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三站—首师大

 先和新阳、雪山、梦玥道个歉,本应该先去你们那里的,但后来和郭航商量一起过去,所以事情就搁置了,我们俩打算下周去你们那里。
首师大是6月15日去了,因为外出了几天,所以一直没有更新。感谢雨思同学早早的就到了门口等我,带我参观,还请我吃饭。其实首师大离我以前再以前的家很近,所以几乎每天出门都要经过首师大的门口,能看到那个独特的海燕造型的校门(不过雨思说像裤衩)。虽然没能好好的在校内参观一番,但以前我还是有缘进过两次校园。一次是去参加希望杯钢琴比赛,一次是去打网球。
首师大的主校区和其它大学相比可能的确是小了一些,但和我的学校相比就已经是大很多很多了。校园的建筑都比较古老,也正因如此校园的绿化真的让人心旷神怡,感觉畅游在绿色的海洋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校园的那条主干道——那条林荫大道。转了转校园,我们在首师大的食堂吃午饭,感觉品种很多,味道也十分可口。之所以赶中午前来就是想去听听她下午的课,课名我记不住,反正是什么社会主义还是什么思想的课,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3个体系和2个制度。前面听的还很有意思,讲的是现代企业制度,但后面的内容就实在无味了,什么按劳分配啦,所有制啦,还是初中高中的那一套。不过多亏了雨思同学我才能不被老师赶出去,在此谢谢你啦~~
总之,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让我对首师大印象最深的就是绿化好。顺便说一句,在临走的时候居然碰到了鲍曼,我们也是7年没有见了,样子虽有变化但仍能认出来,聊了很久才离去,大家也商量假期一定组织一次聚会。
学校的教学楼
大学第三站—首师大
大学第三站—首师大
 我最喜欢的那条学校主干道
大学第三站—首师大
 学校的音乐中心,我的钢琴比赛就在这里参加的。
大学第三站—首师大
学校的图书馆
大学第三站—首师大
学校正门进来后所看到的校训和主楼
大学第三站—首师大
学校的留学生楼——就是气派
大学第三站—首师大
分校区的图书馆
大学第三站—首师大
听课的情景
大学第三站—首师大

南方周末采访

前一段接受了《南方周末》的采访,文章刊登在07年6月7日的《南方周末》上。
电子版:
《南方周末》
SINA网转载
全文如下:
刘翛:把钱用在长见识比用来烘衣服有价值
两样日子  把父母给的钱用在出门长见识,比用在烘衣服有价值。

今年3月,刘翛给《中国青年报》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水土不服”,一些内地学生尖子生逃离港校》,开头讲了他的一个北京同学从香港理工大学“逃离”的故事。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位同学觉得香港怪怪的,香港人也怪怪的,长相、打扮都怪怪的,他不适应、不喜欢这里的许多东西,再也不想勉强自己了,宁可回去复读再考内地大学。

彼此看不惯的情况是有的,刘翛也听说过曾有香港学生用英语对一个内地女生说:“你为什么来香港?我最讨厌来香港的内地学生。”

这些没有发生在刘翛身上。如今他已经与退学的北京学生失去联系,却与香港学生Gibson成了朋友,约着一起打球,偶尔遇到也会一起去吃饭。

Gibson的普通话讲得不是很流利,虽然他小学时曾经学过。那时候Gibson并不理解校长为什么要开设普通话课,觉得这门课又闷又没用处。后来他做建筑工程的爸爸被公司派去广东工作,他开始感受到内地对的影响。直到上大学,Gibson才认识第一个内地人——他的“卫生间友”(toilet-mate),把小学时的普通话捡了起来。

香港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宿舍是两个人一间房,两间房共用一个卫生间,于是有了“卫生间友”这个概念。第一眼,Gibson并没有判断出这位“友”是内地人。因为他的上衣并没有塞在裤子里——这种有些“土”的穿法是他们判断内地人的标志之一。打招呼之后,他才发现这个英文名字叫Luis的学生只会讲普通话。

