文章是把重要的东西写在后面一步一步升华,但英文的东西写多了,还是打算把它作为最重要的观点放在开篇来说。
首先,机会是争取来的,许多事情需要尝试了才知道 。无论写简历、申请还是联系recruiter都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我和身边的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学校的careernet上申请了很多公司,收到拒信也是家常便饭了。但对于拿到手的校园面试我都非常重视,提前做好准备,这也是和多数人一样。但可能有些同学没有意识到的是,面试不仅仅是公司了解我们的过程,也同样是我们了解公司的过程,你应该能够通过面试了解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间公司,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自己是不是有实力做好这份工作。身边的不少朋友告诉我如果一个公司拒了申请人,那么要等6个月之后才能再次申请。这个规定在很多公司都有,但规定都是人制定的,如果你能说服recruiter,那么争取到第二次面试的机会其实并不难。我第一次面试微软的project manager,我被问到一个一句话的编程题,因为题目有点太简单,所以我想里面会不会有什么玄机,而并不没有马上写出答案,可能导致面试官认为我不擅长编程,所以拒了我。但我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胜任这份工作,所以我写信给recruiter说明了一下自己的情况,并且争取到了第二次面试的机会,并且顺利通过进入到了on-site面试。第二个例子是我得知同学面试的一间公司很好,因为自己之前了解不多,所以没有申请,但当我再到学校网站想申请的时候已经申请已经截止了,可能很多人又止步于此了,但我从公司网站找到了一个公司中的校友发了自己的简历给她,争取到了3轮电话面试的机会。
当然不是说自己一次面试没面好就肯定能要到第二次面试的机会,很多的时候你需要有一些东西来证明你比之前更适合这份工作,我当时所说的是:做了AI的TA, 开始做微软XNA的MENG Project, Yahoo HackU Winner.
其实我讲这两段经历的目的就是,有些时候失败可能并不是我们的问题,有些时候可能是发挥不好,当别人否定了自己的时候,我们不能否定自己,如果那间公司真的是你所向往去工作的,多写一封邮件有能费多少事儿呢?人家给不给机会是人家的事情,但是不是再努力争取一下就是我们的事情了。
其次,一间公司的工作职位有很多,可能只是你不了解,而且有些你不知道的可能更适合你。很多大公司有很多职位可以申请,而且它们之前是相互独立的。我面试了谷歌两次,两个不同的职位,第一个是软件工程师,但正事因为自己被拒了,所以我才发现第二个工作是我真正喜欢和擅长的:Associatetechnology manager, 而且幸运的是一直走到了最后一步。对于ATM这个职位,我之前并不了解,但后来通过多方了解和与面试官的交流,我发现我非常喜欢这个工作,因为他需要申请人的计算机背景,同时需要有一些商科的基础,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么!虽然有点可惜没能拿到offer,但这个职位全美只招6个人,所以我能走到最后一步已经很高兴了。对于自己喜欢的公司,如果有很多自己可以做的职位,不妨多申请几个,如果路能宽一点总归是好的。
我申请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学校的CareerNet, 因为来招人的公司都比较有针对性,所以无论给不给面试机会,都会有比较明确的回复。再者,这些公司通常会来学校进行校园面试,与电话面试相比,面对面的交流会更加清晰自如。同时,一些没有到我们学校招聘的公司,我也到官网申请或者投了简历,比如Adobe和暴雪等等,但和使用学校系统不同的就是,多数情况会石沉大海了,但同时也有很多公司是非常认真负责的,他们会说无论是否提供面试机会都会有HR打电话给你聊一聊,比如Bungie。
之后就算是一些小Tips吧:
简历一定要用心写。因为对于一个recruiter来说,他可能面对着几千份的简历,比如要从中间筛选出100份,这个过程可能就会比较主观,所以我是在自己简历的最开始做了一个小概括,比如多少年的编程经历,熟悉什么语言等等,这样不需要让recruiter去看每一个project就能对我的能力有一个了解。
简历最好一页。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一开始和很多人一样疑惑,我之前的简历是两页,所以浓缩到一页就意味着要舍去不少东西。但我的确问了很多人,包括学校的辅导老师以及公司面试的人,他们都认为一页的简历是最合适的,当然如果你有很多东西,写两页未尝不可,但通常recruiter只会看第一页来决定是否感兴趣,所以对方感兴趣,就可能看第二页,如果不感兴趣,后面的就没用了。我说的这个可能是主要适用与本科和研究生,因为我确实看到一个PHD大神给Intel的简历是一本2厘米的小书,可能PHD有太多的project了吧。
为自己的申请做一份表格。可能一开始申请的公司不多,所以所有东西记在脑袋里不是问题,不过申请的公司一旦多了话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有时会犯糊涂,这间公司我到底申请了还是没申请?我得到回复了么?公司我有认识的人么?这些都应该记录下来,方便自己跟踪。
Career Fair(招聘会)是一个让你建立人脉的地方。很多同学都认为careerfair没用,就是去投简历。但就我看来,投简历似乎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在网站上都可以申请,相反认识一些人脉,校友才是最关键的。举两个例子,我在careerfair上面认识了谷歌工作的校友,和他聊了很久,最后得到了他的内部推荐。再有就是认识了摩根斯坦利的开发部经理,我们聊的很好,而且我相信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我们在Infosession上再见的时候他也认出了我,然后给我说:I can guarantee you an interviewin next week. 所以和很多人相比在等消息的时候,我就已经确定自己有interview了。Career fair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投简历,当然我也承认很多公司我可能不能打动HR,仅仅是投简历而已,还是那句话,如果你不去努力试着建立一个network,那么你什么都没有,但如果你能认识一些人,那么你就是成功了。
我不是什么找工作的专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所以我所说的仅仅是让我感受最深的,希望以上的TIPS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斧正,共同探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