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Jason Kelly的“股票市场投资”( The Neatest Little Guide to Stock Market Investing)一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投资案例:星巴克早在1992年上市,但那时候还是一家小众的咖啡连锁,还没有人会在大街上拿着咖啡边走边喝;但作者有个细心的“朋友”注意到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每天都要去星巴克买上一杯,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和习惯。于是乎就在92年以$0.75美元的价格买入了1万美元的星巴克股票,而今天价值114万。财经新闻里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广告推送“如果你在10年前用买苹果iPod的钱买入等值的苹果的股票,那么今天值…”。不同的例子,尽管都有点马后炮,但背后似乎有个共通的道理:挑潜力股,要敏感身边发生的事物和暗藏的趋势。当然,这样的股票本身也可遇而不可求,毕竟挑选个股的风险很大。
瑜伽健身已经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都市白领女性健康生活的代名词。尽管我不练瑜伽,但在一年半以前一个主打瑜伽的服装品牌出现在了我的生活圈里:lululemon(露露柠檬)。一开始只有一两个朋友穿,我的第一印象是衣服的样式漂亮、贴身;主打的紧身瑜伽服也凸显了女生漂亮的身材。我到官网上研究了一下,也给自己买了一身运动服,变成了lulu的一名客户。
成为用户之后,自然对这个和“电阻单位欧米伽”一样的商标的牌子更加敏感。看到周围穿这个品牌的朋友越来越多,我想那买它家的衣服倒不如买它的股票。几个月后回国,发现lululemon已经入驻了上海的高级商场,虽然品牌的总体认知度不高,但专卖店里门庭若市,顾客也都是一买买一身的行头。当Xuyan穿着lululemon的衣服上瑜伽课的时候,还被老师夸衣服好看,追问是什么品牌,我突然意识到硕大的中国市场还没有打开;想到中国市场对高端品牌的热爱和追捧,我对lulu的股票更有信心了。
我不知道lululemon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星巴克,但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最近看到了一篇有关“单位面积最挣钱的零售店”的排行调查。苹果以5500美金每平方英尺稳据排行榜首位;而第二名是2900美金的Tiffany & Co(蒂芙尼),这个似乎也不难理解;最让我惊讶的竟是以1560美金排名第三的lululemon。表面上和苹果相差3.5倍之多,但一般零售服装的利润率只有4%到13%,所以可想而知lululemon近56%的利润率不是盖的,尽管被人吐槽定价过高,但当今疯狂的健身市场,和俨然在往高大上路线靠拢的人群,愿意为之买单的人络绎不绝。
既然提到了lululemon,还有两个轶事分享。品牌名字的由来:创始人Chip因最早从日本进口纺织机,从而得知日语中没有L的发音,所以在日本人眼中凡是名字带L的都是洋货,他干脆一连用了3个L。再有就是lululemon开拓市场营销模式,被现在很多品牌所学习、采纳。最初因为没有经费,lulu的生产车间白天做衣服,晚上就为瑜伽课提供免费的场地。通过朋友推荐和口口相传的方式,在一个个小瑜伽圈子里快速普及;借助网红和lululemon形象大使的影响力带货,打造了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最后再说回到Lululemon的产品线,从最初单纯的瑜伽服,拓展到了商务休闲、外套、泳衣、周边等等,希望借助品牌的力量吸引更多元的用户群体。而对于而言,就希望公司越办越好,股票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