“你从哪里来?”——“北京。”Gibson第一反应是:曾听一个朋友说,内地消费比较低,但是北京的物价和香港差不多。

“你读哪个科目?”——“计算机。”Gibson读的是放射学,这个毕业后很容易在医院找到一份好工作的科目,目前还没有内地学生来抢。

“你喜欢什么运动?”——“羽毛球。”Gibson乐了:终于找到了共同之处。

Luis是刘翛的英文名字。后来Gibson在卫生间也认识了刘翛的室友黄默,但是感觉黄默“土”一点,也拘谨一点。Gibson和室友更多还是与刘翛接触。Gibson原本听说内地学生喜欢自己形成小圈子,他也不否认香港学生一般不会主动找内地学生玩:“根本不会想到这么做,因为已经有很多香港的朋友了。”不过机会既然摆在面前,他也愿意多去了解内地学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隔三差五地,Gibson和室友听说刘翛去了海洋公园、迪士尼公园、澳门,不禁感慨内地学生真有钱。Gibson至今没去过迪士尼,觉得380元的门票太贵。他虽是家中独子,上大学还是自己打工出了一半学费:“如果问父母要,他们应该也能出得起,但是我不好意思。”

刘翛觉得还是香港学生有钱。因为香港人洗衣服习惯直接烘干,刘翛觉得太贵:“每6分钟要两块钱,通常要20分钟才能烘干。”他认为把父母给的钱用在出门长见识,比用在烘衣服有价值。不过刘翛在网络论坛上看到内地学生在宿舍晾衣服的行为经常会引起香港同学反感。好在他的室友黄默也是北京人,不介意。

Gibson发现两个内地学生都颇有理想。刘翛刚入大学就已经明确将来要去美国继续深造,学习自己喜欢的人工智能。Gibson和他的朋友们则不会想得这么长远,他们喜欢说“见步行步”,相当于普通话的“见机行事”:“以后的事情,现在想也没用。”

Gibson对这个差异没有褒贬态度,但是另一件事,“土土”的黄默确实让他生出了敬意。即将到来的三个月暑假,黄默要去美国打工做管家。薪资很少,黄默还要自己贴上两万,他看重的是去美国感受一下。Gibson当时没有申请,一则因为想去香港的医院实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害怕去一个陌生地方。他佩服黄默“懂得把握机会到处去看看”。

同在香港理工大学,比Gibson高一个年级的香港女生Polli已经先后与两位内地女生做过室友,一个来自北京,一个来自天津。两个内地室友没有学会广东话,Polli学会了普通话,比Gibson流利得多。

Polli总结两个室友的共同之处,一是都不会做饭,对于打扫卫生也没什么概念,北京室友甚至连笤帚都拿不好。她们的“卫生间友”还曾对Polli抱怨:“你的室友太脏了,洗澡之后地上都是头发。”Polli觉得,“也许因为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比较受宠爱吧”。

另一个共同之处是两人的消费都颇高。Polli的家境在香港属于中等,家有姐弟四人,她从小就被妈妈要求学做家务,消费习惯也颇节约,一件T恤三四十块就可解决,吃饭不是回家就是自己做,一个月开销大约2000元。而两位内地室友达到5000元。天津室友经常在外吃饭,喜欢买名牌衣物,有时跟外国交换生去酒吧兰桂坊玩。北京室友没这方面开销,但是因为不适应香港天气,来了之后长了满脸痘,每个月都要花大笔钱

在学习方面,两个室友都颇刻苦。北京室友没什么朋友,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在宿舍看书。天津室友是交换生,没太多学习压力,但仍然颇上进。刚来的第一个月,她不适应全英文上课,会用MP3录下老师的讲授,回来对照笔记反复听。

有一个晚上,Polli与天津室友都因为准备考试没睡好,两人边聊边哭了起来:“天津室友说她压力很大,因为父母给她那么多钱,对她那么好,她不可以不努力读书。”

 

 

两样脑子

“她怎么会想到把内地的做法带到香港呢?”

5月下旬,内地的大学生们休完五一长假,逐渐恢复学习状态的时候,香港的大学生们已在忙着应对期末。

期末自然意味着考试。考试来不得虚的。别说照抄别人,就算写作中对别人的作品有所引用,没标注清楚,都会被判抄袭,被扣分数。香港大学的刘润哲通过网络提交论文时,发现校方的接收程序会自动在论文数据库里检索,用蓝色标出与别人论文相同的地方,如果超过多少比例,系统自动会判定该论文抄袭。

刘翛比刘润哲提早一年感受到这种严格,因为他的一年基础班不是在内地大学委培的,而是直接在香港理工大学读的。这一届理工大学的内地学生有两百多,其中北京学生就有86个,比往届更抱团,不与香港学生交流。一年下来,个性开朗的刘翛熟一点的也仅限于对面宿舍的两个香港学生。但是嘴角喜欢往下撇的刘翛在看自己的内地同学时,已多戴了一副批判的眼镜。

刘翛刚到大学就发现楼道、电梯口到处贴着严肃考试纪律的海报,考试前夕学校也经常通过群发电子邮件告诉学生,怎样的行为属于犯规,后果如何。但是这次期末考试,他还是听说有内地同学作弊:数学科有人抄公式,伦理科有人抄小纸条。抄的人都没被发现,因为老师监考颇松,伦理科的老师甚至在监考时戴着耳机听音乐。这场考试的形式是写作论述性文章,老师在考前已经划出考试范围,在老师和刘翛看来实在没什么可抄的。

刘翛也看不惯一些内地同学在小组课上的表现。他在写给《中国青年报》的文章里写道:“香港的大学特别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培养。那里很多课程的作业、小组演讲、小组报告都要由四五名同学共同完成,课程的评定以小组为单位打分,同一组的学生会获得同一个分数。这种方式就容易出现个别同学自己不出力,靠分享别人劳动果实‘混’分的情况。而我们以前几乎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训练,且喜欢单打独斗。所以,一身个人英雄主义的内地同学很不习惯,更不愿为他人作嫁衣裳。”

其实刘翛的判断有激愤之嫌,类似的情况在香港学生中也有发生。香港科技大学的樊一比刘翛高一年级,已经与香港同学一起上课。他和很多同学都发现,遇到小组功课,内地学生常常会担任组织者,因为大多数内地学生更希望得到好成绩。樊一不介意替同组的同学多做一些,同学一句“你果然靠的住”就足以让他心中暗自得意。

每一位接受采访的内地学生都听说过去年发生在香港城市大学的事情:一位内地女研究生给老师一万块钱,希望“买”个好分数,结果被老师举报,以行贿罪入狱。“她怎么会想到把内地的做法带到香港呢?我们在香港都生怕给内地人丢脸。过马路比香港人还遵守红绿灯。”即将在香港大学法学院完成最后一年学业的高欣说。

香港理工大学的香港学生Gibson也听说这事。他认同当事教师的举报做法:“他要证明自己是廉洁的。因为信誉很重要。”当记者问他:“信誉为什么重要?”他愣了一下:“这个,你们觉得需要理由吗?从小到大,父母老师都是这样教我的啊。”

在香港的文化环境和教育制度下,内地的尖子生是否依然是尖子生?

记者在香港科技大学采访时,受访的商学院和工程学院的内地学生总结说:“通常班上成绩最好的还是香港学生。剩下的大多数香港学生就比较爱玩,内地学生在中间,有很好的,一般不会太差。”

香港理工大学的Polli就是成绩最好的香港学生之一,目前的GPA(绩点)是班上第二名。第一名是另一个香港同学。她说同班的一个内地学生也很刻苦,但做题的时候,老师总会说他的思路有问题:“比如研究一个杯子是该什么材料做,我因为学过专科,注意应用,会往这方面想。而他是用中学课本里的思路在想。”

香港大学政治与法律专业的香港学生谢翠婷也曾有过“楞了一下”的经历:“课堂上谈到西方法律思想的原则是每个人的基本自由都不应受到限制时,香港同学因为从小到大听的都是这类观点,不会有什么反应,而内地同学会质疑,他们担心这样会使社会失去秩序。”

大学第二站—人大

昨天去了人大,先流水账一下,早上10点到校,王冕带我在学校转了转,他请我喝了咖啡(我付的费),到机房看了看。随后我们去食堂吃了午饭,要了5个小菜,刷羊肉、土豆肉、孜然羊肉、木须肉、青菜,味道真的很不错,太羡慕有这么好的饭菜。之后我参观了一下他们的宿舍,短暂休息和和他的朋友少帅一起去体育馆打羽毛球,这个体育馆是我认为人大里面最漂亮的一栋之一。洗澡后,和7年未曾见面的小学同学孙潇,也是我的同桌见了面,聊了聊,感觉真不错~但遗憾的是忘记了留影。之后变去吃晚饭,王冕请的刷肉。
总体来说人大给我的感觉还是不错的。校园很大,绿化也很不错。但是那里宿舍的住宿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其次是那里的学生买饭为什么不排队?很多人端着餐盘在各个窗口前挤来挤去,而且在我后面的人,还N多女生就生生往我前面拥挤,弄的我生怕把饭洒到别人身上,王冕看了就接过盘子,帮我买。我就很是纳闷,为什么就不能排排队呢?后来听王冕说,他已经在那里被人两次把饭洒在身上了。
在此十分感谢王冕的热情招待~
 学校正门
大学第二站—人大
大学第二站—人大
大学第二站—人大
 体育馆
大学第二站—人大
 如论讲堂
大学第二站—人大
 羽毛球馆内
大学第二站—人大
大学第二站—人大

Sigma

应王扬的要求,把这篇文章再加工一下。
SIGMA STUDIO成立于20043月,主要成员有3人:刘翛王扬 蔡雪山。我们切磋Flash3dsMAXDreamweaverVisualBasic,略通VisualC++。我们不仅会做动画编程序,我们还是一个游戏团体,我们CS站队的历史甚至长于SIGMASTUDIO的历史。发点截图和动画吧。
王扬主要负责3D,FLASH、编程、片头动画等等
关键词:帅,很帅,超级帅, 学习好,人品”比较”好
蔡雪山主要以FLASH、文字为主
关键词:超级强,强的不能再强了,学习好,”女生人缘超好”
我主要负责创意、FLASH、编程、平面设计
一般班中的联欢会和年级的班级展示都是由我们3人负责。还记得高二的那次期中表彰大会,老师让我们为班里设计制作一个介绍班级的PPT,我们3人商量了很长时间才定下了最后的方案,我们在PPT的前面插入了3D的工作室的片头(就是下面的视频),之后是一个简短的FLASH介绍(FLASH传不上来,不过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把4种颜色分别代表我们班的4种特点,并且以不同色调作为主题配以图片、视频、音乐来介绍我们的班级)。动画播放完就是PPT的演示文稿,整个模板是我们自己制作的,也是同样分为与动画对应的4个色调,详细介绍我们的与众不同与优秀。
我还记得当时的反响,当我们3D动画一播放,台下一片惊叹声,接着是FLASH,其他班级的同学都有一种钦佩的表情。我们3人自然感到辛苦是值得的。接着就能听到很多人问这是谁做的,我们心中有一种自豪感。还值得一提的就是片尾,也是颇有轰动的一个,我以SECRETGARDEN的音乐做背景,把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环境做成雕刻的效果,把我们3人的头像也做成这样的效果,总之,反响那是相当的好。
另外一个总要的作品就是在结业前的最后一次联欢会,为了这次的动画,我们在面临高考时花费了巨大的时间代价换来了一个20分钟的回顾视频,但就是这短短的20分钟的背后,我们付出了整整2个星期。每天晚上我们都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制作这个作品上面,每天我们要打10几个电话,互相通知最新的进展和商量一些改动。我们在前面的片头是搞笑的,有学习中的各种符号图形,目的在与吸引大家,有一个欢快的开始,随后就转为伤感的主题,似乎前后差距较大,但这就是我们的用意所在。我们为了制作,测试这个动画,已经看了它不知多少遍,在现场播放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同学都哭了出来,我们感到很欣慰。石林后来对我说:”你们的这个创意真不错!”听了这句话,我更加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高兴。虽然这个动画由于断电原因未能放完,但作用已经达到了。随后的周一中午,我们在班中又重新放了动画,仍然有很多同学留在班中观看,让我们感到真的很高兴。
这就是我们的SIGMA,一个短暂而又不平凡的工作室,在这里我们建立的信任、友谊,通过它我们展现了自我。
怀念我们的SIGMA。
Sigma
Sigma
Sigma
Sigma

赤柱军营游

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特别行政区部队的军营向香港市民开放,我和其它几名同学借此难得的机会参观了位于赤柱的军营。
都听说驻香港部队的条件很好,这回一看果然不错。漂亮的营房,装修过的走道,配备空调的房间……
言归正传,虽然是军营的开放日,但不是全部军营都开放的,我们只能按照路线参加军营的几个部分,它们只占整个军营的很小一部分。但一些武器的展示已经让我们大饱眼福,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拿真枪,其中还有狙击枪。
这次开放日,我又有机会看升旗了,因为来到香港以后就没有参加过升旗仪式,这次能在军营中看到国旗冉冉升起并飘扬在香港上空,感到十分自豪。但好像香港人和我们并不一样,当升旗开始时,我们就自觉停止了照相,但他们好像不觉得那是升的自己的国旗,仍然拍照,还有人走动。不过也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可能在这方面没有受到和我们一样的教育吧。
总之,这次参观军营收获不小,还是请大家看照片吧。
最后还要感谢,陈章,付强帮我们排队领票。
赤柱军营游
赤柱军营游
赤柱军营游
赤柱军营游
赤柱军营游
赤柱军营游
赤柱军营游

海洋公园

7月4日,我前往香港海洋公园观光游览。其实早在97年我就来过这里一次,不过那也是10年前的事情了,不过有三处地方我至今都有很深的印象,一是公园的缆车,因为是修建在海边,所以比较特殊。二是旋转木马,我记得那是当时我最后玩的一个项目,当时很晚了,天也黑了,不知道为什么还哭了一鼻子。三就是公园的一个垃圾桐,之所以让我记忆犹新是因为它的特殊之初,它的外形是一棵大树,在树干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口,是投垃圾的地方,每当你放入垃圾,它会感谢你保护环境,用语言和动作。以前它一直被安排在大门入口,然而今天当我找到它的时候,已经在儿童乐园的小路上了。
海洋公园最出名,最吸引人的就是海豚表演了,我是看的第一场,因为怕没有好的位置,因为正好赶上复活节公共假期,所以人是相当得多。我发上来一张抓拍的照片,还有几段视频(视频单独上传),让大家一饱眼福。
下面的这张,是公园的正门入口,这个热气球的项目因为排队的人过多,所以我们放弃了。不过如果能上去看看,感觉一定不错。
海洋公园
在观光塔上拍摄的照片,我玩了右面的那个大型过山车,感觉十分爽,不过是排队30MIN的结果啦。
海洋公园
左边的疯狂矿车,也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项目,还是排队排了45MIN。
海洋公园
公园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卡通人物和游客合影留念。
海洋公园
海洋公园的缆车,可以看到公园的周围全是房子了,但是在我的记忆中,97年时这周围还都是一片荒地。
海洋公园
海洋公园
这就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的壮观景象。
海洋公园
灯塔和太平洋海岸
海洋公园
游览香港的主题公园给我很多感受,其中包括
人性化控制人流,公园在许多区域有服务站,主要在各个大的路口,上面有各个游乐设施排队的时间,控制人流到人少的地方,并通过广播告知游客。
排队时间,所有需要排队的游乐设施都会有几块牌子,告诉游客排这个设施需要多久,在队中的牌子也是如此,告知还需排30分钟等等。

新文章发表啦

我所写的“他为什么逃离香港的大学”在2007年3月27日刊登在中国青年报教育版头条。好高兴。下面我引用全文。
转载的地方太多了,我放到文章结尾了。

 

他为什么逃离香港的大学

赴港前做好心理准备很重要

2007-03-27

刘翛(香港理工大学大一)

   编者按

   这两年,赴港念大学风靡内地。许多优秀高三生都把目光投向了香港这个国际性大都市。家长们更是口口相传,互相推荐。一度,社会上传出了“北大清华沦为二流”的声音,而香港的一些三流大学分数却被炒得很高。

   但是很快,消息传来,一些毕业于内地著名高中的学生尖子竟然适应不了香港的学习和生活,退学回家!这让很多人吃惊,香港和内地语言相通文化相近,为什么这么优秀的学生会铩羽而归?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不适合我们也没必要削足适履。与其兴奋而去惨败而归,再复读一年蹉跎岁月,或让一些内地大学兜底,不如精心挑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为将来继续深造做好准备。

   赴港上大学虽热,但这关乎个人命运、家庭未来,还是多多审视前车之鉴,做一些冷静思考。

圣诞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同学小汪拎着一大袋水果到我宿舍,我以为他刚采购回来,却听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我后天就回北京,这些水果留给你吃吧。”我一下懵了,这也太突然了。

“我不想在这里上了。”我关心他以后怎么办,他沉吟片刻说“可能复读吧”。我一时无语,心中怅然,我们这个专业录取的5名内地生,一个没报到,小汪这一走,就只剩下3个人了。我决定和他好好谈谈,劝他最好能留下来。

第二天,小汪告诉我,他觉得香港怪怪的,香港人也怪怪的,他不适应、不喜欢这里的许多东西,再也不想勉强自己了。我说,尽管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内地学生到香港也会有一定的不适应,关键是要调整自己。但在他的坚持下,我只好放弃了,小汪离开了我,一个人回北京了。其实小汪毕业于北京著名的高中,成绩优秀,他是在大家艳羡的目光中奔赴香港上大学的。但短短3个多月,他经历了人生又一次的考验和抉择,但最终选择了放弃和逃离,实在让人惋惜。

 

   应试高手独立生活成问题

   随着香港各大学制定优惠政策吸纳内地优秀生源,最近两年内地优秀考生也逐渐开始了解和认识了香港高校的优势和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内地优秀学生选择到香港上大学。但是毕竟这些学生在内地生活学习了18年,对香港的了解只是皮毛,在到香港的求学准备中,家长和学生的注意力也往往集中在选学校、选专业,带多厚的衣服、带什么零食等方面,而忽视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我想,小汪最大的问题是到香港求学的心理准备不足。这不仅包括了解香港的人文、历史、文化和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也包括熟悉这里的大学、专业、课程和授课方式和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自立、独立、思乡的心理准备,锻炼与他人相处、交流沟通的能力等。这些对于在宽松教育环境下的成长起来青年人来说不应该有问题,但对于我们这些从小上奥校、业余时间忙于各种文娱体育考级,初中和高中都拼命啃书本,没有一点自己时间和空间的应试“高手”来说,还真有一定的难度。

毕竟,在内地学校优秀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好加各种“证书”多。如果高考成绩优异,考上重点大学他(她)就赢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于多数到香港就读的内地学生来说,这是18年来第一次长时间、远距离离开父母,离开家。对自理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那更是一种挑战。

比如我们从北京到深圳再到香港的过程:从进入机场开始,一切就要靠自己了;办理登机手续、过两道海关、乘火车换地铁再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等,很多同学没有家长陪伴,就只能独立作战。而且,内地同学不会粤语,给交流带来极大不便。

同学们感同身受的是,初到香港的兴奋劲儿一过,就非常想家。我想,这是独生子女后遗症——家长对惟一的孩子过分地呵护和过分地代劳,无形中造成了部分同学的“高分低能”。

   全英文教学让内地学生难适应

   到香港就读最具诱惑力的因素之一是全英文教学,也是内地诸大学与香港的大学授课方式的最大不同。尽管多数同学能够在开学后一段时间内适应英文授课,但在听力、口语方面的劣势仍影响和限制了我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这对一些同学的自信心也是不小的考验,有些人到现在还没有适应校园内的全英文交流环境。

香港的大学特别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培养。那里很多课程的作业、小组演讲、小组报告都要由四五名同学共同完成,课程的评定以小组为单位打分,同一组的学生会获得同一个分数。这种方式就容易出现个别同学自己不出力,靠分享别人劳动果实“混”分的情况。而我们以前几乎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训练,且喜欢单打独斗。所以,一身个人英雄主义的内地同学很不习惯,更不愿为他人做嫁衣裳。时间一久,有些同学感到懈怠,迷失,甚至厌学,就整天整夜泡在电脑上,打游戏,看网页,课也不去上。

 

   吃不惯睡不好融入香港社会并不简单

   而真正影响人的是无孔不入的生活习惯问题。

由于香港时间和北京时间有时差,内地同学一般习惯夜里12点左右睡觉,然而这个时候正是香港同学活动的时间,楼道里的响动很大,走路声、开关房门声,说话声,笑声……要到凌晨两三点才能安静下来,因此把自己生物钟调节好,或是增强抗干扰能力也是融入香港大学生活的重要一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好一日三餐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尽管香港美食非常著名,但香港的物价尤其是食品的价格却也显得格外“与众不同”,我们这些内地学生,实在不敢奢望点菜。无论是在学校食堂还是校外餐馆,份饭里肉量远远大于蔬菜量,导致蔬菜的摄入量严重不足。除了搭配的问题,饭菜味道让我们内地同学也不敢恭维。概括起来是“可以吃饱,但很难吃好”。由于在生活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香港的环境,不少同学出现了厌食和焦躁的症状。

其实,我身边一些内地同学与小汪一样,也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别扭”。这与少数香港学生对内地生不友好有关。我的一个同学就遇到这种情况:一位香港学生用英文责问他,“你为什么来香港?我讨厌内地学生”。

生活习惯的差异确实让我们融入学校的生活不那么简单。比如,香港同学不喜欢内地同学聊天时堵塞行人道,内地同学也讨厌他们的彻夜不归;香港同学反感内地生大声聊天、打电话,内地生看不惯香港同学衣着太随便等等。

当然,这些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想必到哪里都会有,关键是如何面对,如何调整,如何想方设法融入香港社会。

说实在的,香港的大学在教学、科研、思维方式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有足够的吸引力,值得我们前去学习。我想提醒师弟、师妹们在做好去香港就读的硬件准备时,心理、心态的调整也许更为重要。

 

媒体转载:

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GB/5523686.html

新浪网:http://edu.sina.com.cn/exam/2007-03-27/114276109.html

TOM:  http://news.tom.com/2007-03-27/070M/06240034.html

腾讯网: http://news.qq.com/a/20070327/001048.htm

搜狐网: http://learning.sohu.com/20070327/n249002292.shtml

http://news.sohu.com/20070327/n248999050.shtml

淄博时空: http://www.zibosky.com/wenjiao/2007-3-27/NA524022.htm

China.com http://news.china……./14010296.html

千龙新闻网: http://society.qianlong.com/4330/…..4258048.htm

凤凰卫视 凤凰网:http://news.phoenixtv.com/…._344_93823.shtml

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http://gb1.chinabroadcast.cn/..@1516433.htm

 

 

维多利亚公园花展

   上个周五晚我乘地铁去香港岛的维多利亚公园看花展,我在皇后站下车,先寻觅可以吃东西的地方,经过严密的一一排查,我发现了一个吃小笼包的地方,门口全是老板和演艺明星的照片,我想这里肯定没错。果然,在这个地方吃到了正宗的灌汤小笼包,结果再一看发现这家店在红勘有分店,仔细想想居然是每天都路过的一家店,一直没进去吃过,这下可好了。
   维多利亚公园应该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或者至少说环境应该非常好,但由于我们选择的是晚上看花展,所以就只能集中在花这一块区域了,下次如果有机会再去好好转转。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来看花的人仍然很多。我挑选了一些照片供大家参考。
维多利亚公园花展
维多利亚公园花展
郁金香
维多利亚公园花展
维多利亚公园花展
维多利亚公园花展
蝴蝶兰
维多利亚公园花展
维多利亚公园花展
风信子
维多利亚公园花展
维多利亚公园花展

星光大道

   昨天晚上去位于尖东的星光大道参观,由于听说晚上可以看到灯光表演,所以我们特意选择了晚上。晚上海边的风是相当的大,飕飕的。不过还好,精彩的表演让我们兴奋不已。还有一部分照片在我同学哪里,所以我就先把我这里的发上来,其中灯光表演时,我还录了一小段(14秒),在后面用也发了上来,欢迎大家观看。
   来到香港这么长时间,还是我第一次看到著名的“红馆”,遗憾的是我来的时候没能赶上蔡依林的演唱会,而且这部分照片也在同学那里,过一段我会把这张照片补上。
  给大家介绍一下:香港星光大道是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咀东的海滨长廊。有关长廊本来已经存在,用以连接红磡及尖沙咀。后来得到政府拨款美化,并在2004年4月27日开幕。为表扬香港电影界的杰出人士,大道上有他们的手掌印,亦作为一个香港旅游景点。

2005年11月27日,武打巨星李小龙的铜像在香港星光大道揭幕。铜像高2米,按照电影龙争虎门的造型而制成,以纪念李小龙65岁冥寿。

目前在星光大道上留有姓名或手印的有:

黎民伟 林楚楚 胡蝶邵逸夫 黄曼梨 朱石麟 曹达华卢敦 岳枫 关德兴 张活游吴楚帆 新马师曾 白燕周璇

张瑛 李铁 胡鹏 任剑辉石坚 李丽白光吴回 白雪仙 红线女 秦剑 于素秋梁醒波 邓寄尘邓碧云 芳艳芬

夏梦 林黛 胡枫尤敏 谢贤 李翰祥 陆运涛 乔宏 林凤张彻 楚原 胡金铨 凌波陈宝珠 萧芳芳 冯宝宝王羽

狄龙 姜大卫 何冠昌 邹文怀 李小龙 吴思远许冠文 许冠杰 林青霞洪金宝 成龙 吴宇森袁和平 许鞍华 徐克 周润发张国荣 刘德华 李连杰张曼玉 梅艳芳 梁朝伟杨紫琼 王家卫 周星驰黄夏蕙 Twins

这个出张柏芝的手印
星光大道
我的身后就是港岛
星光大道
星光大道
这个是张曼玉的手印
星光大道
刘德华的手印
星光大道
成龙的手印(那双手是相当的大)
星光大道
美丽的港岛海景
星光大道
星光大道
停靠在海港城的巨型游轮  Prince Dance号
星光大道
位于香港文化馆前的“清明上河图”
星光大道
著名的天星码头的钟楼(Star Ferry)
星光大道
中银大厦—香港的标志
星光大道
灯光表演时的港岛
星光大道